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护肤品抹在皮肤后,大家说的「好吸收」,是真的吸收进去了吗?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92895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53 个回答

医学等 3 个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我说一下学医的在这方面的见解哈。

首先我们要认清楚一个原则,

皮肤作为身体的一个器官,它的先天工作是防御,也就是屏障功能。

那么从作为一个盾牌来说,“吸收”就肯定不是它的主要工作,甚至,作为一个“盾牌”,它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吸收”的特性,这样才能“无坚不摧”。

但是,皮肤作为一个器官,也必须遵守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这个基本的原理就是,皮肤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组织器官,其结构特性也遵循细胞的基本特性。

搞清楚了这一点,就能辨别“能不能吸收”这个问题。

表皮和真皮之间,隔着很难跨越的鸿沟

v2-c37f5e88235a2ef3164d4f2d9f04d764_720w.jpg?source=1940ef5c

涂抹的东西要进入皮肤,主要三个途径:从角质层、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一层一层渗透;从毛囊皮脂腺开口进入;从汗腺开口进入。

不论哪种途径,到了表皮层的下部,因为基底层的细胞之间链接紧密,不透水,所以要通过涂抹东西透过这一层进入真皮,很难。

有一些通过促渗手段能够促进物质渗透,但量不会很大,因为所有能够透过真皮的物质,均能进入血液(真皮层分布大量毛细血管),产生可能的全身影响。

因此,药监局对化妆品的定义一直牢牢把控着“表面的修饰、保湿”等这类描述,到达真皮的东西,不论是通过物理手段,还是化学手段,都应归入医学范畴,也就是药,而不再是化妆品。

所以,护肤品中的有效成分能够直达真皮,我相信是有的,但总量一定不大。

脂质体等技术也同样很难深入真皮

近年来越来越多产品用到脂质体做渗透,这个是生物医学界的老产品了。

脂质体就是一层和细胞膜一样的磷脂双分子层,在我们实验室常用来包裹DNA以后,在体外培养细胞时通过脂质体和细胞膜的融合,把DNA导入到细胞内部。

所以,脂质体把有效成分导入皮肤,基于的原理就是脂质体和细胞膜能够融合。

但表皮层的角质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细胞膜发生改变,不如其他细胞能够快速和脂质体融合,所以这个时候吸收有限。而到了更深层次的表皮层,脂质体会逐渐和深层的皮肤细胞融合,到达基底层的脂质体已经非常少,更不用说能完全透过基底层。

而通过毛囊皮脂腺、汗腺等途径进入,在毛囊和汗腺部分紧密结构中,脂质体也很难通过,和局部细胞发生融合大概已经是极限了。

我相信一些实验中,可能也可以测出透过了基底层的脂质体,但这个量对真皮的影响意义不大。

所以,透过真皮尽管是很多护肤品想达到的效果,但从表面涂抹这个点来说,很难。

其实,也没有必要。

不是到达真皮层,才是真护肤

之所以说到达真皮层没有必要,是因为皮肤问题,绝大多数是表皮屏障减弱导致的。

痘痘、敏感肌、出油、肤色变化等问题,归根结底是表皮层的问题。

直达真皮的胶原问题,也同样受到表皮层的影响,例如皮肤的干燥缺水造成角质层的代谢障碍,同样会导致真皮层的合成代谢减慢。

所以,护肤的核心,是建立更加稳定、健康的表皮层皮肤屏障,帮助皮肤更好的应对外界的有害损伤。

把握住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强调清洁、保湿、皮肤屏障维护,这些都是皮肤健康的前提。而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些有效成分的组合,才会有锦上添花的目的。

不是一定要把成分弄到真皮去,才是真的对皮肤好。

毕竟,你的脸所呈现出来的质地,绝大多数来自于表皮,而不是真皮。

因此,纠结于护肤品“吸不吸收”的问题,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护肤品这东西,就不是用来吸收的。

所以,搞清楚护肤的目的,护肤品不是把成分弄得层次越深越好。

维持好的表皮状态,就是给真皮层帮大忙了。

复旦大学 无机化学博士

护肤品的吸收在消费者眼里,一直是个玄学!!!!但在配方师眼里,并不是!!!!

不知道怎么让护肤品更好吸收的配方师不是好配方师!!!!

