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文化征服美国,日本漫画已完成76%?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9453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文化征服美国,日本漫画已完成76%?

动画学术趴

动画学术趴官方账号

昨天 08:12

公众号:动画学术趴/babblers

500

作者/ Pel 

排版/ 屠龙侠912

“在美国这种傲慢又成熟的市场寻找突破口,争夺话语权……”

前段时间,一则有关日本漫画在北美市场表现的报道,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日本漫画占2021年美国漫画&图像小说销售额的76%以上……

相比2020年增长超过107%……

领跑美国漫画市场……”

500

图片截取自NGA论坛

这段报道,被许多中外网友解读成“日漫打败美漫并占领美国市场”,许多人由此在讨论区里阐发了“对日漫文化输出能力之强的感叹”和“对美国主流漫画(紧身衣超英)的厌恶”。

北美超英漫画发展到今天面临诸多问题,这是事实。不过Animehunch的这则报道,其实也有较强的误导性。

一来,它只显示了日漫在“成人图像小说*”子分类而非总体大盘中的份额;

*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s):报告中指那些应在书店卖的有独立故事的漫画书,可理解为合订本,往下还细分成“成人图像小说”“少年图像小说”“儿童图像小说”……日本漫画和超英漫画等组成了成人图像小说分类。

500

如这位网友批注的图片,图像小说里的日漫份额并没有76%那么高

二来,美漫诸多销售额其实还来自直销市场的漫画期刊*。

*漫画期刊(comic books):报告中指那些应在漫画直销店卖的二三十页的册子,叫book是因为在30年代美漫经历了从依附报纸到独立成册的载体变化(但是仍然很少在书店卖),为避免概念混乱所以本文称之为期刊。

500

2013-2021图像小说与漫画期刊销售份额示意图,纵坐标单位亿美元,漫画期刊占相当一部分

笔者根据ICV2与Comichron数据制作

Animehunch的报道是偏颇的。当然它能在中外(尤其北美本土)互联网上引发认同和讨论,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漫画如今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

500

在华盛顿会议中心举办的日本漫展Otakon

500

开在墨西哥的漫画店

500

Youtube上鼓吹日漫、唱衰美漫的视频播放量达数十万

500

法国去年向全国青少年发放300欧元文化消费券,其中日本漫画占总体消费额度一大半,“Culture Pass”变“Manga Pass”

而相比于日漫的火爆程度或日漫美漫孰优孰劣的争论,笔者其实更关心另一个问题:

在美国这样一个本土流行文化如此发达的超级大国,日本漫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功?其中经历了哪些阻碍或转折,而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在今天学术趴的文章里,笔者就试图梳理一下60年代至今的日漫在美传播“文化输出”的历程。

90年代以前:小众风格与潜在商机

日本的动画和漫画作品“有资格”进入美国,是在自身达到一定水准,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在此之前,日本漫画只有学习而非输出的份。例如手冢治虫(“冢”同“塚”)在二战后奠定了现代日漫的作品《新宝岛》,身上就明显有美国文化的影子。

500

500

左:46-47年手冢治虫与酒井七马创作的《新宝岛》;

右:41年Floyd Gottfredson创作的迪士尼漫画《Mickey Mouse Outwits the Phantom Blot》

笔者崇拜的漫画学者Ryan Holmberg发现了这些对应

1963年,虫制作公司《铁臂阿童木》在富士电视台播出后,被美国电视制片人Fred Ladd相中并促使NBC公司引进,成为第一部在美国播出的电视动画。

Fred Ladd此人通过美版《铁臂阿童木》开启了美国人“魔改”(删改拼接乱配音,甚至添加原创故事)日本动画的先河,我们之前有文章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点击阅读:美国人是怎么“魔改”日本动画的?

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魔改里一窥美国文化当年的强盛和傲慢。引进的日本动画片对他们而言,比起“作品”,或许说成是“买来的素材”更为恰当。

漫画同理。在1965年,NBC将阿童木“角色版权”授权给漫画公司Gold Key Comics,他们在手冢治虫不知情的情况下绘制并发行了自己的《铁臂阿童木》漫画(作者不详)。

漫画继承了动画的人设和部分剧情,但除此之外,整体风格与其他白银时期美国本土的超英漫画没两样,其中还包含不少原创故事。

500 500

讽刺的是,早在一代美国漫画家迷上日漫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一部“日漫风格”的美国漫画(所谓“Amerimanga”)

60-80年代,《马赫5号》《太空堡垒》等日本电视动画亮相美国电视荧幕,虽经改造删去许多日本文化要素,仍获得许多观众喜爱;再后来,一些日本动画电影也陆续登陆美国院线,像是85年被改成《风之战士》(Warriors of the Wind)的《风之谷》,或是89年为日本动画打开海外局面的《阿基拉》

