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歌手演唱中带的耳返放的都是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9636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歌手演唱中带的耳返放的都是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

最近歌唱节目看得多了,总有歌手因为耳返出问题而不能正常的表演下去,比如我是歌手里面的邓紫棋,最美和声中的陈羽凡。到底耳返中放的是什么,为什么对现代的歌…
2,936
4,333,958

152 个回答

现场调音/音乐混录/编曲/指弹吉他/不会唱歌/菜鸡一个
等 2 项收录

你可以做一个小游戏,你在地上画一个圈或者一条直线,然后沿着圈/线走,你是不会偏离轨道的,那现在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还能沿着圈/线走吗?你还能不偏离轨迹吗?你做不到,你只有眼睛看得见的时候才能沿着轨迹走。

我现在请你帮我画一幅简笔画,你是可以画出来的,最起码你能给我画个红色的太阳、绿色的小草,那现在我给你戴上墨镜,全方位无死角的,你没有办法用眼角的余光嫖到,你放眼望去全是黑白的,一点儿色彩都看不见,你还能画出简笔画来吗?你说不定能给我画一个绿色的太阳和红色的小草。

你只有在能看见的时候才能用眼睛完成事情。

音乐也是一样,你只有能听清伴奏和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你才能唱准、跟对节奏,如果你听不清自己的声音、听着是糊的,那你会跑调、跑节奏的。

而你现在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你在台下可以听清楚声音,而歌手在台上听着是糊的,关于这个问题,我需要先向你科普一个知识。

啸叫,是现场演出中音响组面临的最大的敌人之一,如果你在现场演出中听到了一声尖锐的声音或者低沉的轰鸣,那就是啸叫了,不过当然,一个成熟的演出是不会让你听到啸叫的,一般在彩排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如果你不知道啸叫是什么声音的话,去看一看现场演出的彩排,你就可以听到了。

啸叫,也叫声反馈,是指信号冲破了扩声系统的传声增益而引发的或尖锐或低沉的声音,众所周知,传声器,俗称话筒,是一种将声信号拾取并转换为电信号的换能装置;功率放大器,俗称功放,是一种将电信号放大的放大器;扬声器,俗称音箱,是一种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并还放出去的装置,也就是说,从话筒拾取进来的信号,经由扩声系统的处理和放大之后,再由音箱还放出去,就已经被放大了了,如果这个时候已经被放大的信号再次被话筒拾取进去,就又被放大了,然后还放出去之后再拾取,再放大,再拾取,再放大......如此不断往复,信号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每一套扩声系统都是有着自己的最大传声增益的,一旦这个信号的大小超过了这套扩声系统的传声增益,扩声系统难以承受这个信号的大小,就会引发啸叫。

理论上讲,声反馈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话筒和音箱的存在,就一定会有声反馈,但并不是每一个声反馈都一定会触发啸叫,而调音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尽量避免声反馈,并且将不可避免的声反馈控制在不会触发啸叫的地步。

那你想象一下,如果音箱在歌手后面会怎么样?话筒的振膜正对着音箱的纸盆,音箱的纸盆还放出来的信号der一下子就被话筒的振膜拾取了,der一下子就啸叫了,那你就不用听什么现场演出了,你全程听啸叫就行了。

所以说,一般来说,为了让观众更好地听到声音,观众席都在音箱纸盆的正面;而为了避免啸叫,舞台一般在音箱的背面,而众所周知,高频有方向性,低频没有,所以高频是没有办法直接到歌手的耳朵里的,歌手在音箱背面听到了全是低频的嗡嗡声,而墙壁反射也是引起啸叫的原因之一,所以一般的厅堂墙壁都不会太光滑、形状都不会太规则,从音箱出去的声音经由墙壁的漫反射,且不说漫反射那么多次本身音量就小了,经过那么多次漫反射再回到舞台上的全是浑浊的声音,你耳朵里听到的不是低频的嗡嗡声就是浑浊的声音,既听不清自己唱的也听不清伴奏的声音,我把你放到台上,你能唱的来吗?

