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央行发布中国 3 月份货币供应 M2 同比增长 9.7% ,透露了哪些信息?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730901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央行发布中国 3 月份货币供应 M2 同比增长 9.7% ,透露了哪些信息?

4月11日,据央行网站显示, 中国3月份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9.7%,预期9.4%,2月为9.2%。中国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1300亿元,预期280…
619
558,439

63 个回答

经济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谢邀@铉钺

越来越像明斯基第三个阶段的旁氏信贷阶段,即举新债还旧的债务和利息,维持市场不出现大规模的违约,但并么有太多钱真正流入市场,而是金融金融体系空转!

v2-1d92a860691100f99ac217c9faa212a7_720w.jpg?source=1940ef5c

明斯基模型大致分三个阶段,开启债务支撑投资驱动刺激经济是第一个阶段;金融体系不顾风险的放贷给信用不稳定的企业和个人,推动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是第二个阶段;开启庞氏信贷以债养债防止信贷塌方则是第三个阶段,那么离明斯基时刻审判就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其实从现实中也能看到端倪,一些地方开始放松20%的房贷首付,用更庞氏的信贷支撑地方财税模式的运转,也有一些地方开始所谓的首付贷和首付返现,变相降低准入门槛,考虑到亲朋的民间借贷,最终可能5~10%的首付,加上10~20倍的杠杆来撬动现阶段的资产价格,就没有人考虑过未来经济转弱以后的还债问题么。庞氏信贷的形成意味着经济进入了实质的明斯基第三阶段,清算已经在路上,对于全球经济来说也依旧成立,这是一个市场与政策干预的博弈过程,美国08年动用几百bp降息开启庞氏信贷,但依旧抵抗失败了,本次疫情冲击也未必能成功,不同的是我们08年在岸上,本次则在旋涡的中心。

更详细的讨论参考此前的文章:

王克丹:2022年-货币空转与旁氏信贷

这次M2的超额增加,我告诉你,基本上全部源于政府债务和支出的增加。

一季度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开始提速,二季度会进一步上升。

这次上海疫情意味着基本上全国所有地方的财政都是赤字,截至目前18个地方政府公布的发债计划已经到了7千多亿,剩下的地方政府难道钱够花吗?全国所有地方政府全面发债是迟早的事情。

居民信贷依然是疲软的,大家可以慢慢看各地方政府如何刺激大家继续借钱,是解除各种限贷限购,还是采用贷贷相传的方案。现在给你机会借钱买房你就真敢加杠杆上吗?5.88的利率100万房贷20年等额本息一年你要还8万多块,反过来你把100万存银行试试一年能拿回多少钱。再算算全国多少劳动者辛辛苦苦干一年还不如100万放给银行的产出高,然后官媒经常讲美国金融误国。

这两年很多人学会一件事,现金流太重要了,谁知道改明天自己工作还在不在,谁知道自己家会断粮多少天?未来是美好的,但前提是自己有未来。

无差别发钱是不可能发钱的,让银行少赚点也是不可能的,毕竟人家是弱势群体。

我说过很多次了,以前日子好,银行吃肉大家喝汤,现在这种局面,银行还要吃肉,让大家吃什么?砍树吃草吗?银行真不怕自己消化不良吗?

以前我总看官媒说我们的宏观策略是自主的,美国你打你的我们打我们的,怎么现在美国吹风要加息,我们就不敢降息了?


误打误撞进入票据行业的经济人

要看货币政策效果,贷款数据比M2可以透露更多信息。M2超预期,我们应该看这些钱投向了哪里。

2022年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由于央行只公布了一季度的新增贷款数据,我们通过将一季度的新增贷款减1月和2月的新增贷款得出3月份的各项新增贷款数据如下:

注:企(事)业单位贷款展示其中三项主要数据

可以看到,2022年3月,人民币贷款新增3.14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新增0.7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2.50万亿元,贷款增长主要源于企业贷款。

住户贷款方面,2月份住户贷款为负,尤其是中长期住户贷款(主要为房贷)转负为近年罕见,3月份有所转正,但依然不高,这与3月房地产销售低迷可以对应上。

企业贷款方面,贷款结构和此前差不多,票据融资依然保持较高增长,银行依然偏爱低风险信贷资产。

从事银行工作

等年报一出,再加上这几年的数据一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事实:

通过信贷为主体的刺激手段和效果会逐步失灵,之所以还没有露馅,只是因为一轮大过一轮的的信贷注入,维持着整个商业模式的持续循环和经营,但问题上,过程中的利润有多少,赊账情况,兑现程度外人不得而知,只能通过上市公司报表,才能一探究竟。

但问题是,这种【假装】的,【持续】的经营模式还能存在多久呢?尽管清理过几轮【僵尸企业】,但谁能保证下一轮的僵尸企业花落谁家呢?

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 (邢郑) 近期,人民网从工商总局获悉,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各地共吊销企业45.6万户,及时有效地将不合格的市场主体清理,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净化了市场环境。https://m.toutiao.com/is/N7P16Hk/?=工商总局:上半年清理“僵尸企业”45.6万户 - 今日头条

或者说一旦停止注入信贷,那这个游戏还能运行多久呢?

