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如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Y0NjEzNg%3D%3D&%3Bmid=2247486500&%3Bidx=1&%3Bsn=6434d28c7f11a6ae863c8deea2057d5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如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

Original Lachel L先生说 2021-07-08 13:30
640?wx_fmt=jpeg

本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这似乎是很多人会有的困扰。

我经常收到类似这样的询问。比如:

我想培养一个习惯,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总是很容易被打断,然后就会失去动力,很难继续再做下去,究竟怎样才能长期坚持下去,把它变成自己的一个习惯呢?

我想培养一个习惯,但是每一次去做的时候,都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腾挪事情、安排时间,导致每次都觉得很疲惫、很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把它坚持下去呢?

我非常理解这样的情况,也非常理解大家的想法和感受。

可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完呢?

举个例子。

前阵子有读者给我留言,说:我想养成每天复盘的习惯,想坚持半年。前面已经坚持了两个月,但前几天工作太忙,下班后实在没空去复盘、思考,中断了好几天,结果就没有动力继续复盘下去了,回到了之前的状态,总觉得这个习惯就「断掉了」,很失败。

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不妨代入进去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去复盘?复盘的目的是什么?

是因为有一个人告诉我们:我要给你布置一个任务,你要去复盘,每天一次,持续半年,我会检查你的完成情况,你如果完成得不好,我就给你扣分 —— 这样吗?

不是的。我们之所以会想培养复盘这个习惯,是因为我们觉得:复盘对我们有好处,我坚持每天复盘,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完善、更强大。

那么,我们已经坚持了两个月,这两个月的复盘起到作用了吗?对我们真正起到作用的,究竟是我们复盘的内容,还是「我坚持复盘了半年」的这个行为本身?

打个比方:假如说我去年读了 50 本书,那么,对我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我从书里读到的知识、想法,还是「我读了 50 本书」这件事情本身?

如果说是前者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去在意后者呢?

更进一步,为什么我们要因为后者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而觉得沮丧、失败、难过呢?你中断了一周,那么你前面两个月复盘的收获,会因此而消失吗?如果不会的话,为什么要在意它呢?

这其实是一种困扰了很多人非常久的一种错误的思维习惯。

我们总是很容易把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当成目的本身,并被这个假想出来的目的所束缚,从而忽略了真正的目的。

640?wx_fmt=png

这种对于「坚持」的过度追捧和执著,在我看来,本质上就是「自律」,是一种过时的、不科学的鸡汤。

为什么说它是一种鸡汤呢?因为:许多书籍、媒体,总会给我们灌输一种这样的信息:

  • 自律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 某某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足够自律,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事情 A、事情 B、事情 C……;

  • 只要你也做到自律,长期坚持做事情 A、事情 B、事情 C……你也可以像他一样优秀;

  • 什么,你做不到?那就是你不够自律,先培养起自律的品质吧!

这个逻辑合理吗?乍一看很合理,但它其实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

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律,才能长期地做一件事情;而是因为我们长期做一件事情,我们才给它贴上一个标签,叫做「自律」。

打个比方: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具备「富有」的品质,才有钱;而是因为他有钱,我们才给他贴一个标签,叫做「富有」。

换言之,自律从来都不是一个原因,而是一个结果,一种状态,一种对这个结果的解释。

所以,过度地追捧「自律」「坚持」,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1)计数器陷阱

我们会为了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以达到让自己感觉「我很自律」的幻觉,而过度关注那些根本不重要的参数,把它当做目的。

举个例子:我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天要读 50 页书,今天眼看快睡觉了,只读了 20 页,为了达到要求,我加快读书速度,囫囵吞枣,赶完了 50 页 —— 这样做有意义吗?完全没有。

再比如:我每天要健身半小时,今天特别疲劳,但为了「坚持下去」,还是忍着撑完了半小时,但动作毫不标准,各种代偿和偷工减料,这样有意义吗?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对结果和参数的过度关注,就会成为一种负向的催化剂,让我们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可以参见:请停下「计数器」思维

2)预防焦点

我们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并把这个标准视为及格线,一旦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给自己一个负面的评价。

比如:当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我每天要读 50 页书,坚持一个月」,就会有什么结果呢?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只有成功做到「每天读 50 页书,坚持一个月」才是好的,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不好的。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就只剩下两种情况:要么及格,要么不及格。

那么,当你因为任何原因,没有能够达成目标时,你就相当于什么呢?给自己造成了一个负面的反馈,把自己向着「我很失败」又推进了一步。

反之,即使你成功了,你也很难感到快乐或者成就感,因为在你看来,成功是正常的,不成功才是不正常的,你只是做到了一件正常的事情而已 —— 那么你就会缺少正向的反馈。

只有负反馈而没有正反馈,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长久呢?

可以参见:如何改掉坏毛病?

