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文互联网,「禁欲复兴」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62014970530790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中文互联网,「禁欲复兴」-36氪

中文互联网,「禁欲复兴」

塔门·12小时前
一大批年轻人,开始「戒断欲望」

继嗑 CP 风潮之后,年轻人又开始了「戒断嗑 CP 」。 

豆瓣「嗑 CP成瘾戒断」小组,三千多人聚集在一起,试图通过学习理论、外界监督等方式让自己对曾经嗑生嗑死的 CP 「下头」。 

有人依靠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眼不见为净,「兴趣转移,本质上是找东西杀时间。」 

有人从行业分析,「偶像行业像一只巨大的生物,以人类的欲望为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渴望,得不到的爱,都可以在幻想中实现。」 

还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戒断,「你的理由没集中在事物的善良之上,而是集中到了虚荣上。你不受人性所雇佣,而是受到你自身的利益所支配,你不为事情的完成而奋斗,而是去争取普遍认可和如何保存自己的优势。」 

从前,「杀了我,给我的 CP 助助兴」是无比要紧的事情,如今,戒掉对 CP 的瘾,成了最迫切的事情。 

互联网上的「禁欲复兴」

纵观整个社交网络,戒断嗑 CP 的这股风潮是其实是新瓶装旧酒。 

YouTube 和 B 站上,年轻人打卡戒断多巴胺,挑战零社交媒体的生活方式;豆瓣上,人们忙着消费主义逆行、下单前冷却;小红书上,俊男靓女则致力于与食欲做斗争,油脂、糖、碳水统统都是敌人…… 

从衣食住行到社交媒体,从食欲到物欲到爱欲,年轻人试图以各种方式对自己的欲望进行解构和节制。 

在物资过剩的当下,年轻人正在对消费进行集体大反思。这个时代里,「购物狂」是被鄙夷的,「禁欲达人」是被膜拜的。豆瓣上的年轻人擅长引用《第四消费时代》,张口即是三浦展、让·鲍德里亚。 

一种流行观点是,欲望不来源自己,而是被资本创造出来的。买买买、换换换、扔扔扔,全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v2_e0c047b57a5345fc8592776683a14aa9_img_000

小红书上的博主们则擅长为食欲制造一系列恐怖名词:《糖瘾检测,「糖瘾症」的 8 种表现》、《3个月解除「碳水脑」、重建你的大脑》…… 

然后用具体的数字告诉你,忍住食欲这一人类生理本能,能达到多么伟大的成就:《生酮 30 天,我的身体发生了惊人变化》《拒绝甜品之后,我的人生开了挂》…… 

v2_9318e556a8cd4c79bdfa95ef08e8967b_img_000

而从科学的角度,欲望被解释为某些激素的分泌和刺激:多巴胺,一种大脑中的神经传导物质,可以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多巴胺不会直接令我们快乐,但会让我们更强烈地去追求快乐,也就是——欲望。 

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互联网上流行戒断多巴胺的挑战实验:远离一切可以带来快感的刺激。戒色、戒酒、戒甜品、戒短视频…… 

在视频博主们的「科普」下,「快乐」这件事被划分等级,形成一个「快乐鄙视链」:看书、健身获得的就是高级的快感,刷短视频、打游戏则是低级的快乐、罪恶的堕落。 

v2_d50f6be798914d45b0b36f9907051138_img_000

禁欲的快乐是高级的快乐,禁欲系的妆容是高级的妆容,禁欲色的家居是高级的家居。 

总之,互联网上相当一部分人正在参与这场「禁欲复兴」,仿佛回到了宗教时代,欲望被前所未有地审视、检讨。 

禁欲的尽头,层出不穷的麻烦

尽管有人通过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减肥成功、学业有成、或者戒掉了最爱的 CP ,从此看破饭圈红尘。但也有人在这条路上一直摇摇坠坠,最后陷入另一些麻烦。 

戒掉一种瘾,却产生了另一种瘾。

有人成功戒断了嗑CP ,却开始沉迷于刷豆瓣小组。 

v2_fdd9e488a8574f5bab1b179461f04f42_img_000

有人禁掉了对食物的瘾,却开始对健身上瘾。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研究表明,健身上瘾与进食障碍密切相关,而进食障碍最常见的诱因就是对食物、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从而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 

2019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经常锻炼的人群中运动成瘾率为 3% 到7 %,而学者Mia 的研究团发现,饮食障碍患者中,则有39% 到 48% 的人承受着健身成瘾的折磨。 

在健身成瘾爱好者中,16.1% 饱受进食障碍的折磨,这一比例是普通健身者的 8 倍多。 

现在的低欲望,是为了实现以后的高欲望。

还有更多的人,如果去探究他们「禁欲」的真实目的,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自律什么信仰,而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当下的节制欲望、自律生活,是为了以后可以更爽地实现高欲望生活。 

