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有没有大预言家出来给个准信,这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结束?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486504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有没有大预言家出来给个准信,这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结束?

696
963,593

379 个回答

大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全世界躺平养蛊,病毒不断变异,至今没有停歇的意思。

疫情能否早点结束,一个看疫苗研制,另一个更看病毒的自我发展。

我比较悲观。

觉得这次疫情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甚至长到可能改变世界格局和人口构成,甚至种族的兴衰——如果新冠有强大且持续的后遗症,甚至演变出致命性更强的品种的话。

全世界都不好过,就看谁扛得住,扛得更好。

赢了疫情,很可能意味着赢了经济,赢了整个世界。

不要简单认为躺平就没事了 就不影响经济了。

另一方面,我觉得也不要太悲观。

如果疫情长期化,防控长期化,就相当于一场经济危机或气候危机,固然会使得很多产业受伤乃至灭绝,但是也可能促生新的产业或经济模式。

关键是要稳住,要控制好风险和节奏,将伤害减到最低,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方式,而不是坐以待毙或躺平。

如果真的演变成这样严峻的局面,我觉得最后胜利的也一定是中国。

当然,我更希望新冠自己突然消失,这样大家都不用那么痛苦了。

只是感觉很渺茫,毕竟那么多人口都躺平成了培养皿。

形无常形,态无常态。

疫情之初,就有人预言过,最好的情况,一年半载就能结束。最坏的情况,世界大流行,那就会长期持续。

现在两年过去了,结果很明朗。

如果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像中国这样搞封控,就算现在的疫情情况,也能在半年内控制住,至少能控制住蔓延势头,减少感染基数,降低变异机会。

再辅助药物及疫苗研发,三年以内应该可以结束。

而目前来看,选择躺平的国家越来越多。就像一辆马车,开始的马都在拉车,后来其它马都躺平,给了那还在拉车的一匹马越来越多的阻力。

而国内疫情,就像森林火灾。本来只是一小片,后来一些火星吹到别的地方。也许控制疫情也能借鉴一下森林灭火。

如果说彻底不与国外进行人员贸易往来,能不能彻底清零呢?估计很多人觉得应该可以。

对经济的影响抛在一边。即使关闭国门,也无法彻底清零,就算能,也只是暂时。

为什么呢?

中国幅员辽阔,边境线长,非法入境无法杜绝。

所以,疫情结束的希望寄托在疫苗与药物。疫苗控制蔓延,药物缩短时间。

当然,是那种真正能减少感染的疫苗,哪怕有效率只有50%,甚至30%,也能更好的控制疫情。

天价的新冠药物,目前适用范围有限,且有一定副作用。

至于何时疫情结束,就是病毒变异速度和药物疫苗研发速度的较量。

一款成熟疫苗研发,大概15到20年,药物研发7到15年。假设速度推进一倍,不考虑变异,理想情况下,4到8年,疫情基本能结束。

扣去已经过去的2年,大概还有2到6年,也许疫情就结束了。

我希望预言能失败,一年半载疫情就结束了。

等疫情结束,大家再来看看我的这个预言吧。

大家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做好防护,避免感染也就是降低病毒变异的机会了。

小黑屋首席体验官
无可靠信息来源

0高风险地区

早他娘的结束了

是谁在造谣新冠大流行?

谢老铁邀,

这题太简单了,

先放个链接吧:


前文提要

各位晚上好,今天这篇,其实有个引子~

请见这里:

所以在正式开八之前,咱们先总结一下前几天的那个引子吧~

《还好互联网有记忆》这篇,转载自知乎老铁

老师,

不过呢,其实咱的论点,

可能跟原作者略有一丢丢区别。

老师的原版解读,

似乎更倾向于强调“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这一茬;

但咱这边,一向对政治不敏感,完全没兴趣谈政治。

咱这边的解读,更多是字面意义,即:

  • 兹有皿煮制度,及其背后的人本主义,并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昂撒人(以及其他所有人种)的民族性,也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群体免疫,还是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肉身扛过一波xx毒株,仍然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mRNA疫苗(或者其他任何疫苗),依旧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 全面开放与经济发展……完全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也远远不足以抵消本次大流行造成的损失);
  • Omicron(或者随便其他什么流行株)减毒更是不足以终结本次大流行。

很绝望,是不是?

