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少年小赵:一个“90后”的成长史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5463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少年小赵:一个“90后”的成长史

澎湃新闻记者 于亚妮 实习生 邹佳雯 钱雅妮 秦芳

2018-01-04 08:05 来源:澎湃新闻

大家都叫他“小赵”,即便他留了一脸胡子,长得高高壮壮——年纪大的人这样叫他也就罢了,偶尔冒出个楞头小子也这样叫。
“小赵”真名叫赵昶通,是一名摄影师、纪录片导演。他用影像记录过世的亲人、变迁的家乡、贫困山区的孩子……他的作品屡次获奖,有社会机构还出资,为他镜头下的孩子们盖了一所学校。
他自己也曾被一位导演拍摄,片名叫《少年小赵》。在那架时光摄影机里,20岁的少年穿着军装,挥舞国旗,大步穿行在山西平遥的街头,嘶声呐喊:“中国加油!还我钓鱼宝岛,放我船长!”
589.jpg
赵昶通在平遥街头挥舞国旗。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片子截取的是主人公19岁到22岁,生命长河的一小段。在这段河流里,有人说照见了青春,有人说映出了时代。
赵昶通早已顺流而下,长到27岁。“小赵”成了他的标签,有时他也会在朋友圈分享《少年小赵》的海报,摆拍张给少年点烟的照片,乐呵呵地说:“挺可爱的,虎头虎脑,愣头愣脑,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儿。”
“就像有谁在他心头,那么轻轻地碰了一下”
初中团委书记梁喜兵对这个小孩印象深刻。有一次关于国家主题的演讲比赛,赵昶通又是主持人又是参赛者,他讲得激情澎湃,台下学生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达到狂热。
那时赵昶通迷恋平遥歌手郭兰英,上网下载《我的祖国》《南泥湾》,放在英语学习机里听。
他还喜欢《九九艳阳天》,“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那河~边”,越唱越觉得旋律好听,就像有谁在他心头,那么轻轻地碰了一下。
584.jpg
赵昶通高中时的打扮。
回忆这些,主人公也说不清这种情愫从何而来。
他出生于1990年12月26日。在山西平遥古城大院长大,爸爸画画,后来也搞装修,打些零工,爱打麻将。妈妈在学校门口摆摊卖炒冰,从早忙到晚,顾不上两个孩子。
赵昶通和一群孩子雄赳赳气昂昂地奔向城墙,像小土猴一样从水口上钻进钻出。他们把城墙当战场,拿着树枝当枪使,学着电影里的模样歇斯底里地呼喊:“同志们,杀呀!冲呀!”“保卫平遥古城!保卫平遥人民!”
每年9月中旬,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很多摄影人来平遥采风。赵昶通看到在城里晃悠、左瞄右瞅的怪人们,果断拔出腰间的手枪(玩具)大喊:“不许动!”
那帮人见着这个鼻涕未干、脏兮兮的小孩,大笑着用镜头瞄准了他,“啪”“啪”几声脆响,把他变成了相机里的小人。怎么就将人放进去了?小孩百思不得其解。
赵昶通特别喜欢听故事,缠着掉了门牙的老爷爷给他讲,“咱平遥古城是一只金乌龟,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就是龟背上的花纹……”他越听越玄乎,小鸡啄米似地点头,真以为平遥古城是一只大乌龟。
2007年中考,赵昶通英语只考了二十几分,无缘城里的高中,妈妈托人给他送到县职业高中,上了半年,成绩还是不理想。他喜欢画画,又向往摄影,因此转班改学美术。
虽然成绩不好,但他在课外活动上的劲头丝毫未减。他对平遥民俗、建筑等极感兴趣,翻阅《县文物志》、《平遥县志》、《古城览要》一类的书籍,和当地许多文史民宿研究专家成了忘年交。一到周末就跨上大梁车,去书中介绍的地点实地“考察”,立志“走遍平遥”。
在QQ日志里,他记录了2008年6月19日第一次出发前的心情——就在我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时,墙上的老挂钟敲响了,当、当……一下、两下,当第三声钟响刚落,我的身体似乎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我猛地推开门大步流星向前奔去,我看见前面大龟一直在朝着我憨笑,它在呼唤我:“孩子,过来吧!”
