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Boss 才是用户,应聘者是产品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it/539010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辑导读:现在找工作的人会在多个招聘软件上广撒网,BOSS直聘就是其中之一。“找工作,跟老板谈”曾经一度成为宣传亮点,然而,很多人却表示BOSS直聘上的老板根本不理人。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JRdhvlA3CZmY7hw1CG9G.jpg

Boss 才不会跟你谈,Boss 是用户,求职者是商品。

我为什么要对一个商品谈话?

一个更好的求职软件不是为企业“筛选合适的人”,而是打破僵化的选人方式。

追求降低操作成本和提高用户体验,并不是直接提高求职体验的工具,提高成本提高体验才是。

—— Erlich Liu

一、工作不好找?

都说今年 (2022) 工作不好找,这一点我比较怀疑。或者说这类的描述永远值得怀疑,这类指的是没有具体的情境、没有具体的条件、没有具体的关系等等,这是一句相当空泛的话。

我经常很怕我会不经意间就信了这些观点,然后倒过来解释我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的现状。面对这些观点的时候,我通常总是那个唱反调的存在。这样的态度对我找工作有相当大的帮助,我总想多找找多看看,最后找到个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工作后来打破这个观点,那时候感觉超爽。

开始找工作的三周后,我大概有点体会,今年的工作可能确实有点 “不好找”。往年我三周至少可以面试十几家公司,然后狂妄地点评一番,最后还觉得有更好的选择。今年在 Boss 直聘上得到的回复都很少,面试也只有七八家,大部分都不太靠谱。

本着尽快要找到份工作的想法,买了 “找工作” 这条路上的工具 —— Boss 直聘 VIP 会员。然后顺手做了一个分析,什么简历匹配度、薪资要求、经验要求等等都是意料之中,但到沟通进度这一项分析得到的结果,让我大跌眼镜。

qHTHVerGmhzEjGGU5qUn.jpeg

二、是 Boss 直聘拉胯?

87% 的未回复率?怪不得找不到工作,100 个人里有 87 个人都不回复你的信息,意味着连你的简历都看不到,连拒绝都得不到。

排除掉那些非常厉害的人,我相信普通人的被回复数据就是这样的水平,Boss 直聘的数据也显示,87% 的人是没有得到回复的。那 87% 的「Boss 未回复率」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你投递简历时不怎么看 JD ,直接海量投递,一天只需要 20 分钟就可以投递完当前 Boss 直聘限定的投递数量 (大概是 100),那么你一天约能收到 13 次回复 (注意啊,只是回复);如果你是个认认真真看 JD 筛公司,做背景和行业调查后再投简历,我们假设你可以一天筛选出 50 家公司 (这基本不可能),那么你大约能收到 6.5 次回复;我们再假设回复的公司当中有 50% 拒绝你,剩下 50% 的公司会接受你的简历,大概会有 3 家公司真正看了你的简历;我们再假设有 50% 看了你简历后约你面试 (这个概率真的很高了),那么你认认真真看一整天的 Boss 直聘,大概可以获得到 1 次面试机会。

这是个非常糟糕的结果,这对找工作的人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人最重要的主观能动性会直接受到影响,持续了一两天后可能有 50% 的人会进一步降低期待甚至放弃寻找更好的公司了。

我不禁开始想,Boss 为什么会出现 87% 的所谓的 “Boss” 不理人呢?Boss 直聘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的信息交易平台,这在今天的互联网产品里意味着很多事:信息流动快速,效率高,成本低… 怎么会出现商家不理用户的情况呢?这是我最初的想法。

三、Boss 才是用户,我是商品

但后来我意识到我可能想错了,Boss 直聘里所谓的 Boss 不是商家,Boss 们才是 Boss 直聘这个产品的真正用户,Boss 们为此支付了金钱来购买筛选求职者 (产品) 的权力,Boss 们存在用人需求,Boss 们是主要的挑选方,Boss 们才是用户,而我是商品,自我定价后来投递售卖个人技能。

这可能就是个人应聘市场上的 “特点”,87% 的未回复率一下子变得可以理解了。作为一个商品而言,我自然不喜欢被这样对待,那些嘴边挂着 “人才” 二字的文案,现在都显得格外有讽刺意味。

但这不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 87% 未回复率,工作不好找,匹配不高这样的核心问题,我希望有下一代产品能换个视角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这个市场的 “特点”

第一:因为上述所说,Boss 直聘上的 Boss 才是真正的用户。这就像在淘宝上做销售的商家和身为购买者的用户一样好理解,作为用户在没有特定情境下,也不怎么会理会商家/客服们的推广信息,但反过来则不同。这甚至不是一个关系的问题,而是一个理念的问题,这样的定位仍然 Work,似乎在说明着 “重视人才” 要么只存在于少数,要么是 “人才” 太少。相反的观念也存在,瞄准猎头市场或者当时被猎头主动联系时,这种状态就翻转过来了。在大众招聘市场上,这种观念会先产生一层巨大的「招聘损耗」。

第二:Boss 上真正的用户其实是企业,企业的代表人是老板,由于 Boss 直聘那句 “找工作,跟老板谈” 早已失效,80% 以上的 Boss 直聘用户都是 HR 们。这就出现了一层代理,因为老板没有时间/意愿/能力等来处理招聘,需要将这件事委托给 HR 来完成。也就是说 Boss 直聘的招聘需求其实是「Boss」->「HR (代理)」->「求职者」这样的模型。从真实的反馈路径看,可能更多的是「求职者」->「HR (代理)」->「Boss」这样的模型,需求和反馈这两层模型经过 HR 的代理后,天然会出现一层很严重的「招聘损耗」。这也是当时 Boss 直聘主打那句口号的原因,并将产品的主要用户定位在小型公司上,因为小型公司的 Boss 们更可能自己来做招聘,这层损耗会降低很多。