但没办法,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无情啦。

不过本文还是试图给大家指一条明路,

或者至少是本人真心认为的明路:

针对当前这款病原体,终结大流行的唯一办法,就是清零(elimination)

哦对了,为了防止对方辩友们玩儿偷换概念的把戏,关于“清零”的严密定义请看这里:


水池问题的困境

为啥咱觉得只有清零“elimination”才是唯一的出路?

首先让我们简单复习复习这款病原体的一些病毒学特性,包括:

  • 冠状病毒突变速率可变,且可变范围很广;
  • 冠状病毒非常善于发生重组;
  • 冠状病毒主要的免疫原性来自刺突蛋白,同时刺突蛋白又具有高度可塑性,因此很有可能随着逐渐流行而分隔为多种血清型或者株型;
  • 新冠病毒有多种机制可以抑制或逃逸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特别是干扰素应答;
  • 宿主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保护衰减快,重复感染频繁;
  • 冠状病毒组织嗜性通常较广,且只需要很少的变异就足以发生组织嗜性转换;
  • 相对已知的低毒力人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拥有多个“毒力因子”(ORF3a、ORF6、ORF8等)。

以及,咱们可能还需要复习一下这货的一些传播动力学特性,包括:

  • 代际间隔和序列间隔超短,中位数代际间隔只有不到3天,基本上属于所有传染病里面最快的一档(鉴于Omicron的代际间隔暂时还没实锤,这里以Delta为准);
  • 基本再生数高达6-9之间(鉴于Omicron的R0也没实锤,这里还是用的Delta版数字);
  • 每一波爆发,只要没有高强度NPI,全人口罹患率将高达七成左右(同上,Delta版数字)。

出于行文简洁的原因,上述特性咱就不一一放信源了,反正只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小常识而已,

但如果各位有需求的话,欢迎去公众号那边后台留言,

后面咱也可以出一个附带信源的掉书袋版。

总之,上述病毒学和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特性综合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对于各位宿主来说非常无解的“水池问题”困境。

——一图秒懂,请品鉴:

(鸣谢:头条号@方老师数学课堂)

如上所述,所谓的“水池问题”困境,

大致指的就是一种在全人口范围内,

出水不如进水快,

以至于水池子慢慢注满水的尴尬情况。

在这个粗糙的类比里,

进水自然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因此发生的各种不良结局;

这里强调一下啊,很多朋友觉得不良结局指的就是后遗症/long covid,

其实这个不良结局远远不止后遗症那么简单(后面有例子)~

总之,如之前所述,

因为传染性(R0≈6~9)、代际间隔(三天不到)和重复感染风险(不应期三个月)等方面的病原体特性,

新冠感染的这个水池,进水口可以说是奇大无比,

远远大于水池另一头的出水口~也远远大于其他绝大多数传染病的进水口,

或者不客气一点说——远远大于其他所有呼吸道传染病的进水口。

这一点,正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也正是人类最终只能采取清零策略的原因。

——举个栗子,请品鉴:

以上是很早之前的老图一枚,

上图纵轴左边是美国新增确诊人数(黑色曲线),

纵轴右边是嗅觉障碍患者人数(蓝色曲线)。

横轴则是月份(截止2021年8月)。

所以一图秒懂了啦——

对于美国人民来说,个体中招之后嗅觉恢复得再快、完全恢复比例再高,

这些都没啥鸟用,

只要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有发生嗅觉失常的风险,且嗅觉失常的新增和复发速度快于恢复速度,

(或者套用到上面水池问题的比喻里面就是,只要进水速度大于出水速度)

那么嗅觉失常的患病率就会在全人口层面上缓慢累积,直到最终爆表。

当然了,同样是水池困境,防疫管控越拉胯的地方,困境就越严重,

比如说,在美国仅仅累积出全人口0.25%嗅觉失常的时候,

瑞典的这一比例就已然高达3%了……

——请再品鉴:

也许有朋友会说:

“可是Omicron难道不是MILD?所以感染Omicron的不良结局风险一定更低对不对?”

