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中国恋综「进化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column.iresearch.cn/b/202203/930969.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中国恋综「进化论」

作者|麦可可

监制|吴怼怼

回溯这两年中国恋爱综艺的发展,一个直观的表征是,这场真人秀不再是「年轻男女」浪漫游戏。差异化的关系形式、多元化的年龄职业开始在聚光灯下集中呈现。

早年的恋综强调结果导向,作为红娘的嘉宾和主持人磨破了嘴皮子,只为了镜头下男女的成功牵手,至于售后保修,无人负责。

这其中的恋爱叙事偏好伤痕文学。嘉宾的人设和故事往往离奇精彩。背叛抛弃环环相扣,卖惨假哭比比皆是,只要反手一个我强我行的独立剧本,就是一部自我觉醒、反败为胜的狗血剧场。

后期的恋综是亚洲文化大合流。韩剧颜值+泰剧抓马+日剧色调的集大成者。真空的交往场景和虚浮的故事设定,让观众陷入一场短暂的浪漫幻想。糖分最高和撕逼最狠的CP均在这一时期问鼎榜首。

如今的恋综终于开始乖觉,女性独立剧本要好好演,男性反省的片段也不能少。不要总是看年轻高颜值都市男女谈恋爱,30+有过婚姻经历的过来人或许感想更为深刻。

在这两年的中国恋综迭代过程中,一个关键变化是,恋综撕下甜蜜糖衣之后,之后的苦涩酸楚要如何化解。当人在亲密关系中遭遇创伤之后,后续个体的和解、治愈过程该当如何?

回溯中日韩三国的恋综发展,韩国起步最早日本尺度更宽,但这次,中国恋综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人性复杂性的挖掘,终于走到了前沿。

01

恋综三部曲的建构

如果还没有看过恋综三部曲《再见爱人》、《半熟恋人》和《春日迟迟再出发》,我建议观影顺序或许可以调整为先《再见爱人》,其次《春日迟迟再出发》,最后是《半熟恋人》。

我通常倾向于把这三个近两年大火的节目放在一起思考,三者构建了个体在进入亲密关系后,经历冲突撕裂,彼此和解(或者并未和解的自我治愈),而后再出发的全过程。整个过程中也能够见证个体漫长而复杂的自我调试过程。

比如第一部《再见爱人》,已经离婚的夫妻和可能会离婚的夫妻在一段已经破碎或岌岌可危的亲密关系中直面折磨与撕扯,试图寻找到彼此的出口。

第二部《春日迟迟再出发》,已经离婚的30+男女们围坐一起,倾诉在前一段亲密关系中自己经历的一切,或许彼此有共鸣能够产生力量,或许提供他者视角展开自省。他们可以在这段旅途中发展新的亲密关系,也可以选择单纯进行一场旅行。

这部分的自我调试比起第一阶段其实有了「外化」的发展。在第一阶段的综艺《再见爱人》中,个体的调试是在一个艰难场景下进行的。比如整个旅程中,郭柯宇和章贺、朱雅琼和王秋雨都不得不经常与曾经的爱人碰面,内心的冲突、艰难也就更为明显。这时个体调试的过程伴随激烈的内在斗争和外在克制。

但第二阶段的综艺《春日迟迟再出发》,旅途的聊天对象虽然也是离异人士,但彼此互不认识也并非前任关系,反而团队整体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内心的联结」。

这种联结在于,嘉宾们彼此有过部分相似的婚姻轨迹,更倾向于形成「对方比起常人更能理解我」的认知,前期信任建立起来,后期沟通也能更为顺畅。所以他们的个体调试过程伴随着无数「对外倾诉、碰撞和接受反馈」的环节,是更为「外化吸纳」的体现。

看完了前面两部恋综再看《半熟恋人》,可能会对个体自我调试的正向结果有了更鲜明的认知。虽然他们在海边夜谈中透露出身体和精神仍有对亲密关系的负面记忆,但内心和行动已经更为坚定地选择去拥抱新的人和感情。

在第三阶段,个体调试的漫长过程基本完成。个体在坚定、勇敢面对新感情的同时,能够带入时间和经历留下的经验积累。比如在《半熟恋人》中,你就能看到更多30+男女对情感关系妥帖、体面的处理。

举例而言,童瑶发现自己有好感的男嘉宾喜欢别人,自己努力争取后放手也快。比如王能能和王雨城等男嘉宾并不会因为喜欢同一个女嘉宾而把猜忌冲突放在明面上,彼此都大方表达才显得真诚高贵。

以这三部成年人恋爱综艺为脉络,你能够看到个体建构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受创,以及经历过亲密关系后寻求自我治愈、和解的全过程。

