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全球化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506544.html?f=rs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全球化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ID:eeoobserver),作者:吴晨,头图来自:视觉中国(图为当地时间2022年3月8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加油站显示油价)

俄乌冲突震撼了整个世界,未来走向如何,很难简单预判。但这场战争对全球经济和全球化的走向会影响深远,却是肯定的。

我的新书《超越乌卡》对全球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提出了一套思考框架。乌卡(VUCA)是波动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这四个英文词首字母组成的缩略语,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常态。俄乌冲突就是极端不确定性中飞出的又一只巨大的黑天鹅,让每个人都再次意识到,全球面临的挑战,除了缓解贸易冲突、抗击疫情、应对全球变暖、适应加速的数字化转型之外,还得警惕核武器的灭顶之灾。而这些议题都不是一两个国家,哪怕大国,能够单独应对的,需要人类一起和衷共济。

全球化再次到了十字路口,俄乌冲突会给全球经济和全球化进程带来什么影响?本文给出三点判断:

  • 短期内,我们将见证“美元武器化”与“大宗商品武器化”的正面冲突,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油价今年超过200美元,都是大概率事件。

  • 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是一场大规模去全球化的压力测试。

  • 俄乌冲突可能是全球秩序演变的一个分水岭。

美元武器化与大宗商品武器化的冲突

目前,俄罗斯是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GDP体量跟中国广东省差不多。

从经济体量上来衡量,俄罗斯的经济实力早已大不如前,整个经济也基本“转型”成为依赖出口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的资源国。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也是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供应了全球近10%的铝和铜,还生产其他多种稀有金属。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俄罗斯依赖大宗商品超级景气周期,出口石油带来的财富,让人均GDP翻了几番。油价在疫情前的持续低迷,则让俄罗斯经济一度面临阴霾。

2017年之后,俄罗斯设定新的财政规定,将达成财政预算平衡的油价设定为略高于每桶40美元,所有高于这一价位的收入都被注入应急储备基金。依赖最近一年油价的大幅反弹,截止今年二月,俄罗斯坐拥超过6300亿美元的黄金与外汇储备。

战争爆发,全球油价接连创出新高,目前已经接近每桶140美元,创200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位,业已超过此前分析师预测战争爆发后油价120美元的水平。

未来油价走势如何?如果冲突持续而无法短期达成停火,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加剧,特别是美国对俄罗斯石油禁运的话,油价超过200美元是大概率事件。这对全球业已严重的通货膨胀而言,不啻为雪上加霜。

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很高,尤其德国,有约一半天然气从俄罗斯购入。去年冬天欧洲的天然气需求激增,而俄气决定只少量增加供气,导致天然气价格上涨。而欧洲天然气主要依赖俄气通过乌克兰境内的天然气管道供应,市场担心重要管道会被战事摧毁,天然气价格很可能因而持续走高。开战后,天然气价格的涨幅已经翻了超过一番。

同样,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全球小麦出口大国,两国加起来出口小麦占全球市场的三成,而乌克兰的小麦种植地很大一部分处于最易被入侵的地区。战时在春播之前开打,可能导致今年乌克兰小麦大幅减产。因为小麦需求弹性很小,全球市场小麦的价格在开战之后已经上涨了近50%。有观察者警告,战争会威胁全球粮食安全,一些贫困国家也可能因为粮价暴涨而发生饥荒。

战争爆发之后,西方加大了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祭出了之前没有用过的一系列手段。一方面首次切断一些俄罗斯银行接入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对俄罗斯金融体系“断网”;另一方面冻结俄罗斯央行外汇储备中存储在西方的部分。

两种做法都是史无前例的经济制裁措施。前者是“美元武器化”的终极模式,后者则是美元金融霸权的秀肌肉。

之所以美元拥有霸权,是因为美元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任何参与全球经济的银行都无法绕过美元结算。而只要有美元结算,就给了美国机构以一定程度的“治外法权”。而美元的武器化,则是美国依赖美元作为全球结算的主要货币的地位对他国实施经济制裁。