所以说,现场扩声系统中,除了服务于现场观众的主扩声(PA)系统(一般在观众席后面)之外,还有服务于演员的监听(Monitor)系统(一般在台侧)。

(PS:还有服务于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转播(OB)系统,不过和题意无关,也就不做过多赘述)

Monitor系统需要为歌手服务,让歌手在舞台上清晰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和伴奏的声音,才能保证演出的成功。

而监听方式一般分为如下两种:

1.音箱监听:为舞台上的每一个乐手单独提供一个或一对监听音箱,并根据每个乐手的需求为每个乐手提供不同的监听信号,一般专门针对于个人监听而设计的音箱大多有着很强的指向性,只有正在正轴向才可以听清其发出的声音,一旦离开监听音响的覆盖范围就无法听到,并且对易啸叫的点都做了衰减处理,相较耳机监听而言,啸叫的风险更大一些,也没有耳机监听那么清晰,但可以获得很强的现场感,并且方便与观众互动,所以一般是音乐节用的比较多。

2.耳机监听:为舞台上的歌手单独提供一个或一对监听耳机,根据歌手的需求为其提供监听信号,为防止歌手在舞台演出中监听耳机脱落,因此都做的比较牢固,相较于音箱监听而言,不益获得现场感,也不益于现场互动,但是啸叫的风险更低,听到的声音更清晰,所以一般是演唱会用的比较多。

为什么要用耳返?因为歌手在现场没有办法听清楚自己的声音和伴奏的声音,需要监听系统为自己提供清晰的监听信号;

耳返里都放的是什么?看歌手的需求,歌手想要什么,Monitor调音师就给他发什么,不同的歌手对监听信号有着不同的要求;

为什么那么重要?就好像你蒙上眼镜无法走直线、戴上墨镜无法作画一样,你听不清楚自己的声音和伴奏的声音,你就会跑调、跑节奏,但是很不好意思,如果没有监听系统,歌手在台上就是听不清自己的声音。

之前《我是歌手》第三季的时候,郑淳元在舞台上不戴监听耳机,所有歌手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为什么?这就相当于一个人蒙上眼睛走直线、作画一样,他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高的熟练度了,这是一件很值得人震惊的事情。

至于说为什么还总能看到有歌手唱到一半把耳返摘了还继续表演呢?有两种可能:

1.就好像调音师再戴着监听耳机调音的时候也会偶尔把耳机摘了听,为了听现场的真实声音,毕竟观众不可能和调音师一样戴着监听耳机看演出,调音师想要获得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就要摘下耳机听一下现场声音;而歌手监听耳机戴久了,也需要摘下来听一下现场的声音。

2.监听耳机出故障,无法通过监听耳机获取监听信号,只能摘下监听耳机,退而求其次,通过监听音箱获取监听信号。

棉花手/混音师/舞台苦工/摩托佬

返听系统是朝向表演者的,放置地面朝向舞台内的监听音箱简称地返,佩戴在耳朵上的返听系统简称耳返

地返

朝向观众的叫主舞台音箱,简称PA(Public Address System),顾名思义是面向公众的扩音系统。

音乐节等大场地常见的线性阵列PA

或者小型演出更常见的这种,总之是面向听众的扩声系统。

或是小场地如婚庆常用的小型PA

返听系统里放的是伴奏和歌手自己话筒的声音。你可能会有疑问,不是已经有了面向观众的音箱了吗,为什么还需要返听系统?

首先要理解一个概念,不同频率的声音传播是有不同的方向性的,画了一个简单的图。

低频会围绕着音箱360度环绕,而高频会随着音箱朝向的方向传递出去,频率越高,指向性越强,个人经验差不多120hz以上声音就已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了。

也就是说,舞台上没有返听只能即时听到轰隆隆的低音,根本听不清伴奏、自己唱的啥。

但别灰心,假设你在室内,声音总会反射回来的对吧?