少年把史料、文物现状和调研见闻都写成文章,写了约五六万字,连续投稿当地文协刊物《平遥文学》。一来二去,被纳入文协,他成了唯一一个“90后”会员,其余会员有老干部,有中国作协成员。
平遥文学协会副主席张金花觉得,这个“90后”特别有热情,每次都积极参加县文联组织的纪念党的生日、国庆之类的活动,“像我们小时候那种特别崇拜英雄,热爱党,热爱国家,国家需要我们就可以奋不顾身冲上去的感觉。现在像这种年轻人太少了。”
他还玩贴吧,以网名“古城芳草”在平遥贴吧发表文章。导演范杰正想拍摄《走遍平遥》,给他留言“寻古城芳草”,还留了电话。没一会儿,赵昶通就打来电话找他聊,两人很投缘。就这样,范杰成了他电影入门的引路人,赵昶通一有时间就往他那跑。
后来山西省有一个关于生态汾河的摄影大赛,少年跟范杰借相机参赛,拍成《汾河的故事系列组照》,得了二等奖,奖金2000元。
“衣服后画了个毛主席”参加升旗仪式
在学校,赵昶通也是风生水起,他是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负责升国旗考核、设计板报。
他自撰“宣传部计划览要”,写道:“升旗是每个星期一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迸发爱国热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还在学校成立了“吉甫文学社”,自制社旗,采风证,带领社员们外出采风,祭拜已故革命军人;积极参加校内外迎接2008年奥运会、2009年建国60周年征文、演讲、歌唱比赛。
579.jpg
“吉甫文学社”外出采风。
2009年,赵昶通被学校评为“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作为代表,给全校二十几个班级进行了巡回演讲。
赵昶通觉得自己真有演讲的天赋,本来打了个草稿,一上台就扔了,噼里啪啦讲个四五十分钟,“什么样的人才是有作为的人?能够把理想付诸行动的人才是有作为的人,”好多年后他发现自己依然记得这个开头,觉得“就像搞传销的……”
那时候学校统一着装白校服,老师批评美术班的学生在校服后面乱写乱画:大写个“葬”字、画个杀马特发型的卡通:刘海遮眼睛、遮鼻子、遮嘴巴……
赵昶通拿红黑中性笔在衣服后画了毛主席,招摇地穿着校服去参加升旗仪式,窃喜自己“给老师憋出内伤”。
赵昶通上高中后才知道:毛主席也生于12月26日。他觉得“似乎是冥冥中的一种力量”,他特别崇拜毛主席,迷恋那个时代的歌曲、海报、衣服。
他花了100块钱买了套军装。那时候他心中的100块,大概抵上现在的1000块。弟弟记得哥哥对那套军装“惜如珍宝”。家里人要叠起来,哥哥紧张:“别乱动!”
赵昶通不仅买了军装,还买了配套的鞋子、果绿色的军用水壶、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军包。
弟弟心里偷偷想过要穿,但是哥哥哪能让?军装对赵昶通来说是盛装,盛装只有在重要场合才能登场。
9名男生的庆国庆游行
2009年,建国60周年,堂哥参加阅兵,小赵也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他在各个班级召集了60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准备在9月中旬平遥国际摄影展时,上街来一场迎接建国60周年的“平遥90后爱国游行”。
说是游行,他也没有概念,之前知道奥运游行,感觉是“欢庆”。他查资料,游行要去公安局备案。也不能就自己莫名其妙去备案,少年去找县文学协会开了介绍信,拿着信去公安局。
他拉了500块钱赞助,找同学设计了60件游行T恤、挂在身上的游行名牌,觉得特别激动。不成想,最后60个人只剩下9个。
2009年9月20日,10点1分,9个男生拉着条幅一同走出大街,挥舞国旗,大喊“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万岁”!