相较于动画,日本漫画进入北美的过程就困难得多。现代以来,美国、日本和法国-比利时三大漫画传统的发展近乎平行,漫画市场的生态天差地别。那时美国有大量本土漫画可供消费,行业内部也较为缺乏国际视野。

虽然手冢治虫和永井豪早在1980年就参加了美国圣地亚哥漫展,但撇开上文《铁臂阿童木》这种仿作,当时只有少量原版日漫在北美核心粉丝当中流传。正宗日漫在北美出版界的早期亮相形式,都比较“偏门”。

500 500

两期《赤脚阿元》封面

第一部在美国正式发行的日本漫画是中泽启治《赤脚阿元》,这是一部基于作者自身经历讲述核爆幸存者生活的漫画,传达了强烈的左派反战思想。

和平主义志愿者机构Project Gen推动了这本书的海外发行,他们翻译并与EduComics合作,在1976年(一说1980年)发行了两期《赤脚阿元》;1982年,他们又发行了同一作者的自传短篇我的见证

500 500

《我的见证》美日两版对比,那时候就为了照顾美国读者把阅读顺序改成了从左到右

1985年,在漫画家阿特·斯皮格曼(Art Spiegelman)牵头制作的独立漫画杂志《RAW》第2辑第7期里,刊载了柘植义春汤村辉彦河村要助杉浦茂四位日本漫画家的作品,这些人即便在日本也属于小众实验派,可以说是先锋艺术家的互相吸引吧。其内页这样向美国读者介绍日本漫画:

小镇电话簿大小的杂志,每周发行100-300万份,面向所有品味和年龄。从少年看的机械寄生武士超级长篇,到少女看的欧洲少年恋爱故事,再到成人限定面对面裸体麻将啥的,什么都有。

500

RAW杂志里的柘植义春《红的花》,同样做了镜像处理

直到80年代中期,规模较大的出版商才开始看上日本漫画。

1983年,漫威旗下致力于精品成人漫画的厂牌Epic Comics拿到了讲谈社《阿基拉》漫画的版权,大友克洋自称不希望《阿基拉》在美国被视为“来自日本的奇怪事物”,日美双方合作过程中都拿出极大的诚意,虽然做了镜像翻转、全彩上色等本地化处理,但全程有大友克洋监修,最终成品备受赞誉。

500 500

所有漫符都换成了美式漫画的拟声词,许多背景由大友克洋亲自重绘

在美国从事进出口的日本商人堀渊清治原本对漫画无感,但在1985年读完(同样是)大友克洋的漫画《童梦》后被深深折服,后来联系上小学馆获得一笔启动资金,于次年成立出版公司Viz Communication(后来的Viz Media),以美国漫画期刊制式发行了《卡姆伊传》《北斗神拳》等漫画,但是反响始终不冷不热。

500 500 500

美版《卡姆伊传》(1987)《北斗神拳》(1989)《风之谷》(1989)

90年代以后:大众消费与流行文化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90年代,日本电视动画在北美广泛传播(Anime Boom)之后。

最开始是VHS家庭录像带带火了《乱马1/2》,后来是卡通频道(Cartoon Network)开设Toonami(cartoon+tsunami,卡通+海啸)时段,在全美学生放学期间播出日本动画。《美少女战士》《龙珠》等作品俘获了广大北美儿童&青少年的芳心,极大地带动了日本漫画在北美的传播。

500

可以说,此前日本漫画在美国只是大人所关心的小众风格或潜在商机,直到日本动画通过电视进入儿童&青少年视野后,相应的漫画市场才真正被打开。

儿童&青少年既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迥然不同的视觉风格和文化背景),又爱看电视,那么在看过动画后愿意消费日漫也是情理之中。换句话说,日漫在北美的成功,更多依靠开拓新的受众而非直接进入图书市场与本土成熟的漫画产业竞争。

Viz Media抓住机会,一方面引进各种高人气动画的原著日漫,另一方面搭乘北美“图像小说”热潮,把单行本搬到美国书店售卖。

500

2002年11月,Viz甚至还在北美发行杂志《Shonen Jump》,内容来自日本的《周刊少年Jump》,但为贴合北美阅读习惯改为月刊,增加了日语科普和介绍日本文化的板块,连载的也全都是在卡通频道上播过的原著漫画;首期销量近30万,一直连载到2012年。

500

虽然创始人是日本人,但Viz的本地化还是很“敬业”,早期多数漫画都做了镜像翻转,会删改涉嫌裸露或冒犯的内容,翻译也并不走心,以至于北美日漫读者用“Viz-ism”调侃他们的本地化质量。

