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blog.pingvim.com/%E4%B8%89%E5%A4%A7%E6%88%98%E5%BD%B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最近喜欢看一些国产的老片子,同时也在看伊恩莫里斯的《西方将主宰多久》这本书,所以就想到了三大战役电影来消磨下周末时间: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这三部电影是1991年的献礼片,规模宏大,在战争电影里可以算是巨作了,里面人物的穿着相比现在的影视剧,是够真实的。

在此之前对三大战役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而且是几段话带过,好像内战并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事情,随后去维基百科看了三大战役的可考记录过程,这些记录真假我也不清楚,细节我想应该也会有较大偏差,但不妨碍我们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

下面都是自己的瞎想,如果错了,我改。

有趣的是维基百科对战争的描述是以红蓝对阵的形式给出,很有意思,有兴趣可以看看。

三次战役中,共产党都是攻方,国民党都是守方,这个点很奇怪,为什么国民党做不到自己成为攻方呢?

按理来说国民党当时人多装备好,还有美国撑腰,应该是占据主动权才对,可事实是在一年的时间内被打趴了,暂且不说各种细节问题,也不考虑前后因素,很少能看到人少装备差的主动去打人多装备好的一方。

就算小孩儿打群架,都知道多叫些人,以多打少最容易获胜,而共产党却以少打多,还赢了,纵然可以说国民党内部腐败、人心各异、领导力和战略制定不行,可是真实情况是国民党里面很多将领都是黄埔军校的高级将领,可以说都是万里挑一,应该不会太差才对,而且蒋介石也打过不少胜仗,奇了怪了。

从电影所展示的场景能看出,共产党领导人总是能在局部将战役做成以多打少的局面,虽然总体看着是劣势,其实局部是优势,然后这个局部优势不断扩大,直到赢得胜利。

在一个局部赢得胜利之后,多出的军队就可以去支援其他部队,让胜利扩大,这对部队成千上万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是很有考验的,那是不是就能说,国民党军队的灵活性是不够的,虽然看着阵仗很大,各种一字长蛇阵,但是相互支援能力不足。

那进一步想,为什么灵活性上会出现这样的差别?我的理解是与管理模式有关系,仔细看下,国民党的军队更像是各地诸侯,党国有事儿,需要他们的时候,出兵剿匪。共产党的军队是集中化管理模式,亲老百姓,军民一家,中央集权,更有利于统筹规划,也就是听话,听指挥,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个重大的事件发生了一个决定性的走向,那必然有一些根本性的原因,《西方》里面讲述了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统治模式,在公元前后一千年左右诸侯模式还是比较流行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不太行了,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大多是中央集权模式,应该也说明了问题。

中央集权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在短时间对一个区域施加大的压强,让事情的走向发生转变,对应到上面三大战役的例子,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集中力量消灭敌人,不断扩大优势。

「社会发展本身会抑制社会的发展」——伊恩莫里斯。

我觉得整本书的精髓在于此,社会的发展是线性的,如果出现科技爆发就会指数级发展,而统治者的制度是很难灵活变化的,是阶梯式的,也就意味着,统治方式可能总是跟不上社会发展进度的,然后当差异越来越大的时候,就该有人出来掀桌子了。

当然,现在是以回顾的方式去看三大战役的结果,有其合理性,可中间如果出个万一,是不是就是另一回事儿了,没人能知道另一回事儿会怎么样,不过对现在来说好像也不重要,从中学到两个最重要的我党超强实用主义哲学就够了,对应了一句话「大力出奇迹」😄。

那么这两个关键知识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和「局部形成以多打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