赵昶通在事后记录了那一日的心情。
“今天,我要控诉!我要歇斯底里的控诉!‘90后’的我们并非是迷茫的一代、并非是颓废的一代、并非是失败的一代,‘90后’的我们完全能够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去实现人生价值、去追求自己的美好明天!”
“胆怯顿时消失,似乎是冥冥中在召唤,心中的热血不觉沸腾。”
九个男生沿着平遥主街,来回走了两公里左右。在留下的照片里,队伍最前方的赵昶通挥舞大旗,感觉快飞了起来。
高涨的少年热情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关注,纪录片导演杜海滨也在。
2008年奥运会,2009年建国60周年,让30多岁的杜海滨开始思考“爱国”,却迟迟没有找到答案。碰巧他遇到了这个满腔爱国热情的19岁小伙子,想做个纪录片,思考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赵昶通爽快答应,他觉得这是件正能量的事。
游行归来的赵昶通又上报纸又上电视,在平遥当地引起不小的反响。学校老师知道后,没批评他,毕竟做的不是什么坏事。文协成员赵静听说后,觉得这个孩子有胆识,有“先锋气质”。
但赵昶通回家后不敢炫耀自己在外的“英勇事迹”,免得找骂被打,不正经上学弄这些干什么?
平遥少年坐上火车看世界
赵昶通高考落榜了。
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没有考上大学,他觉得是莫大的耻辱,没脸见人,他决定复读。妈妈王旭平托人把他送进了职业学校复读班,他“收敛”了不少。
2010年9月,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和日本巡逻船相撞,日方扣押了中国船长。在20岁少年的心里,这是件大事,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他拿出了“盛装”。
赵昶通身着军装挥舞国旗走上街头,在平遥街头声嘶竭力呐喊:“中国加油!还我钓鱼宝岛,放我船长!”
580.jpg
赵昶通带领同学在平遥街头游行。
纪录片导演全程记录了这次游行。游行结束后,赵昶通在镜头前回忆过程,“有一个人,他竟然问我说,喂,你这干一天多少钱,我心中怒火中烧,真想揍他一顿”。
在人群看不到的地方,赵昶通从兜里掏出一瓶可口可乐,是一个路人塞给他的,“这个可口可乐不能拿出来,让人们看见这么爱国的行为,放上一个可口可乐简直是变味儿。”
比起儿子的宏伟壮志,父母还是希望他好好读书。复读那一年,他成了家里重点保护对象,家中奉行并坚定贯彻一条原则:一切为了赵昶通,为了赵昶通的一切。
妈妈王旭平跟儿子说不要让杜导来拍了,耽误学习。赵昶通没答应,但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学习压力。早上5点,他会从睡梦中猛然惊醒,提上暖瓶跑下楼,周围黑黢黢的,还有狗叫,教室里没来电,他就用充电台灯照明。
一年后,赵昶通考上大学了,西南民族大学,摄影专业。家里放起了鞭炮,父母特别开心,不等问,他们就逢人便说:“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在天府之国的成都”。
家里为第一个大学生举办了升学答谢宴。
宴会那天,赵昶通喝了白酒,对着拍摄组聊起了家里的情况。说着说着,他就哭了。
赵昶通觉得自己对不起弟弟,他那么小就不上学,把挣的钱都给了家里。一旁的弟弟听到哥哥这样说,先是尴尬地笑,不让他讲,劝不住,把哥哥从镜头前架走。
那些话赵昶通大概在心里憋了好久,他从小听到父母因为交学费而吵架。他想出人头地,想活出个人样,不要让别人小看他们兄弟。
终于,从小“不敢走出城墙外,觉得城墙外是外国”的平遥少年,背着行李和脸盆,坐上火车,去看世界了。
“她那么直接、大胆,小赵却乖乖的,好像,还享受其中”
“妈呀,我们班上还有退伍军人过来读书啊”,赵昶通的出场让大学同学李明东吃了一惊:头戴解放军式样的帽子,穿了一身军装,拉着写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指挥部”字样的行李箱,人长得也成熟。
胡潜玩“b—box”,跟人打招呼以“yoyoyo”开场。而赵昶通的床头贴了两张海报,一张毛泽东,一张周恩来。
583.jpg
赵昶通的大学宿舍。
