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长大的我们,消失的好奇心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71331456373248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长大的我们,消失的好奇心

Hou Sirui·2022-04-25 08:58
我们的好奇心去哪呢?

前两天是读书日,很多出版商、知识服务商、知识博主都在安利各种各样的书籍,我们可能不担心买书的钱花得值不值,而是担心买来后,有没有时间去看。

在告别学生时代,走进职场工作后,我们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了。闲暇时间,也许还能看一些文章(比如你正在看我写的这篇),听一些播客,看一些视频。

但也有一种声音在说:“这些都是碎片的内容,没有价值!你要学最好就去看书,最好是那种经典的书或大部头!”

好家伙,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不希望你好好读书,这明明就是劝退啊。

今天这篇文章,我不和你聊读什么书,或怎么读书,而是聊聊我们阅读的动机。

前两周,我听了一期播客,内容大概是访谈up主老蒋,聊聊内容创作、B站生态等。后来他们聊到了媒介。嘉宾老蒋说“我是麦克卢汉的信徒”,接着他们开始讨论冷媒介、热媒介等我都听不懂的词。

整期播客我都听的大差不差,唯独「麦克卢汉」和「媒介」像是最后一块拼图,变成一个小苗头,埋在了我的心里。于是在听完播客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和搞懂这两个词。然后,我从《理解媒介》里找到了看待世界的不一样的视角,我的认知边界因此扩展了一些。

回顾我从一个陌生概念到逐渐了解的过程,驱动我持续深入的最大原动力,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的形成

《题破山寺后禅院》里,诗人常建穿过寺中的竹丛,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由此发出赞叹,写下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千古流传的佳句。

v2_7a24617d174945f4971d7df5fcefac70_img_000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这样的若隐若现的「曲径通幽」很美?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学生进行扫描监测,发现当学生在引发好奇心时,大脑里的「尾状核」会被激活,而尾状核里详细分布着传递多巴胺的神经元。

也就是说,好奇心被激发时,会同步刺激尾状核,然后分泌让我们快乐的多巴胺,进而让我们产生愉悦感。

对我们人类的祖先来说,知道得越多越有可能生存下来。人类需要对环境、动物习性、行为进行预判,这需要有强大的记忆储存能力,以及有意识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好奇心,就是驱使人类去获取知识的情绪动力。

但是拥有了好奇心,就能马上去看复杂的专业书籍吗?还是开头的那个问题:学习一定就要系统学,看书就一定要看经典的专著?我认为不然。好奇心的培养也应该循序渐进,而非一步登天。

伊恩·莱斯利把好奇心分为消遣型和认知型。

消遣型好奇(diversive curiosity)主要表现于身体感官上对新事物的着迷。比如我们喜欢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喜欢结交新的朋友。它能让我们不断探索外界,无止尽地喜新厌旧。不少互联网产品,也在利用人类这样的好奇心,引导用户上瘾般地刷视频。

认知型好奇(epistemic curiosity)则是更深入、有序、有目的的内在驱动。它是我们能够持续获得内心满足与愉悦的源泉,也是我们不断提升认知、理解世界的重要因素。

「认知型好奇」是由「消遣型好奇」转化而来的。我们对新事物的学习,会因为「消遣型好奇」产生原始的兴趣,随后会因为在深入的了解下,延伸出有目的的问题,这时候,消遣型好奇就转化成了认知型好奇。就好比你一开始只是通过音乐放松自己,之后因为某个契机,开始去研究音乐的节奏、乐器、乐理。

好奇心是我们通往知识,总结规律的原初动力。但让人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好奇心会越变越少,再提不起读书的兴趣。它就像一只精灵,让人捉摸不透,在我们成长的不经意间,就消失不见。

我不禁想问,它去哪儿了?它是怎么消失的?

消失的好奇心

那天我在「即刻」上,看到有人提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大多数人会逐渐失去好奇心?下面也有不少评论。能感觉到,这是很多已经“长大”的人的感同身受。

v2_32e3c74e4a824da0afb8dd159589f4f2_img_000

我认为,好奇心的消失主要是两个原因:被岁月修剪和被技术截除,前者是内部原因,后者为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被岁月修剪

当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极其丰富的。

婴儿大脑虽然比成年人更小,但是其大脑里的神经元的连接要比成人多出几百万个。在小孩的眼睛里,处处充满好奇,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的,人类社会的规则是什么。

但随着慢慢长大,孩子渐渐学会和适应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秩序。时间就像一把剪刀,它会自动修剪孩子脑中的无序和错误的神经连接分支。时间修剪了神经连接,也修剪了好奇心,直到成年后能自动化地去处理习以为常的问题。

「自动化处理信息」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我们会因此逐渐陷入逻辑自恰的封闭认知里。

我们从小到大,都会被家庭、身边的朋友等环境影响,被灌输长期的信息。我们会因此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形成基本信念。但不可避免的是,我们接收到信息一定是有偏颇和误差的,人们更愿意接受和自己想法、立场一致的信息(认知偏差),因而逐渐封闭了自己的认知。

v2_b75e4ef67b5d49f0ba4f331f7e416707_img_000

有人说,很多人25岁就死了,直到80岁才被埋。25岁以后,好奇心也不再活跃。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时间修剪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应该责怪时间吗?

