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父亲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jesor.me/2021/my-father/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我的父亲 | 大破进击

对我的大脑皮层来说,「回忆父亲」是一个有点陌生的任务。

我能想到的第一个词是「严父」。二三年级的某个暑假,他拿出一本《古诗 300 首》要求我背。其中第一首乐府诗,共有十句。 这对当时最多只背过七言绝句的我来说,太难了。实际上,这首诗是初二语文课本内容。

我一点都不想背,坐在我房里的小沙发上,心思已经飘到了窗户外面。等到快吃饭的时候,我还是只能背出两句。父亲一怒之下,将锅铲摔到地上。十分钟后,我背出了这首诗。

直到今天,这首诗都停留在我记忆的主干道上,可以信手拈来。它的最后两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高度概括了父亲对我的要求和期许。

在我的童年视角里,父亲是一个顽固而暴躁的人。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并不好,「逃离家庭」是我青春期的重要主题。

他几乎从未在我面前展现过感性和温柔的一面,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我提要求。当我和其他人起矛盾的时候,他从不护短,甚至很少站在我这一边。当我的表现与他的期待相去甚远时,他也会将问题诉诸暴力。

他有一套金庸全集。初中时期,当我拿起这套书开始看时,妈妈跑过去兴高采烈地告诉他,意思是「你儿子正在成为你」。但他可能觉得读闲书这件事并不值得鼓励,直到今天,他也从未跟我谈到过哪怕一次金庸。

从小到大,他从不主动给我过生日,我也从未祝他生日快乐。虽然我知道他的生日是哪天:为注册网游账号,我背下了他的身份证号码。

他又冷又硬的态度,塑造了差不多性格的我。在他几次离家,去国外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他很少要求我接电话,我也从不主动要求听电话。

我一直极力抵抗自己从他身上继承了什么东西的事实。他抽烟酗酒,不在意任何生活细节,我恰好相反。当有人说我长得像爸爸,我会说,「是吗?别人都说我长得像妈妈一点。」

但无论如何,我身上仍有一半基因来自他。

他极为理性,也常常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当年掀起全民「养生热」的时候,他最早就对「吃红薯治百病」的说法不屑一顾。他想问题的速度很快,且从不给自己设限制。他不奉承巴结任何人,永远在埋头干自己的事。这些特质,我和他一模一样。

偶尔我做好了一件事,他的朋友,那些叔叔们会称赞,「你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儿子。」

父亲从不示弱。

在我的印象里,他好像从未感冒过。偶尔身上出现一些皮外伤,他连创可贴都不贴,从来都是咬咬牙等伤口自己愈合。

我也复刻了这一性格。小时候哮喘严重,晚上睡不着,我就一个人坐在床上哭,但不哭出声。大学有一次发高烧,我自己抱着一瓶冷水缩进被子硬抗,都没想过让室友帮忙倒杯热水。再之后,我一个人挤地铁去看心理医生,回来之后贴着抱枕睡觉。这一切,我从未跟他说过。

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一个人不示弱,并不代表永远刀枪不入。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晚了。

从高中开始,我的梦想一直是去美国留学。刚进大学的时候,父亲会要求说「能拿到奖学金你就去」,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他再次选择去非洲工作,是为我赚学费」。当然,他可能也不知道,我最终放弃留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经济条件的考量。

他一边说「到 18 岁就不养你了」,一边赚钱给我买房子。一边说「装修的问题你自己解决」,一边还是决定,最后再出国干一年。

2018 年,原本已经准备就留在家里工作的他,决定最后一次去非洲工作。走之前,他给了我 1000 美元现金。说,「你想去美国玩,就把这个拿去用吧。还有美元在你妈妈那里,到时候你找她要。」

而那段西海岸的旅行,某种程度上,成为我无忧无虑青春期的最终华彩。

2019 年,父亲回来,立即确诊重病。

这个家的结构突然回到了 20 年前的状态,还是母亲照顾一个病人,另一个男人去赚钱。只是角色上,我们镜面反转。

也差不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干劲,埋头赚钱。两年里,我几乎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个工作上的邀约,有活就接,通宵达旦也把它们干完。两年之后,我的收入相比 2019 年翻了三倍,填上了家庭收入的那个「坑」。

我以为这会带来一种宽慰,毕竟无论在我们父子之间的语境里,还是主流世界的讨论中,钱都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等价交换物。

但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这样。那些随时间流走,不再回返的心情,才是最关键的。缺失的东西,就永远缺失在那里。

像一条精准的铁律:父亲以前能做好的事情,比如赚钱,我依然能做好;而他做不好的事,比如共情与爱,我依然做不到。

我一度陷入一种钝感的痛苦,特别是随着疫情持续,我和很多人的连接,都因空间的封锁,变得越来越微弱。父亲也是一样。2017 年抑郁时期的那种状态,似乎重新席卷而来。

我的内心确实变强大了,不断调整,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稳态,包括接受「他的病已经无法医治」这个事实。

2018 年,父亲患病之前,向我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是:「自己赚钱把房子装修了」。

这件事在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我也认为他只是在夸大其词而已。但之后,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真实。

我用两年时间攒够了这笔钱,或许以他的标准,这就叫「长大成人」吧。虽然我其实一点都不想长大。

我最后一次达到了他的「要求」,他也不会再向我提要求。

如果说我从这段亲子关系里学到了什么,那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和重要的人度过有质量、有意义的时光,比什么狗屁成绩、职位、收入,都重要的多,你必须自己照顾好自己。

未来我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虽然父亲的缺失也就永远在那里。

但这就是生活。

陈赐保,我的父亲,于 2021 年 8 月 19 日 12:09 去世,享年 52 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