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好书一起读(469):《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1MDk5MA%3D%3D&%3Bmid=2672800054&%3Bidx=1&%3Bsn=9047ca59b6b07f88afaca5beebaa16aa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好书一起读(469):《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

Original 祁达方 安静的书桌 2021-09-18 10:16
收录于话题 #理智与情感 67个

读这书,不适肯定会有,是出自被说中了而恼羞成怒,还是不满于作者的激愤刻薄,很难理清,重要的是书里分析的核心规律,现在依然成立。作者确实啰嗦且缠杂,文字游戏和主观态度都太多,其实结论并不复杂,用较少的字即可说清。用我的话说,就是我们时至今日,仍然缺少对消极自由的尊重。服从于“上”,服从于“多”,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是“上”,当我们是“多”,我们自然而然地觉得有权力过问、干预、评判比我们“下”和“少”的人。当我们是“下”,当我们是“少”,我们又自然而然地觉得来自“上”和“多”的规范与教训难以抵抗。我以前读其他书,总结出权术运行中有“借上压下”“拢多欺少”两大思路,与这本书的观点相同,因为我们的权力结构就是这么个结构。权力,就是强加意志之权。当我们的角色是权力的客体,我们无奈,当我们的角色是权力的主体,我们又忍不住去行使。如果两个人是两栋房子,我们更看中二者之间的道路,而轻视二者各自的房门,以及私人空间、个人隐私、拒绝对方进入的权利……这些处在“封闭的房门后面”的内容。我们总自然而然地推门而入,不请示,不敲门。尤其当我们社会地位更高、或者处于社会主流之中,我们就更自然而然地去审视和质问,去输出三观占用耳朵。你不爱听也得听,我这是为你好。认同这一规矩的人是如此多,以至于你只要身处于圈子之中,就很难拒绝他人对你个人权利的侵犯,因为你反抗的不是某一两个侵犯你的人,而是反抗认同这一规矩的所有人。以大部分人的生存状态之一般,根本没有资本和勇气对这个周围人公认的规矩说不,于是自己只得忍气吞声地接受,允许别人过问和干涉,同时也去过问和干涉他人,这一来一回之间,就接受了主流价值观的同化和驯服,自己也成了主流中的一分子。这就是主流价值观的席卷,纵向是长辈向晚辈,横向是从多数人向少数人,结果我们的社会就不够多元,因为对其他元的存在权利缺少尊重,事实上每一元都在试图同化其他的元,在滚雪球效应的作用下,最终都是较多的那元,成为极多的一元,并且形成霸权,对其他元形成霸凌式的统治。即使你是一个“非主流”的或者“亚文化”的个体,你也总还是个“社会人”吧,那来自社会的“规训力”就无时无刻不在压迫着你,你需要时时刻刻都调动力量来抵御,即使你能抵御明确的压力,你也很难抵御潜意识层面的渗透。所以“关门”是很难的,捍卫自己的消极自由是很难的,对外部说“你们不对,只有我对”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门太脆弱,而房子之间的路太通达。我们重关系、重面子、重其他人的褒贬。我是什么人,我自己说了不算,别人评价我才算。叙事权和解释权在“上”的手中,在“多”的手中,因此我们不得不迎合“上”和“多”,来争取他们的褒扬而非贬抑,我们压抑自己去讨好,用获得认同的方式去获得利益,这是我们的以柔克刚的智慧。和别人好好相处,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石,这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活成圆形而非方形,被磨平了棱角,而不是支棱起来。圆形就无往而不利,方形则无往而利,步步磕绊。人生道路想走得丝滑,首先你的人际关系要八面玲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很“社会”。所谓“社会”不是讲边界和规则,而是善于把各种社会关系经营得顺畅,圆滑。有情商,会做人,这些是我们心中的成年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因为这样的人,能更好地谋身,也能更好地扮演社会角色——对他的亲朋好友更有利益。我们务实,我们看中自身的利益,也看中亲朋好友能给我们的利益。利益的交换,前提是交换渠道的平坦光滑,所以我们注重人和人的关系,注重自己面对他人时的言语、表情和姿态是否能让关系更加舒适。我们唯独不去注重自己真正的欲望和想法,那些是要掩藏在面具后面的。我们应当说的不是真实的想法,而是违心却有利的话。我们压抑自己,伪饰自己,矫揉造作,来换取更好的人设和社会关系。这是我们以退为进的谋略。在作者看来我们这套太虚伪了。而在我们看来也许作者提倡的那套太无耻了。有什么说什么、欲望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这样的人我们一般呼之为“二逼”,因为这种人会损伤我们的面子,破坏规矩和惯例。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就你说出来,显你眼尖?没有比和睦相处更重要的,没有比大家默认的规矩更重要的,你想挑战,你就在挑战所有人的利益,所以你必须被压制和堵嘴,因为你破坏公共秩序,至于你是不是源于捍卫自己的自由权利的决心才这样做的,没人会在意,你也许捍卫的是你的利益,但是你威胁的是大家的利益啊。对大多数习惯了这套运行规则的人来说,对一开始就没在意过自己的什么自由权利的人来说,这样的社会很舒服,温情脉脉,而且不孤单,而且风险较低,大家互帮互助,相当于风险共担。别人有困难,你有义务帮助,你有困难,别人也有义务伸出援手。只要不去考虑什么存在主义中的此在概念,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自己融入常人,温暖,舒适,又安全。这时如果有一个刺头,大喊着什么消极自由,明目张胆地挑衅你们所有人,试图破坏你们身处其中其乐融融的环境,你当然会先一激灵,继而愤怒,然后和其他人一起把他压下去,最后你们大家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其乐融融。既是从来如此,又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固有规矩,一两个小孩子瞎胡闹什么。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巨大的惯性。它根植于人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之中,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你喜欢,不喜欢,你都身处其中被裹挟着,你想挣,挣不开,你看清,没有用,你清醒你也只能随波逐流,你誓死抗争,就要做好脱层皮的准备。聪明人不止你一个,不舒适的人也不止你一个,但大部分的人在权衡之后选择了低头。生存成本太高,连顺从规则的人活下去都不易,你那抗争的念头是多么奢侈而不切实际。买不起房,买不起车,结不起婚,养不起娃,还消极自由,还个人兴趣,省省吧。如果能经济独立,也许很多人都敢于斩断不耐烦很久了的社会关系,脱离那些反智恶臭的社会规则,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现实是相当一部分人迫于生活压力,连离婚都不敢,只能凑合过,更何况范围更广利益更大的社会关系?中国人已经不缺精神食粮了,现在限制我们的是物质基础。作者画了个金字塔,但马斯洛画过另一个金字塔,在底层需求都难以保障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跃迁到上面,去为了自由而放弃面包。至于随地吐痰等素质层面的小问题,是经济和硬件改善下容易解决的,就不说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