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产品经理的信任感和影响力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log.naaln.com/2022/04/trust-influence/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产品经理的信任感和影响力

发表于

2022-04-19 分类于 产品

阅读次数: 3 Waline:

今天聊一个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最近有了更深体会的事情,产品经理的影响力。

因为之前偶尔会听到“产品经理要树立团队影响力”这样的表达和说法,当时觉得这可能是个更高阶的能力(这句话的潜台词大概是,初级打工人就不要好高骛远了,踏踏实实做事),实际深入工作后发现它确实蛮重要的,且,现在就可以开始做起。

影响力其实是信任感不断积累的结果。

我们在初阶的时候可能是拿到这样的反馈,“我挺喜欢和你一起工作的”,“和你工作”和“和别人工作”好像有点不同。这种感觉很像是我之前做运营的时候,大家都挺喜欢和我打交道,愿意参与我搞的活动。我当时想了很久,也没有完全理解“why me”,后来发现“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真诚,把用户当成朋友来看待(因为我日常就这样,所以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现在看来,这其实是建立长久关系的做法。

更高阶的影响力应该是去影响资源调配(争取到更多资源),在合作里展示自己的专业度,以此认识了更多人,拿到更多资源,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影响力有什么用呢?

很简单,我们感性一点来看,就是大家都愿意和你共事,甚至是无条件相信你。和你工作的时候会有种安心感,即使遇到了困难或风险,好像怎样都能接住。

所以说到底,这是个还蛮高阶的技能。相对来说,老司机上路的时候会更得心应手一点,他们还可以和旁边的人聊天说话,而新手司机光看路和判断路况就已经应接不暇了(所以我在描述上面这段的时候脑海里呈现的也是一个老板形象)

那么,怎么才能建立信任感和影响力呢?鉴于我现在暂时是产品经理,所以这里我把背景限定在产品工作(其实这个道理适用于各种重复博弈的场景)

我之前的一个结论是,对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一定是实际做出来的作品/数据结论,这是最有力的东西。但我们要知道的是

\1. 现在已经不是做一个 feature 就能撬动流量的时代了,比如我们好像很难再看到各种裂变玩法,朋友圈也很少再有疯转的H5了(所以我常开玩笑说,我们已经进入了 web 2.0 的末期)

\2. 没有人能永远只做对的判断,这是非常非常理想的情况,那么错误判断我们就不接受了吗?没有容错度的地方是高压紧绷的,允许犯错可能是一个更好的环境

所以,我也在思考和探索,除了实打实的数据和成果之外,有没有其他能够让我在团队里建立信任和影响力的方式。

其实有,而且好像比我想象中多一些。我现在发现的是这些:

第一个是需求文档。它可能是最基础但又最重要的,我有段时间的签名是「把每一份 prd 都当作作品」。因为它是你的思考结晶,它体现出你的自信。

我自己摸索出来的要点是:

  1. 表达清晰,有粗有细

1)能让各种角色的同学都能立马 get 你这份解决方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合作最紧密的可能包括研发、设计、测试、运营、其他产品同学,以及可能涉及到风控、法务等等),更高级一点可能类似「elevator 30s」要达到的效果

2)让各种角色的同学都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表达的颗粒度(比如粗评的时候不用处理过多细节,说明好为什么做这件事就够了,详评就需要详细写好各种细节处理,说明好谁在哪里做什么)

  1. 有逻辑有条理。

这其实和写论文有点像。需求文档本质上是你在论述为什么要做xx,你选择了什么方式,为什么选 a 不选 b,其他人是怎么做的等等。这是个需要论证的过程,中二一点说,你的解决方案是排除万难选出来的较优解,那它是怎么脱颖而出的?

但这件事我还在探索,我现在的文档可能过于注重需求背景和分析了(占比50-60%),看上去没有那么精炼。不过大家好像都没什么意见,我觉得这也是我打好基本功的方式之一,那就先繁后简吧。

多说一句,之前有一些还在校的小同学让我帮忙看下他们写的产品分析报告,可以感知到很多同学缺乏更深的思考(可能不只是对产品本身的思考)。

可以尝试代入下角色,如果我是这个产品的pm,我看到的问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需求,如果我来改会怎么做,其他产品是怎么做的等等(其实这种分析成文的话已经类似产品需求文档了)

这可能比空泛的「从市场切入到用户需求分析」的八股文报告,来得更扎实一些。

第二个是复盘和思考。

把自己做这件事的思考、犹豫和纠结点都呈现给大家,让大家看到你的逻辑推导。没有什么「存在即合理」,比如因为是xx说的,比如因为写在了xx规划里,这样的理由是没法让人信服的,你可以说说为什么要怎么做,即使是信仰判断也可以。

这种思考可能是需求文档里的需求背景,也可能是做完需求之后对整个过程进行 review。

我理解的复盘并不一定是针对失败的 case 的思考,记录做需求过程里遇到的问题,让大家都不要再走弯路和再踩以前踩过的坑,也是有意义的。

前段时间上线一个重要需求的时候,我写了个复盘 share 给了参与到这个需求的同学们。除了思考之外还有很多犹豫、纠结点和我的心路历程。

我最近的一个很深的感受,也是我感知到的自己的成长是——

当我在做一件自己不认同的事情的时候,不再是用情绪填满自己,一味的反对,带着情绪做事。

而是,一方面去列出我觉得不合理的1234点,让对方知道我的concern;另一方面,我也再退一步,列出我觉得也许可行的几个方案让对方判断。

如果还没有说服对方不做这件事&对方也没有说服我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我依然要去做,那么就选择一个大家都觉得可以做的方案。

