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译者的博主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nansey.me/2021/11/blogging-as-a-translator.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作为译者的博主

在今天写一篇关于博客的文章,好像已经是一件非常过时的事情。从零几年博客在中国的流行,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这中间的十几年,更短平快更刺激的微博客、图片、视频社交兴起,博客显然早已式微,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中国。

今天为什么要写博客?我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相比于上面提到的微博、图片、视频社交,开放的博客依然是更接近互联网最初形态的一种形式;第二,相比于更短的微博或者朋友圈,博客更锻炼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第三,当身边的人沉迷于更热闹的场域时,去一个没什么人关注的平台写写东西,你会觉得更加地自由自在(当写作被流量裹挟时,其实很难有感而发);第四,当你选择了独立的博客平台,你就再也不必忍受审核或删帖的侮辱。

从零八年春天开始在新浪写,到后来转移到WordPress,从今年年初用Gridea+GitHub Pages搭建翻译动态(fanyi.news)官网,到夏天又不得不将官网转移到Typlog。说起来,我也是一个“老”blogger呢,虽然众所周知,零八年明明已经踩着博客时代的尾巴了。

写博客对于我自己来说,自在玩耍的成分居多,不过在玩耍了这一众博客平台之后,确实有了一些切身的体验,好的,坏的,优势,劣势,等等等等。前一阵我和朋友说,我要好好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这些平台的使用感受,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我将从各个平台的易用性、自由度、扩展性、是否付费等方面,做一些个人的分享,分享完全基于私人化的体验,包括观点,所以一定会有偏见,甚至错误,在此也欢迎各位读者不吝指出。

新浪博客

今天的抖音或者今天的微博有多火热,曾经的新浪博客就有多流行。那是属于意见领袖的风光时代,只是好景不长。新浪博客从零八年玩到一八年,最后为什么离开呢,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博客平台的人气不行了(尽管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而是因为平台开始长草了,而且荒草丛生。各种弹窗,各种广告,维护需要的精力越来越多。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博文无法通过发布审核,包括一些许多年前发布过的博文,有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它们莫名的消失。

那样颓败的景象,大约和今天的豆瓣平台相差无几。我一度有过把博客平台从新浪迁到豆瓣的想法,但在遭遇几次删帖和警告之后,便放弃了这种幼稚的想法。今天在豆瓣发一篇日志的难度和精力,完全足够在微信平台写十篇公众号了。所以如果你是豆瓣用户,你不难发现首页时间线上的日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却是来自微信公众号的各种文章分享链接。

这不是说微信公众号就没有问题,相反,这是所有大陆互联网服务(不仅仅是博客平台)的问题。想要在这些平台上玩耍,就要无条件接受某些潜规则,而那些规则常常莫名地让你觉得自己很蠢,比如在《全球翻译动态 #14》屡屡发布失败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哪里又踩到了它们的神经。

WordPress

所以2018年的时候,在遭遇豆瓣几次删帖和警告之后,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博客迁到了WordPress——这个托管了世界上超过40%网站的博客管理系统。

今天中文互联网上关于使用WordPress搭建博客的教程常常让人觉得很难(至少在非程序员的译者眼中如此),但事实其实并非这样。在GoDaddy上购买了个人域名之后,我在几乎没有任何使用WordPress经验的情况下,还是把博客搭起来了。不管是GoDaddy也好,还是WordPress也好,他们早已有了非常清晰的官方的网站搭建教程,甚至还有中文版的。

在WordPress上,才终于体会到了自由自在说话写字的快感,你不再困扰于哪句话哪个字导致文章无法发布的烦恼。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包括WordPress产品本身,也有着丰富的博客插件、模板和生态,你想要自己的博客长什么样子,它就可以长成什么样,你想要博客实现什么功能,它就可以实现什么功能。它支持个性化的个人域名,也支持开放性的搜索引擎收录和检索,后台更有着一套极其丰富而完善的工具和功能。尽管域名和空间主机都需付费,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付费很值得。它让你意识到,这是在茫茫的互联网大海上,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岛屿。

一句话,它很酷。

Blogger

如果你有关注我的个人博客,你会发现它已经被我从WordPress平台转移到了Blogger(博客首页的底部不再是“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而变成了 “Powered by Blogger”)。为什么要从功能强大的WordPress转到“小众”的Blogger呢?原因特别简单,因为有一天WordPress被我玩坏了(我太喜欢折腾了),系统提示我“博客遇到了致命问题”,而我在面对一堆PHP后台数据库却又束手无策的时候,我在想,换个平台玩玩或许也不错?毕竟在WordPress每年还要花五百大洋维护主机呢,而且一年下来,懒惰如我也写不了几篇博文。