这种模式有点像「禁欲系明星」被人喜欢的原理,吸引人的并非清心寡欲的帅哥美女,而是因为「反差」和「延迟满足」带来的更猛烈的快感。 

所以,现在不吃巧克力是为了以后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吃巧克力,现在努力工作是为了以后可以躺平摆烂再也不工作,现在抠门省钱是为了以后可以肆无忌惮地花钱,现在自律是为了以后可以光明正大地不自律…… 

v2_f4841a49d9b44d0f8414dccbd8a585b4_img_000

「低欲望」不过是走向「高欲望」的手段,「自律」则是通往「不自律」的垫脚石。 

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只有结果。 

网友@望山云雾688如此评论:「不自律的成功人士,哇这个人好厉害,就是天才,随随便便就能成功。自律的成功人士,这么自律怪不得这个人会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 

v2_276dad3aaa974d769ed9733eb7777a5c_img_000

也翻译为:最佩服的两种人,一种是生而贫穷但成功拿冠军的人,另一种是生而富裕但成功拿冠军的人。 

禁欲的尽头,是流量和消费。

另一方面,深谙人性的商家和自媒体,也绝不会放过从「禁欲达人」们身上薅羊毛的机会。 

流量是第一步,消费是第二步。 

在「戒断多巴胺」火遍网络之后,很快就被人扒出了科学错误,「戒断」一词就和小报消息上爱用的「禁止」「千万不要」相似,强烈的否定性信号最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然而,其中的噱头大于科学事实。 

v2_1aa16bbcc4f34f9c8a670b43e9fe9b74_img_000

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临床精神科教授卡梅伦·西帕也曾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指出,《时代周刊》错误声称「多巴胺戒断基本上是对所有事的戒断」。 

「多巴胺只是一种解释成瘾过程如何被强化的机制,能用来做一个吸睛的标题。但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它。」 

讽刺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名称本身指的是一种设计来「削弱注意力经济」的实践,然而它的使用和流传,却依赖于它反感的方式——用标题党来吸引你的注意力。 

在消费上也有相似的吊诡:那些因为节制住了欲望而省下来的钱,最后又通过另一种方式花掉。 

自律生活还没开始,先花钱把排场做起来:买课、买药、买装备、请人监督…… 

v2_9357545d4f0248818c4428beaf09443e_img_000

无论结果如何,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如果不花点钱,还真没有办法开始。」 

个人的欲望,还是困在系统里的欲望

所以,我们为什么总有这么多「该死的欲望」,克制不住、或者容易对事物上瘾就是自控力低下吗? 

美剧《成瘾剂量》,给出了这样一种视角:制药公司推出了一种名为奥施康定的止痛药,这种药本身具有成瘾性,但在广告、专家和刊物中,都宣扬药物没有成瘾性,只是在服用期可能会有「假性成瘾」的症状。于是,制药公司、广告商、乃至科学界联合谋划了一个大骗局,成瘾者被塑造成自控力低下、狂热、自私、自作自受的形象。 

v2_39962488d85043e58c4a6dce03792880_img_000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诸多欲望,或许不仅是个人的「欲望」,也是被困在系统里的「欲望」。 

一方面,我们不可避免地身处消费社会,尽管需求在变、意识在变,但诱惑也在升级:过去,商业通过制造欲望吸引第一波韭菜,现在,它又通过解构欲望(即所谓的禁欲)吸引第二波韭菜。 

另一方面,当你在节食、戒酒、忍住不看短视频时,一种「与人性的恶做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崇高感和道德感油然而生。禁食的天数、体重的变化、跑步机上的里程、屏幕关掉的时间……一连串数字不断激励着人,越痛苦、越自由。 

但如果追究「为什么」,这种崇高感、牺牲感或许就和你刚毕业时在公司无偿加班的心情相似,沉浸于某种忙碌,忍耐着某种痛苦,教徒似的不断自我驱动。 

按照精神分析学者迈克尔·艾根的说法,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转向了自发性和冲动。 

时代中充满了不安和变化,似乎没有什么是能靠得住的:白天还在规划职业蓝图,一夜之间整个行业覆灭;今天还在和对象谈婚论嫁,明天一言不合就分手。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最大的安全感来源或许只有自律——掌控不了外界,只能掌控自己的身体;管不了别人泛滥的野心,只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而按照社会学家的说法,「戒断欲望」与「功绩社会」中「自我剥削」相似:功绩至上社会中的人,不仅仅被他人剥削、接受「他律」,还形成了自我剥削,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压抑自己。自我剥削不仅比他人剥削更有效率,还会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 

因此,他们对欲望保持警惕,对通过压抑欲望而获得自由同样保持警惕。 

然而,在双重的警惕和否定之下,对欲望的安置似乎变成了无解的问题。 

自律无疑是伟大的,欲望和脆弱也是现实存在的,系统更是无法逃离的。 

究竟要如何在自我和系统共同构建的欲望之海中安置自己? 借用雷·本内特的 观点, 「 如果及格家的信仰 只有一条,那就是不要试图超越别人,但你可以自由地改善自己。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塔门”(ID:DT-Tamen),作者:张晨阳,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