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浅谈价值表达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barretlee.com/blog/2019/12/17/the-value-of-expression/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作者: Barret李靖 2019-12-17 13:25:00 分类: 随笔 标签: 领英行家 评论数: 热度:

领英中国近期推出了一个年度行家的榜单,关注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有幸入了榜。领英对行家的定义是,在自己的领域中,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为他人答疑解惑,分享行业洞察,提供经验干货。简单来说,所谓的行家,就是善于思考,乐于发声的人。

我想,领英不乏这样的人,整个互联网更是不乏这样的人,我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个榜单,还是因为当前领英在中国仍在发育阶段,现阶段在这个平台上表达的人偏少,所以才显得我这个活跃的人是个“行家”吧。

本文想跟大家分享几件事情,分别是:

  • 我在进入职场时所面临的的困惑,以及我的心态是如何转变的
  • 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表达”,我的看法和经历
  • 分享下“不善言辞”的技术人如何进行职场表达

一、走出困惑

还记得刚踏入职场时,最大的困惑是不清楚未来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在职场上,我的未来是什么?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业界的那些大牛,到底有多牛?我离他们有多远?对此完全没有概念。

相信很多人起初跟我一样,都会有类似的困惑,事实上,这几年在社交平台上也经常会收了不少朋友的私信,询问这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 [自身问题] 涉猎不足。 刚刚走进职场,工作经验不足,遇到的问题少,踩过的坑偏少,因此看不清领域全貌
  • [自身问题] 缺少沟通。 与市场、业务、团队和社区的互动不足,甚至缺失,信息摄入渠道单一,对领域的综合理解不够,缺少对领域发展风向的判断
  • [行业问题] 发展过快。 技术的迭代十分迅速,技术栈更替快,经常给人一种学不过来的感觉,给新人的压力大
  • [行业问题] 成长梯度不清晰。 前端是一个新兴领域,出现时间不长,在行业的沉淀也比较薄,这不利于新人找准下一个层级的位置

过去几年时间,我从未停止学习和思考,不断从技术底层去理解新事物的诞生,同时结合业务去思考技术的价值,持续地思考和输出,几年下来让我不断对行业和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我得到了公司和同行认可的时候,当初的很多困惑也就消失了,心态也跟着转变了。

市场的竞争是恶劣的,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的环境。相比刚踏入职场,如今的我淡定了许多。很多有难度的事情会放到五年这个跨度来看,不急于求成,稳稳的去拿每个阶段的结果,控制好风险,这样下来,事情大概率就会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了。

二、从技术表达到职场表达

我是一个技术人,从 13 年开始就拿起笔杆子在网络上写作,那个时候还属于个人博客比较流行的阶段。由于长期深入浅出地写前端领域的技术博文,吸引了不少围观的群众和志同道合的工程师,慢慢地,也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后来个人博客不怎么流行了,应该说互联网信息泛滥了,长篇内容铺天盖地,传播周期也越来越短,再加上技术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慢慢地,我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就从长篇转向了短篇和中长篇,表达平台从个人博客转战到了微博,当然,分享的内容了也有了比较多的变化,更加侧重于资源的分享和观点的输出。

时间

有人问我,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多少时间?其实,表达不需要很多时间,表达背后的思考需要。我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看到问题,我都会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把思考的内容梳理出来,发布到社交平台上。有些内容会引发较多的讨论,阅读评论和互动比较占用时间。

坚持表达

我粗略地统计了下,近五年产出了长篇博文(含技术研究)约 300 篇,中篇思考约 500 篇,短微博(含技术分享)约 5000 条。这几年,我一直逼着自己去思考,而且是逼着自己产出有见地的内容,长期下来,很明显地感觉到,思辨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写作、沟通能力也大幅提升了。顺道值得一提的是,同时还在全网收获了六七万的关注量。

坚持有价值的表达

什么样的表达是有价值的?我认为,能够给我带来价值的分享,有两类,一类是消除知识势差,对工作和思考有帮助的知识,辨识度很高,我会关注一些能够持续产出有高性价比知识的博主,所谓高性价比,就是他们分享的内容可以被直接应用到我的工作上,或者对我认识某个领域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类是消除认知偏差,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维度或者较宽的视野下,从宏观角度解释现象,而且还会凝练一些方法论,这种内容往往可以引发二次思考,很有价值。

个人在分享的时候,也会尽量表达这两类内容,而不是做纯粹的知识搬运工。

表达后的信息反馈

在输出的过程中,也会经常收到有价值的反馈,从而让我更进一步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会阅读大量的素材以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就拿前几天的事儿来说吧,我在 LinkedIn 发了一个观点,讨论“为什么 PWA 技术在国内不愠不火”,有一位在国外有过调研和实践的网友回复了他掌握到的讯息,让我知道了这个技术为什么在某些国家可以火起来,以及如何在这类国家火起来,很有启发性。

事实上,像这样,在社交平台上因为表达而让自己觉得有进步的故事还挺多的。

职场表达

LinkedIn,我在上头活跃了一年,在这里表达让我认识了一帮前端领域圈子之外的朋友,应该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起初我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职场表达的自留地,吐槽吐槽一些显得不够专业的猎头,喷一喷在厂里看到的不好的现象,也偶尔分析一些问题背后的本质,没想过有人会看我写的东西,不过坚持一年后,发现关注我的人越来越多,慢慢的,也就聊的多了。

我觉得领英是一个比较好的职场表达空间,只要是有价值或有见解的观点,很容易被同行和相关行业的人注意到,而且有深度的互动也可以促进和提升自己对于行业的理解,这很有价值。

三、技术人表达

行外人对程序员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不善言语、Geek、修电脑”,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程序员善于通过程序来表达想法,他们追求简单、高效和极致,可能因为长期理性表达的缘故,技术上的输出很有力道,但职场上的表达就显得比较脆弱了。

如何缓解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多在网络上与不同的人交流,也多在现实生活中与不同的人交流,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在持续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建立稳定的输出渠道,打造自己的受众基础,不断收集外部对自己的有效反馈,形成一个健康稳定的正向循环。

交流是一门艺术,不同的人口味不一样,风格也不一样,对于沟通,有几点建议:

  • 简洁且全面地表达。 日常的沟通过程中,使用凝练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人可以最短时间内了解意图
  • 交流而非索取。 信息势差是存在的,使用交流的方式相互分享和探讨,而不是为了降低信息势差一味地索取信息
  • 多交流观点。 上等讨论是交流观点,中等讨论是谈论事件,低等讨论是评判个人

表达不是目的,价值表达才是目的。 在这个信息已经开始泛滥的互联网之中,我们可以输出更多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因为我们所在的平台、所在的环境,会因为我们这些微小的改变而变得更加美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