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曾刚:2021银行业运行分析与2022年展望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22-03-04/zl-imcwipih6542554.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曾刚:2021银行业运行分析与2022年展望

2022年03月04日10:34    作者:曾刚  (0)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曾刚、王伟

f9aa-d762b573bc8a97d53b9fe4531d4b20ae.png

  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报告负责人

  ■曾   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报告执笔人

  ■曾   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王   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逐季显现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总资产扩张趋缓,但盈利和资产质量有所改善,总体表现较为平稳。2021年12月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88.6万亿,较上年同期增长8.6%,整个银行业资产增速在经历过去两年快速增长后,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

  ■2021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进一步提升。2021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8%,较上年同期下降2BP,2020年以来净息差基本在2%~2.1%之间保持小幅波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85万亿元,同比增速已下降到5.4%,是近年来的较低增速。整体不良贷款率1.73%,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出现下降,整体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拨备覆盖率为197%,连续四个季度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在持续加强,但不同银行分化较明显。

  ■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78%、12.36%、15.13%,各项资本充足率较年初均有所上升。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145.3%,较上季度微增一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60.3%,总体保持稳定态势,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分层现象日趋明显,流动性风险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小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展望2022年,银行业中值得关注的工作重点包括:一是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努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二是坚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是持续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四是聚焦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五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一、2021年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二、银行业经营情况

  (一)资产规模增速保持平稳

  (二)净利润增速进一步改善,但分化显著

  (三)净息差小幅下降

  (四)风险状况

  三、2022年运行展望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

  (二)坚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持续深化中小银行改革与资本补充

  四、聚焦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

  五、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一、2021年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2021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但下半年以来动能开始减弱,各国复苏进程逐步分化,风险也有所显现。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大概在5.6%~5.9%左右,为50年最快增长,但受到奥密克戎变异病毒蔓延、供应链紧张、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影响,下半年增长动能减弱,同时通胀、债务、资产泡沫等宏观经济风险也有所积累。在此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调整,美联储带头退出量化宽松,并酝酿结构性加息,推动美元、美债走高,引导资本回流国内。国内方面,2021年三季度以来,疫情散发拖累需求,能源供给拖累生产,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增速跌至4.9%和4%,弱于市场预期,全年增长8.1%,也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优势相对收窄。此外,因疫情所处阶段不同,我国与西方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周期存在一定错位,西方提前开启偏紧的货币政策,也会对我国在货币、财政政策上的发力节奏以及银行信贷资产投放策略上带来干扰。

  2021年,我国货币政策以稳为主,总体特征表现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2021年末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9.0%和10.3%,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上年末下降7.7个百分点。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0.69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21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757元,较上年末升值2.3%。与此同时,LPR发挥市场利率改革效能,2021年12月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行15个和5个基点,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

  2021年银行业监管政策聚焦公司治理、风险防范、资产负债优化、资管转型等多个领域,力促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引导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公司治理、声誉风险管理、系统性风险防范等方面发布一系列监管制度,完善制度建设。包括发布了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强化对大股东行为的规范约束;出台了银行绩效评价办法、监管评级办法、声誉风险管理办法,从中长期发展视角对银行发展提高了更高要求;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管理模式、风险计量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强监管,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机制和创设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三道红线、集中度管理等手段,遏制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引导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三是加强负债质量管理,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包括禁止地方银行开办异地存款,约束银行违规揽存行为,出台负债质量管理办法,规范存款利率上限规则,引导商业银行利率结构和期限结构,稳定负债成本,从而能以合理利差支持资产投放。四是规范表外业务发展,稳步推动银行理财转型。通过发布理财销售新规、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理财流动性风险管理新规等要求,不断完善理财子公司监管体系,持续推进理财净值化转型,推动产品定价回归市场化。

  二、银行业经营情况

  ❏ 资产规模增速保持平稳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45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288.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38.4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40.4%,资产总额同比增长7.8%;股份制银行本外币资产62.2万亿元,占比17.9%,资产总额同比增长7.5%。

图1  商业银行资产及资产增速变化趋势(单位:亿元)图1  商业银行资产及资产增速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资产增速的变化主要归因于贷款。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2.7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同比增长11.6%,较上年同期放缓1.2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收紧之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相对偏弱。

  结构方面,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精准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21年12月末,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2万亿元,在全部企业贷款中占比达76.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3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达32.8%。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万亿元,同比增长27.3%,普惠小微授信户数4456万户,同比增长38%。

  ❏ 净利润增速进一步改善,但分化显著

  2021年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分机构类型看,股份制银行改善最明显,为12.6%;大型银行和城商行分别为12%和11%,均超过10%。农商行增长8.7%。从利润增速来看,在经历2020年下跌2.75%之后,2021年已基本回归到疫情前水平,体现银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密切相关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效率有所降低,2021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平均资本利润率为9.6%,较上季末下降0.5个百分点,为年内最低水平。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79%,也较上季末略有下降。