这种创新性在于,恋综终于开始撕下「甜蜜的糖衣」,去探索较为深层的苦楚和焦灼。一些掩盖在「爱情蜜糖」下的残忍真相被揭开——

比如离异后抚养孩子的雅婷在试图重新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对方知道了她的情况后开始玩消失;比如模特佟晨洁孕育孩子可能意味着事业的暂停和中断,比如即使甜蜜如「瑞历CP」,也在会谈起未来异地时眼含热泪。

真相就是如此——爱情在过往的媒介语境中,尤其是恋综节目里,往往被过分赋予了「超脱于一切」的强大力量。它看似可以消弭两种性别、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但这些对抗、竞争在现实社会中正在日益放大。

而恋综通过媒介塑造了「爱情能够凌驾、超越一切」的印象,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媚粉状态」下的投其所好,也是理性分析的市场经济行为。毕竟后续要靠CP粉花钱氪金,恋综CP才有商业价值。

幸好如今的恋综还有仅存的良知——至少他们敢于揭开伤口,去探讨创伤愈合的可能,去承认爱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的疗愈作用」,并大胆和观众说「看吧,生活其实也有一地鸡毛」。

02

大众在走出爱情乌托邦

把时间脉络和文化发展并线来看,恋综对社会焦点的关注,对核心议题的挖掘其实比社会当下文化思潮的发展要慢半拍。

为什么慢了?今年情人节三档电影全面扑街,票房就是最好的回应。

尽管观众大部分时候爱傻白甜,喜磕「甜饼」,甚至愿意氪金供养一些「营业性CP」,但不要以为观众是傻子,只喜欢无脑爱情。

坦白讲,如今大众已经不再一味偏好这种以「女性爱情乌托邦」为主题的建构模式。毕竟多年不变的「霸总爱上我」戏码,重复套用的「灰姑娘寻亲并找到王子」,这种让观众屡次陷入「美好爱情幻想」议程的设置,某种程度上其实抹杀了她们在择偶、寻找亲密关系时真正的主观能动性。

长期以来,乌托邦式爱情模板一直成为绝大多数影视、恋综歌颂的对象。男主或帅气多金、或温柔体贴、或年少清澈,这些对男性的模板化认知也一直存在于恋综的人物设定中。但当女性群体开始完成了个体的治愈和调试过程后,或许她们需要的是视角的打开。

这种视角打开集中展现在2020-2021这两年来群体性爆发的恋爱综艺中、与之同时,「中年偶像爱情剧」也几乎在去年火力全开。尽管中偶还没有完全洗脱「霸总和白兔女主」的嫌疑,但至少在客观上突破了一些既往限定框架,比如年龄和职业。

把影视、综艺和社会思潮的共同发展放在一起看,男性和女性的婚恋观念在这两年有了很大范畴的扩容。

首先标签化的择偶方式被打破,社交软件算法匹配的过度干预开始出现反噬。普遍的情况是,即使经历了对年龄、学历、收入等情况严格限制,标签化的男女群体并没有因为「条件」上的完美匹配而让后续的爱情之路更为顺畅,这似乎造成了一种反讽,本以为能够促进双方稳定、深度交往的客观因素并没有达成爱情的长久和婚姻的稳定。

打破这些条框的限制,成为了一批男女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一道窗口。在这三部恋综里,你会发现,双方年龄差异较大的恋爱、异地恋模式没有遭遇在过往恋综里同样的说教和担忧,反而嘉宾和观众的态度都更为自由开放。

而向下扎根更深的力量在于,嘉宾之间除了出现情感向的互动,也有了更多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是过去观察室嘉宾主要完成的事情。在恋综的进化过程中,这表明了真人秀中的人,其实也具备超脱于节目设定框架的表现可能。

比如在《半熟恋人》中,嘉宾王能能和罗拉对于离异人士的看法,和尚未经历过婚姻的俞悦有很大的偏差。尽管后者会隐晦表达「我并不介意,我喜欢孩子」,但他或许未曾设想过有孩子之后「需要辅导功课、关照饮食」的一系列以「育儿为中心」的家庭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送礼物给有孩子的心动女嘉宾时,不如另一个已经有孩子的男嘉宾具备「所谓的经验」——对方除了给女嘉宾准备礼物,还给女嘉宾的孩子准备了乐高。

在恋综的进化过程中,有些社会现象和议题在明面上被点透,但有些是暗藏下镜头之下的。

比如《春日迟迟再出发》这档节目里,你能看到一个关键性的反差,在目前已经出场的7位嘉宾中,离异女性多带着孩子(除了尚未生育),而男性离异后都几乎很少选择会独自抚养孩子。这一看似不同的选择,却也微妙地影响了此后他们的择偶过程。在未来的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男女双方的顾虑和包袱,就有了不同的重量。

