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nux内核设计的艺术》小结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qiankunli.github.io/2017/02/14/linux_art_review.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Linux内核设计的艺术》基于linux0.11内核,借助简单明了的代码,很直接的阐述了现代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思想。一位大佬对 linux 解读也非常不错 sunym1993/flash-linux0.11-talk

2018.10.12 补充,The Linux Kernel,基于内核2.0.33, 当你对0.xx,1.xx 版本的内核有一定了解之后,可以尝试深入一下,了解下前人的演进思路。

汇编阶段/为main函数运行做准备

从大的方向说,整个linux启动过程中,分别是BIOS、汇编程序、OS三方在使用内存。因为计算机只能执行内存中的程序,它们在运行的时候,往内存里加载了什么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它们要做什么。

你管这破玩意叫操作系统源码

bios ==> bootsect.s ==> setup.s ==> 要和其他全部操作系统代码做链接的 head.s。就是逐渐进入保护模式,并设置分段、分页、中断等机制的地方。最终的内存布局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们的学习过程,主心骨其实就是看看,操作系统在经过一番折腾后,又在内存中建立了什么数据结构,而这些数据结构后面又是如何用到的

中断的设置,就引出了 CPU 与操作系统处理中断的流程。分段和分页的设置,引出了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逻辑地址到线性地址的转换,依赖 Intel 的分段机制;而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依赖 Intel 的分页机制。分段和分页,就是 Intel 管理内存的两大利器,也是内存管理最最最最底层的支撑。而 Intel 本身对于访问内存就分成三类:代码、数据、栈。而 Intel 也提供了三个段寄存器来分别对应着三类内存:

  1. 代码段寄存器(cs),cs:eip 表示了我们要执行哪里的代码。
  2. 数据段寄存器(ds),ds:xxx 表示了我们要访问哪里的数据。
  3. 栈段寄存器(ss),ss:esp 表示了我们的栈顶地址在哪里。

分段和分页,以及这几个寄存器的设置,其实本质上就是安排我们今后访问内存的方式,做了一个初步规划,包括去哪找代码、去哪找数据、去哪找栈,以及如何通过分段和分页机制将逻辑地址转换为最终的物理地址。 c 语言虽然很底层了,但也有其不擅长的事情,就交给汇编语言来做,所以我称第一部分为进入内核前的苦力活。PS: 汇编代码的画风就是 几个段寄存器操作指令 + 寄存器对应的xx段操作指令,比如设置堆栈寄存器 + 执行堆栈操作(push)

《Linux内核设计的艺术》os的加载

  1. OS代码在磁盘中,计算机却只能执行内存中的程序。
  2. 一般程序的运行是执行main函数,操作系统的运行也是执行main函数。一般程序由操作系统加载,操作系统没办法,只有由汇编程序加载。而汇编程序由谁加载呢?BIOS。
  3. BIOS也是一个OS,其工作是将磁盘的第一扇区内容加载到内存(所以叫bootsect.s,即boot sector)。
  4. 因为第一扇区承载的代码有限,所以加载os的汇编程序分为几个,依次接力执行。