很多人是不是常常有这样的疑惑:“明明自己的护肤习惯很好,各种化妆品从不吝啬地往脸上涂,但能感受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甚至有时候自己好生伺候的皮肤状况还不如一些从来不用或者很少用化妆品的人”。

我也纳闷

这一度让很多人很失望、抓狂,甚至在某一瞬间质疑“护肤品是不是真的有用,它是不是一个智商税”。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连小编我在早些年的某个瞬间也有这样的想法。

护肤品是不是智商税?

答案显而易见,护肤品不是智商税,护肤品肯定是有用的。那既然有用,为什么又会出现上面的疑惑呢?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其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维度的差异:一个基因层面一个功效层面

  • 基因层面

基因层面,很容易理解,就是别人的基因更好,皮肤屏障更健康,皮肤的耐刺激能力、抗年龄侵蚀能力更强,因此这群人即便不怎么护肤,皮肤也很好。这个没办法,这是天生的优势,我们不要拿自己没有的东西和别人的天赋来比较,那只能徒增伤悲,也没必要。

  • 功效层面

另外一个就是功效层面,有效果的护肤品长期使用,肯定是能改善我们肌肤存在的一些问题,效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的期望值以及产品的实际功效上。所以很多时候同样的护肤品不同人用了,有人觉得很好用,有人就会觉得很鸡肋

满脸疑惑

而产品的实际功效是大家购买化妆品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它和两个因素有非常直接的联系:

  • 产品中的活性成分这里就包括了活性成分的种类、品质、添加量以及适宜的起效环境
  • 化妆品的吸收问题这个最关键,但搞清楚也最难)。

第一个因素很容易解释,我想要一个化妆品具备什么样的功效,那配方里就必须添加足量的与之对应的活性成分,有量变才有质变。

第二个因素就有点迷幻、玄学了,相比第一个因素,想真正搞清楚很不容易。但这个问题正是很多专业人士,比如皮肤科医生最关心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皮肤科医生发出触及灵魂的质问:“你这个化妆品有效成分添加了这么多,那到底这些成分的透皮吸收怎么样,这些成分在皮肤里面的生物利用率又如何保证的”?

v2-ac8907bbb0e4bdf0a51f99f7f6cbb43a_720w.jpg?source=1940ef5c
功效好不好,全看透皮好不好

这个问题其实确实蛮犀利的。要想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护肤品的吸收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皮肤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它存在最大的意义是防御(防止皮肤受到外界污染源、有害物的侵害),而不是吸收某个东西,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去游泳池游一圈,岂不是个个成了大河豚了(我开始有画面感了)???

当然了,皮肤的防御虽然严密,但也不代表完全隔绝和外界的交流比如我们还会出油、出汗呢)。通常来说,护肤品上脸以后,还是会和皮肤内部有一些交流的(也就是吸收),交流的途径主要有二:

  1. 表皮的渗透包括细胞间脂质路径以及角质细胞路径,大约占9成

2. 皮肤表面附属器官的渗透主要是毛孔和汗孔,大约占1成)。

皮肤渗透的主要路径

先说说表皮的渗透吧,表皮的渗透很看重活性成分的物化性质。比如说细胞间脂质,它是我们角质屏障【砖墙】结构的水泥,内部都是一些生理性脂质填充的,所以活性成分要从这条路通过,必须是亲脂或者脂溶性的物质才行。而角质细胞相对来说就比较nice了,角质细胞中的角蛋白比较愿意吸水,所以它能允许一些小分子的水溶性物质通过,太大就不行了。

而表皮附属器官的渗透,虽然来说相对容易(水溶性成分进入汗孔、脂溶性成分进入毛孔),但毕竟效率不高,护肤品的功效不能完全仰仗它。

所以,虽然皮肤留了这么几条遮遮掩掩的透皮路径,实际上容易通过角质层的成分类型少得可怜,这就是为什么成分载体或者说透皮技术在功效型配方中至关重要。

那目前都有什么样的成分载体或者透皮技术可以利用在产品里面呢?