企业对于信贷的依赖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情况,断奶根本无从谈起。

当不断有企业加入进来的情况下,信贷最终取代利润成为经济引擎的驱动力,也许就是整个游戏结束之时,只是这种后果应当是无人能够承受的。

本质上来讲,则是因为企业受到科技上限的锁死,反过来锁死企业的利润率和利润规模,从而让规模化加速内卷的过程中,导致更多人出局的同时,加速行业利润的不断下滑。

这样子就形成了一个怪圈:

企业科技锁死,自然以肉搏战,价格战,扩大市场占有率,在付出代价的过程中,发现利润不升反降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利润是以利息,财务费用的形势流逝,一部分则是因为物价上涨消耗了,一部分则是以人力资源消耗,开支了,最终形成经营成果的留存收益越来越少。

这个规模还不能退,只能持续向前的情况下,那就只能继续扩大债务规模,最终企业的原生性动力利润为主,信贷为辅助的局面变成信贷为主,现金流为主的局面,自然经济活动过程中没有形成结余的可怕局面。

看起来是饮鸩止渴,实际上,我们的企业已经走投无路,玩不出任何花样,当消费主义的冲刺和奢侈主义等开始退潮之际,企业基本上已经无能为力,规模大小,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比反而成为了唯一的经营上的【政治正确】,最终通过卷死他人,占据他人的市场占有率释放的利润和空间对冲信贷刺激的风险和压力,每个人都是这么打算,每个人都是这么操作,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千日之战。

综上所述:由于贷款是存在刚性兑付的约束,相比于商业的五花八门的经营模式,刚兑约束反过来会倒逼企业不得不做出扩大借贷规模决策,但是在实际上利润率的不断下滑的尴尬局面

这也意味着信贷刺激已经无能为力的地步,长期烫平经济周期,以海量资金强行为经济周期续命的做法已经不可行,最终将因为更大规模的贷款到期潮被反噬,冲击。

相对于企业在社会上的硬性和软性的约束条件要高于个体,因此,这种惯性冲击会促使企业一条道走到黑的情况,所以在数据上就会形成企业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个体经济部门贷款规模的不断弱小的反差,毕竟,船小好调头,规模缩小,赛道重置,转行转轨自然要比企业更加灵活,在风险上的敏感度和调整上要快于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本质上也是公司,在所谓最近几十年来的最大金融创新是发明atm的戏虐中,也只能进行贷款规模扩大,以应对市场利率化的压力,产业升级,人员训练和调整的情况下,加上现有信贷规模利息的侵蚀利润的情况下,银行肯定还会面临降息降准的压力,今天的新闻喊话就是预兆,反过来会进一步刺激银行信贷放水的局面。

v2-29b3f1c29eed74bf84e66f3fd20be743_720w.jpg?source=1940ef5c

各种因素的叠加,将使得债务方向最终朝着不可控的局面发展,最终是什么情况,只有天知道了。

软约束的情况下,是通胀率在遏制和调节信贷规模的比例,即5%以上的通胀率为恶性通胀的约束和认知。

当通胀率的风险约束被更大规模债务冲垮之际,那就是另一个游戏规则和游戏框架了。

满心感恩的社会主义乐子人:我写着玩儿,您看一乐儿,千万别当真

最近在重读《债务危机》,对这个数据好像…不太敢说。

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债务,而这种债务又可以通过不同组织以不同方法进行累加,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债务结构。

债务结构的底层是货币创造收益的能力,如果实际收益率高于债务成本,那么问题不大,如果实际收益率低于债务成本,那么…债务必然出问题。

如果实际收益率长期低于债务成本且债务规模不断提升,问题就来了:如何偿债?

我不想说什么这时刻那时刻,毕竟太专业的东西一般人看不懂。

最简单的一点,目前国际环境负面没人质疑吧?国内环境也是负面没人质疑吧?

双重负面下,信心也负面,那就意味着对既有信用体系(货币体系)的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增量的最大意义是用于延缓债务结构崩溃,说白了,我们说借旧换新并不需要一味的污名化,债务本身是一种信用掉期——今天花明天的钱,后天还。

借旧换新无非是让债到大后天、大大后天去还。

但实际上是什么在还债呢?

是人的客观生产生活所创作的价值,注意,不是价格而是价值。

价格是价值在市场机制下对价值的货币化。

但问题来了,怎么确定我们的生产生活一定会产生满足债务的价值呢?

无法确定。

能理解了吗?

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货币,而是确定性。

但令人悲哀与不安的是:确定性因素都是负面的,而货币与信贷的政策无论多么正面,不解决根本问题。

简单来说,我们平头百姓算的是什么时候足额还债,而现在的政策指向是如何拖延债务不崩溃。

透露了什么信息?

你看看最近的资产市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房地产、证券)不就知道了吗?

说一句简单粗暴的话:这数据在目前已经局部失效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