美元武器化在制裁伊朗问题上就已明显体现。美国拒绝伊朗银行访问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而95%的全球美元交易都通过这一系统清算;美国也制裁任何与伊朗进行交易的金融机构,除非这一机构不再希望参与全球美元交易。这一次,美元武器化进一步升级,禁止一些俄罗斯银行接入SWIFT系统。全球1.1万家金融机构使用SWIFT做跨境支付,他们每天互相发送三千万次消息,每天结算超过1.5万亿美元。

而冻结俄罗斯央行在海外外汇储备资产,迫使俄罗斯央行无法在外汇市场市场提供必须的美元头寸,支撑卢布汇率,导致卢布在开战后几天内兑美元贬值近三成,俄罗斯央行紧急上调利率到两位数,同时限制居民兑换美元,限制资金跨境流动,更是美元金融霸权打击一国金融体系的一种赤裸裸的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绕过了为俄罗斯油气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比如说最大的俄罗斯储备银行(Sberbank)就不在断网之列。因为西方还希望保持俄罗斯油气的出口,不希望上世纪七十年代两次海湾石油危机的情况重演。

这恰恰是俄罗斯可以要挟西方的砝码。因为西欧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面临通胀威胁的欧美各国担心油价上涨过快会引发出五十年前“滞涨”(通胀两位数,同时经济发展停滞)情形重演,俄罗斯恰恰可以通过在油气问题上做文章,以天然气供应为筹码,要挟西欧,同时在油气价格暴涨的情况下挣得更多收入。

美元霸权与大宗商品霸权的正面碰撞,结果会如何?前几日,美国讨论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当地时间3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发表讲话,宣布禁止美国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能源。编着注),将油价从120美元直接推高到接近140美元,显然冲突还可能升级。

一场大规模去全球化的压力测试

两者迎面碰撞的结果,是一场大规模去全球化的压力测试。

这次对俄罗斯的孤立和制裁是全方位立体的,涵盖了全球化的方方面面。

冷战结束的三十年,也是俄罗斯全面融入全球化网络的三十年。俄罗斯企业在海外上市或者在海外发行债券让俄罗斯企业加入到全球金融体系之中。战争不仅让卢布汇率大跌,国内金融市场暴跌,也让海外上市公司股价暴跌,海外债券流动性枯竭。

全球化的另一方面是吸引外国投资,开放国内市场。开战刚刚一周,就已经有一大批西方公司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或者暂停在俄罗斯市场销售,包括苹果、福特、波音、宜家等等。西方油气公司也宣布中断与俄罗斯的合作,BP就宣布出售其在俄罗斯石油公司19.75%的股份,哪怕减持意味着可能遭受250亿美元的损失。西方跨国公司集体退出俄罗斯,是过去三十年全球化高歌猛进历史上的第一次“反动”。

全球化也让富人可以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无论是伦敦火爆的房地产市场还是伦敦的金融城,都曾经张开双臂拥抱暴富的俄罗斯寡头,伦敦成了这些人纸醉金迷的第二故乡。这次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也扩大到了与俄罗斯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寡头身上,资金和资产被冻结只是第一步。

文化和体育则是全球化加深市场连接人民往来的另一面,而在这一方面,断网则表现出一种值得商榷的无差别打击。国际足联和欧足联都禁止俄罗斯队参加任何国际比赛,意味着俄罗斯队无缘今年的世界杯。享誉盛名的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被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解雇,因为他不愿意就俄乌战争公开发声。

俄罗斯选择古老地缘政治的热战模式,欧美则祭出新时代才有的金融战、经济战和文化孤立战。这场立体战还可能因为战事的演进,或者更多平民伤亡、更多难民背井离乡而加码。

但这样的经济制裁不仅仅是对俄罗斯经济是否会因为去全球化而崩溃的压力测试,也是对全球化本身的压力测试,因为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三大基石——全球化的金融体系、全球化的大宗商品市场、以及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都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

全球化的金融体系需要一套保障机制,美元武器化和美元霸权并不是平等公正的机制,有可能被滥用。冻结央行外汇储备和寡头海外资产,到底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流程,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扩大化,也引发对全球金融体系缺乏财产安全保护的担心。

大宗商品市场的大涨大跌对全球经济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极大增加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交易商所从事的在全球寻找资源,在全球都能销售的模式,是大宗商品市场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石。但去全球化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分裂,正在改变这种大宗商品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更致命的冲击。

