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谈网络交流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log.henix.info/blog/internet-communication/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谈网络交流

最后更新日期:2021-03-13

  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让远在天边的人可以在瞬间沟通,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好事,然而我最近常常感到,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未必是好事。

  原本一辈子也无法相见的人,如今可以在网上交流了。原本距离遥远的人,现在距离变近了。但这种近只是表面上的近,心的距离却未必近,甚至可以说,心与心之间,依然很远。

  从前的人在村庄中生活,人们习惯对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人们讨论着其他人的家长里短,同时也被其他人讨论。这种人际压力是有意义的,因为大家的生活基本上差不多,人生轨迹可能也差不多,互相之间的人际压力可以形成一种社会规范。

  如今的互联网,一切与这种部落生活不同。互联网因其匿名性而受到赞誉,匿名性让大家可以自由地“做自己”,但也带来了交流上的障碍:每个人成了没有背景的人。

  我们每个人说的每句话,都一定要放在一定背景下,才能被正确理解。北方人所说的“冬天”跟广东人说的“冬天”,一定是不同的概念。一个发达城市的人所理解的物价的“便宜”或“贵”,跟小地方的人所说的“便宜”或“贵”,也是不同的概念。人与人的交流,如果没有了背景,说的话就没有参照,到最后一定是鸡同鸭讲,这样的交流不可能深入,只能是一种表面的、浮光掠影的交流。

  互联网把千千万万个“匿名人”聚集在一起交流,表面上看,交流更多了;但实际上,因为大家背景不同,没有在同一个频道上说话,这种交流是肤浅的,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如果放眼如今的国内主流互联网,我发现这种交流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互相鄙视、互相看不惯、互相举报。极端的观点越来越多,温和的观点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背景来理解他人,更热衷于根据自己的背景评价他人的行为。

  我不喜欢网络八卦,也不愿意评价他人的行为。我认为,凡是了解法律以及历史上几个著名案件1的人,应该能同意以下论点:

  1. 真相是难以发现的,即使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司法和公安系统来说也是如此,更遑论吃瓜网友
  2. 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的背景、不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们无法评价一个人
  3. 如果不了解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一项决策,前因后果是什么,我们无法评价一个人做的一件事是否正确

  在我看来,真正有资格评价一个人的,应该是这个人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等,因为他们长期跟这个人交往。但如今的网络上却充斥着通过一个侧面、一件小事就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口诛笔伐,贴上“好人”和“坏人”标签的现象。比如男性与女性、医生与患者、“打工人”与“资本家”等等。网友们只是想借由对自己所认定的“坏人”的批判来宣泄情绪,但是他们忘了,每个 ID 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进化中的生灵。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聆听,聆听居住在每个人心中的神灵。如果把世界上某一部分人贴上“坏人”的标签,实际上是不再把他们看作人,是对人的异化,对世界的分裂。如果你分裂了世界,你也就分裂了自己的内心。对世界的一部分的不接纳,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内心的一部分的不接纳。

  所以我认为,与其匿名地、无背景地参与主流互联网上所谓“讨论”,不如回归“邻里”:跟互相了解对方背景的人进行更多的交流,进而建立一种长期的关系。

  我并不是主张回归线下。网络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对方的背景,这就是对方的发言历史。通过对方过去的发言可以了解对方关注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个人博客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我的建议:

  1. 远离主流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因为社交网络上我们往往是被动接受信息,接受别人的“议题设置”。但我应该关注什么?对我来说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些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2. 如果确实要用,不要看评论区,只看正文
  3. 如果要看评论,不要把其他人的评论放在心上,尤其不要把不了解你的背景、你也不了解对方背景的“匿名人”对你的评价放在心上。因为你知道,对方在不了解你的背景的情况下,不可能对你做出准确评价。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对方的评价其实更多反映了 TA 的背景,或者说 TA 想象中的你的样子。我应该看重谁?我应该对谁说的话一笑了之?这些也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我时常感叹对不同的人,网络是不同的东西。对商家来说,网络是获取人们注意力的广告牌。对如今的更广大的网友来说,网络是个名利场,大家捧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捧上天,踩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万人锤;网络正越来越成为道德战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代表的那一方摇旗呐喊,要将另一方——那个想象中的敌人打倒。但对我来说,网络是心与心沟通的地方,是虽然远在天边,心却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联系在一起,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我对网络最初的想象,现在看来,也许这是一个过于遥远的愿景吧。

P.S. 本文的论述中隐含了一种多元价值观,也就是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不只一种。真正根本性的冲突是多元价值观与一元价值观的冲突。

  1. 如辛普森案↩︎

评论邮箱 评论帮助

请按照如下格式发邮件:
[email protected]
[复制]
评论 / 回复内容,只支持纯文本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