虽然扮相独特,但同学们都觉得赵昶通人还不错,一见面就热情打招呼,上来就握手自我介绍。
军训时,赵昶通和李明东分享了打饭绝招:打一块米饭,拿三个盘子,三角、三角和四角地打,这样能打出两块钱的效果。
李明东一边觉得这家伙奇葩,一边又觉得他懂事,就着几毛钱的大白菜豆腐,人家都吃菜吃饱,赵昶通吃米吃饱。
说到吃的,山西少年离不开家乡的味道。他在超市发现山西陈醋时如获至宝。
系主任贺飞觉得遇到了个“神奇”的学生。下课赵昶通和他一起吃饭,从军用挎包里掏出了一瓶山西陈醋,什么都往上面蘸一下,还要给别人都尝尝。
上大学,赵昶通立志要好好学习。他曾下决心:上大学绝不谈恋爱,将来一定回平遥。
杜海滨用镜头记录了少年的初恋。赵昶通喊姑娘小蒋帮他晒被子,小蒋从宿舍拽拽衣襟跑出来,问他怎么不叫男生帮忙?少年不回答,眼里含笑。
小蒋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姑娘,赵昶通觉得她身上有一种“特别好特别好的品质”,就是学习特别用功。姑娘是四川人,漂亮,泼辣。
杜海滨感到有趣的是,本以为小赵会找到一个听他讲过去的女朋友,没想到找到一个对他的志趣没有多少感觉的姑娘,她那么直接、大胆,小赵却乖乖的,好像,还享受其中。
说起“恋爱”,镜头前的赵昶通半躺在宿舍椅子上,两手叠在脑后,笑得合不拢嘴,满脸甜蜜:“不知道为啥,感情上的事情好像不由主观。”
女朋友虽然起初觉得赵昶通很“奇葩”,但相处下来觉得他很热心,会照顾别人,傻萌傻萌的。
谈了恋爱的赵昶通依然认真学习。第一节大学语文课,老师张仲裁讲王观堂先生的纪念碑铭,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赵昶通听得入神,背诵了《碑铭》全文,几年后还能脱口而出。
张仲裁对赵昶通印象深刻,几年以后他收到了赵昶通从清华大学拍下的《碑铭》原文。他记得赵昶通上课时永远坐在第一排,课堂讨论上,即便很多同学反对他,他也不退缩,据理力争。
赵昶通入了校学生会宣传部,也参加很多课外活动,比如“一二九”的时候,参加配乐诗朗诵。
同学们一起彩排,“寒风凛冽,哀鸿遍野,华夏大地曾在屈辱中哭泣”,音乐声响起,赵昶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让同学们把手放在一起,大声喊“加油”!
大学第一个生日,他和朋友们去了KTV。女朋友给他唱了生日快乐歌,他给朋友们唱了革命歌曲。
李明东记得,大家听到后笑懵了,都是他爸爸辈的歌,但又觉得赵昶通唱得特别好听,后来李明东也不知不觉跟着哼起来了。
B-box少年胡潜起初觉得,相比室友,自己的喜好更酷,他们各玩各的,并不表露对彼此的想法,后来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疯狂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
他们俩常交流电影、纪录片。胡潜记得赵昶通当时看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像贾樟柯、田壮壮的。赵昶通还找了大量文史类资料阅读,越看越感兴趣,像个无底洞。
“我希望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大一暑假,赵昶通和胡潜、小蒋报名去大凉山支教。赵昶通是支教队的队长,队伍里有个同校的彝族大学生陈花,帮大家做翻译,和当地村民沟通。
尽管去之前大家就听说了大凉山很贫困,但贫困程度似乎还是超过他们的想象。
孩子们每天拿着比自己还高的柴火,走几个小时山路来上课,学校里没有电,没有水,没有厕所。很多孩子不会说普通话,不会简单的算术,也不知道家乡以外的地方。
小蒋惊讶于孩子们对于“中国”没有概念,以为日本很大,对2008年奥运会无动于衷。她教孩子们认地图,想让他们了解中国很辽阔,很强大。
赵昶通从基本的汉语拼音开始教起,教他们说“我是中国人”。他带孩子们学唱国歌,去买了国旗,在山上给孩子们举行了人生第一次升国旗仪式。
升旗前,赵昶通对孩子们说:“我希望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他举着国旗,带着孩子们高喊,“中国万岁!”有捣蛋鬼接着话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万岁,万万岁!”