  从上市银行披露业绩来看,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提升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伴随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恢复带动营业收入增加。二是在做实真实不良率政策导向下,前两年拨备计提的大幅增加,2021年以来,随着资产质量改善,拨备计提压力缓解,也使得净利润有所回升。三是2021年债市利率总体震荡下行,有利于非息收入(主要为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的增加。四是2020年净利润导致基数较低,对2021年的较高增长也形成一定支撑。

  但也需要看到,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之间的盈利也在进一步分化,地方性银行之间也呈现出强者愈强的市场格局,且这一现象可能并非短期趋势。通过分析部分上市银行的季度报告也可以发现,区域、结构分化加剧也进一步拉大银行间经营差异,经济更具活力、高净值客户集中的江浙地区以及具有国家战略政策优势的成渝地区随经济回暖业绩迅速回暖,而处于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较慢的城商行仍面临不良资产出清的挑战。

图2  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图2  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 净息差小幅下降

  2021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8%,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BP,2020年以来,净息差基本在2%~2.1%之间保持小幅波动。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同比变动-1BP、6BP、-9BP和-16BP,农商行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其他银行。2021年下半年,受益于监管引导银行负债成本下行、降准释放低成本资金、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等因素,净息差呈现边际改善趋势,二三四季度净息差均环比增加1个BP。净息差的下降,来源于贷款重定价、让利实体经济、企业信贷需求持续走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资产端来看,当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以及中小企业的利息、本金延期的大背景下,银行资产收益率下行明显。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比2019年下降了0.6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从负债端来看,在监管引导下,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管控效果显现,中长期存款成本获得较好控制。但整体来看,银行负债端仍然存在信贷需求不足拖累存款派生速度、一般存款向非银存款转移、存款市场竞争激烈等压力,成本刚性、定期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对中小银行而言,受制于融资渠道和管理水平,其负债成本下降难度更大。

图3  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图3  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 风险状况

  1. 不良资产余额增速下降

  截至2021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85万亿元,增速回到了5.4%,较上年同期下降6.6个百分点,是最近几年首次低于10%。从过去几年的走势来看,不良资产余额上升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资产质量改善明显,不良资产上升幅度已大幅低于资产增速。

a481-519acae6d3a40557d327e458b527796a.png
图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2021年12月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73%,同比下降11个BP,连续五个季度出现下降。其中,大型银行不良率1.37%,同比下降6个BP,总体保持较低水平;股份制银行不良率1.37%,同比下降了13BP,城商行为1.9%,较上年同期上升了9个BP,农商行不良率3.63%,下降了25BP。总体来看,大型银行和股份行的不良率持续改善,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率依然较高且存在较高反复性。特别是农商行由于前期增长加快,目前仍然处于3.6%的高位,压降形式依然较为严峻。

图5  主要类型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图5  主要类型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不良率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银行经营业绩改善与信贷投放逆周期扩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商业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银保监会在2021年初提出,银行业要保持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不减,推动全年不良贷款处置总体多于2020年。各家银行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也普遍增加了不良贷款核销的力度。

  除了实际不良贷款的减少,潜在不良资产质量也有所好转。2021年12月末,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3.8万亿,同比增加0.8%,增幅大幅低于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已经处于近几年的较低水平。关注类贷款规模与占比的下降表明,现阶段及未来一定时间,新增不良将处于可控范围内。同时,随着疫情影响控制在局部范围内,经济回归到复苏轨道之内,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图6  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及同比增速变动图6  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及同比增速变动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零售类不良资产的增加速度要快于不良资产增长的总体水平。这一方面源自于居民部门负债规模急速扩张。近年来,部分居民的资金杠杆率大幅提升,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进入风险暴露期,而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剧了风险暴露,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带来影响,造成了零售类尤其是弱担保的资产逾期乃至不良集中爆发。另一方面,零售类不良资产核销需满足诸多条件,但是眼下具有该项资质的银行和机构不多,造成长期以来零售类不良资产的处置相对棘手。银行零售类不良资产的处置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2. 风险抵补能力分化较为明显

  2021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6万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拨备覆盖率为197%,较上年同期增了13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上升。贷款拨备率为3.4%,与上季末基本持平。拨备覆盖率的连续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加强,当前总体拨备情况依然高于监管要求,且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稳健水平,风险抵补能力仍处于合理区间。

