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情绪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吗?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Y0NjEzNg%3D%3D&%3Bmid=2247486431&%3Bidx=1&%3Bsn=2ed6ce20d3f97cfe3858547f1ba75dd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情绪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吗?

Original Lachel L先生说 2021-05-13 13:30
640?wx_fmt=jpeg

本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前几天在公众号的留言里,看到好几条相似的提问,很有意思。

问题是这样的:

情绪是不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我们要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不是尽量做到没有情绪,不被外物所影响,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

这个问题特别有趣,我想用一篇文章跟你好好聊聊。

不过首先,我们要理解:情绪究竟是什么?

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是:情绪是一种基于生存机制的内在状态。它通过感知身体本能需求,释放神经调质,从而强化某些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Gu et al.,2019)

简单来说:情绪就是大脑对身体的一个「诊断书」,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判断「我正处于一个什么环境里,需要做什么事情」。

那么,我们可以有多少种情绪呢?

关于情绪的模型和理论非常多,五花八门。不过,2019 年的一篇综述,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情绪三原色模型」。(Gu et al.,2019)

这个模型认为:一切情绪都可以看作由三种最基本的情绪组成。这三种最基本的情绪分别是:

  • 快乐:亦即得到奖赏,产生渴求的状态。

  • 悲伤:亦即遭到损失,受到惩罚的状态。

  • 压力:亦即面对威胁,产生恐惧或愤怒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或逃」)。

下面详解。

640?wx_fmt=png

我们先从恐惧开始。

根据情绪三原色模型,恐惧和愤怒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面对威胁时,如果我们觉得能够战胜威胁,就会进入战斗状态,这时产生的是「愤怒」;如果我们觉得无法对抗威胁,就会导向逃跑,那么这时产生的就是「恐惧」。

这就是非常经典的「战或逃」反应。那么,这种反应是由哪个大脑部位调控的呢?

你一定知道:就是我在文章里讲过很多次的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脑的恐惧中心,主要负责储存和识别威胁。当大脑发现我们面临威胁时,杏仁核就会激活,从而向大脑和身体发送一个信号:

要当心,我们遇到危险了。

当然,现代社会里面,基本不会再有直接威胁生命的危险,所以杏仁核很多时候会带来「过犹不及」的负面效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负面作用:

1)焦虑。

杏仁核的激活,会让身体进入应敌的高唤醒状态。这种状态在短期里可以刺激大脑,但如果时间过长,就会使我们陷入焦虑和慢性压力之中,从而对大脑和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2)拖延。

2018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拖延者的杏仁核往往体积更大、也更敏感(Schlüter et al., 2018)。因此,他们会更容易对面临的挑战产生胆怯和退缩,采取回避策略,从而造成拖延。

3)风险厌恶。

杏仁核敏感的人,当他们面对一项兼具收益和风险的选择时,他们往往会更容易注意到其中的风险,并把这种风险放大。从而,他们会更倾向于作出非理性的决策,也就是不敢承担任何风险。

那么,既然杏仁核有这么多的负面作用,可能有朋友会问:我们能不能把杏仁核去掉呢?

这实在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好在,神经科学史上,的确有一位典型的病人,叫做 SM 女士。她因为后天疾病损坏了杏仁核,从而让神经科学家得以观察她的生活,一窥杏仁核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长话短说,经过数十年的观察,科学家们发现:

失去杏仁核的确会对绝大多数恐惧和焦虑免疫。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些严重的负面效果。比如:

  • SM 会无视一切有危险的场合,比如毒蛇和持刀抢劫的劫匪;

  • SM 在解读社交信号上会有困难。她似乎无法读懂别人表情和语气传达出来的微妙信号,难以建立长期的关系;

  • 更严重的是,她会对一些明显不可信的人投注过度的信任,从而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并且这种现象会反复发生……

简单来说,恐惧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的是一个「刹车」的作用。它会在我们采取行动之前,抢先告诉大脑:情况有异,先思考一下,再行动。

因此,如果失去恐惧,我们会面临一个什么情况呢?我们的绝大多数行动会变得更加盲目,更加不经思索。

  • 你会下意识地相信别人,从而更容易掉进别人的陷阱;

  • 你会不假思索地接下一个任务,尽管这个任务可能十分困难;

  • 你会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下一次遇到问题时,还是会重蹈覆辙……

也就是说:你做事情会变得更冲动,更轻率,更欠考虑,甚至难以「吃一堑长一智」。

所以,不要去考虑「失去恐惧」的可能性了,这本质上也不符合大脑的天性。

那么,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后面会接着讲。

640?wx_fmt=png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快乐。

说到快乐,自然离不开多巴胺。许多年来,大众对这两者的关系,有一个简单而朴素的认知就是「多巴胺决定快乐」。

但这个认知其实是不对的。有一些读过一点心理学的人,可能会热衷于指出这个错误,告诉别人:「多巴胺决定快乐」是一个谣言,多巴胺并不影响快乐。

事实上,这个观点也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因为,多巴胺在身体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神经调质,它在大脑中主要有四条通路。第一条跟自主运动有关(也跟帕金森症相关);第二条跟决策控制相关;第三条跟催乳素有关;第四条就是经典的「腹侧被盖区 - 伏隔核」通路,也就是我讲过很多次的「奖赏回路」。