588.jpg
赵昶通在大凉山支教,纪录片拍摄团队跟随。
队员彝族姑娘陈花因为支教才认识赵昶通,觉得队长笑呵呵的,对每个人都很温和。她记得孩子们去山上找野生蘑菇给老师吃,有人担心吃了会中毒,队长坚持不能辜负学生的爱心。
队长有天晚上还特地问她,家里人是怎么教育她的,能让她坚持读书。看着当地贫困的状况,赵昶通觉得陈花爸爸特别厉害。
他还去找当地孤寡老人,买酒给老爷爷喝,给当地村民拍了很多照片。
从大凉山回来,赵昶通把照片洗了出来,寄给村民。村民们爱惜这些照片,好多家都挂在了墙上。
585.jpg
赵昶通给大凉山孩子拍的照片。
后来,赵昶通几乎每年都回大凉山,去给孩子们拍照、摄像、带些物资。
他记得,第二次去的时候,孩子们在屋里烤火,小脸小手冻得通红。他进屋到墙角拍照,有几个小孩认识他,忽然一个小孩带头唱起了国歌,一堆孩子都唱了起来。
赵昶通热泪盈眶,他知道孩子们不会说汉语,用国歌跟他问候。
“我若是曾经那个颟顸少年”
支教回来的夏天,赵昶通爷爷家的房子拆迁,几个月后爷爷过世了。
家乡也变得陌生。
他在QQ日记里写道:“朴素的古城变得浓妆艳抹,人潮熙熙攘攘严重影响平遥人居住的环境,出行不便,物价飞涨。今日的古城全然不是我初识它的模样。”
赵昶通决定拿起摄像机,找出爷爷当年唱戏到的影像带,用镜头记录爷爷和家乡的故事。
他想用影像,让后人知道爷爷是谁。在大凉山,彝族人从小背家谱,这让赵昶通很触动,他不知道自己爷爷的爷爷是谁。
赵昶通意识到这是传统文化的断层,亲戚越走越远,人们也不再受“不偷不盗不抢”的宗族荣誉感的制约。
他想把亲人和家乡拍成一部纪录片,觉得无论从社会价值体系还是艺术表达来看,都是有意义的。
爷爷过世后,杜海滨的纪录片也停止了拍摄。片子末期,赵昶通剃了个光头,同学们说他变成了个愤青。
从2009年到2012年,杜海滨和摄像刘爱国长时间跟着赵昶通生活、拍摄,也刻意和少年的生活保持距离,尽量不干扰他的成长。
只是每次拍摄,少年不免都要被问什么是爱国?
