3

写在26岁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dongfengchi.github.io/life/2020/04/18/birthday.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写在26岁

2020/04/18

26这个数字,从数值上来说已经更加靠近30了。从说法上,再也不能说自己是二十岁出头的少年,而是要变成一个进入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了。虽然坦白讲,从心态上,依然觉得自己只是二十出头,还有很多未竟的理想,还想做出一些为别人称道的事情。不知道这是不是理波特经常念叨的少年感。不过,少年的发际线应该很少有我这么高的。

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思绪飘到了10年前。那时候的我在读高三,刚刚从一场”手术失败了你下半辈子就要坐轮椅”的神奇手术中恢复正常行走,手里是宝鸡市模拟考试刚刚过一本线的成绩,脑子里想的是未来要挣大钱,但其实对于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基本没有任何概念。后来机缘巧合的读了上海财经大学,目的就是为了“离钱更近一点,这样好挣钱”,专业是工商管理(一听就很能挣钱)。那个夏天魔兽世界国服TBC一直Continue, WLK简称忘了开,我在三个月的暑假里手练了三个70级的号,差点被我爹送到杨永信处电击。那时候应该是最为叛逆的一个暑假,活脱一个网瘾少年。

后来的这十年,可以用两年一个单位展开,并且与16岁的预设完全不同。距离最开始的挣大钱的理想可以说是越来越远了。

18岁,大二。本科前两年,像一个普通的工商管理学生一样,对那些需要写作业写到晚上十点的理科生们充满了不理解。毕竟我们只需要期末考前背一背就可以成为经管类人才,他们平时刷题最后不也是进工厂被领导,高下立判。值得庆幸的就是认识了一帮非常好的朋友,并且第一次正常融入班级的主流圈子,生活挺开心。以及,在即将年满18岁,苏州的一次出游时,以老乡之名认识了当时还是”青编”的理波特,且莫名其妙帮她拿了一路的包。虽然在之后的两年里,对我来说,只是认识了一个喜欢在图书馆沙发上盘腿坐or睡觉的妹子。

20岁,大四。大三开始,课表上开始充斥一些专业课,可能是因为专业课太无聊,老师又要点名,于是开始有意识的开始读书了(我记得达哥那个时候也在读资治通鉴)。最开始读了很多小说,经典的,中国的,世界的都翻了一些,后来在理波特的一条短信的指引下,开始读一些更加杂一些的书。(那条短信上的书单是:《乡土中国》《我们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此间的少年》)。一方面是读这些书,另一方面也是开始反思,一个人之所以在社会上被认可,获得职业,不是因为我们毕业于什么学校,而是因为我们有一些专业技能(考证的目的就是为此);而管理学,至少当时在学校里学的那些管理学,好像并不是一个技能向的岗位。所以当时在决定考研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应该选一个可以称之为技能的专业。当时看到吴军的《数学之美》,觉得统计好像还挺厉害,就决定开始学统计。因为不知道从哪看到的排名,想来国内统计的最高学府,就是人大。然后就是一战考研,跪于强大数定律的证明。菜。

22岁,人大游荡两年。简单说是在人大考研经历了二战和三战。这两年应该是我最为低谷的一段,我一点都不想回忆这段岁月。事后很多人说很勇敢,但说白了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如果知道结果的话,能不能坚持下来。应该是当时在我的人生中只有那一个选项吧。感谢那段岁月父母,全家人,还有理波特的支持,虽然她是保研到人大的(保研大概是我那段时间最为痛恨的一个词了)。总之,在即将年满22岁的时候,我总算是又有学上了。在22岁生日,跑了至今为止唯一一次半马,发了个朋友圈,配了句洋气的英文On my way. 22岁开始,决定开始学习一下代码,开始入门Python。等待开学的那个夏天,尝试着找了个实习,面试的时候二分查找写的磕磕绊绊,复杂度说不出来为啥,简直不能更菜。后来老板据说是因为看中了上财经管的背景(当时组里有想搞量化的打算),拍板把我招了进去(考研两年后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经管黑)。不过进去之后我们就开始搞别的了。当时带我的是大洋洋,后来跟我说,你刚来的时候真是啥也不会啊…真想问是怎么招进来的…