C阶段/操作系统是一个main函数

摘自loveveryday/linux0.11 短短几行,包含了操作系统的全部核心思想。

// init/main.c
void main(void){
	// 参数的取值和计算,  setup.s  将获取的信息保存在 内存地址 0x90000 处
	...
	// 各种初始化 init 操作
	mem_init(main_memory_start,memory_end);
	trap_init();	// 陷阱门(硬件中断向量)初始化。(kernel/traps.c)
	blk_dev_init();	// 块设备初始化。(kernel/blk_dev/ll_rw_blk.c)
	chr_dev_init();	// 字符设备初始化。(kernel/chr_dev/tty_io.c)空,为以后扩展做准备。
	tty_init();		// tty 初始化。(kernel/chr_dev/tty_io.c)
	time_init();	// 设置开机启动时间 -> startup_time。
	sched_init();	// 调度程序初始化(加载了任务0 的tr, ldtr) (kernel/sched.c)
	buffer_init(buffer_memory_end);// 缓冲管理初始化,建内存链表等。(fs/buffer.c)
	hd_init();		// 硬盘初始化。(kernel/blk_dev/hd.c)
	floppy_init();	// 软驱初始化。(kernel/blk_dev/floppy.c)
	sti();			// 所有初始化工作都做完了,开启中断。
	// 切换到用户态模式,下面过程通过在堆栈中设置的参数,利用中断返回指令切换到任务0。
	move_to_user_mode();	// 移到用户模式。(include/asm/system.h)
	if (!fork()) {			// fork对新进程进行了设置,使其可以独立运行
		init(); // 如果是在进程0中,fork返回进程1的进程号1,进而跳过init。如果在进程1中,则fork返回0,执行init。
	}
	/*
	* 注意!! 对于任何其它的任务,'pause()'将意味着我们必须等待收到一个信号才会返
	* 回就绪运行态,但任务0(task0)是唯一的意外情况(参见'schedule()'),因为任
	* 务0 在任何空闲时间里都会被激活(当没有其它任务在运行时),
	* 因此对于任务0'pause()'仅意味着我们返回来查看是否有其它任务可以运行,如果没
	* 有的话我们就回到这里,一直循环执行'pause()'。
	*/
	for(;;) pause();	
}
void init(void){
	// 读取硬盘参数包括分区表信息并建立虚拟盘和安装根文件系统设备。
	// 该函数是在25 行上的宏定义的,对应函数是sys_setup(),在kernel/blk_drv/hd.c。
	setup((void *) &drive_info);
	(void) open("/dev/tty0",O_RDWR,0);	// 用读写访问方式打开设备“/dev/tty0”,
										// 这里对应终端控制台。
										// 返回的句柄号0 -- stdin 标准输入设备。
	(void) dup(0);		// 复制句柄,产生句柄1 号-- stdout 标准输出设备。
	(void) dup(0);		// 复制句柄,产生句柄2 号-- stderr 标准出错输出设备。
	...
	if (!(pid=fork())) {
		// 以下为进程2执行的内容
		close(0);
		if (open("/etc/rc",O_RDONLY,0))
			_exit(1);	// 如果打开文件失败,则退出(/lib/_exit.c)。
		execve("/bin/sh",argv_rc,envp_rc);	// 装入/bin/sh 程序并执行。(/lib/execve.c)
		_exit(2);	// 若execve()执行失败则退出(出错码2,“文件或目录不存在”)。
	}
	// 下面是父进程执行的语句。wait()是等待子进程停止或终止,其返回值应是子进程的
	// 进程号(pid)。这三句的作用是父进程等待子进程的结束。&i 是存放返回状态信息的
	// 位置。如果wait()返回值不等于子进程号,则继续等待。
		if (pid>0)
			while (pid != wait(&i))
			{	/* nothing */;}
			
	...
}

所以说,操作系统是一个main函数。PS,主进程衍生出许多子进程,跟主线程衍生出许多子线程很像。

寻址模式 访问权限 主要工作 效果 其它
汇编加载os bootsect.s、setup.s实模式;head.s保护模式 内核态 加载OS,设置GDT,抛弃BIOS中断体系建立新的,初始化页目录表和4张页表 初步建立进程管理信息数据结构,部分基本的中断,关中断,准备好保护模式(需要GDT)和分页模式,为main(只能运行在32位保护模式)函数/第一个进程的执行做好准备 通过物理地址访问外设
进程0 保护模式 内核态 初始化内存管理结构、挂接中断服务程序、支持访问硬盘等 支持系统调用(中断 ==> 中断处理 ==> 内核)等 进程0的task_struct、tss、ldt在代码设计阶段就设置好的
进程1 保护模式 用户态 安装根文件系统,打开终端设备文件等 以文件的形式和外设交流,比如:进程2可以执行bash  
进程2 保护模式 用户态 加载shell程序等    

2019.4.22补充:其实你看C系Redis源码分析 也是类似,先初始化domain内的各种抽象,然后开始干活,只是linux 的各种“抽象”偏硬件。

redis.c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 初始化服务器
	initServerConfig();
	...
	// 将服务器设置为守护进程
	if (server.daemonize) daemonize();
	// 创建并初始化服务器数据结构
	initServer();
	...
	// 运行事件处理器,一直到服务器关闭为止
	aeSetBeforeSleepProc(server.el,beforeSleep);
	aeMain(server.el);
	// 服务器关闭,停止事件循环
	aeDeleteEventLoop(server.el);
	return 0
}