第三:Boss 直聘的在 HR 端的运行是双向的,HR 们不但可以接收求职者投递的简历,还可以去市场上捞简历。这也自然会产生一个期待匹配问题,求职者因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会更倾向于去投递 “更好的企业”,而 HR 处于企业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会更倾向于去捞 “更好的员工”。求职者和 HR 的期待匹配度天然就会很低,这也会产生很大一层的「招聘损耗」。

第四:才是到个人的 HR 和企业行为上,基本就是 HR 够不够专业,能不能理解业务并识别能力匹配的人;企业自身业务发展和对业务认知情况是否匹配,企业基本资源是否健全等问题。这是作为求职者最能直观体会到的一层,但是在整个链条的影响力里,其实是最小的一部分。因为这些都是 “内容”,Boss 直聘和招聘市场是媒介,媒介的影响会大于内容,这是麦克卢汉曾经告诉过我们的道理,你稍有带入就会理解。

五、这到底是不是问题?

由 87% 的 Boss 未回复率得出的这些思考,当然在说明 Boss 直聘本身在平台运营和产品设计上是存在巨大问题的。

首先是 Boss 直聘的真正用户是 Boss 们,但 Boss 直聘之所以今天能赚钱的原因其实是一家独大,作为商品的求职者和作为用户的 Boss 本身都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就是互联网企业追求的市场占有率后的那层网络效应。87% 的 Boss 未回复率意味着 Boss 们不买账,Boss 们认为至少超过 87% 的求职者其实都不必要关注/没有竞争力/我们不需要,我们连回复的时间都不值得浪费在这样的人群身上,这就是背后的那层意思。

这个问题只是在今天 Boss 直聘给出的数据下展示了出来,显得相当无情刺耳。这是事实,但产品的目标一定是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不知道对比当年线下招聘市场来说,Boss 到底提供了多少真正的价值,降低的成本到底是哪些成本?提高的效率是哪些效率?

如果有什么可以归结到产品头上的话,那么至少有产品设计者们在设计产品时对求职者 “价值” 的理解,我相信他们不会说我们判断求职者价值,他们会说我们在乎的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匹配度。那我们可以继续来追问,匹配度到底是如何得到的?企业们如果根据匹配度这个数据来进行判断,那么至少有 87% 的人连简历都没有被看到的情况下就知道不匹配了吗?

这听上去像是两种论调,一种论调是:我们帮助企业筛选了与他们高度匹配的人才;另一种论调是,互联网产品在加速企业的僵化,用人需求和标准的僵化。我分不清哪个是更合适的。

我去年尝试给 Boss 提过一点小的功能层面上的建议,我当时的主要想法还是如何获得到一些 HR 们为什么拒绝我的反馈,这样我可以来对简历进行改善。但当我知道我的改善甚至不能产生超过 13% 的影响时,我感到十分失望。

六、Boss 直聘上的那层奶油

我前段时间曾对 Boss 直聘做过一个评价,我说 Boss 直聘已经快成为一个垄断者了,他的竞争对手不在其他的人才招聘市场里。今天的数据更能证明,至少 87% 的求职者,HR 们连理会都懒得理会,HR 们至少会再拒绝掉 50% 以上的面试者,最后只有最多不超过 7% 的人会得到青睐,我相信这 7% 的人也是猎聘和 Moka 这两类产品希望重点拉拢的人,他们是真的用户。猎聘和 Moka 在做的事情就是撇去 Boss 直聘上的那层奶油,他们才是 Boss 直聘的真正竞争对手。

我今天才意识到,这样的评论也有很大的问题。回到现实,事实上只有 6% 左右的人是没工作的,而不是 87% 的人没有工作。这足以证明,大部分的企业的大部分业务部门是不需要一定要找那 7% 的人。

我们当然可以说,人是有特质的,不是所有人都一样,所以大部分企业在面试后看出来了他们要的特质,这些人最后就工作了。可还是那个问题,87% 的人甚至都没被看到,我们就此可以直接都否定他们的特质吗?

七、会有更好的产品吗?

通常一个市场上存在一些大的玩家后,人们会优先认为这个市场是被占据了,大玩家本身就是有一种威慑力。经过一些年后,人们会发现市场上的大玩家可能产生了变化,于是才意识到,原来有大玩家并不代表机会的消失。

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永远是确定的机会。

Boss 直聘或许可以做的是花更多的力气尝试去治理这个社区的病变,挽回他用户们 87% 的不信任。更深一层的,是如何能更好的改善求职过程。我相信,这 87% 的未回复率更底层的原因是求职者付出的成本过于低导致的,求职者只需要一键投递,剩下的工作全部留给了 HR,HR 凭什么相信求职者在 Boss 上的那两句简介?因为求职者的成本低,就显得非常不值钱和不认真,HR 也可以本能地不相信这样低成本的投递。

降低操作成本、提高用户体验被看做是互联网产品的法宝级理念,可我们必须得看在什么环境下去做的这些事。

我们希望用户在购物软件里多花钱时,我们要让流程简单;我们要让用户在视频软件里停留时间更长时,我们要用户体验好… 这些改善的点其实本身都是针对的用户消费行为,我们希望的是用户多消费一些他有的东西在产品上。

但招聘软件可能不一样,这样的降低成本最后获得到的是低质量的信息和高筛选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就只能去提高僵化的标准,最后使得产品社区很难治理好,用户的体验也不会变好。

希望 Boss 直聘能做的更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好产品做出来。

本文由 @ErlichLiu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