  尽管大中型银行的抵补能力较为稳健,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也呈现收敛态势,但城商行和农商行仍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239%,较年初增加了23个百分点。大型银行本身拨备覆盖率较高,远超最低标准,整体较为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06%,较年初增加了10个百分点,提升到了200%以上,保持了比较稳健的资产核销力度。2021年12月末,城商行拨备覆盖率为189%,较上季度减少了8个百分点,也属于稳健范围内。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为129%,较年初上升6个百分点,已经大幅低于150%的安全区间。出于对未来风险因素的考虑,当前农商行不良率高企,同时风险抵补能力较为欠缺,要高度关注这些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图7  主要类型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图7  主要类型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3. 流动性指标保持稳定

  流动性比例。2021年12月末,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比例为60.3%,较上季末增加1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分银行类型来看,大型银行流动性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略有上升,股份行基本保持不变,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上升6个和5个百分点,存在一定的边际改善。

图8  主要银行类型流动性比例变化(单位:百分比)图8  主要银行类型流动性比例变化(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2021年末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2.05%,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9.69%,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存贷比呈现继续上升的态势,也意味着资本补充压力持续存在。需要进一步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负债的期限与规模匹配度,谨防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发生。

图9  商业银行整体超额备付金率与贷存比变化(单位:百分比)图9  商业银行整体超额备付金率与贷存比变化(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流动性覆盖率。2021年12月末流动性覆盖率为145.3%,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高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要求的100%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一般由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来满足,这些资产的收益率相对较低,流动性覆盖率回调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成本的考虑。

图10  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变化趋势图10  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总体上看,商业银行的各项流动性指标数值都满足监管指标的下限。但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包括结构性流动性指标和日间流动性指标,商业银行在满足结构性流动性指标的前提还是需要加强日常流动性管理,保证备付的稳定性。未来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点仍然应该是不断提高额外流动性的运用效率,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需要重点保持流动性指标的稳定,并对市场流动性压力情景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未来还是应该在加强核心负债、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资本金补充方面多下功夫。

  4. 资本充足率总体有所改善

  202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78%、12.36%、15.13%,各项资本充足率较上季度以及年初均有所上升,资本充足率较年初增加了43个BP。在资本结构上,核心一级资本较年初上升了6个BP,其他一级资本增加了29个BP,二级资本增加了8个BP。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显著上升,一方面是因为2021年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以及附加资本要求落地,推动系统重要性机构加强资本补充力度。商业银行不断丰富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通过IPO、可转债、配股、定增、永续债等方式进行“补血”。相关数据表明,2021年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累计超过2万亿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资产端优化资产结构,加强绿色信贷,降低房地产等方面的资产配置,风险资产占用也有一定优化,2021年风险加权资产增长的幅度要远小于资本的增长速度,对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也形成一定支撑。

  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变化看,核心一级资本的增长速度要小于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补充速度,其补充乏力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利润增长较规模增长而言相对滞后,影响了内源性资本补充力度,少数中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甚至已接近监管要求红线。核心一级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最核心的工具,增长幅度会直接影响市场对银行的风险预期,这些银行应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积极补充核心一级资本。2021年,银行业其他一级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为1.57%,贡献比例明显上升,体现了近年来监管引导银行多渠道、多层次补充资本的政策在持续发挥作用,资本结构合理性也在提升;二级资本充足率贡献率为2.78%,贡献度依然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总体资本充足率的提升。

图11  资本充足率结构变化趋势图11  资本充足率结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分银行类别来看,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3%,要显著高于其他银行,且近年来资本充足率一般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8%、13.1%、12.6%,2021年整体保持稳定。相较于处于行业头部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更大。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商业银行在2022年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叠加监管对资本要求趋严,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资本充足情况需要重点关注。

图12  不同类别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图12  不同类别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三、2022年运行展望

  ❏ 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

  总体上,我国经济在短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原因上,2021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概括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大压力。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对银行、保险机构而言,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化解“三重压力”是2022年工作的核心内容,从短期来看,加大融资供给,促进投资更是重中之重。

  当然,扩大投资并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不是既有投资模式的延续,而是要强化有效投资,在实现促投资、稳增长目标的同时,为中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新的基础,这也是“跨周期调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上述背景下,加大融资总量的同时,优化资金投向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银保监会在工作会议中突出了对信贷投向的引导方,也为银行保险业机构在2022年的服务领域画出了重点,包括:“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服务经济数字化的新基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支持能源稳产保供以及乡村振兴领域,等等。

  ❏ 坚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经过三年风险攻坚战,我国金融领域的主要系统性风险得到了较好的化解,但仍有部分存量风险(如少数高危金融机构和存量资管产品等)有待处置,此外,在“三重压力”之下,部分行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以及地方隐形债务问题的潜在风险有所抬头,需要通过政策优化和调整来加以应对。

  在高危金融机构的处置方面,银保监会提出,要继续按照2021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提出的“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稳妥处置金融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压实各方责任,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