不应该。时间是中性的,因为时间的存在,我们才会产生好奇和思考。

记得之前工作最忙的时候,我几乎是除了睡觉,醒着都在操心着工作。顶着巨大的压力,脑仁疼地处理庞杂的、各种优先级的事,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回到家里后,我非但不想看书和学习,还会产生「代偿性娱乐」,看动漫看到很晚。到了周末休假,压根不想动脑子,只想躺尸、看剧、看综艺。

因为社会规训,我们的好奇心被不断修剪;又因为忙碌,我们的好奇心被逐步耗竭。

外部原因:被技术截除

“凡有收益,必有代价”。

人类直立行走和巨大的脑容量,让我们获得了明显的生存优势,但难产、痔疮、静脉曲张、椎间盘突出这些常见的健康问题却随之而来。显然,这些问题都不是自然选择带来的,它们只是直立行走和大脑袋两个特征的副产品。

技术也一样,我们因为享受了技术带来的便利,就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在《理解媒介》里,麦克卢汉提出,技术是人的延伸。比如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报纸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媒介是人的一种体外延伸。但“凡有收益,必有代价”,延伸就意味着「截除」。

身体受到超强刺激的压力时,中枢神经系统就截除或隔离使人不舒服的器官、感觉或技能,借以保护自己。——麦克卢汉

如同在科幻电影里,半人半机器的“赛博”混合体。

他拥有了超出常人的力量和功能,但代价是他需要对本来的身体进行截除,然后才能安装机器臂和机器腿 [6]。

v2_25080a2dc61744f28363c34f95f293ff_img_000

如果你还不太明白「人的延伸」和「截除」的意思,我再举个例子:微信让我们能随时随地与不同地方的人沟通和交流,相比以往的书信方式,它把我们的所处的世界扁平化了,手机就像我们身上延伸出的器官,通过互联网就能与别人的器官相连接。

高效、瞬时的连接的代价是什么呢?几个人面对面坐着,却因为微信各自通过手机在聊天,它截除掉的是我们抬头看世界,以及和现实身边人的沟通机会。

如今,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和算法功能,可以让你轻松找到任何想获得的信息,你可能刚输入了第一个字,搜索栏下就弹出了你最可能搜索的问题列表,甚至你还没有开始输入,搜索平台就已经呈现出了你想要的内容。

就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你一起心动念,下一秒就到了你心之向往处。殊不知,去往目的地的沿途的景色,或者中途临时起意地一次探索,更让人惬意和弥足珍贵。

如果放在15年前,如果我们想了解眼镜蛇是怎么喷射毒液的,我们会买动物的百科全书回家,慢慢地翻,我们也许会因此对其它的小动物感兴趣,然后去思考动物的演化和居住环境等等。

v2_5352eddcd7504fd1ba523ca4a13abe1a_img_000

而现在,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得到针对性的确定答案。看完答案后,我可能会像捕到猎物的农夫,收枪回家。

搜索和算法技术,截除了你偶遇新知识,产生好奇心的可能性。

发光的小精灵

回到最开始的阅读问题,需要一开始就去阅读系统的书籍吗?能做到并享受其中自然最好,但做不到怎么办?不要强求自己,循序渐进就好。

在我们每个人出生后,好奇心就像一个发光的小精灵,伴随我们左右。小精灵有篮球那么大,身上散发着暖白色的光,欢乐活泼地围绕身边。它不断刺激我们去了解真实的世界,拓展知识边界,适应身处的社会。但随着长大,我们越来越“深谙世事”,越来越忙,或沉迷在眼花缭乱的数字信息里。

我们长大了,好奇心“功成身退”了。

因为被冷落,好奇小精灵逐渐弱小,如今已变成米粒大的光团,潜藏在大脑的某处不起眼的角落,等待我们把它唤醒。在一开始,好奇小精灵会很弱小,它抵抗不过强大的大脑守城者,如思维惯性、畏难情绪、懒惰情绪、消遣心、社交欲等。所以,它需要我们不断引导和培养,给它时间慢慢变大。

虽然我们的童年已经不在,工作和生活很忙碌,还被外界的技术和信息干扰和影响,但是对好奇心的唤醒、呵护、培养仍然是我们生命里重要的事情。在追求效率与功利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把时间浪费在没什么意义,但是很有趣的事情上。也许你无意摘下的一棵小树苗(副业),会在未来成为支撑你余生的参天大树(主业)。

如玛利亚·克里克瓦在《好奇心》开篇推荐语所言:最高效的头脑往往最能放开去追随那些最幼稚的内心冲动。

愿你永远保持一颗纯粹的好奇心,阅尽千帆仍如赤子一般探索未知,内心丰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ID:houhoushuohua),作者:Hou Sirui,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