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希波克拉底笔记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ht2019.cn/2022/03/31/366.xi-bo-ke-la-di-bi-ji/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Hippocratic Oath - Wikipedia

《医学原本》

医学是最有特色的艺术。在医学中只存在两种东西:科学与成见。前者孕育着知识,后者则产生愚昧。

— —希波克拉底

古代医学论

通常来说,人们生病时都会选择名医或出名的诊所,而庸医所开的诊所则无人问津。
在民众的普遍意识中,没有经验的医生代表着他没有丰富的医学知识,
当然也不可能治好自己的病。这个事实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医学的确是一门艺术,
它是医生在从事医学研究时发现的主题,正如从事其他艺术门类的工匠一样,
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也是一位名医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是可以从大自然的产物中直接获取营养的。
就好比牛、马等动物能够从水果、树木、青草等自然产物中获取营养一样。
所以在这个时期,人类不需要其他的生活条件就能生存和成长。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的体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饮食习惯也随着体质的变化而变化。
远古时期的人们吞食粗糙的、未经调和的或包含着巨大能量的食物,
他们肯定会遭受巨大的、如同野兽一样的痛苦。
或许一些体质强的远古人类能够承受这些痛苦,从而能够活得更久些,
但是体质差的远古人类却会因为无法承受这些痛苦而死亡。
这正如现代生活中,有些人能够消化坚硬的食物,
而有些人却会因吞食坚硬的食物而招致病痛一样。
所以,在我看来,古人也是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经过漫长时期的淘汰演化,
终于创立了类似于今天的饮食习惯:于是小麦经过播种、收割、打磨、糅合、
烧烤之后变成了面包;大麦经过相同的步骤后被制作成烤饼。

此外,人们还发现了其他的一些饮食经验:有些食物过于坚硬,
就把它们与一些柔软的食物进行糅合,以便各种体质的人都能食用,从而能健康地滋养和生长。
这些发现和进化都是以人体的健康作为出发点,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摆脱痛苦、疾病和死亡,
难道我们不应该称其为医学吗?

如果病人在生病时与健康时所享受的营养条件相同,这就不利于其康复,
而这之间的差别也正是我们必须去寻找和发现医学内在规律的缘由。
当然,除了生活方式和营养条件能够影响人体的健康,还有一些因素也能产生同样的影响,
尽管这些因素中有一部分仍然是未知,但是为了进一步追寻医学的真相,
我们会更深入地去探索这些未知因素。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同一种生活方式既能被病人适应又能被健康的人适应,
那么就不会有人去寻找医学的内在规律,就像某些希腊人或其他外国人一样,
他们只是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地生活着,从不求助于医学。
但是,那些致力于寻找医学内在规律的人却在努力地工作着。
他们发现,对于一些病人如果采取减少摄食的治疗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又不会改变病人原本的体质。然而他们又发现,这种疗法只对一部分病人有效,
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病人。对于那些特殊的病人,
应该如何按需要去减少他们的营养需求呢?

他们不断地探索,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实验,最终促使了流质食物的产生。
所谓流质食物,是指把大量的水与少量的坚硬食物进行混合,
然后通过煮沸、调和来使其变得柔软。可是,仍有小部分病人身体无法吸收这些流质食物。
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减少他们摄取流质食物的数量,
并把流质食物中的液体成分和食物进行适当地调剂,
这样就能使病人可以不吸收其他任何东西了。

流食疗法看起来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然而在使用时,也必须注意:
有些病人不宜摄取流食,一旦对他们采取流食疗法,他们的发热和疼痛症状反而会加剧。
这是由于他们吸收到的东西虽然能够调节自身营养状况,却加重了病情,
这反而更会削弱病人的体质。对于这一类病人,更不能让他们食用面包、麦饼等干质食物。
即使食用量很小也不可以,因为这种食物所带来的损害要十倍于流食。
在这种时候,吃干食越多,对身体的危害越大,病情也将更为严重,
这都是由于干质食物过于坚硬的缘故。

