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风靡美国的GRIT教育:课外活动决定了学业和未来成功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jiemodui.com/N/13126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风靡美国的GRIT教育:课外活动决定了学业和未来成功

作者:方也 发布时间: 2022-03-23 12:22

95dd67418c1ffe600a9ef0e9997144a3.jpg

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们总以惩罚或奖励等方式促使孩子们学习,反而减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并降低了坚持做事的能力。但这个问题并非无解。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Angela Duckworth提出,孩子们可以通过长期坚持进行某项课外活动,来培养“GRIT”这一品质。

文丨方也    编丨Zemira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家长们普遍又有了新的焦虑:

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不用上补习班了,学校作业负担也减轻了,孩子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正在拉开学习差距。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是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内驱力真的是解决学习动力的灵丹妙药吗?

二是如何展开课外兴趣活动?投入到补习班的时间和金钱正在转移到兴趣班,但是,究竟为什么要参加课外活动?是给孩子素质教育还是为了将来考名校?很多家长是迷茫的。

流行美国教育界的GRIT(坚持不懈)理论告诉我们,课外活动才是解决学业问题的终极答案。

不喜欢学习不是孩子的错

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们在学校里也许会喜欢语文或者数学等某一个科目,但不可能对所有的课程都充满热情。事实上,包括那些学习自觉性爆棚的学霸在内,没有人是纯粹因为喜欢而去学习的。

为什么孩子不能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是家长或者学校的责任?还是孩子本身有问题?

5b3065eab328896fa199384592150b49.jpg

关于内驱力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孩子不喜欢学习是学校教育体系造成的。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Deborah Stipek在《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中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但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却是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摧毁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intrinsic motivation)是出于内心的喜欢而产生的一种做事情的动力,比如孩子沉迷于作手工、画画、玩游戏、阅读、踢足球,他们不是为了考试或者比赛获奖,而只是很享受其中的乐趣。

与内驱力相对应的外驱力(extrinsic motivation)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者躲避惩罚而产生的做事情的动力,比如,为了获得好成绩或者避免老师家长的批评而努力学习。

内驱力和外驱力都可以成为学习动力,但是,学习的效果是很大不同的。内驱力可以让人具备长久的学习动机,更能面对挑战且富有创造性。外驱力则是让学生感到是被迫学习,当外在的压力消失时,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也就没有了。

dc21059bde61cc12e19ad7b6c20f236f.jpg

美国的盖伊教授等人对200,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这些人在儿童时代都是对某些特定科目有强烈的兴趣,进入大学后,他们在这些领域确实表现出更高的成就、更持久的毅力和更高的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家 Edward Deci 和 Richard Ryan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自觉理论”,至今一直被视作内驱力的权威理论,他们认为,人类是一种好奇的生物,孩子天生是有学习内驱力的。

婴幼儿确实具有一种探索、学习和理解他们周围环境的强烈愿望:

从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起,从花草树木到小狗小猫,他们都很有兴趣去触摸玩耍;

一旦开口说话,还会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他们是世界上最忙碌学习的一群人,很少听到父母抱怨学龄前儿童没有学习动力。

但是,当他们长大后乖乖地坐在课堂里,巨大的好奇心就渐渐消失了,学习成为一件苦差事。美国 2017 年的一项盖洛普调查发现,40%左右的小学生觉得学习很无聊、很没意思,而高中生的比例更是增长到74%。

这是为什么呢?

“自觉理论”认为,如果要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应当满足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包括学习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其中学习自主性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是内驱力的前提,包括学生有权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等。

然而,全世界的学校教育体系都是具有强制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被统一安排的,学校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课堂知识跟真实的世界似乎没有关系。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

44fb5ccb77d221b10e930cc7bbc734e1.jpg

为了检验教学和学习的成果,学生还必须定期参加考试,考试成绩往往取决于机械记忆和技能掌握的能力,这又进一步伤害了学习兴趣,就像Stipek教授指出的,学校考试制度是一种扼杀学生内在动力的万无一失的方式。

那么,真正追求内驱力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呢?

马斯克在2014年建了一所名为Ad Astra的学校,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学习。学校没有固定的课表,也不会系统性地灌输整个知识体系,孩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学校还废除了年级制度,通过能力和兴趣评估给学生分组。教学方式是“干中学”,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带着问题学习,例如为了解汽车发动机原理,学生可以拆开后再重组。很显然,这样的学校不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和没意思。

位于罗德岛的美国大都会区域职业和技术中心(被成为“The Met”)被看作是挖掘学生内在动机的创新型学校,没有传统的高中课程和考试评估体系,采用PBL(项目学习)学习和定期实习的方式,学生在顾问的指导下,追求个人的学习计划,打造自己的学习路径,并与当地大学实施双录取。