500

中指变食指

500 500

“死”变“受伤”

不过随着北美读者越发了解日本文化,要求“原汁原味”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出版商Tokyopop就在2002年打出了“百分百正宗漫画”(100% Authentic Manga)的口号,以还原翻页顺序和保留各种专有名词为傲。

从此往后,许多漫画封底(从左往右翻第一页)防止拿反的提示语“You Are Reading the Wrong Way!”(你读反啦!)成了北美日漫读者的共同记忆。

500

科普日本文化+介绍正确阅读顺序

90-00年代,黑马漫画Seven SeasYen Press等越来越多出版社投身引进日漫,《Animerica》《Newtype USA》等介绍日本ACG文化、刊载日漫资讯和评论的杂志也纷纷创刊。

500

黑马漫画的漫画合辑,包含藤岛康介《我的女神》

500

《New Type USA》,封面《彩云国物语》

00年代初,日本漫画坐拥一群忠实受众,发展稳定。2003年,Viz的《Shonen Jump》全年销售量达54万册;2005年,Tokyopop出版社全年销售额达4000万美元,2007年达到顶峰。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美经济下行(一说是因为网络盗版+扫描翻译横行)沉重打击了北美日漫市场,各大代理公司纷纷重组、裁员或倒闭。

500

2002-2020北美市场日漫销售额,数据来自ICV2

如上图所示,北美日漫市场在2013年触底之后逐渐复苏,到2018年迎来急速增长。

而2018年,正是网飞大力发展日本动画内容的一年。

2018年网飞1分钟的预告视频,集合了100句日本动画中的经典名言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网飞起到了和当年卡通频道类似的作用,只是渠道更强,受众更广泛:将日本动画推向海外大众,激活了北美受众庞大的消费能力。

500

增长有多夸张?讲谈社高管森本达也在接受マガポケ采访时曾提到:

从增长率来看的话,美国7年(增长)约7倍,欧洲2.6倍,亚洲包含中国在内2倍。

(这七八年来国际销售迅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视频平台提供了日本动画。包括Netflix、Amazon Prime、Crunchyroll……

500

亚洲欧洲的发行量一开始就较高,后来稳步增长

美国则从起初的一丢丢开始爆发

得益于流媒体的影响力辐射、出版商数十年的路径积累以及核心粉丝的口碑建立,日本漫画近年在美国迎来史无前例的销售额增长。

500

被《电锯人》《咒术回战》等日漫屠榜的北美2022年1月成人图像小说榜单

除了这些时下流行的作品,伊藤润二(《漩涡》)、松本大洋(《乒乓》)、辰巳嘉裕(《剧画漂流》)、水木茂(《鬼太郎》)他们的青年向或者经典漫画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美国;Youtube上,那些北美博主无论念“shonen”“shojo”还是四音节以上的日文名都愈发顺畅。

正如财经媒体Quartz一篇文章所说:如果说60年代日本的影视形象大多是军国主义,80年代大多是无情赚钱机器,那么90年代后,日本的形象俨然变成了ACG内容与幻想文化。实现了“文化输出”。 

500

结语

回顾这跨越近半世纪的跨文化传播历程。其实那些日本漫画原本都是面对国内受众创作的,本身发展得足够独特多样,自然吸引到了海外关注;当然,天时地利错位竞争也很重要,尤其是在美国这种傲慢又成熟的市场寻找突破口,争夺话语权。

就算早期直接打入图书市场这条路并不顺利,成熟的漫改动画体系后来也找到机会,融入了90年代呼唤多样化内容的电视行业以及10年代的全球扩张的流媒体市场,给了那些漫画故事再次曝光的机会,进而实现文化产品的一种宿命——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占领他们的心智,创造新的需求。

参考资料:

1. Brigid Alverson,January 2022 NPD Bookscan - TOP 20 Adult Graphic Novels

2. Deb Aoki,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US Comics and Manga with Kodansha USA

3. Geekdom101,My Dragon Ball Manga is NOT accurate?? All About Viz-isms - Dragon Ball Lost In Translation 03

4. Kate Dacey,Manga Artifacts: The Unauthorized Astro Boy Comic

5. マガポケ,講談社国際ライツ事業部に聞いた「ぶっちゃけ日本の漫画は世界でどうなの?」

6. Marc Bain,How Japan's global image morphed from military empire to eccentric pop-culture superpower

7. Sarah Fitzgerald,1980's: How Manga and Anime was Consumed in the United States

8. Tomohiro Oikawa,Weekend Beat: Cashing in on over-the-counter culture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