03

中日韩恋综的分野

讨论到这里,我们几乎已经清晰恋综在这几年的进化,几乎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生的。

从早期非诚勿扰到心动信号再到如今的恋综,能看到中国恋综的进化轨迹。它从追求结果成果的「配对牵手」发展到更关注对恋爱过程、方式的探讨,以及展现性别差异下双方的思维冲突,这种进步回归了对个体本身的关注。

撇开是否要重新进入婚姻,只谈人重新拥有爱的能力,受过伤的人能否自我进化和调整,在「建构新的亲密关系」大母题下都显得尤为重要。

横向来看,亚洲儒家文化浸润的标准语境中,中日韩三国在恋综叙事上也有了路径分野。

日本恋综开始着重探讨婚姻过程中的磨合,通过流程设置缩短进入婚姻的时间。《我们结婚了》第二季、《谈一场偶像剧般的恋爱》和《爱情盲选(日本版》等节目在恋爱过程简直开启了快进键,甚至有综艺开场进入进入婚姻。这种隐忧在于,如果结婚后不合,通常不会选择直接说No而是继续观望磨合。这让结果出现偏差时,选择断舍离的概率大大降低。

韩国恋综善于拆解人性,比如爱情中的背叛、控制和比较,以《换乘恋爱》和《交换的日子》这两档恋综为例,一些经典的雌竞、雄竞场面总是与人性的弱点紧密相连。

在《鱿鱼游戏》大火之后,一系列韩国本土恋综停留在对「恶」的复刻和摸索阶段,比如奈飞的《单身即地狱》和Tving的《恋爱捕手3》,他们更像是虚浮的偶像剧或者一场荒岛求生的竞赛真人秀。

在《单身即地狱》中,一个经典情节是:男性要在摔跤比赛中获得胜利,才能拥有选择与心仪女嘉宾约会的权利。他们的泥潭摔跤过程贡献了恋综史上的经典,赤身肉搏到肉眼可见皮肤表面有挫伤并红肿,有观众戏称「这大概是古罗马勇士在为城邦战斗」吧。

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曾经提到,东亚社会存在典型的「男-男-女」三元一体的关系。具体来说,一个男性的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在男性群体(团体)中受到的认可,他要成为男性眼中「真正的男人」而不是女性眼中的男人。

并不是女性眼中的男人不重要,而是女性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很难拥有「评判权」,男性不会因为女性的褒奖、欣赏或赞美而被认可为「男人」。所以在男性的理想成长路径中,他们是在男性群体(团体)中被承认为正式成员,拥有了「我是男人」的自尊感,而女性只是加入其中的资格条件或成为成员之后的事后奖励。

也因为此,即使是在恋综中被选为嘉宾的男性典型代表们,也更愿意展现一种外在气概。比如腹肌隐约可见,暗示健身习惯良好身体倍儿棒;比如开好车出入高档餐厅,暗示收入可观我很有钱。但他们的形象如此完美,作为人本身他们的脆弱与悲苦去看了哪里?

在《春日迟迟再出发》里,你多少看到这样一种进步。几名离异男性都坦诚了在过去某段婚姻中遭遇的创伤和痛苦,甚至还有一些「对自己为何不再吸引前任配偶」的困惑,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何他们拥有了在男性、父权凝视下认可的一切, 比如高薪的工作,受尊敬的社会地位,却为何不能让自己的爱人持续动心。

虽然会为他们的困惑感到好笑,但至少表达出这种困惑已经是中国恋综在这个阶段的显性突破。至少在这两年。恋综开始愿意展现男性的多元气质,除了强壮、多金和帅气,还有温柔、敏感和脆弱,这些原本被社会定义为「女性专属」的词汇。

但目前这些恋综还尚未看到对更深层价值观的探讨。比如男女双方都应该互相意识到对方是复杂立体的,大部分人只承认自己的复杂,不承认对方的复杂。因此在对方做出了某个具体行为时,会对其产生极为「标签化」的评价。比如女性对某个男性的示好没有表现出反感,这并不表示她在完全接纳,她仍然可以和别的男性接触。当她做出了这种行为,不应该被指责为「渣」。

复旦大学中文教授梁永安曾在一场新书发布会上提到,女性浪潮下,男性对婚姻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而基于人口庞大、文化多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更宏大的背景,中国恋综的多元化和差异性本就具备了诞生土壤和发酵空间,当部分个体已经完成了这种自我调适与治愈时,社会层面对其不断深挖和探讨才具备了更长期深远的意义。

恋综始终进化,爱情永不谢幕。但对甜蜜背后的思考和斟酌,应当始终清醒在线。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