24岁,人大在编两年。坦白讲,人大读书的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不过重新有同学的感觉还是很好的,又有了一帮现在还在一起玩耍的兄弟。最想感谢的人是我的导师吕晓玲老师。各种组会和一对一的指导,不厌其烦一遍遍的教导。吕老师当时教了大概八年的数理统计,我可能是吕老师所有学生中数理统计最差的学生,毕竟是工商管理出身外加背了三年考研政治的人,组会常常是我能听懂了,吕老师就默认大家都能听懂了。吕老师认真,耐心,专注,想把事情做成的心态,现在依然影响着我。这两年最重要的决定应该就是是否读博士了,摇摆了很久,最开始的时候想读博士,毕竟是从小父母甚至家族人的夙愿,也跟着吕老师做了点科研。后来犹豫很久,与理波特权衡再三,决定不读了,开始找工作。那年9月,秋招大厂基本都已经结束,不知道是什么神奇的缘分可以来头条。这里也非常感谢找工作时候各种师兄师姐的帮助,尤其是魏太云师兄和苏嘉楠师姐。

26岁,头条工作两年。工作方面,这两年主要是在代码能力上的提升。刚开始写的离线代码库,经常出现各种bug,重构之后才明白代码的灵活性和质量是正相关的;刚开始看sort代码库,一宁手把手教我怎么从main.cpp开始看(BTW,现在能和一宁关系好可能也是因为同是上财校友,虽然他小我三届。。。)。现在终于可以不用那么care实现,搞一些idea上的研究和探索了。这时候就不得不说一句,代码能力真的是基础。偶尔听大佬们之间的聊天,开的脑洞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区别还是在于手上的活。以及,这个阶段,和理波特正式要一起走了。虽然额定于一月份的婚礼到现在还不知道啥时候能真正举办。

这样回想下来,其实很多事情的联系真的是说不出的美妙。比如上财,比如理波特;可能过两年也会有人大,希望也能有公众号。You can no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backwards.

我爹这两天常跟我探讨这一路走来是否都如我所愿,我说其实做了不少的选择,看起来选择至少是在往自己目前希望的方向走。如果要说做选择的经验,可以说就是保持读书,以及保证行动力。读书是为了开拓自己的眼界,而行动力是说如果有想法那就去做。不要那么在乎别人对这件事的评价,以及概率对这件事情难度的度量。自己经历的才是眼见为实。

前两天老板跟我们闲聊,说工作这么长时间最大的经验是什么?那就是如果有靠谱的想法,不要轻信别人之前可能尝试过的结论,而是自己去试看一下试一下,很可能别人的尝试都是有bug的。我说确实是,也有类似的体会,别人口说无凭,必须要落到代码上才能真正确定。自己认真做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是说不相信同事,别人的情况毕竟跟自己不一样,很可能大方向是一样的,一些细节上的区别,就会导致一个事情从做没效果到做成。

在现在这个时间段,越来越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现在衡量一个别人在某一方面是否有成就,其实不是说他会什么这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他做到会这些东西,背后需要多少时间。知识点可能会过时,会遗忘;但是背后的积淀出来的解决问题方法和思路,那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谓的专家,其实就是在这个领域付出了很多时间的人。也是因为此,我们很难成为多个领域的专家,因为我们不可能同时在多个领域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做好自己喜欢的几件事,也许就够了。

26岁的今天,依然不能说自己做出了什么成绩。不过已经依稀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一群人一起共事,可以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生活,这种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来,代码,算法,读书,写作;保持热情,保持专注,保持努力。

wechat follow
0 comments

Be the first person to leave a comment!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