3)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基于前面两点,我们很容易就进入自我否定的怪圈里面。

一方面,过度地关注「坚持一件事情」这个行为本身,会导致你的评价和衡量标准缺乏灵活性,倾向于把对自我的评价,跟这个行为本身所绑定,忽略了更全面、更丰富的角度。

另一方面,预防焦点和过高的期望,又会很容易使得你产生负向的反馈,造成失败感、挫折感,跟上一点结合,就会导致你产生自我批评,不断调低对自我的评价。

可以参见:如何走出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简而言之:过度地追捧「自律」「坚持」,是有害的,其坏处主要在于,当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自律」和「坚持」时,我们就很容易跌入对自我的负面评价里面,变得越来越沮丧和无助。

这是许多人特别容易跌入的陷阱,也是我们需要警惕和避免的现象。

640?wx_fmt=png

前面讲过:自律和坚持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一个人并不是因为足够自律,才能坚持做某件事情;而是因为他坚持做了下来,在别人眼里才变得足够「自律」。

那么,这种使得一个人能够长期「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和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拿一个例子来讲:减肥。

人类学家 Herman Pontzer 做过一系列关于节食、运动和减肥的实验。他发现:我们对于减肥传统的理解,也就是坚持节食和锻炼可以减肥,其实几乎是无效的。

举个例子:在一项实验中,一群参与者被要求每周进行锻炼,强度达 2000 大卡,坚持 16 个月。

结果是什么呢?他们的确减轻了体重,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男性平均减了5公斤,女性几乎为0)。跟他们运动所消耗的能量相比,他们减肥的效果几乎是无效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身体拥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它会很快适应你作出的改变。

当你坚持锻炼时,一方面,你的身体会很快适应这个强度,从而使得你实际消耗的热量下降;另一方面,你的身体会刺激你摄入更多的能量,以弥补能量缺口。

两者相抵,就会使你减肥的努力,几乎变成无用功。

(当然,如果不考虑减肥的话,锻炼对于身体各方面的素质都会有显著的提升,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坚持锻炼、又坚持节食呢?当然可以,但结果就是:你会非常饿,非常难受。要想纯靠意志力坚持克服这种难受的话,是非常痛苦的。

而且,即使你能够克服这种痛苦长达 16 个月,实实在在地减下来了,也没有意义。因为你一旦恢复到以前的那种饮食状态,你的体重就会立刻反弹回去。

那么,什么方式才能有效地减肥呢?

Herman Pontzer 的观点是:真正有效的减肥方式,是你要找到一种能够令你感到舒适的,同时又相对比较健康的饮食模式,按这个模式去践行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最核心的关键,是找到一种能够自发持续实践下去的饮食方式,而不是强行靠意志力「坚持」下去。

简而言之:使得我们能够长期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是舒适感。

我们之所以能持续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喜欢它,并且在做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正反馈,觉得非常舒服,没有负担,不需要额外去想着「我要坚持」「我要努力」 —— 只有这样的事情,才有可能长久。

如果这件事情同时还是有益的,对我们能够产生正向的效用,那就非常棒了。

所以,如何才能坚持养成一个习惯?最关键的诀窍,就是不要「坚持」,而是通过不断的微调、设计和尝试,找到一个既比过去好一点,又能令自己感到舒适的状态,就可以了。

不需要刻意去做的事情,才是真正被你所内化的事情。

640?wx_fmt=png

可能有朋友会说:最舒适的状态,难道不就是「现在」的状态吗?那我岂不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

所以,这里面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如何启动。也就是:如何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进行微调,让它从现在的舒适状态,进入一个比现在稍稍好一点的「另一种舒适状态」。

那么这里需要的是什么呢?是让你从现在的「舒适」中脱离出来的动力。

这种动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把一种更理想的生活状态,跟现在的状态进行对比,所产生的不满足。只有存在不满足,你才有可能产生改变的动力。

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进行启动。

一方面,是对现在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审视和反思,问一问自己:

  • 我对现在的状态是否100%满意?

  • 如果不是的话,有哪些地方是我可能觉得不够满意的?

  • 我是否会偶尔感到无聊和空虚?是什么使得我感到无聊和恐惧?

另一方面,是去认识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并且跟自己进行对比:

  • 在他们的生活状态里,哪一些是我感到羡慕(甚至嫉妒)的?

  • 我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 我可以做些什么,使得自己离他们更近一些?

当你开始对当下的现状感到不满时,就是进行启动的时机。你要做的,就是设定一个大致的方向,然后通过一点点不断的微调,找到一个让自己能够适应、能够感到舒服和自然的做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想多读点书,那么,通过对自己每一天生活方式的审视和分析,你发现:每天晚上洗完澡之后,你会躺在沙发上,刷一段时间的视频和新闻,是不是可以匀一点时间出来看看书?

