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做好内容,要平衡长短期收益,也要懂取舍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content/76474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做好内容,要平衡长短期收益,也要懂取舍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编辑导语:无论什么阶段,如何做好内容一直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方向,本篇文章将会根据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非常详细且全面,想要学习做内容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YcAzUTmodscanTbdoVpK.jpg

一、在讨论什么问题

之前在平台工作,在和合作伙伴交流的时候总会听到「我们创作的都是很好的内容」之类的话。坦白说,听到这话我还是挺担心的。

道理很简单,你认为的好,不代表我也认为好;哪怕你和我都认为好,也不代表用户会觉得好。内容好不好这个问题,从创作者、平台、用户三个角色来看,差异是很大的,而且这里没包括三个角色还可以拆出更多种情况的组合。

所以,对于「好内容」的定义和认知,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这里藏着巨大的分歧。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在日常沟通中,我们会无视这个分歧去讨论问题。也就是说,每个人拿着自己对于好内容的定义,去与对方讨论。

这样的讨论看似达成共识,实际上大相径庭。我们经常会搞不懂,这个项目问题出在哪里?这个合作这么不痛快问题出在哪里?最底层的理解都不一样,事情不可能做得好。

MrG0M7jDgzcf8jCDdRDk.png

以上直播内容,你觉得哪个是好内容。

综上所说,遇到的问题是:每个人对好内容的理解是不一致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讨论好内容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理解好内容。

之所以在前面写了这么多,是因为我相信:理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一旦把问题看透,就可以迎刃而解;反过来,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去做事,要么不是最优路径,要么只是靠运气。

二、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

好内容的标准和认知,不仅关系着内容型产品的定位和战略打法,而且会指导执行。

首先,从产品类型上来说,分为内容型和交易型产品。对于前者来说,好内容的标准是核心问题,与产品定位和战略打法是相关。对好内容的解释不同,打造出的产品会有很大差异。

然后,这个问题也会直接影响日常工作中的大小决策。比如员工在讨论,应该鼓励和打击什么内容的时候,如果公司对好内容的认知没有统一,就有极大的沟通成本,也会不断出问题。

三、现状是什么样

上面提到了公司内不同角色对「好内容」的理解不同,存在分歧,这就是现状。主要有两个原因:角色决定视角,以及人才类型有短板。

首先,角色决定视角。公司内不同角色,职业背景、工作职责和目标都不一样,对内容的理解肯定也不同。从心理学上说,人们往往认为自己负责的事情是重要的,叫自我服务偏差。

比如负责时尚领域的运营,和负责三农的运营,对内容的理解就未必一样;负责中长视频的运营,与负责短视频或直播的运营,也会有不同视角。

其次,人才类型有短板。意思是目前互联网公司里真正懂内容、有内容鉴赏能力的人很少,在这方面有人才短板。

不是说现有的人能力不行,而是专有在内容方向的人才太少了,这个主要是互联网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导致的。

离互联网行业比较近的内容人才,一般是从媒体或门户出来的,这个群体的能力短板是数据和逻辑思维,但互联网公司的话语体系以产品或技术为主,在论证一个事情的时候需要有数据和逻辑。这样就造成人才技能和需求的不匹配,从而带来互联网公司内容人才稀缺的结果。

四、好内容是什么

这里讨论的好内容,是针对产品或平台来说的,而不是用户视角。比如,对于抖音这个平台来说,什么样的内容是好的,这是本文要讨论的。

先说结论:

定义好内容的出发点是平台利益,也就是好内容能给平台带来正向收益。

平台收益分为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前者的衡量标准是客观指标,可以拿到确定收益;后者的衡量标准是主观取舍,可以拿到用户认知和忠诚度。而好内容就是兼顾长短收益,找到适合平台的契合点。

五、什么是短期收益

短期收益体现在指标层面,也就是这样的内容数据指标呈现的效果越好,平台的收益越大。比如,用户会不停的刷短视频,连续看了几百个都停不下来;比如,用户会追更一篇小说或者一个up主的直播,等等。

这些内容带来的用户行为,会提升整个产品的用户使用时长、人均vv/pv、互动数等指标,而这些指标与DAU/MAU这样的核心指标有正相关关系。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内容生产和分发的越多,短期内会带来核心指标的提升。

要明确的是,这个收益只是短期的。内容平台追求短期收益会带来什么问题?放到这次的话题里,就是:好内容仅仅等于两三个指标的组合,会有什么问题?