在研究了一圈之后,几乎立马“种草”了Blogger。大概介绍一下,Blogger.com最早是由Pyra Labs公司于1998年创立,2003年即被Google收购。虽然我们知道Google以杀掉自己的产品而闻名(甚至因此有了killedbygoogle.com这样一个专门的网站),但是一个服务能存活20年,我们好像可以对它多一点信心。

和WordPress不同,Blogger是Google提供的免费博客服务,支持中文界面,可以说是一个很成熟的博客发布平台(大概仅次于WordPress)。Blogger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洁但功能强大,没有多余而花哨的功能,必要的功能却一个都不差。Blogger模板可以自定义,因为是Google自家的产品,它也和GoogleAdsense有更好的集成(如果你想要通过博客展示广告赚钱的话)。

同时,Blogger也支持自定义的个人域名,也就是说,在域名交易平台购买的个人域名可以轻松解析到Blogger博客,而且是免费的——同样的功能,在另一个著名的博客平台Medium上是收费的,虽然我一直觉得Medium也是非常棒的选择,这个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Evan Williams创办于2012年8月的博客平台,至今仍有着一批优秀的国际记者、编辑和行业大牛们在使用(比如李开复至今仍在Medium上更新博客)。另外,我认为Medium有着所有博客平台里最优秀的编辑器。

但Blogger也有微不足道瑕不掩瑜的地方,比如因为是Google的产品,很明显它无法从大陆正常访问,再比如上面提到的域名个性化,它却不支持不带www这种顶级域名的解析。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不在乎那堵墙的存在,这个问题和后面那个问题一样,根本不是问题。

Gridea+GitHubPages

今年的年初,受到北语韩老师和一众大牛新年决心的启发,立下了一个特别的flag,实现了存在于心里已久的一个想法,于是就有了“翻译动态”(fanyi.news)——一个旨在为译者、翻译行业从业者以及翻译爱好者提供中外网翻译行业资讯的站点。从一月份创立,到十一月的今天,十个月里网站已更新接近800篇翻译行业的资讯编译。

翻译动态(fanyi.news)最早是参考韩老师那篇《译者的第一个博客》,使用免费的静态博客写作客户端Gridea加GitHub Pages搭建的。好处显而易见,操作简单,完全免费。GitHub同样支持个性化的域名解析。Gridea的模板也足够多(不过和WordPress比还是九牛一毛),样式简单美观。

但是,Gridea的问题也同样多,比如因为网站文件均储存在本地,要实现在多个客户端上更新博客,(相比在线的博客管理系统)显然就没那么简单。更致命的是,翻译动态(fanyi.news)在更新了大约五六百篇博文之后,开始频繁出现本地文件无法push更新的灾难性问题。我花在解决同步问题上的时间,已经开始远远超过我进行资讯编译的时间。Gridea的开发者在其Telegram群组里更新了修改版的客户端,但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最后,他也建议我更换更成熟的平台。毕竟,翻译动态(fanyi.news)的更新频率,和个人博客的更新频率需求,不可同日而语。我无法承担的是时间成本。

Typlog

在对比了多个平台的产品之后,决定将翻译动态(fanyi.news)转移到Typlog,一个由在日开发者@Hsiaoming Yang开发的博客托管平台。之前在网络上也屡屡看到有朋友推荐,这次终于有机会亲自感受一番。

在朋友的帮助下,大概花了半天的时间,将翻译动态(fanyi.news)所有的Markdown文件成功迁移Typlog。无论是从前端界面,还是从后台管理来说,Typlog给人的感觉都非常棒。配置和使用基本没有任何上手门槛,该有的功能一应俱全,比如访问数据统计,比如个性化域名支持,Typlog甚至和GoogleAnalytics、Twitter以及Telegram做了非常好的集成——Twitter的评论可以同步到网站,网站的博文也可以非常方便地自动推送到Telegram的频道。

Basic的套餐一年只需要40美金,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价格。除了托管博客外,Typlog其实还可以托管播客。很多耳熟能详的播客,比如一天世界、小声喧哗、不在场、声东击西、牛油果烤面包、博物志、啤酒事务局等等,都选择了这家的服务。