- 包裹技术

这个比较常见,既然皮肤很难吸收一些水溶性成分(而绝大多数的活性物都是水溶性的,太难为人了),那就干脆用一些脂溶性的成分载体将它包裹起来,骗过角质层,然后去走细胞间脂质路径,虽然曲折,但是却很有效。目前常见的包裹技术主要是一些脂质体包裹和磷脂包裹。

脂质体包裹

- 化学渗透

配方师们终于出手了,配方师们可以在产品的配方中添加一些促渗剂(像乙氧基二甘醇、氮酮、四氢胡椒碱、肌醇、异山梨醇二甲醚等)来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提高功效性成分的透皮速度及透皮量,但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

- 医美介入

一些破皮的中胚层医美项目(像水光针、滚针、激光疗法等)都会强烈的干预皮肤,在短时间内破坏肌肤的屏障功能,瞬时提高皮肤的通透性,提高肌肤对护肤品的吸收效率。而后让肌肤进行自愈,属于一种曲线救国的透皮技术。

v2-5655403b1fb1cb9255167e2f53667d5b_720w.jpg?source=1940ef5c
医美破皮介入

- 无所不能的酸

护肤品中常会加入一些果酸、水杨酸,目的就是通过它们松动角质细胞的联络点(也就是桥粒),让角质屏障排列的不是那么紧密,短暂形成间隙,达到促渗。当然酸类的剥脱性质,也可以及时地疏通毛孔,让一些活性成分可以更好的通过附属器官达到促渗。

- 纳米技术

简而言之,就是将比较大的分子,拆解成若干个比较小的分子,使它更容易与角蛋白结合,向下传递。比如我们把配方做成纳米微乳质地,又或者把大分子的透明质酸拆成更小的透明质酸等等,还有就是目前比较前沿的纳晶包裹技术。

Finally,说了这么多,具体怎么把这些技术怎么转化到产品,给予大家真实的功效反馈,还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

美容护肤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拜托,咱们是在涂护肤品,不是在打针!哪有这么快吸收?

让我们回忆一下美妆博主的名场面:挖起一点产品,在手上/脸上抹一抹,再拍打一下,然后一脸严肃的说,“这个品吸收很快”。接着再得吧得吧几句,夸张地说,“赶紧买它!”

真要信了你就输了!

作为一个研究了九年成分的原料专家,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成分吸收这件事。看完你也能假装是成分吸收领域的砖家了。看完记得点赞收藏!

吸收≠渗透

然而我们日常说的吸收只是护肤品“干掉了”。离真的渗透进去还差的十万八千里。不过这个错误的概念也不能怪博主或者消费者,毕竟在正儿八经的大厂里面,也会用吸收这个词来指代涂抹干了。

一个配方在开发的时候会经过很多测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肤感测试,它又叫感官评估测试。在这个测试中,评估小组会对配方的使用体验进行定量的打分。比如配方好不好推开,配方会不会拉丝,配方残留感如何,以及配方的吸收感。甚至在英文里,也会用absorption这个词来表示。测试对象在手臂上一直涂抹配方,然后根据涂抹彻底干燥的时间,从1-10为配方的“吸收感”打分。

一个配方如果油脂很多,尤其是很厚重的油脂,那么就容易“吸收慢”。

一个配方如果增稠剂和胶比较多,那么也容易“吸收慢”。

一般来说,啫喱,精华这种配方就容易吸收快。毕竟水多油少,水一会就挥发干掉了,给人容易吸收的错觉

到底怎样才能被吸收

人类真是个奇怪的动物。一方面,我们希望活性成分全部吸收,一方面,又希望那些无关的东西一点也不吸收,简直是既要又要。

然而我们皮肤本质上是个防御器官,而不是个吸收器官。不信你试试泡几个小时的温泉,然后看看体重能不能增加一两?这是因为皮肤外面有一层角质屏障,能阻挡外界成分进入细胞。当然它也不是100%起效,有些东西还是能透过皮肤屏障,被皮肤吸收。

皮肤吸收活性成分主要通过细胞间隙途径,也就是细胞间脂质吸收,然后还有细胞内途径,也就是通过角化细胞吸收,当然还可以通过附属途径,也就是通过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吸收。

所以理论上来说,油溶性的成分更容易被吸收。水溶性的成分因为要穿透角化细胞,所以分子量越小,越容易吸收,分子量越大,越不容易吸收。举个例子,大家熟知的玻尿酸(透明质酸),小分子透明质酸的透皮吸收就是大分子的几十倍以上。

成分吸收不了怎么办?