OS驱动进程执行,中断驱动OS执行

  1. 操作系统本身是个可执行代码,根据pc的指向执行,特别的是os可以自己更改pc的值(jump命令),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功能代码。
  2. 为了支持多任务,os除了提供进程管理数据结构来维护进程的边界外,还必须防止一个进程自high(比如陷入死循环)。而对于一个死循环进程,os是没办法管理的。因此,必须周期性的将控制权移交到os手中。
  3. 代码是由进程驱动的,操作系统则是由中断驱动的(用户输入引发的IO中断以及时钟中断)。中断有上下文,进程也有上下文,进程和io中断之间以发送和接收缓冲区沟通
  4. os会将自己一部分函数挂在中断向量上。中断控制器可编程,彼此会相互影响。也可以说,中断是client,OS是server,OS是挂在中断向量上的中断处理程序的集合。
  5. 中断相当于硬件的call,因为中断不可预见,自然OS保存不了中断的现场。中断call的上下文由cpu维护,中断和进程的执行是独立的。

从这个角度讲,BIOS和OS都是OS,它们都有中断向量表,但因为BIOS不用支持多任务,所以不需要有GDT,BIOS不需要进程调度,所以不需要时钟。但它们都需要处理磁盘中断,在BIOS退出运行后,汇编程序借助BIOS的磁盘中断程序来加载磁盘上的OS和访问显示器。

现代操作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支持实时多任务,所以必然支持保护和分页。笔者在从Go并发编程模型想到的中也提到,我们在编写线程安全代码碰到的一切问题,本源是进程调度引发的进程执行中断。所以,支持多任务是现代操作系统复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理解OS大部分设计意图的出发点。直接体现在进程管理信息数据结构的设计上。

进程管理信息数据结构

本段摘自page43

task_struct

Linux0.11是一个支持多进程的现代操作系统,这就意味着,各个用户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彼此不能相互干扰,这样才能保证进程在主机中的正常运算。然而,进程自身并没有一个天然的边界来对其进行保护,要靠系统人为地给他设计一套边界来保护它,这套边界就是系统为进程提供的进程管理信息数据结构。这套进程管理信息数据结构包括:

  1. 进程管理结构task_struct,task_struct每个进程所独有的结构,标识了进程的各项属性值,包括剩余时间片、进程执行状态、局部数据描述符表LDT和任务状态描述符表TSS(两个表的指针)等。
  2. 进程槽task[64]
  3. 全局描述符表GDT,GDT存储着一套针对所有进程的索引结构,通过索引项,系统可以间接地与每个进程的中的LDT和TSS建立关系。

它们都是由于系统对多进程的支持才存在的,如果没有多进程,它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GDTR、LDTR、TR

此处,笔者学到的一点是:对于进程切换,以前只考虑切换寄存器的值(即TSS数据),并没有考虑到LDTR、LDT等变化。这部分参见GDT、GDTR、LDT、LDTR的学习

进程最终是要编译成汇编程序(汇编语言到二进制没有复杂的语法解析等)来执行的,一个汇编程序由代码段、数据段和堆栈段等组成。PS:结合硬件对软件设计的影响 又有一点软硬件融合的味道。

硬件的支持(从上到下为新增) 数据结构支持(要硬件参与解析) 执行步骤 备注
顺序的二进制程序 PC寄存器、数据寄存器   OS根据PC寄存器指向,一步步向下执行 数据地址直接写在代码
分段程序 各种段寄存器   多个段寄存器,OS根据es:pc指向,一步步向下运行 段内地址可以从0开始
多个分段程序 GDTR、LDTR、TR等 GDT、LDT、TSS等 1. LDTR ==> GDT ==> LDT ==> 数据段、代码段、堆栈段等; 2.TR ==> GDT ==> TSS  

我们可以看到:

  1. 有了GDTR,系统在初始化时,就不必将GDT置于特定的位置。(IDTR和IDT(中断向量表)的关系也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揣摩一些硬件和OS数据结构的关系:它们协作起来支持某个机制。
  2. 知道了GDT等是干什么的,就可以顺畅的分析OS启动时为什么要初始化GDT,OS进程初始化时,为什么要设置LDT。

从中可以看到

  1. 理解了进程管理信息数据结构、保护模式这一套理念后,就可以理解汇编程序(bootsect.s,setup.s,head.s)的大部分工作意图。书中P40的两个问题非常有价值:为什么没有最先调用main函数?为什么加载工作完成后,仍然没有执行main函数,而是打开A20、pe和pg,建立IDT和GDT…,然后才开始执行main函数?
  2. 从linux0.11看,根文件系统和一般文件系统的区别是,包含一些init可执行文件,比如bash。
  3. 启动过程就是不停向上抽象的过程。比如,一开始只能通过汇编物理地址访问外设,后来可以文件形式访问外设;一开始用BIOS默认的中断体系,当OS自己的中断体系建立后,就可以软中断提供系统调用。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