内容是由人生产出来的,如果用两三个指标去衡量内容的好坏,就等同于告诉人,只要你做到这样的指标,就能拿到想要的收益。再进一步说,做内容就等同于做指标。

再简化一下,就是:人做指标,这样对吗?

人做指标,适合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效率高且能规模化量产,过程由明确的标准来把控,只看结果就好。比如众包类业务,外卖或快递配送、滴滴司机等所有计件支付报酬的工作。

但不适合复杂性较强的业务,也就是没办法通过简单可衡量的标准来管理过程的业务。比如,需要多个角色协作的业务,以及依赖创意的业务。在这样的业务中过多强调完成指标,可能会引诱人去找错误的捷径,造成动作变形。虽然指标完成了,短期收益拿到了,但伤害了长期收益。

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春节前某4S店打来电话,说有一张满1000减500元的券,只要我到店,就可以在微信上领取。

我回答说,可我还不需要做保养,也不用修车,这个券用不上。

对方回答,不是非要这几天用,到店里哪怕洗个车都行,快过年了洗车店都关门了。

我又质疑说,既然在微信上能领这个券,为啥还要去店里呢?

对方不情愿的告诉我,他们有车主到店的任务指标,在春节前要完成。只有车主到店做了记录,他们才算有效计数。

这就是典型的人做指标,但并不适用于4S店服务车主这种复杂业务场景,结果就带来这种荒唐的拉动用户的行为,对4S店本身没有任何收益,车主也不会认为这是一次优质的服务。

再举一个互联网行业的真实案例。某个头部短视频平台希望提升内容供给量,所以让运营去通过提升创作者的生产频次,来提升内容量。

这个方向没有问题,但只关注结果指标,对过程不做约束,也不试图解决创作者不愿意来发作品的问题,那么只会迫使或诱导运营动作变形。比如让个别作者发布大量低质内容,看似整体内容量提升,但发布内容的作者数、内容质量、作者对平台的信心都没有提升。

这个案例看似短期指标是达成了,但伤害了平台的长期收益。另外,这种逼良为娼的行为也会打击团队的斗志和信心,造成人才流失。

这两个案例本质上是一样的,在不合理的场景下让人去做指标。同理,在内容领域,在如何生产好内容这件复杂且依赖创意的事上,是完全不适合人做指标的。

回到主题,这就说明仅用几个指标来衡量内容的好坏,只能拿到短期收益,但很大可能性会伤害长期收益,所以是不可取的。

可能有人会说,抖音或快手官方会引导用户发布与某个道具贴纸、BGM玩法、热点相关的内容,而且在短期内越多越好,这不就是在追求指标吗?

没错,这是官方平台为了推火某件事或玩法的造势,达成数量指标对结果是有帮助的。但这些并不属于好内容,官方也没有这方面的诉求,所以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当然不是说指标在这里毫无价值。

指标是用户对内容喜好的体现特征,可以即时看到用户的反应。比如用户是否愿意点击、有没有看完、评论的欲望强不强、是不是对这个创作者感兴趣,等等。

有了数据才能刻画一条内容,有了海量的数据,就可以试图去找可能存在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用在内容生产,也能用在内容分发。

试图找规律并应用在实践,静待一个周期后的效果,就探索长期收益的过程。

六、什么是长期收益

长期收益是指在做完一件事后并不能即时拿到直接收益,但推测或预测在一个周期后会呈现的收益。我认为,长期收益有时是能追踪测算和归因的,如LTV;有些是无法测算,偏主观信念。

举个例子,比如口碑就是偏主观信念且无法归因的长期收益。饭店对顾客提供了超出预期的服务,但不会在当下看到收益,因为顾客不会额外付费。但顾客因此满意,会带来更多的消费频次,以及拉来更多的新顾客。

只是难以归因这个顾客哪一次后续消费,是因为这次的满意而产生的。也很难识别哪几位新顾客,是这位老顾客直接带来或间接撬动的。

不仅是好口碑难以量化长期收益,好内容也是。原因是:

  • 内容传播的复杂性

1. 效果后置

好内容效果后置的原因,其实是即时反馈的数据好,并不一定代表内容好,正如上面讲到的短期收益。所以在看内容好坏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兼顾长期收益。

用户在看到喜欢或满意内容的时候,内心感受是没办法马上呈现的,而是会通过一次次的访问提升好感,产生信任,并愿意付出更多。只有在用户愿意「付出更多」的时候,效果才会体现出来,这时候距离用户的首次满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就是效果后置。