我们主要来看第四条通路。在这条通路中,「奖赏回路」本身的激活(跟静息状态相比)提供了欣快感;而多巴胺激活奖赏回路的浓度差,就提供了「动力」。

换句话说就是:多巴胺并不负责愉悦感,它负责的是让你产生「我想要」「我想去做」的冲动和渴望。负责愉悦感的是奖赏回路本身。

那么,这种动机跟快乐的关系是什么呢?它是快乐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我们可以把快乐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愉悦 + 动机」(注意,这也是一个非常简化的理解)。前者除了奖赏回路本身,还可能包括什么呢?高唤醒状态,那么可能跟去甲肾上腺素相关;舒缓、愉悦的感受,那么可能跟内啡肽相关……诸如此类。

而后者呢,则是快乐的一个核心条件:当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必然会伴随着一个「我想要」的欲望,否则这种感受就不是快乐了。

所以,我们能不能做到「没有快乐,保持平和」呢?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你会发现:没有快乐意味着什么呢?失去愉悦和动机。失去愉悦也许未必是一件坏事,但关键的问题,就是失去动机。

失去动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会缺乏去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往好里说,你会感到对一切事物都「无所谓」,无牵无挂。但往坏了说,你可能会感到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没有兴趣,空虚,无聊,什么事都不想干。

这是一个你想要的状态吗?我个人是比较怀疑的。

有一种感受可以参考一下:当我们经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你也许会感到很疲惫,觉得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躺着刷手机、看小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就是大脑持续耗能,导致腺苷堆积,从而投射到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多巴胺的分泌,让整个大脑进入「抑制」的状态。

(可以参见: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

有趣的是:不少针对冥想的研究发现,冥想可以提高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整体上降低情绪的产生和强度(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可以大体理解为快乐和恐惧),使你变得更平和。但与之同时,它也会降低你的激情、动力和积极性。

实际上,经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一体双面的。你不太可能做到不产生情绪的同时,又能够有充分的动力和激情,去奋斗、行动和探索世界。

那么,是要平和,还是要动力?这没有截然的对错,只取决于你的偏好。

640?wx_fmt=png

你一定会记得,我在之前的文章 生活中有很多压力,怎么办? 中,提到过两种不同的幸福。

第一种,是「高生活满意度 + 低消极情绪 + 低积极情绪」。我把它叫做「平和模式」。它的关键词更多的是平静,满足,舒缓,等等。

第二种,是「高生活满意度 + 适当的消极情绪 + 适当的积极情绪」。我把它叫做「快乐模式」。它的关键词,是激情,兴奋,活力……诸如此类。

这两者都是幸福。那么,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

再强调一次,这两者没有好坏,纯属个人取向。不过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会比较倾向于后者。

为什么呢?因为比起前者,后者会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同时也会有更强的对世界的干预和影响。

一方面,情绪的作用是什么?除了前面讲过的识别和判断状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为情境记忆打下一个「印记」。

举个简单的例子:请你回忆一下你过去10年里,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现在回答我:这些场景里面,更多的是那些「平和」的场景,还是那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跌宕起伏的场景?

一般情况下肯定是后者,对不对?也许是第一次面对某项挑战的紧张和兴奋,也许是终于攻克难关的成就感和快乐……能够在记忆里留下痕迹的,一定是那些情感更浓郁的片段。

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的大脑在整理记忆时,它会把我们当时的情绪状态,当作一个额外的信号,来调整这段记忆的权重。简单粗暴来说:一段记忆越新颖,唤起你的感受和情绪越强烈,大脑就会给它赋予更高的权重,从而把它更持久地存留在记忆里。

同样,这也是「悲伤」的作用。虽然比起「快乐」和「压力」,悲伤的存在感要弱很多。但它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 它可以丰富我们的记忆,同时,也能够强化我们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让我们在面对别人产生相似经历时,能够迅速地进行匹配,并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对方的感受」。

可以说:快乐赋予我们行动,压力赋予我们安全,而悲伤,赋予我们人性。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积极情绪和动力是正相关的。而具备越高的动力,你就有越强的可能性去作出行动,去探索未知的可能性,去创造出新的、有趣的东西,以及去影响和帮助别人。

这其实是一种帮助你找寻到生命意义感和存在感,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做法。

很多时候,我们是如何确认自我存在价值的呢?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跟外界的交互而确认的。我们作出了什么成果,这些成果取得了什么影响,我们帮助了什么人,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什么反馈……

这些东西加起来,就构成了「我」的存在意义。

所以,比起「平和模式」,「快乐模式」会更加充实,也更容易帮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当然,这不是说平和模式不好 —— 它也是一种对待生活的价值观和态度。如果你的内心世界足够丰富,你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640?wx_fmt=png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话题: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东西吗?

