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想接班的“企二代”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517484.html?f=rs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不想接班的“企二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 (ID:Banshu-Caijing),作者:王雨娟,编辑:余乐,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陈城城在上海一家投资机构做财务尽职调查,从他的位置看向老家,最容易嗅到的是传统行业的没落气息。

和许多“企二代”一样,陈城城中学起就被家里送到海外读书,拿到硕士学位后回国,讲话时会强调“中文不太好”,不小心蹦出英文词。只不过,对回家接班,他颇为犹豫。

陈城城家里的公司处于房地产的上游行业。下游市场的萎缩,导致行业里只剩下存量竞争。“以前是肉遍地都有,现在大家眼睛都盯着一块肉。”

谈起家里的公司,陈城城的语气充满担忧。在这个数字化已不再是新概念的当下,公司的业务还得倚靠大量的人力,标准化作业仍然是令人头痛的问题,现代化的办公方式也难觅踪影。

像陈城城一样的企二代还有很多:父辈的企业陷入转型困境,很多属于即将淘汰的落后产能。年轻的二代涉足其中,像一只误闯入黑森林的白兔。沉重的金汤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85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主体,家族企业占据企业总量的一半,GDP贡献超过60%。中国的家族企业涌现于上世纪90年代,很多一代企业家都到了必须“交棒”的时候。“新财富500富人榜”的数据显示,50岁以上民营企业家占比为67%——近七成的中国家族必须寻找接班人。

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正面临转型的挑战,靠低附加值的产品打价格战、抢占市场的时期一去不复返。贸易冲突、经济增速减缓、国际局势动荡和疫情的影响更给民营企业的经营添加了诸多变数。这些因素都大大提高了二代们接班的难度。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分享过一则关于二代接班的尴尬事。他受邀参加一位朋友的私人晚宴。席间还有八位企二代,都是清一色的80、90后,父辈则是1980年代开闯天下的草根创业家,从事的行业包括制造、地产或农产品加工业。吴晓波吃惊地发现,这些二代们要么在金融机构,要么独立创业,“居然没有一位在父亲的公司里就职。”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群没有选择接班的企二代。我们试图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寻找难以接班的原因。从他们的精神风貌中,也得以一窥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问题。

不敢接班,不愿接班

麦肯锡的一组统计数据足以说明传承的风险: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仅有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到第三代者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富不过三代”不仅仅是一句戏谑。

吴晓波曾因工作接触过许多二代。在他的观察中,这群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90后,有比父辈更优秀的视野、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他们绝不是垮掉的“坑爹族”。他们更乐于平衡工作与生活,懂得享受人生。

同时,他们遭遇的质疑和挑战也是父辈没有的,甚至是父辈无法体会到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稍有不慎,那汤匙也压得人喘不上气。

程潇潇从小就被当作接班人培养。在家里的教育下,她对钱的概念早早就建立起来:吃下不喜欢但有营养的芹菜奖励200元,考100分奖励3000元,讨论课上主动做了组长则奖励更多——没什么不能用钱量化。

九岁时,表姑送给她七只毛绒公仔。在同龄小朋友还在给芭比换公主裙、涂口红时,母亲要她回答,如果带领七只公仔一起做作业,该怎么管理。

每一步都是家里安排好的。上国际学校,升高中时孤身飞到美国,大学读商科,再念个MBA。遇到长假期,母亲都会把她塞进公司里,“一个业务、一个业务地实习。”起初为了避嫌,程潇潇不冠父姓,后来实在去得太多,员工们也就心知肚明,“老板千金嘛。”

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程潇潇第一眼就给人一种杀伐的气息,她的句子短促、有力,口头禅是:“你听我的。”

然而,真到程潇潇毕业了,接班却越来越不现实。不仅她没有信心,父亲也犹豫了。随着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昂,低附加值产品的工厂逐渐外迁向东南亚,而公司新的发展方向还未找到。这个产业,“连我这样的能人都搞不定了,更何况是你。”

这一担忧并非孤例。相较于从千军万马中人中杀出来的职业经理人,二代们少了重重筛选,能力上容易有缺失。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李海涛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家族企业由父亲传给儿子,市值平均会跌一半。

欧洲与东南亚的许多家族企业历经多代接班,已有较成熟的机制,中国家族企业则无太多经验可循,多靠摸着石头过河。如果传承不力,父辈辛辛苦苦打拼的基业就可能付之东流。二代接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众议题。