对对对,各位朋友说得都对。

所以咱们姑且同意感染Omicron后的不良结局风险就是大幅低于之前得了~(虽然并没有)

——比如说,请品鉴:

以上是Tim Spector老师他们家的ZOE Covid Study数据,

可以看到,在Omicron流行期,英国地区确诊病例在急性感染期出现“嗅觉失灵”症状的比例差不多是12%左右,

比起Delta流行期的50%,整整跳水4倍左右;

(顺便提一嘴,这个4倍差距的原因不完全是毒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也有疫苗接种率的因素)

然而……在更大的进水口面前,

4倍的降幅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简单口算可知,Omicron流行期的人群罹患率差不多是Delta流行期的三倍多……

(算上检测规模减少的因素之后只会更高)

所以嗅觉失灵发病风险方面的差距,

一下子就被进水口的磅礴水量给抹平了~

各位,之所以咱一开局就拿嗅觉失常这个情况来举例,

原因就在于:

首先,这种症状特异性很强,和新冠病毒感染高度相关;

然后,这种症状相对研究得比较充分,

或者具体来说,现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嗅觉失常现象,

大约有85%嗅觉失常病例于60天内恢复嗅觉,95%病例于半年内恢复嗅觉

既然95%病例于半年内恢复的症状,都足以产生水池困境,导致患病率逐步累积;

那么其他所有比这恢复得更慢,或者比这恢复比例更低的不良结局,都会产生水池困境,没有例外。

  • 平均每100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有两个倒霉蛋儿因此新发糖尿病,并且糖尿病只有进没有出,妥妥的水池困境,详见:
  • 平均每100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有一个倒霉蛋儿因此出现主要不良肾脏事件(MAKE),这个还是只进不出,妥妥的水池困境,详见:
  • 平均每100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有接近5个倒霉蛋儿因此新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又是水池困境,详见:
  • 平均每100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有1.1个倒霉蛋儿会因此新发焦虑症、1.5个倒霉蛋新发抑郁症,还是水池困境,详见:
  • 所有男性感染新冠病毒后半年内,受孕率明显降低。这个虽然有进也有出,但出的显然不如进的快,仍然逃不出水池困境,详见:

懒得一一列举了,

但总之大致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虽然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各种不良结局的风险,可能并不比其他某些病毒更高,比如说肯定比不上麻疹或者西尼罗病毒。

但是呢,在每年两到三波爆发、每波席卷七成人口的恐怖罹患率面前,发病风险方面的那点差距其实没啥意义~

只要进水口够大,那么这个病原体可能带来的任何大概率或者小概率不良结局,都会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下,被放大到全人群半永久debuff的程度。

哦对了,为了防杠,补充一嘴: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

接种疫苗大致相当于把进水量减半,详见:

不得不说,效果非常明显,太好了!

但很可惜,对于大多数不良结局而言,进水量减半并不足以破解水池困境。

水池里的水位,它还是在不断累积~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论,持久战

鉴于历史上多种传染病清零战役的进程,

同时也鉴于现如今全球互联互通的程度。

咱们从本次大流行一开始就已经预见到:

No one is safe until everyone is safe.

但是呢,处于各种大家都明白的原因,直到现在为止,“everyone is safe”都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罢了。

毕竟,缺少科学训练的绝大多数人类,都对指数增长严重缺乏想象力,尤其对R0≥9、代际间隔≤3这种程度指数增长显得毫无概念。

所以他们既没有能力预见到将来必然发生的水池逐渐灌满水的惨况,自然更不会花费额外的力气去集体行动,去实现“everyone is safe”。

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正是这些想象力匮乏的人群,左右了同样想象力匮乏的决策者们,所以,毫不意外,水池正在变得越来越满。

——比如说,请品鉴: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署(ONS)估算,截止2021年12月底,也就是说大流行开始还不到两年,

英国已经累积了1.1%小学学龄儿童

他们的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达到“影响日常生活”的严重程度。

不过ONS很少搞官方合订本,所以咱们没法一眼看清楚1.1%这个数字背后逐渐累积的走势。

但不用担心,已经有热心NGO帮咱们归纳好了。

——请再品鉴:

以上同样是ONS官方数字(这次要新一点,截止1月底),其中:

  • 黑色柱子是后遗症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病例数;
  • 橙色柱子是后遗症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例时;
  • 黄色柱子则是所有受后遗症影响的病例数;
  • 辅助线是咱随手加的,略糙,请轻喷~

这赤裸裸的累积趋势,不需要咱过多解读了吧?

——换个例子,咱继续品鉴:

根据美帝Brookings研究所Katie Bach老师的估算,大流行开始两年之后,

美国已经累积了160万劳动力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无法从事工作(或无法从事全职工作)。

160万,占了全美劳动力缺口的一成多……

——再换个角度,请耐心品鉴:

以上是帝国理工某奇葩计算器,

计算的是大流行以来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了亲爹/亲妈的孤儿人数。

咱随便选了个美国为例,其中计算器上还可以选择其他不少国家/地区,

总之,美帝这完美的累积曲线,

以及这触目惊心的绝对数字,

不用咱多嘴解释了吧?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全球大多数人短视,没有关系。

大流行两年之后还不能达成共识开展清零行动,其实也没关系。

让我们再复习一遍CDC前任副掌舵Dowdle老爷对清零的定义~

——请品鉴:

——元芳!拿放大镜来:

把这句重点翻译成人话:

“在某个特定地理范围内”

所以咯,根据Dowdle老爷的定义,各位坚持搞清零,只需要自扫门前三分雪就够了,

至于全球其他拉胯地区,管他们去死啊?