去全球化最大的风险是对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冲击。俄乌战争再次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欧洲好几家汽车厂不得不短期停产,因为乌克兰供应商的配件供应中断,更担心经济制裁,会导致俄罗斯生产的电动车电池所需要的特定金属断供。

金融体系、大宗商品市场、供应链,三者又交织起来,相互影响。对俄罗斯金融机构的制裁,尽管给油气出口留下了口子,仍然让大多数全球金融机构因为担心第三方风险而对俄罗斯市场避而不及,后续带来的连环效应值得仔细观察。去全球化压力测试的最坏结果,是重新回到冷战时被切割成对峙而不互联互通的两个世界。

俄乌冲突可能是全球秩序演变的一个分水岭

俄乌冲突可能是全球秩序演变的一个分水岭。

近代历史上的全球秩序,从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主导的全球化1.0,到美国在二战之后建立的与苏联争霸的全球秩序,都是排他的秩序,树立共同的敌人才能搁置内部的争议,一致对外。

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的秩序貌似是开放包容的秩序,却因为失去了老大帝国这样一个靶子,反而内部矛盾丛生。新自由主义无法解救资本主义的秩序,而美国在推动后冷战的全球化过程中只是强调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也导致全球化在演进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赢家和输家,以及贫富差距拉大、民粹主义横行、全球舆论场撕裂等各种问题。

一位苏联官员在苏联解体前的1988年就曾经对美国听众说:我们将对你们做一件糟糕的事情——让你们失去一个敌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俄乌冲突可能重新帮助西方树立起一个鲜明的敌人,让西方变得更团结。

分水岭的另一层意思是我们需要充分汲取历史的教训。

在《超越乌卡》一书中,我特别提到了1914年的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上一次全球化最鼎盛的时代。欧洲列国直接或者间接统治了全世界近八成的地方,盛况空前。全球金融市场热络,贸易网络紧密。拜一百年前的高科技所赐,铁路和轮船让长距离旅行不再是富人的奢侈,商品、货物、金融、人员的往来频密,一片欣欣向荣。但当年经济的繁荣和全球化的深入并没有避免一场大战的爆发。

历史当然不会简单重复,但从历史大周期的视角来看,繁荣种下衰退的种子,是历史的相似之处。而一战时各国领导者的误判,以及对“先发制人”抓住战略主动权的过度迷信,都是导致战争不断升级,一发不可收拾的原因。1939年的教训更微妙,却也更值得思考。奈飞今年一月拍摄了一部虚构的历史电影《慕尼黑》,引发不少讨论:历史学家对张伯伦绥靖政策的谴责,到底有多少现实意义?

分水岭的第三层意思是,绝对不能用吃瓜的心态去看俄乌冲突,大国博弈必然面临系统性竞争。虽然是发生在欧洲的冲突,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轨迹而言,冲突如何演进至关重要。《超越乌卡》一再强调“大分流”的风险:这种大分流可能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数字货币等诸多新科技领域内构建不兼容的生态体系,更可能是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瓦解。俄乌冲突可能让选边站队变得更加普遍也更加迅猛。

面对地缘短期激烈的冲突,我们更需要拥抱长期主义,如果用《超越乌卡》中所提出的思维框架,就需要我们跳出当下的冲突,去仔细思考更重要的长期问题:如何持续推动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未来的全球化过程中能扮演什么样重要的角色?

历史告诉我们,崛起者与守成者的大国博弈无法避免,这一竞争的胜者一定是这个时代全球战略商品和服务的主导者。显然,俄罗斯已经不再具备能力为这个时代提供“战略商品和服务”。在各国对应对全球变暖达成共识,减碳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线时,俄罗斯所拥有的油气资源作为砝码,在中长期来看将不再重要。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不能因为俄乌冲突导致中国的战略发展方向失焦:中国需要致力于成为这个时代全球战略商品和服务的主导者,而关键的商品和服务一定基于高新科技,涵盖芯片、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通讯网络等等。中国在这一领域内的持续创新需要继续拥抱全球化,需要合作共赢的外部环境,而不是选边站队的割裂世界。

85

《超越乌卡:不确定时代的长期主义思考》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年3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ID:eeoobserver),作者: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