如100米长的演播厅,舞台主音箱发出的声音撞到底部墙壁还会反射回舞台上。音速常温下约340m/s,100米演播厅声音来回得走200米距离,也就是说大约你需要0.59秒延迟才能听清自己0.59秒前唱的东西。

而声音传播的实际情况更加复杂,总之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混乱,那可能不是演出现场而是车祸现场了。而如果你在户外演出,四周都是开阔的大草地那么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听到自己的声音撞到墙壁反射回来。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舞台上需要返听系统。而返听系统开头也介绍过了,一般有地返还有耳返。为了保证冗余,现场演出通常两套系统都会同时启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歌手把耳返取下来了还能继续演唱,因为有地返还在工作。但是录播节目不像现场,为了保证收音质量,舞台上的杂声越少越好。

麦克风收录到的杂音越少越方便后期进行修音等操作。所以不排除有些节目组只启用了耳返系统,如果耳返失灵了就会像上面说到的那样,歌手听不到自己唱的啥,音准会失控。

2020 新知答主

我们的故事要从1966年开始。

这年The Beatles决定放弃自己已经进行了四年的巡演,在8月26日的最后一场演唱会中,他们甚至没有演唱Revolver中的任何一首曲目,后来人们解释说,The Beatles认为他们的现场表演跟录音室音乐已经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精心制作的音乐在现场表演的声浪中变成一坨支离破碎的杂音。

对The Beatles来说,现场过分热情的歌迷和他们的尖叫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表演,他们甚至无法听清楚伴奏的声音——就算是VOX为他们专门配备了功率强劲的AC80 / 100也不行!

越来越大的音量、越来越嘈杂的环境、越来越不像自己的The Beatles,这一切都让他们感到厌倦。而这种压力也忠实地传递到了音频工程师身上——他们必须想个办法出来,不然厌倦现场表演的乐队将会越来越多。

一个简单却有效的办法很快就被这些聪明人拿了出来——一组专门被设计出来放置于舞台边上、对准台上乐手的音箱被投入使用,后来人们管这种东西叫做“返听音箱”,为了不影响表演效果,大多数返听音箱都被安放到了地板上,所以大家也习惯叫它们“地返”。

很快,返听音响就成了现场表演的标准配置。然后音频工程师们发现了另一个棘手的难题:麦克风的自激啸叫。

在自然界中,声是一种能量很低的波,除了能够被动物的听觉系统捕捉以外,这种低能量的机械波几乎没法对外界进行干扰。因此自锡箔留声机发明以来,人们就始终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声的能量实在是太低了,太低了,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地捕捉到它们。最后电声学的诞生拯救了这一切:麦克风通过线圈的震动将声转换成微弱的电能,然后这些微小的电流经由放大器之手被放大成更加明显的电信号,最后被各种仪器所捕捉,人们可以对这些信号为所欲为,最后用音箱将被放大了无数倍的信号再回放出去。

然后自激啸叫便出现了。

当扩声系统具有较高的扩声增益时,经扬声器输出后的信号,被麦克风再次采集,与信号源叠加形成新的麦克风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被扬声器输出,如此往复,形成扬声器—传声器—放大器扬声器之间的正反馈回路。声反馈使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幅度不断被放大,从而使某些频率上的信号发生自激震荡,并产生啸叫。

在返听音箱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麦克风自激啸叫问题的严重性。然而返听音箱大大增加了自激啸叫出现的频率——毕竟在这之前并没有一个音箱是专门对准麦克风进行回放的。所以工程师们开始了与自激啸叫之间的殊死搏斗。相位调制反馈控制技术、尝试了陷波器啸叫抑制技术,尝试了自适应反馈抵消技术,一大堆新技术被运用到了啸叫抑制上面,但所有这些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影响音质。