咱们一边保持清零状态,一边隔岸观火,坐看水池慢慢满溢就好。

当然了,如果觉着隔岸观火这种说法太低情商,

咱们完全可以换个高情商的调调:

当全世界都在水池困境的苦海中越陷越深的时候,

各位就是最后的阴性对照组。

请加油坚持吧,持久战,战起来。

最后,由于水池困境的存在,

目前这种自扫门前三分雪的状态,或者说阴性对照组的状态,

大概也许可能并不需要持续到永远:

  • 当瑞典嗅觉失常人口从3%累积到30%甚至60%之后;
  • 当美帝因病无法参与劳动人口从160万累积到1600万甚至3200万之后;
  • 当英国日常遭受后遗症折磨的学龄儿童比例从1%累积到10%甚至20%之后;
  • 当美帝那些亲爹/亲妈扑街而亟需社会化抚养的孤儿人数从20万涨到200万甚至400万之后;
  • 当全球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等的患病率再也无法忽视之后。

咱斗胆盲猜一下啊,

说不定短视的人们,就会被迫重新审视清零的可行性,

并且不得不加入到清零的队伍中来。

(虽然可想而知,那时候再重头清零,可比现在要困难多了)

所以各位不妨押个注呗,这场自扫门前三分雪的持久战,需要打几年?


一些碎碎念

首先,关于“持久战”这个比喻,

其实最近不少朋友都爱用,完全不是咱这边的专利。

不过咱作为贩卖焦虑专业户,只能从负能量的角度来聊一聊持久战~

如果各位想看正能量的话呢,不妨瞅瞅这一篇:

然后,估计某些朋友会说:

“可是拍老师,清零也得持续付出巨大的代价啊怎么办?”

是的没错,

大流行正在来回肆虐,病原体正在持续进化。清零的代价必将越来越大。大到没法想象。

但是呢,面对大流行,本来就没啥两全其美的选项或者乐观的结局。

只能说,有水池困境保底,从比烂的意义上来说,

清零不是最烂的选项和最差的结局,仅此而已。

除了清零之外其他的选项,全都是bad ending。

再然后,估计还有些朋友会说:

可是拍老师,为啥要二极管思维呢,压低传播规模实现共存不好吗?”

很遗憾,对于传染性高到一定程度的病原体来说,

有效压制传播规模跟彻底清零所需的措施和力度,基本上是一样的……

区别只在于,

彻底清零之后就只需要外防输入;

而压低传播规模却不清零的话,则不仅需要外防输入,还需要内防迟早会发生的指数级反弹~

并且每一次反弹,理论上都是一次瓶颈效应的重演。都不得不打开一个惊吓盲盒……

顺便,咱再次提醒各位海外党一句:

就算你们的大环境已然彻底躺平了,

但还请你们不要放松个人防范。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复感染的次数越少越好~

(重说三)

几年之后,感染次数少(或者甚至没有感染过),

这点很可能会成为各位胜人一筹的重大竞争优势。

——比如说,请品鉴:

(这张图是针对海外朋友的定向贩焦,所以咱就不翻译了)

也别说啥做不到啦~咱认识的海外党里头,一直坚持金身不破的,大有人在。

——比如说:

v2-5ec0c9a001bea7db9f2f1765d682721f_720w.jpg?source=1940ef5cv2-38a3fb38e48cfd2cca022156882bf591_720w.jpg?source=1940ef5cv2-5d4d3b851ec6e3e2a8fa67f359121ad8_720w.jpg?source=1940ef5c

以上是咱的几位推特网友,分别身处麻省、新墨西哥州、悉尼这类疫情糜烂的地方,每天还不得不出没于医院这种险境,

前几天咱刚好问过一嘴,这几位吧,到现在都还没被破了童子功~

具体打听一下,其实也没啥诀窍,

佩戴高规格口罩+注意个人卫生+社交疏离老三样而已。

还请各位坚持下去。


延伸阅读: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