周运资同样是一位“不敢”接班的企二代。他出生于部队大院,家里是做房地产的。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是孩子王,在同龄人中显得早熟,擅长交流,有感染力。经常他一说话,别人就觉得有道理。

但是,周运资坦言自己是地产的门外汉。多年来,公司内部运转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架构。接了班,挂个副总裁的名头,插手后分到的钱反而可能变少,“别人很烦,还不如不管。”

除了能力,二代们欠缺的还有接班的意愿。老一代创业者为了企业能赌上一切,甚至不惜身体地赚钱。到了二代这里,创业的核心驱动力变成了兴趣,他们自小没有物欲匮乏的体验,创业也是能进则进,享受过程,但很难忍受艰辛。他们对待人生、事业和财富的态度,与父辈截然不同。

周运资父母的创业路靠得是一股狠劲儿。辞去安稳的体制内工作,离乡背井,失败了也不气馁,这才打拼下现在的家业。

到了周运资成长的年代,人们向往的是互联网和新能源造车。谈起这些高科技产业时,他的语气流露出羡慕,而回家接班一个地产企业,在他看来就是“开倒车”。

如今房地产市场的腾飞期已经结束,贷款收紧,行业巨头公司纷纷“暴雷”。家里的小公司摊子铺得不大,现金流暂时还能支撑住。他想得清楚,家里不提要求,他绝不会主动回去。毕竟一旦回去,不想做也没法走掉。除非有人找上来,否则绝不会多问公司一句,“分分钱就挺好。”

“哪天不行了就全卖掉,把钱存起来。”

尖锐的冲突

2015年发布的《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报告》显示,大多数二代并未明确愿意接班。其中,15%的二代表示不愿意接班,45%的二代对于接班的态度尚不明确。中欧商学院教授李秀娟表示,一半以上的中国传统民营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

智慧云传媒创始人陈雪频将不愿接班的二代归为这几类:有的对父辈不满;有的对传统产业毫无兴趣;有的养尊处优惯了,不想被约束;有的钟情虚拟经济,对于网络、电子商务、PE等投资方式兴趣浓厚,对创办实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等兴趣不足;有的则选择留在国外,不愿回来。

过去三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终于滋生出一个中国式问题: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他们似乎都“别无选择”。父母只能把企业留给孩子,孩子则只能接父母的班——没有老二、老三可选。这让家族企业传承的矛盾更为尖锐。

中国第三家共享单车品牌——町町单车的创始人丁伟也是一位标准的企二代。他身形精瘦,说话时会微眯起眼,细长的脸不经意间左右轻晃。2013-2014年,他曾和父亲一起做互联网金融,向外放贷。这次短暂的接班尝试,以父亲将他逐出公司结束。

在做事的原则上,两个人截然不同。丁伟相信知识和眼力,肯花功夫自己做风险控制,身份信息、征信报告、银行流水,每一项都仔仔细细地检查过去。他只做小额贷款,一次最多5万。

父亲的贷款则主要面向经济开发区的老板。在丁伟看来,父亲看重人情,风控交给手下人,经常是几百万的单子大手一挥就批了,有人钻空子都未必能发现。

共事的半个月里,父子两个天天吵架。父亲已经答应放贷的人,丁伟怎么都不同意,“只要烂掉了一单,可能一年的利润都没了。”后来,父亲索性休战,私底下再悄悄把钱汇过去。吵也白吵。

在娃哈哈集团,女儿宗馥莉曾公开表示不赞同宗庆后的管理风格。面对中国生意场上难以避免的政商关系,父亲当作商业机会,宗馥莉直言不耐烦。这是很多家族企业二代的心声。

在东方式的父权至上家庭中,二代与父亲的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同时,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又需要杀伐决断,代际矛盾很容易因此激化。

互联网金融之后,丁伟还和父亲有过一次权责更为明确的合作。2016年,正值国内共享单车的风口,丁伟与大学同学一起创立了町町单车。丁伟出任CEO,父亲则掌管财务。公司需要用钱时先要由父亲审批。

为了町町单车,家里前前后后投了一千多万。按照约定,除了投钱,父亲不会插手业务。但是,掌握财政大权的父亲从设计车款开始就不断提出不同意见,最终只能是丁伟妥协。

做到第三个月,单车资金链断裂。家里的金融公司发生挤兑,放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每天都有人上门讨债。