可以说这是一个小而美的平台,从视觉传达到功能设计,一切给人的感觉都是那样地刚刚好。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用户考量的,那可能是产品的寿命——就像我们选择任何一种互联网服务或者产品一样,服务的稳定性当然至关重要,尤其是选择的平台要托管大量的数据或内容时。于是我去读了开发者@Hsiaoming的博客JustLepture,他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不曾想,距离 Typlog 正式亮像已经三周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做付费服务,也亏得是付费服务,不然早就歇业了吧。Typlog 就这样安安静静地过了三年。三年时间里,Typlog 修修改改亦有不少变化。经营日浅,多半靠着大家捧场口口相传罢了。”

三年的时间很长吗?对比WordPress、Blogger那样的服务,的确不长,但是作为一款小众的产品,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三年又的确不是一个太短的时间。所以,人生苦短,我用Typlog。

Jekyll/Hexo/Hugo

可能有朋友不禁要问,Jekyll、Hexo、Hugo这些静态网站生成器就不配拥有一席之地吗?不不不,它们都非常优秀,快速、简洁、高效、易扩展、快速部署,它们的优点不胜枚举,从功能和表现上讲,它们也完全不输上面这几个平台。

(科普一下,什么是静态网站生成器?它是一种将文本文档通过一些处理生成一个有机整体的html语言的网站,由于生成的静态网页可以直接托管在主机或vps上,配合nginx或Apache就可以供网民使用。github与gitcafe等网站也支持免费托管静态网页文件,非常方便。

但是,作为一个不懂coding的译者,我不得不说,Jekyll、Hexo、Hugo在部署时通常需要敲入很多代码,一行一行的命令下去,很难讲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而且光是环境的安装已经可以让大多数译者朋友举步维艰。

尽管我在网络上阅读到的每一篇教程里,那些程序员们都信誓旦旦地宣称这些才是最简单的博客搭建教程。比如,我们随手点开一篇《5分钟搭建Hexo个人博客》,博主列出了如下步骤:

  1. GitHub上面新建一个仓库,用来放自己的博客
  2. 安装git工具,生成SSH添加到GitHub
  3. 本地环境搭建,安装node 和npm
  4. 本地初始化Hexo项目并且运行
  5. Hexo主题
  6. 部署到github
  7. 生成markdown文件,写文章并且发布

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的几部,但是说实话,我不认为大多数译者可以轻松搞定。

所谓结论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完美的博客平台?这是我和那位帮我迁移翻译动态(fanyi.news)网站的朋友前阵聊到的话题。考虑到自由度、易用性、价格、扩展性、功能、可访问性等等这些因素,基于这些年个人的博客使用经验,我想答案大概是否定的。我们选择一些平台,得到一些优质服务,却注定要做另外一些妥协。

拿翻译动态(fanyi.news)的官网来说,从Gridea+GitHub Pages迁移到Typlog,立马解决了同步的问题,支持在云端更新也迅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是一个长久之计吗?我不确定。尽管它是一项付费服务,但谁又能保证它足以长久地支撑开发者的养家糊口呢。再拿我的个人博客来说,从WordPress迁移到Blogger,它变得免费,必要的功能也完全不差,Google这样的大平台也值得信赖,但是我失去的是什么呢?是大陆的读者再也无法正常地自由访问了,尽管域名还是那个域名。

我也问到那个朋友另一个问题,写在纸上的笔记、写在电脑本地文件夹里的笔记,以及写在云上的笔记,你觉得哪个最后保存时间最长?问完我就意识到,这本身就是个脆弱的问题,因为纸质笔记会丢失,电脑会崩溃,云服务会致命宕机。但另一方面,数据的备份,或者从一个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尽管无法一劳永逸,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续命方式。

偶尔,我也会翻翻十年前写的推文,以及那些十几年前写的极其幼稚的博文,虽然它们毫无营养,但时常让我想起写下它们那一刻的心境,十几年后,我长大了,时间过得越来越快,遗忘也越来越快。这些年,也渐渐明白一个道理,要多记录,尤其是快乐的时光,和亲人或者朋友在一起的时光,不管是文字,还是照片,亦或视频,甚至无需公开分享,记录本身即是意义,因为我们迟早会长到一个开始怀念的年纪。

而博客,未尝不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