不过没关系,起码歌手们暂时能听清自己在唱些什么了。

随着电声学的不断进步,60年代后期晶体管被大规模运用到了功放上面,音箱能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到了70年代以后,大功率扬声器使得现场扩音成为了一门复杂的学问,所有的调整和设置都为了确保台下的观众们能够听清舞台上的演唱,至于舞台上会发生些什么——没关系,反正有地返呢。

到了这个时候,想要在现场演出中取消返听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和场地带来的反射声,加上舞台上的演奏声,一切混杂在一起,变成了一团糟糕无比的声浪。乐手们只能依赖地返,而且越来越依赖地返。

而相应地,地返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为了让乐手们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下听清声音,地返的音量被不断提升。摇滚乐队的现场表演能够轻松突破100分贝的危险阈值,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中只要待上几分钟,就会引起永久性的听力损伤。而更可怕的是,人耳有一种特殊的“保护效应”,就是说当音量非常大的时候,听感将不再增强。所以越来越多的乐手发现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死扛到底——在这个领域中,你告诉别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就相当于判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死刑;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干脆退出这个行业,不过一种更恶意的揣测是,他们可能已经彻底丧失了听力,再也没法掩盖下去了。已知的噪声受害者包括Eric Clapton,这个拿过18次格莱美奖的摇滚巨擘;超级摇滚老炮Neil Young;五毒俱全的Ozzy Osbourne,等等等等。而许多人也开始抱怨由于地返有一定的最佳听音区域,这导致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不能随意走动,限制了他们的发挥。

一个能隔绝外部声音、同时又可以让乐手听到自己想要声音的方案应运而生了,那就是入耳式耳机(IEM)。Stephen Ambrose声称自己在13岁时开发了最早的入耳式耳机——为了不让他古板的父亲发现他正在听摇滚乐,他不得不用泡泡糖来封闭耳机和耳道。后来这项技术被发扬光大,变成了今天的“私模定制”。

最初被用来代替“地返”的耳机依然是有线的,不过很快,80年代的技术改良就让大家都用上了无线收发系统,只要提前确定好无线电频段,乐手们就可以在舞台上自由活动了。这让音频工程师们兴奋不已——耳返的出现意味着地返的下岗,更意味着自激啸叫出现的概率大大减少。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了另外的问题。

人的听觉系统非常复杂,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的耳朵听,但时候我们也会用自己的皮肤听、用自己的身体听、甚至是用自己的骨头听。低频信号尤其依赖于身体感知,因此许多复杂的情况逐渐凸显:比如说,鼓手反应这个耳返“不够给力”,他感受不到清晰的低频;吉他手认为这个耳返过于“单调无趣”,他没法听到自己想要的声音,等等。一些人开始着手改良现有的耳返,将越来越多的单元塞了进去——第一个吃螃蟹的是Jerry Harvey,他在90年代时为Van Halen提供了二单元定制IEM,最终创办了Ultimate Ears。

不过还有些人的选择是,把地返重新放到舞台上。

这是2011年春晚舞台上采用的地返系统,在经过若干年的改良之后,地返系统已经升级换代,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能为表演者提供返听,其占用空间也相对合理了不少。因此许多大型晚会都提供了地返+耳返结合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歌手摘掉耳返,依然能够得到返听——而且临场感也大大增强了。

所以总结一下,耳返的主要好处是:隔绝环境噪音、保护听力、方便活动、减少工程师处理自激啸叫的难度,为乐手提供返听。不过说到底,耳返也并非是完全不可或缺的。

喜剧评论人

很多观众都会发现,节目中的主持人和歌手,经常会戴着耳机。我们平时戴耳机是为听音乐或者什么节目,他们戴着耳机录节目,是为了什么呢?耳机不会对参加节目产生干扰吗?