丁伟曾劝父亲变卖资产,填补5000万的资金窟窿。当时父亲的粮食厂房正面临拆迁,几十亩地一拆,是几个亿的巨款。“如果卖了工厂,这个难关肯定就过去了,但我爸舍不得低价出让资产。”

没等来拆迁,倒先等到了法院的强制执行,父母随之入狱。家里的工厂、房子和车子全部被低价拍卖。

尖锐的矛盾之下,消极的逃避便产生了。接班也很难施展才华,索性不如出走。

接班不易,创业更难

上述白皮书提到,有84%的企二代选择独立创业,或者在父辈的大盘中切出一块独立经营,以自证能力。但是,接班不易,创业似乎更难。

周运资刚上大学就开始折腾创业。他大学在湖北工程学院学国际贸易专业,在学校很积极,老师会私下教他写项目策划书,模拟创业过程。他是个急性子,晚上想着要干什么,可能第二天早上甚至半夜就开始了。

第一次创业时,他走出校门路过一家正在转让的奶茶店,周运资觉得“位置很好”,跟老板简单交谈过后就准备盘下来。

回到家,父亲仔细盘问了一圈客单价、开销、进货渠道、奶茶配方。这一问就把他问住了。但是,周运资急于求成,没想那么多。最终,父亲还是要了卡号,把钱打了过去,“就当交学费。”

结果不出父亲所料,坑一个接着一个。签完合同才发现房租快到期了,又补上房租。看似确实是每天客人不少,但是成本很高,租金、人工等开销一天近2500元。以客单价12元计算,一天得买200杯以上才能挣钱。营业额飘忽在1500-3000元,“有几个月到手是挣不到钱的。”

到了第二年交房租时,周运资已经不想做了,于是将店转让给朋友。“朋友跟我类似的家庭情况,说两句就接了。”最终,投资的100多万几乎赔光。

奶茶店的失败让周运资体会到实业的艰难,“赚的是辛苦钱,得慢慢积累起来,不适合急性人。”

大二下学期,周运资又转战金融类业务。他专门收集一些企业主的银行汇票,提前帮他们变现,等到期再去银行收回这笔钱。他从中赚取手续费。有时他上午收到票,不必等到银行汇款,下午就能卖给别人。资金周转很快,最大的风险是假票。两年后,由于这类业务政策吃紧,周运资没再当作主业做下去。

他的经历也表现出部分二代在创业中的共性:投机、离不开家里扶持、缺乏长期主义精神。

町町单车破产后,丁伟不得不找了份工作,在一家汽车整合服务公司任职,也做直播。借着共享单车还在热点,他靠直播赚了波快钱——三个月就差不多挣了六七十万。

采访时,丁伟刚开了家面馆,就在杭州师范大学门口。受疫情影响,学校叫停了外卖,面馆生意受到不小的打击。

但是,丁伟从不肯停止折腾,要么投资,要么创业,赔光了再接着上班挣钱,“很不安分。”即使没有继承实体公司,创业的基因也在他身上留下烙印。在社交网络上,他叫自己“追梦人”。

陈城城仍然准备暂缓接班。他还想再闯闯自己的事业,在光鲜亮丽的投资行业多待一段时间。另外,他认为接班的事情要到时机成熟才能和父亲谈。父亲没觉得到了干不动的时候,聊了反倒容易惹老爷子不高兴。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家族企业教授罗晓薇认同这一点,家族传承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企业业绩高于预期时,更容易顺利地传承。

传承也并非一簇而就,一个完整的过渡需要近10年才能走完。一代要放下英雄情结,接受老去的事实,腾出时间来慢慢放权,帮助二代的成长。

周运资的父母并不着急,希望他能慢慢地成长,到大公司里历练下,到一线城市看看,“体会下在自己家里永远都感觉不到的东西。”

但是,他还是打算继续折腾自己喜欢的。几次创业后,周运资转去慈善基金会当起了理事长,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读完初高中,每月工资1500块。在山里,他跟孩子们一样,每天吃土豆、穿布鞋、买50块钱的衣服。那带来很多成就感。他希望在公益事业上踏踏实实地做好。

85

如果不好好努力,就得回家继承家产。

应受访者要求,周运资、陈城城、程潇潇为化名。杨赛对此文亦有帮助。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 (ID:Banshu-Caijing),作者:王雨娟,编辑:余乐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