但我也明确地知道,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带着灵魂做事,只是一个工作机器而已。“可以做”和“做得很好”会有一些差距。

我当下的判断可能会错,也没关系,我忠于现在的自己了,之后也记得去感谢当时坚持的对方,重新review下之前的思路,可能也不是坏事。

以及我也相信自己以后的判断力会越来越强,信仰是有颠覆性力量的。

这种情况下的review也有意义(不过可以看情况要不要把这种复盘和思考展示出来,对自己保持诚实最重要)

第三个是多请教和多提问(也包括交流碰撞的讨论过程)

「不懂就问」可能是个好品质,但这已经不适合于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了。因为信息非常非常多,怎么能在繁杂信息里找到你最需要、最想看到的东西,搜索能力也非常重要和关键。

那么我们要问的是什么呢?是 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是 experience(经验)。简单来说,这些可能是搜不到,或者你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心力才能找到的(这时候,直接问是效率更高的方式)

我自己入职以来可能也真的是请教了很多同学,比如我前段时间一直追着广告侧研发同学问广告混排的逻辑(虽然他还没有梳理完跟我串讲哈哈哈哈);比如我会去和客户端研发了解具体实现细节是什么,和前端怎么配合,埋点怎么报;比如我也从算法同学这里了解到了我们的推荐召回是怎么做的,如果我要做某个改动成本大概是啥样的,也会 get 一些他知道的其他业务的推荐经验;比如也会去请教其他业务做类似事情的同学,他们是怎么思考的,我们有哪些不同,是不是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等等等等。

如果你要问,怎么提一个好问题,我可能很难回答,但我可以回答的是怎么提出你的第一个问题,遵循你的好奇心就好了。毕竟我从以前的闷葫芦,希望自己一个人找资料搞定的样子,到现在开始学会提问,是一个鲜活的case。

除了好奇心外,也要克服「我要提一个完美问题」的心理,这可能也是降低 ego 的方式。

提出问题是第一步,提出一个还不错的问题是第二步。能走出第一步就很不错,很值得鼓励了(我每次觉得自己提了个蠢问题的时候都会这么安慰自己 T T

王兴说,和高人聊,从书上学,在事上练。大概就是这样吧。

善于提问,关心业务,一方面能让自己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对团队来说可能也会起到粘合作用。但是,但是,不要过度提问,点到为止;也要学习下个性化提问,针对不同同学的提问方式应该有一些差别。

第四,把自己作为筛子(虽然有点喜感。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觉得产品经理就是个传话筒,传递老板的需求、运营的需求,但也不一定,你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也就是我自己常说的,“带着脑子工作”。

问问自己,老板的需求一定合理吗?运营的需求一定要被满足吗?

发现共同点了吗?它们都是一个「需求」,只是人称代词不同,提出需求的角色不同。

我们说一种理想情况,我们只通过判断「需求合理性」来决定是否要做某件事,而人的因素只是在这种合理性上加一些权重。所以不是「因为这是老板提的,所以我们要做」,而是「老板提出了这个,可能的考虑是123,合理性在于123,难点是123;综合考虑,我们可以通过xx方式来做尝试」。

但是呢,可能也不要这么犟,还是要 case by case 去考虑问题。

一方面,你所了解的信息也许只是冰山一角,老板拿到的信息和你不是一个层级的,再加上他要和你解释逻辑会很麻烦,需要补充大量信息,所以他需要的是快速验证他的判断,你去做就行了(这也侧面印证了,老板也要有一定影响力,不然下面的同学可能会不认);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是不是有其他更合理的解决方式(可以绕开问题,问题的解决在于问题的消除);再一方面,做这件事可能和你认同的点不同,这是个检验判断力的机会,如果你是对的,那么很好,如果你判断有误,那么这也正好是个反思的 timing。

anyway,做产品本来就是在做平衡和权衡 tradeoff,最后呈现到用户面前的一定不是最最完美的方案(因为不存在完美

如果你不做团队里的筛子,什么需求都呈现给研发的话,相信我,你信用破产的那一天,可能不会太远了。

当然,硬要说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要自信一点,表达要流畅有逻辑,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但是呢,我觉得这些都是「做好以上这些事情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因为我转产品的时候也不自信,我入职没多久也会觉得没人带我,我对自己的方案不够自信,我的表达有问题……但现在的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在慢慢消解,我在一步一步往上走,一点一点变得自信,表达和逻辑都在变得更好。

以上,应该是一些最简单,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也有一点点注意事项。

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你应该是「活在当下」的,什么意思呢?

你在写文档、讨论的时候,不是抱着「我要建立影响力」的态度,而是「我们一起把事做好」,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混淆目标和手段。

换句话说,「建立影响力」是在你做好了事情之后的附属结果,它是个 bonus。盯着它做事也许会让动作变形,你会在意自己的每一个细节表现。你在意的是「你自己」而不是「事情本身」,你说会不会有问题呢?

所以又回到了开头提到的,为什么初阶同学踏踏实实做事更好呢,也是这么个道理。先踏实做事,再迎接它带来的一系列结果。

这和表达很像,你在表达的时候可能不会去想这篇内容会不会变成爆款,你只顾着表达自己想说的,有多少人能听到、听到的人会不会有共鸣,这都不是你能控制的,这些都是 bonus。

Via: 天天向上的Tina —— Forward_Tina

The Why·Liam·Blog by WhyLiam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WhyLiam创作并维护的Why·Liam·Blog采用创作共用保留署名-非商业-禁止演绎4.0国际许可证

本文首发于Why·Liam·Blog (https://blog.naaln.com),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永久链接:https://blog.naaln.com/2022/04/trust-influence/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