护肤品里有不少大分子的成分,还有一些水溶性的成分,它们不好吸收怎么办?别担心,配方师已经为你们想到了办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 物理促渗
  2. 弱化角质层的屏障功能
  3. 使用液晶配方技术
  4. 使用包裹技术
  5. 使用促渗剂

物理促渗可以通过电极,按摩等方法促进成分的吸收。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带有导入功能的美容仪。我还见过一个创业公司,做了一个带有电极的面膜。加上电压之后,离子在电极的作用下,就能被导入到皮肤中。

弱化角质层的屏障功能也比较好理解。毕竟角质层是皮肤的守护神,阻挡了成分的吸收。使用果酸类产品剥脱一些角质层,活性成分也就更容易吸收了。还可以通过微针导入,刺破角质层,这样活性成分就可以直接进入到角质层下的表皮层中。举个例子,根据测试,剥脱掉角质层之后,小鼠皮肤对维C的吸收能提升十倍。

使用液晶配方技术也能促进一些成分的吸收。因为我们角质层里的细胞间脂质就是以液晶形式排列的。所谓液晶,就是从宏观上来看,物质处于流动的液态。但是在微观上,分子排成有序的结构。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液晶配方的结构和细胞间脂质类似,活性成分也就更容易被吸收进去了。举个例子,使用液晶技术把神经酰胺做到配方中,皮肤对神经酰胺的吸收能提升三四倍以上。

使用包裹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促进吸收手段。化妆品配方里面最常用的就是磷脂包裹。一个个小小的磷脂包裹小球切开来就是下面这个样子。这个分子最外面是磷脂亲水的部分围成的一圈。然后是一层亲酯区域。在这里可以放一些油溶性的活性成分。然后最里面还有个亲水的核,这里可以包裹水溶性的成分。其实从微观上来看,磷脂包裹的结构也和细胞间脂质类似。所以它和细胞间脂质的亲和性很好。包裹的微球也容易被皮肤吸收。

v2-6cc3330d356a6aa6efa698da003e5b17_720w.jpg?source=1940ef5c

促渗剂也能促进活性成分的吸收。促渗剂的原理在于加快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细胞间脂质是一个液晶结构,它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正常情况下,它的流动非常缓慢。就像我们滴了一滴墨水到水杯里,如果静置的话,虚要很长的时间,整个杯子里水的颜色才会发生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搅拌以下,加快杯子里的水流速度,很快就变色了。促进剂也是这个原理。加入促进剂之后,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加强,流动速度加快,活性成分也就更容易被吸收了。比如胡椒碱,就是一种比较好的促进剂。

v2-8ec9cfd660e84e3eeb6be319b766967a_720w.jpg?source=1940ef5c

还有一类促渗剂,能够和活性成分结合,改变活性成分的极性,从而让它们更容易被吸收进皮肤。比如最典型的酒精,还有就是乙氧基二甘醇。

扯了这么多,简单来说,护肤品的涂抹”吸收“,并不代表活性成分真的渗透进去了。而真正的渗透吸收虚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作为配方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提升活性成分的吸收效率,让配方功效更强。

浙江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硕士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几点:

1.是不是所有的化妆品只有吸收了才能起效?答案是不一定是!

2.是不是所有的活性成分渗透的部位越深越好?答案是一定不是!

“好吸收”让我想起在消费者中经常说的几组词:“产品很有料”“产品使用有温感后会说有效果”。

人们常说的“产品很有料”只不过是产品增稠体系带来的“感受”,一般和产品中有效成分多少没有半毛钱关系。

“产品使用有温感后会说有效果”通过不过是产品中添加了一些温感成分,让消费者产生的错觉的小伎俩。

所以大家说的“好吸收”,个人认为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就如同不少人认为拍打会促进吸收,两种情况如出一辙,但它和实际的吸收没半毛钱关系。

接下来解答另一个问题:吸收≠渗透,但吸收和渗透又有关系!

v2-85fe751286a8799583c1f48d8127b45c_720w.jpg?source=1940ef5c

功效成分的渗透途径有三种:

① 通过脂质薄片进行细胞间扩散;

② 通过角化的细胞和脂质薄片进行细胞间扩散;

③ 通过附件,如毛囊和汗腺进行细胞间扩散。

我们说的渗透通常是指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而吸收则是指透过皮肤角质层,达到特定位置并起效。

v2-e25221824203e375d3129bf62533e06c_720w.jpg?source=1940ef5c黑色素产生过程

以抑制黑色素为例,活性成分需要渗透角质层后达到黑色素细胞后并起效,在我看来这种情况下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吸收”!

总之,消费者表达和化妆品配方师认识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化妆品企业开发产品还有“消费者行为研究”这门学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