真正容易让人难以分辨的是,用户在看到不喜欢内容的时候,数据却体现他/她「做了这件事」。也就是说,有行为但不喜欢。所以要看这样的用户,之后是否还会再来,以及要调研用户的主观感受。

在这个问题上,很典型的案例就是快手。在之前很长的时间里,高线城市的快手用户是因为猎奇才用这个产品,比如深夜看爆头吃播、看跳冰箱、看Giao看郭老师、看吵架等等。从数据上来看,用户是有行为的,并且访问频次和时长都挺高的,但很多用户并不会给这个产品好的评价,并且羞于对外人承认。

之后快手在内容生态上做了很多努力,这些问题基本都解决了。但可以理解的是,在优化这些问题的时候,出发点是长期收益,观测的指标会考虑到效果后置。

2. 内容传播的复杂性

内容包括图文、音频、视频等,属于社会科学里的传播学,是媒介形式。而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传播效果。

如果认为好内容会带来好传播,那就需要人的参与来把控这些众多因素。需要解释的是,这里说的好内容,仍是指让平台收益最大化的内容;好传播是指能达成目的的传播。

做好内容,要平衡长短期收益,也要懂取舍 | 没想明白的50个问题之No.8

来自《传播学教程》,作者郭庆光

上图是对大众传播模式的理解方式之一,可以看到涉及因素不仅包括传播者、讯息和接受者,还包括这三者的不同情况。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都会影响传播效果。

在这些因素组合里,很多是没有客观标准或去量化的,比如自我印象、人格、环境等,所以需要人参与进来做判断。

这意味着对人有非常高的要求。对于产品和用户群体理解要足够透彻,不同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理解要到位,对于未来发展趋势也要有见解和预测,否则就没办法承担人的判断价值。

七、好内容有什么特征

好内容肯定不是面面俱到和完美无瑕,而是有记忆点、有态度、有棱角,这样用户才会容易接受、愿意传播、容易再次回忆起来。这是一次好的传播,所需要的。

好内容的特征,可以通过要什么和不要什么来表述,也就是有取舍。

在做取舍的时候,重点往往不是取,而是舍。举一个《读库》主编张立宪的例子,他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稿件」一文中讲了读库需要稿件的标准,让人记忆深刻的不是读库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以下摘自原文:

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属我们的选稿范围。

学术文章,不属我们的选稿范围。

千字文,不属我们的选稿范围。

心情随笔,个人感怀,亲情文章,人生顿悟,不属我们的选稿范围。

书评,影评,乐评,不属我们的选稿范围。

如果您的文章中,经常出现“我感到……”“我想……”“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则基本不符合我们的选稿标准。

如果您的文章中定语太多,或是结论评价类的形容词太多,则不符合我们的选稿标准。

如果你的文章试图以小见大,或直接以大见大,以探讨人生终极问题和家国大计为己任,我们也要对您敬而远之。

以上只是节选,大概能看出《读库》对于好内容的「舍」,已经表达的非常清晰,对于执行是有帮助的。

反而在讲「取」什么的时候,很难说清,张立宪用了这样的描述:

“用写一本书的力气来写一篇文章”,我们最需要这样的稿件。希望您将投稿的目光投向《读库》时,想的不是“我要写一篇好文章”,而是“我要把一件事情搞清楚,并记下来”。当动笔的时候,你心里有着一定的谦卑和热忱。庶几可矣。

对于内容平台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当发现去讲鼓励什么内容的时候,很难具象,那么也可以从反面去讲,也就是:反对什么内容。践行反对这些,就等同于鼓励那些。

在做内容规划的时候,可以试着不把重点注意力放在「取」,而是先想清楚「舍」什么,或许会是破局的一招。

把平台里骗流量和违背价值观的内容打掉,这就是拒绝这部分内容。节约下来的流量就会流转到其他内容身上,那些有潜力的好作者好内容拿到了流量,就像星星之火,可能催生出更多的好内容。

以上,就是在讨论好内容这个话题时,沉淀的思考。想再次表达,很多时候我们都急着去做点什么,但又发现自己没有好办法,就非常焦虑。实际上不是自己不知道做什么,而是没有搞清楚事情本身。

这就是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先明白是什么,才知道怎么做。你会发现,当把事情琢磨透之后,不知道做什么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ID:yunyingriji)

本文由 @韩叙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