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目的,前者是为了消除某一种暂时不能被人体消化的东西,
立足点在于全人类;后者则是为了消除无法被健康人所吸收食物的粗糙部分,
立足点在于健康人群。

人们在身体健康的时候,会意识到:如果不合时宜地禁食,这种痛苦与进食过量时几乎无异。
有些健康的人日进一餐就足够,有些人则需要日进两餐。
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两种进餐方式并无区别。
但是如果在他们从事劳动时,将自己的饮食方式改变一天,或者哪怕是半天,
他们就会立刻觉得难受: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身体或思维变得笨拙、迟钝,
这是因为他们当天的用餐量超过了身体原本习惯的用餐量。
有些平时不吃午餐的人,如果某天突然吃了午餐,他们就会哈欠连天,
如果他们再进食晚餐,就会出现腹胀、肠绞痛或者是剧烈腹泻的症状。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习惯了吃午餐,一旦他在某天忘记吃午餐了,
就会觉得疲乏无力、心慌颤抖,接下来可能就会出现眼睛凹陷、尿色清白、头昏眼花、
淡漠无欲等症状。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又去补食午餐,却又会觉得饭菜没有味道,
而且也无法吃下原本固有的饭量,严重的话,补食的部分食物,还会刺激他的肠子,
从而引起腹痛和肠鸣,甚至会让他晚上的睡眠质量下降并导致噩梦连连。

论述这些人为何会出现以上症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我看来,那些每天只吃一餐的人,多吃一顿就会难受,
这是因为他们的消化器官运转较缓慢。在多吃的时候,消化器官还处于不平静的状态,
尚未将前一天所吃的食物消化完,因此吃下超量的食物后,消化器官需要更长时间来休息。
而那些习惯吃午餐的人,偶尔忘记吃午餐时就会难受,
这是因为没有新的营养来补充器官的消耗,前一顿饭的食物已经被消化殆尽,
却得不到后续的支持,人体自然就会出现不适的症状。
因此我认为,那些对于食量的偏差会产生较快或较重反应的人,他们的体质要虚弱些,
这些人几乎与病人无异,真正的病人只是更虚弱一些而已。

他们还发现,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着极端的成分,
如:人体内有咸、苦、甜、酸等成分,它们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数目和力量,
如果一个成分的数目过多、力量过强,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而当这些成分互相混合在一起进行化合时,它们就会被中和,性质就会变得柔和,
从而也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于是,他们对各种食物进行化合,
去除其中最尖锐的部分,然后把这些经过化合的食物作为人们饮食的主要来源,
如面包、麦饼等就成为了人们的主食。人们食用这些食品后,不但不会受到伤害,
反而能从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以及营养。

在某些病人身上,首先也是先表现出寒冷的颤抖,然后就会出现急骤的发热。
这时,病人会觉得体衰无力,而且这种发热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这种发热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更为奇特的是,病人的这种热会蔓延全身,
一直延续到脚部才会停止,之后发热就会伴随着病人的出汗而消退,
这时病人就会觉得非常非常凉爽,甚至比他在健康时还要凉爽得多。
我们从这种事实中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在这个过程中,
伴随着流汗而出现的冷恰恰与病人的发热相反,并且前者自发地消除了冷对病人的影响,
这种源自身体内部的“治疗”又需要什么呢?

对我的观点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会说:“那些患有肺炎或其他恶性疾病的人,
并不会迅速地摆脱发热的困扰,在这些病人的身体内,热和冷并不是交替的。”
直到现在,我认为最有力的证据就在于此,一个人不发热仅仅是因为身体内有热量,
一个单独存在的热量并不会伤害人体。只有当一种力量既热又苦或既热又酸、既热又咸,
才会对人体产生损害,而引起损害的正是这样的原因。
“热”仅仅是一种伴随物,尽管它是主导因素,但是必须借助其他因素才能增强,
所以我们不能夸大热的力量。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