拍摄结束后,没人再来追问他,但他心里却不断冒出问号:为什么爱国,为什么上大学?这些问题甚至让他成宿睡不着觉。
大三以前,赵昶通专业成绩优异,各项活动也很积极,老师们很喜欢他;大三以后,他开始外出实践,通过各种拍摄项目去了北京、上海、西藏……
他每年照例去大凉山给孩子们拍片,也把部分照片拿去参赛,作品《大凉山公益影像》获得第六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金奖。
有基金会关注到,拿出100万,给当地孩子们建了一所学校——向日葵小学。这是赵昶通认为自己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至少孩子们冬天上课不会挨冻了。
他也回家给爸妈拍照,在他们24年前合照的城墙上,以同样的姿势重拍一张,照片得奖,获得一次去泰国旅游的机会。他把机会给爸妈,让他们第一次坐了飞机,出了国。
不经意间,赵昶通的装扮开始变了,他开始蓄长发,包头巾,打耳洞,添了几件民族风的上衣。
再见朋友时,有人说他像契丹人,有人说像藏族人,有人怀疑他是不是正在拍清朝戏。
他和学校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系,自己的每一步计划都和老师商量。老师们认可赵昶通的作品,更认同他的人品。赵昶通翘课外出拍片,老师们开绿灯,期末作业用他的实践作品来代替。
2014年,赵昶通被选为老生代表给新生入学致辞,他把大一第一节语文课分享给了学弟学妹。同年,他被提名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
临近毕业,曾经决心毕业后一定回平遥的少年,写了一篇《回不去的家乡》。
“我若是曾经那个颟顸(音:mān hān)少年,没有出过远门,只是悠然地活在我的小城,我的故乡当中,也许寻一份简单的差事,也许开一个小店,但是会很满意富足。”
出了门的少年决定创业。
2015年,他和李明东在成都合伙创办公司,大学老师们也帮他。他也常提携学弟学妹,优先照顾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的。
他是李明东眼里的工作狂,常工作到半夜两三点,对拍摄细节要求严苛。领路人范杰看他现在拍片,“他就想把镜头拍好,他不会考虑为了这个镜头花了多少钱,钻牛角尖做到他心中满意为止。”
587.jpg
赵昶通和大学同学合伙创业 。
赵昶通依然在为大凉山、平遥古城拍纪录片,这是一个耗时长久的事。公司平日里也接拍一些广告宣传片,微电影等。
不管哪一类,赵昶通要求自己一年里一定做出几个拿得出手的片子,哪怕钱少赚一点,要在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光,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2017年7月末到8月中旬,赵昶通去北京进修电影,在那里遇到了杜海滨。他们如今是好朋友,聊生活也聊业务。
“如果你可以穿越回七年前”
杜海滨把赵昶通四年的成长剪成纪录片《少年小赵》,片子在国际上获奖。
从2015年开始,赵昶通和导演去各地参加放映会,时常面对问答环节中的尴尬问题。
杜海滨在2013年给片子配音时,让赵昶通看过粗剪片,他不发表意见。杜海滨追问,赵昶通说尊重导演。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他静静坐在最后一排,心里不安。
现场问答环节,有一个观众对所有人说:“小赵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我们无权指责他的过去,所以小赵如果你在场,你也放宽心。”
他从心底感谢那个观众。
赵昶通喜欢《阿甘正传》,把英文名也起作Forrest,希望单纯做自己,认真努力做喜欢的事,期望傻人有傻福。
他很少主动跟朋友提起《少年小赵》,看过片子的亲友各有各的感受。
妈妈王旭平把片名记成《快乐小赵》,她只看过一次,看到儿子上大学谢师宴上哭的那段,她也忍不住流泪,觉得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初恋女友小蒋第一遍看片头时,“哇,怎么这样?通哥牛呀。”她从不知道自己交往过近三年的男友做过这些。片子看下去,她会深深感动。
摄影师刘爱国回顾片子,觉得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几年里,有意识地自由成长,就像一棵树,在不断长高时,有些枝叶长大,有些会萎缩。
赵昶通变了装束,却也没有和过去刻意划清界限。他会穿着民族风T恤搭迷彩裤,去北京学习也拿着曾经拿顶军帽。他如今最贵的衣服是去年花了四千多块买的皮衣,美国原产A2飞行衣,想了好几年,咬牙买下的。
582.jpg
581.jpg
如今赵昶通(右)的打扮。
他迷恋军装风格的衣服,觉得这些衣服酷,都有自己的历史。
如今的赵昶通依然喜欢红歌。小时候不知道歌曲背后的意味,单纯迷恋曲调,现在一样迷恋,觉得那些老歌里有打动人心的东西。
只不过偶尔,他也会改编一下。比如在铁路边拍片时唱起:“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呦,十八岁的‘大爷’坐在铁路边……”
586.jpg
赵昶通给海报中的少年小赵点烟。
“如果你可以穿越回7年前,在平遥街头遇到那个挥舞国旗的少年,你会什么反应?”
“我和他一起喊。”他毫不迟疑。
“想都不用想,我要给他呐喊助威。应该感触很深吧,觉得恍如少年。不管他怎么想的,我觉得他是表达真诚的东西。”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