其实主持人和歌手戴的耳机,和我们平时的耳机,内容和作用有很大不同。确切来说,他们的耳机叫做耳返,其实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主持和表演的,不戴反而可能会产生麻烦。

主持人戴耳机是为听导演安排

先说主持人的耳返。

主持人的作用和能力往往会被观众高估,认为他站在台上侃侃而谈,是舞台上的焦点,所有话语都是他们现场的反应。其实主持人没有那么能力超群,他们的台词,大部分都是事先由编剧组准备好的,即使不能完全背诵,手里的提词卡也会为他们提醒内容。

那么耳返是用来做什么的?他们的耳返里传来的是现场导演的声音,他们会根据现场情况对主持人的话语进行引导,比如及时中止一位嘉宾的谈话,或者就哪个嘉宾追问一个什么问题,或者及时开始下一段流程。节目的录制要尽量保持完整,如果导演每一个决定都上台制止一下主持人,录制效率就会大为降低。

有时候我们能看到主持人表情有些僵住,有可能就是在一边主持现场的节目,一边听耳机里导演的安排。

歌手戴耳机是避免走调

然后,再说说歌手的耳返。

主持人耳返里传来的是导演说的话,歌手耳返里传出的则是自己的声音和音乐声。为什么要让歌手听到自己的声音呢?他直接听就听不到吗?

确实,我们平时之所以总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或者唱歌时也能听到,那是因为周围环境不太嘈杂,音乐的声音也不算大。而在演出现场,音响和现场观众的声音分贝扩大很多倍,只凭自己的耳朵是难以听到自己的声音的。

唱歌时听到自己的声音有多重要?如果你听不到,就只能跟着音乐凭感觉演唱,而自己的感觉往往是错的,在现场观众听来,你极有可能是唱跑调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听着耳机跟着里面的音乐进行演唱,自我感觉良好,可周围人听来都是走音的。而如果我们不戴耳机哼唱,就会准确很多,比如在KTV里唱歌。

歌手有了耳返,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大小,再加上里面传出的音乐的声音,就能准确感知自己该用多么大的气力,如何演唱能与音乐更好地贴合。

也有歌手不戴耳机

不过我们有时候也能看到歌手不戴耳返进行演唱,那就是对现场情况非常熟悉,对自己的演唱也非常有信心,即使不能完全听到自己的声音也能准确把握,将演出进行到最好。富有经验的老歌手,有的能做到如此。

v2-707db30f2302f386fe78a765ed26ae28_720w.jpg?source=1940ef5c

对于绝大部分歌手来说,进行大型演出时还是需要戴上耳返的,只是到最后与台下互动的时候,可以率性而为扔掉耳返,与观众进行零距离接触。这时,音准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是包含自己实时发声演唱进伴奏的声音

1、让指向性强的中高音不止面向观众,也得自己听到,才好听全伴奏,当然这个你有好的地返也能做到,但如果和大功率音箱离太近发生干扰,麦克风会啸叫。

2、消除声音传播延迟,如果扩音设备和观众在非常远的位置,基本上超出三分之一秒的延迟,也就是距离哪怕只有一百米左右,就会对你的演唱造成极具破坏性的影响,你会发现别说唱歌,你说话都说不出来,我在初中一次演出里就出现过这样的尴尬,真的是硬着头皮跟不上。所以就必须保证你的声音能够和配乐对的上之后实时被你听到,另外混响过大或者音箱周围声学环境一般回声很大也会造成类似的效果。

3、除了声音延迟带来的干扰,更为致命的是,如果你实时听不到你的歌唱,你就会跑调,你如果喜欢在宿舍里带着耳机唱歌,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你明明带着耳机你觉得你和耳机里旋律唱得一样,但你的室友绝对不会这么认为,所以在寝室里唱歌不能带耳机,而相同的原因,在现场演唱声音环境复杂,你反而必须戴耳机才能听到自己唱的啥,然后你才能找到调儿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