不是的。无论是消极情绪还是积极情绪,它们都非常重要,都是我们生命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我们真正要避免和拒绝的,永远不是情绪,而是「情绪化」。

什么叫情绪化?简单来说,就是被情绪所操纵、主导,完全失去了理性,作出种种冲动而不合理的判断和行为。

这才是不好的。

前面讲过:情绪的本质是什么?是在原始时期,支配生命体适应环境、避开危险的一套生存机制。但到了现代,这套生存机制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我们进化出了复杂的大脑,开始具备成熟的理性思维,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思考。

我们保留情绪,是因为它有用。但情绪的作用必须退居二线。如果你被情绪冲昏了头脑,使理性让位于情绪,这就是反客为主了。

那么,如何避免自己陷入情绪化之中呢?最主要的,就是要锻炼自己前额叶皮层的控制力。

你一定还记得:前额叶皮层主要负责决策、思考和控制。它的主要机制,就是对传入大脑的原始信号作出抑制,告诉整个大脑:

等一等,我先调动更多的信息来「参考」一下再说。

因此,前额叶皮层跟情绪反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情绪反应过于激烈,会抑制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让大脑被情绪所主导;但反过来,调动前额叶皮层,也会抑制大脑的情绪反应,让大脑进入「系统2」的加工处理模式。

用接地气的话来说,这就叫做「冷静」。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一方面,锻炼自己对情绪的敏感度和默认处理方式,消除掉大脑「按照情绪路径行动」的默认反应。

另一方面,锻炼自己「保持冷静」的能力,丰富和强化前额叶皮层,让它能够更容易接管大脑的掌控权。

用我之前讲过的话来说,就是:把情绪当做一个顾问,接受他的建议,告诉他「我知道了,你退下吧」,但决策权一定要留在自己手上。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这是几个比较核心的锻炼方法。

1. 觉察、审视和判断。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讲过:对待情绪的第一步是什么?是觉察。

也就是:当你产生任何一个情绪反应时,不要顺着它的冲动走下去,而是先停一下,问问自己:

  • 我现在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情绪?

  •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

当你开始觉察情绪时,实际上,就已经调动起了前额叶皮层,抑制住了情绪冲动。

大脑是需要训练的。你面对某种情境时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对它的一次训练。

当你不断地让自己「先停一下」「先退一步」,去审视自己时,大脑也会慢慢学会这种模式。从而,从被情绪主导的「情绪化」中脱离出来,学会更好地利用我们的理性。

2. 挖掘信念和认知重估。

心理学里面,对情绪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模型,叫做「情绪ABC理论」。

这个模型认为:情绪的产生不是必然的。它是先有一个外界的刺激(Activating Event),这个刺激被我们的信念(Belief)进行解释,从而引发了情绪结果(Consequence)。

所以,一个特别有效的做法就是:每当你「觉察」到情绪之后呢,向下挖掘,思考:引发我情绪的是一件什么事情,我是如何解释这件事情的?这件事情有没有别的解释方式?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你跟跨部门的同事对接,对方说「你怎么做成这样,算了,我自己弄吧,你别添乱了」。

  • 旧信念:他是不是在贬低我?是不是对我有敌意?这样可能会导向:愤怒,不满,攻击性。

  • 新信念:这是不是他习惯性的说话方式?

这样,你的感受就会好很多,也能够更合理地去思考和采取行动。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例子。大家需要在实践中多去找场景,去审视和挖掘自己的旧信念。

因此,不妨也把每次产生情绪的场景,看作一种锻炼「挖掘信念能力」的机会,这样想会好得多。

3. 阅读和社交

前面讲过,调控情绪,需要提高前额叶皮层的控制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呢?答案是:经历和锻炼。

你经历的事情越多,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越多,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和应对的情境越多,前额叶皮层就会越发达。

这种经历和锻炼,可以从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大量的阅读,另一个是大量的处事和人际交往。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者都需要集中大量的注意力去思考,而大脑是严格恪守「用进废退」原则的。你用得越多的部分,神经元的链接就会越密集、越丰富,从而整体上变得越发达。

4. 处理新问题

这一点跟上一点是相似的。

大脑需要训练,那么,要想让大脑更加习惯情绪的波动,不被轻易地操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大脑更多地去经历情绪场景,把更多的新场景变成旧场景。

因此,我会建议你:一定不要困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小圈子里,一定要抽出一点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没有接触过的事情,面对一些没有面对过的问题。

这是对大脑最好的训练。

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更好地训练大脑,驾驭好理性和情绪的两驾马车。

也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在看、留言,给我一个反馈喔。

640?wx_fmt=jpeg
也可以读读这些文章:生活中有很多压力,怎么办?
这个习惯,正在阻碍你的学习
做一个普通而自信的人
THE END
640?wx_fmt=jpe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