那么,经过尝试,你发现:每天匀大概半小时出来就差不多了,不会对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再多的话,就会感到烦躁、压力,需要控制自己才能让注意力集中。

那就先匀半小时出来,不需要给自己一下子设一个过高的目标,也不需要让自己追求「每天打卡」。先按照这个模式,试一段时间再说。

经过一段时间,你发现,好像还是没办法持续,一周里经常会漏掉三四天;那么再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你没办法持续?

  • 是忘记了这回事?那就贴个便利贴提醒自己;

  • 是半小时还是太多?那就再减一点,减到20分钟;

  • 是读到的内容第二天就忘了?那就加一个环节,读10分钟,然后做做笔记,再复习上一天的笔记……

慢慢摸索、尝试,直到你发现:诶,我好像已经开始习惯这种模式了,每天到了点,不需要刻意去想就会自己拿起手头的书,随意看上那么几页了。

到了这一步,再考虑把强度提高一点点,试着把其他事务重新整理一下,匀出更多的时间……

以此类推,不断循环。让自己不断地、持续地进入一个「更好的舒适状态」里面,获取成长和进步。

640?wx_fmt=png

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难按时「坚持」去做,可能会遇到打扰和中断,可能会断断续续,做一阵子、停一阵子。

这里要着重避免的,就是「全有或全无」的心态。

什么叫「全有或全无」呢?就是:一件事情,我制定了一个计划,就一定要按照计划去完成才行;如果没有按时、按量、按标准做完,就是失败的。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思维误区。

一定要理解: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真正对你起到作用的,是你实实在在地「做了」,而不是你「做了多久」或「坚持做完」的行动本身。

你背 10 个单词,只要背了,就是有效的,一定比你不背要好,并不是你一定要连续背一个月,才能生效;

你读 10 页书,只要读了,就是有用的。哪怕你一周只能读一两天,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上半年,也没有关系;

你去运动,哪怕到外面散步半小时,也比你一直坐在电脑前、躺在沙发上好,并不是你要设定一个锻炼计划,严格按计划去行动才有效。

换句话说:做了就是成功,完成优于完美。

只要比过去的自己好,哪怕只是好一点点,哪怕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也是好的。

举个例子:我定了一个目标,下个月每天要读 30 页书,坚持读一个月。结果一个月下来,我发现自己只做到了 10 天,有 20 天因为种种原因,要么没有去读、要么达不到每天 30 页。那么,我失败了吗?

不是的,我没有失败。因为比起一整个月都不读,我起码读了 10 天。那么这 10 天里面我学到的东西,就是属于我的,是我额外「赚」来的。

一定要记住:我们要去比较的,是客观的现状,而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的「目标」。

一定不要把没有实现的东西,当成理所应当的东西。

所以,我会建议你如何做呢?不要把目光放在所谓的「坚持」「打卡」「记录」上,而是专注在自己的行动和反馈上面,专注去思考:

  • 我今天做了什么?

  • 我的感受怎么样?

  • 我从中收获了什么?

你读了几页书,就把目光放在:我读到了什么内容,我知道了什么以往不知道的东西,我产生了哪些想法,有没有值得记录下来或者跟别人分享的点?

你做了运动,不管多么轻度,也专注去感受那种运动之后的愉悦感、舒适感,以及自己终于打破常规、克服懒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让自己沉浸进去,专注地体会那种感受,体验你付出行动之后的反馈和收获,从中获得支撑和动力。

而不是看着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算计着「自己距离完成目标还有多远」 —— 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能够为我们的行动提供不竭动力的,永远都不是悬在头上的恐惧,而是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640?wx_fmt=png

最后,简单再讲一下。

当你对目前的现状感到不满意,希望去作出改变时,不要过于贪多、求快,希望在短时间内就实现「改变」。

而是让自己适应这种不稳定的状态,把目光聚焦在「我能做什么」上面,试着去采取一些实验性的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需要迈过一些门槛,需要克服自己的路径依赖,做一些短时间内「不太舒服」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因势利导去引导大脑,去设计、微调、尝试,让大脑一步步从「舒服」到「不舒服」再到「新的舒服」。

一旦习惯了这种「不舒服」,一旦把它内化,进入新的「舒适状态」,它就会成为你自然而然的习惯,你就不会再觉得它有门槛。

而与此同时,你的成长、改变,以及与其他人的差距,也就此拉开。

成长永远不是一蹴而就,成长是在路上。

640?wx_fmt=png

——  闲聊时刻  ——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和思考。

如果你一直被这种「很多事情都坚持不下去」的状态所困扰,也希望能为你提供一点力量,让你从这个怪圈中走出来,真正去关注自己的改变、成长和反馈。

关注当下的自己,关注每一刻的自己,这非常重要。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也欢迎留言、在看、点赞、分享,给我一点反馈喔。

640?wx_fmt=jpeg
我重新整理了「成长手册」
现在,往期精选文章的专题变得更有条理了可以轻点菜单栏「精选文章-成长手册」浏览
有任何问题,不妨先从里面找一找
也许就有你想要的答案喔THE END
640?wx_fmt=jpe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