  在房地产相关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方面,最重要的是调整和优化信贷政策,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2021年12月3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2年2月8日,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政策的优化与调整,有助于改善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资金供求状况。从相关数据看,2022年1月房地产贷款在去年四季度增长基础上进一步提升,1月份房地产新增贷款约6000亿元,较2021年四季度月均水平多增3000亿,其中房地产开发贷多增约2000亿,个人住房贷款多增约1000亿元。在监管持续引导下,房地产行业的融资环境持续改善,为2022年化解房地产行业潜在风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 持续深化中小银行改革与资本补充

  2020年5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宣布拟发布11项重大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2020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此后广东、山西、浙江、辽宁等地陆续开始发行专项债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专项债的发行体现了地方监管层对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作出的探索,也有助于推动中小银行聚焦小微民营企业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21年9月末,中小银行专项债最终发行2064亿,略高于2000亿的计划额度。

  在补充资本的同时,为进一步促进风险化解,夯实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中小银行的体制机制改革也不断深入。

  在城商行层面,部分省区推动区域内城商行合并重组,以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实力和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在形成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家城商行的资源优势和协同效应,提升金融科技和人才投入,以拓展银行发展空间,提升抗风险能力。在2022年,相关工作有望继续推进。

  在农商行层面,进一步深化省联社改革。2019年1月29日,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省联社的改革路径,理顺农信社的管理体制,并对基层农信社和省联社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强调了农信社独立的法人地位、经营的独立性,淡化省联社在人事、财务、业务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突出专业化服务功能。2020年5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提出要“制定《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实施意见》,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强化正向激励,统筹做好改革和风险化解工作”。考虑到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农信体系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省联社的改革,还需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定省联社的具体改革路径。但不管采取何种路径,省联社改革都要保持与农信机构的改革方向相一致,即坚持市场化、法制化、企业化原则,坚持农信机构服务“三农”的定位,在全面优化农信机构的公司治理的同时,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实现农信机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2022年1月,据相关报道,浙江省联社已启动改制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的相关工作,拉开了新一轮全国农信改革的大幕。2022年2月,东莞农商行公告其管理权从广东省联社转移至东莞市政府,广东农信进一步优化机制,扩大农金机构经营自主权的改革也进入了实际落地阶段。预计在2022年,将会有更多省联社的改革方面相继落地。

  四、聚焦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

  2022年,商业银行应在强化负债成本管控、加强风险管理以及优势营收领域继续发力,保障业务稳健运行。在强化负债成本管控方面,随着银行体系资产端定价逐步趋于下行,负债成本稳定的重要性也更为凸显。目前银行在负债成本上面临存款成本较为刚性、存款期限定期化等制约,但随着存款业务到期重定价,存款报价机制改革红利在2022年进一步释放,叠加降息带来的市场化负债成本下降,有助于银行通过主动结构性调整来控制成本。

  在资产质量风险管理方面,2022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潜在压力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风险以及弱资质地方融资平台等两个方面,银行应做好相关风险防范和化解预案,以促进资产质量平稳。预计2022年,随着逆周期和跨周期安排下房地产行业逐步企稳,银行资产质量有望维持大体稳定。

  在营收方面,随着银行加大财富管理业务布局、理财转型持续推进、疫情后银行卡及投行等相关业务恢复性增长等因素影响,预计财富管理、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等进一步带动中收增长,支撑银行业营收的上行空间,财富管理先进银行的优势将会更加突出。未来营收增速较好的银行仍将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深耕优质区域和客群经营能力强的银行,可以通过提高信贷增速和加强息差韧性来提升业绩表现。二是在居民理财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渠道能力强、客群基础好的银行,可以在中收业务方面持续发力,从而实现轻资本和稳收益。

  五、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2021年9月,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首次将“数据治理”维度纳入到银行监管考核体系,权重5%。2022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提出“以深化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支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从健全科技治理体系、夯实数字基础底座、加强技术创新引领、激活数字化经营动能、强化创新审慎监管、践行数字普惠金融等方面精准发力”。《规划》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明确为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内容。

  2022年1月27日,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在业务层面,要大力推进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强金融市场业务数字化建设,全面深入推进数字化场景运营体系建设,构建安全高效、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强化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在数据治理方面,要从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增强数据管理能力、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提高数据应用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升相关能力。此外,《指导意见》还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自身科技能力建设,加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弹性供给,提高科技架构支撑能力,推动科技管理敏捷转型,提高新技术应用和自主可控能力。总体上看,《指导意见》明确了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要求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为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遵循和引领。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有望加速,不同类型的银行应围绕客户需求,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数字化转型路径。特别是中小银行,需要充分发挥属地资源禀赋,在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合作,加快数字化能力的全面提升,以数据洞察和智能技术为抓手,围绕客群、产品、服务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

  (本文作者介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