和美国传统学校学生相比,“The Met”的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因为课程的内容都跟个人目标和兴趣有关,他们充分感觉到是在为自己学习。

迄今为止,“The Met ”模式已经被复制到60多所学校,但是,由于与传统大学教育体系不接轨,目前难以大规模地推广。

d251c290c113fd7dd05bd09d27a92867.jpg

对于传统学校来说,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只能完全依赖外驱力。可以说,今天孩子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几乎全部来自外在压力,他们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学习。

学生们认真听课和完成作业,并不是真的对所学的知识很感兴趣,而是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他们希望自己的成绩在班级保持领先地位,希望自己能够满足“家长和老师的期待”。

外在动机是有效的,也造就了不少学霸。但是,这种学习动力不仅不能持久而且还会产生“过度调整效应”。心理学家指出,越依赖强制和外在激励因素,学生对他们被诱使做的事情的兴趣就越少,这又进一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GRIT(坚持不懈)的力量

那么,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下,为了让孩子获得学业成功,有没有比外驱力更好的办法呢?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Angela Duckworth认为,虽然没有孩子会对考试和学习充满热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孩子的GRIT(坚持不懈)的性格特质,孩子们会更加努力学习,未来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什么是GRIT?

按照Duckworth教授的定义,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目标中磨练出来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具有GRIT品格的人,不仅拥有自己愿意为之全力以赴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从中锻炼出来的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毅力,可以让人获得学业和人生的成功。

Duckworth教授和她的团队还制定了GRIT测量表,共有10个问题,在他们看来,在预测一个人的成功中,GRIT和智商同样重要。cb834fc335f33ca3220ff1e905014d7e.jpg

2013 年Duckworth教授做了一次关于GRIT的TED演讲,立刻引起了美国各界的空前关注(截至2020年8月,该演讲的浏览量已接近2100万次)。

研究人员、政府官员、企业CEO、著名的体育教练、学校老师乃至普通的父母,纷纷与她联系,跟她探讨或者请教,如何让自己的员工、学生、孩子或竞技游泳运动员拥有GRIT品质,Duckworth教授也因此在同年荣获著名的“麦克阿瑟天才”奖。

目前整个美国教育界已经完全被GRIT的教育理念所席卷,GRIT成为一种广受推崇的品质,并被视为未来成功的标志。

美国联邦立法鼓励各州将GRIT纳入学生评估标准,

加州一些学校开始将教授GRIT纳入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进步评估系统(NAEP )和国际学生标准化考试( PISA )也正在逐步将GRIT纳入学生测评。

GRIT教育理念迅速风靡全美的背后是有原因的。

一直以来,美国的主流教育理念是“天赋论”或者“智商论”,孩子的学习或者未来的成就主要由天生的智商和才能决定。33257b0542df47619d99b8aab81a08fc.jpg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发现,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长大的孩子,除了学习压力,很少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普遍表现为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不能面对失败。人们逐渐意识到性格品质对于成功也同样重要。

于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开始流行。按照“成长型思维”理论,人的智力和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提高,所以,孩子接受生活的磨练和挑战很必要。

GRIT理论和“成长型思维”理论是是一脉相承的,Duckworth教授认为,培养GRIT的最好方法是“成长心态”,要培养一个坚持不懈的青少年,我们需要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们的聪明。

GRIT教育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让普通孩子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对普通孩子的成长意义非凡。在“智商论”的碾压下,很多孩子觉得自己不行是因为智力和才能不够。而GRIT 理论告诉大家,通过塑造孩子的坚持不懈的品格,普通孩子也可以追求卓越,也可以在任何领域获得成功。

5eb76fa8fe4a6b3d26eb6ff9023d95ef.jpg

和美国不同,中国教育理念一直很注重毅力和坚持不懈,一直要求孩子努力再努力。那么,GRIT和我们所理解的坚持不懈的概念有何不同呢?它为什么比外驱力更有用呢。

Duckworth教授在她2016年的畅销书《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中指出, GRIT是持久追求兴趣和坚持不懈的结合体,GRIT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是外在压力导致的被动的行为,是跟内驱力相关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几年内甚至几十年内坚定不移地坚持追求自己的单一目标的能力,而且还会将这种加坚持不懈的能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从而更加容易获得成功。

Duckworth教授指出,哈佛大学一再强调GRIT很重要,在录取学术能力世界一流的优秀学生的同时,也录取了同样多的成绩普通却有着惊人毅力的学生。很多企业CEO愿意雇用大学生运动员,他们不需要他们的体育技能,而是看中运动员面对困难的态度和勇气。

Duckworth教授将课外活动看作是培养孩子们GRIT的最佳途径,在她看来,孩子们在课外兴趣班才有机会找到有动力学习的东西,比如体育舞蹈画画等才艺,或者有机会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真实的世界相联系,从而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

孩子们正是通过在课外活动中的反复练习和探索,学会了面对挑战和坚持不懈。

按照GRIT理论,课外活动对学生来说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意义,孩子们不仅要发掘和培养持久甚至是终身的兴趣和爱好,而且从中磨练出来的坚持不懈的能力,会让学生愿意面对学业挑战,更加努力地学习。

可以说,课外活动对孩子的学业乃至未来的成功举足轻重。

如何在课外活动中培养GRIT(坚持不懈)品质?

为了训练两个女儿(一个13岁,一个15岁)的GRIT品质,Duckworth教授家中有一个“困难规则”(Hard Thing Rule ):孩子们有权力自己挑选一项感觉有点困难的课外活动,然后天天练习,并且至少坚持两年。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8岁以后自主选择一项有难度的课外活动。

家长在课外活动中的困扰之一是如何选择,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到底学哪些项目比较好呢?有的家长按照孩子的兴趣,但是,孩子的兴趣转换极快;有的家长选择名校录取的热门项目,但是,孩子又不喜欢。

Duckworth教授认为,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主要看孩子的兴趣,他们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孩子不喜欢了,就可以放弃或者转换。稍微长大一点后,孩子必须挑选一个自己有兴趣又有难度的课外活动坚持下来。

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教授K. Ann Renninge给出了一个准确的年龄标准:在8岁之前,孩子们可以尝试任何事情。8岁以后,孩子们开始将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如果他们在某些事情上不如同龄人做得好,就会变得缺乏安全感,此时就需要培养他们对某些科目或者活动的兴趣。

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外活动的选择必须是由孩子来决定,不能是父母强加给他们的目标。因为内驱力的培养必须从孩子的自主性出发,只有孩子发自内心喜欢和认定的,才会有内在化动机,任何试图操作、控制孩子的手段,都会降低孩子的自主感。

应当选择有点难度并且需要每天或者经常训练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孩子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毅力,孩子才更有可能在失败时坚持下去,从而真正体验到克服困难的满足感。

第二,坚持比喜欢更重要。

家长在课外活动的另一大难题是,孩子们往往对课外兴趣班缺乏恒心,很难坚持到底,即使开始很喜欢的,随着难度的增加,热情也会渐渐消失。

Duckworth教授的建议是,一旦选择以后,不能随便放弃。在小学阶段,至少坚持一段时间,比如一个学期或者一个赛季的结束;进入高中后,必须坚持2年以上。

尤其不要在感觉糟糕或者遭遇挫折的那一刻就立即放弃,比如老师批评了,比赛输了心情不好,没有获奖等,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坚持。0a48313d52178abd11bbf4c17e876dc3.jpg

也许有家长会有疑问,兴趣和天赋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只有找到了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我们才会愿意坚持并且做得很好。如果不能退出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课外活动,这不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吗?

那么,课外活动中究竟是喜欢重要还是坚持重要?

当年《虎妈战歌》在美国一经面市,虎妈Amy Chua和美国学者、评论家就为此大战好几个回合,针对“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的批评指责,虎妈的回复是:大多数事情在你擅长它们之前并不有趣,只有勤奋努力地练习,你才有可能擅长并且最终喜欢它们,坚持比喜欢更加重要。

Duckworth教授显然站在Amy Chua一边,她认为,兴趣不是通过被发现,而是通过持续追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加深。要尽量避免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只有当孩子克服障碍时,他们才会真正爱上这件事,并且找到发自内心的坚持下去的动力。

“成长型思维”理论学派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2018 年 Dweck教授联合另外两位著名心理学家 Paul O’Keefe 和Gregory Walton,在《心理科学》发文,证实兴趣和激情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Dweck教授指出,我不否认某些天赋异禀的天才,他们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趣和激情,他们可以跟着感觉走,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兴趣更多的是培养出来的。

第三,允许坚持后的放弃。

强调坚持并不意味着要一条道走到黑,培养兴趣并不是强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如果最终感觉不喜欢或者不能胜任,无法找到内驱力,是可以放弃的。

当然,孩子放弃一项课外活动的同时,应当建议和鼓励孩子转换另外的项目,继续挖掘和培养兴趣爱好,正如Duckworth教授指出的,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愿意为之奉献几十年的兴趣爱好。

bf5c584bde7bd026a21d50325260aef0.jpg

坚持不懈的能力很重要,但是,替代不了内驱力,一个人要在某一个领域上深入发展,甚至要取得顶尖和创造性的成就,则必须有内驱力才行。

很多实证研究发现,事业基于童年兴趣的成年人更加成功,社会上那些最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基于在一个领域的真正动力。

对一个孩子来说,永远带着乐趣和好奇心去探索,同时又有一种面对困难不言弃的毅力,这才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方也。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010-5726 9867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