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来一个有诚意的年终总结——34岁回顾人生,也怕中年危机!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nblogs.com/yexiaochai/p/1578533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最近发生一件令人感到恐惧的事情:早上撒尿的时候,尿TM分叉了!心中一惊,恍然不觉上个月已经度过了34岁生日!突然就来到了程序员过不去的槛:35岁危机!

​一时间很多画面在脑中闪回,我的职业生涯竟来到了“最后一年”,又想起前几天想写个2021年终总结给耽搁了,于是趁这个周末赶紧处理吧。

如果你刚毕业在犹豫选大公司或者小公司,那么此文对你或许会有一定帮助;如果你正在经历技术转型管理期的阵痛,那么此文对你或许会有一些帮助;如果你正在经历焦虑的中年危机,那么我们可以一起诉诉苦,接下来进入正文。

294743-20220110172750360-195497029.png

 概述三个阶段,三种心态,三个建议

此文篇幅较长,如果你时间有限,只看这一段也行。

PS:这里的五年是个大概的数字,不必一定较真非要映射。

回顾工作生涯,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关注的重点会有所不同:

1)第一个五年,需要建立正确的成长模型以及工作价值观;

正常情况下,职场新人成长速度会非常快,这是因为这个时期多数困难只要靠自身努力就能完全解决,所以新人需要快速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尽快达到这个阶段能够达到的瓶颈(一般是5年左右可以达到这个阶段的尽头)。

其次,新人是一张白纸,容易被各种引导,大家需要有效的识别工作中的负能量,离这些“烂人”、“破事”远一点,没什么好处!

工作3年左右是工作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很多人会被错误引导,在第5年就变成了老油条;也有很多聪明人看到了一些“捷径”,最后价值观出了问题,老是幻想捷径,结果得不偿失。年轻人一定要注意甄别,别被带偏!

正确的成长模型能够帮助你快速进步,正确的工作价值观能延长你的成长周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是工作初期最重要的事情。

2)第二个五年,找到你适合做什么,并确认你真的适合;

这个时候精要主义的方法论就很适用了(之前一个阶段不太适用):

294743-20220110172750312-1157460687.png

经过不断的能力成长、势能增加,你终于获取了真正的“选择”能力:你有一定信息量和决策能力去做选择,你也会想找到既适合、又喜欢、还赚钱的事情,谁不想笑着把钱赚了呢?

所以,第二个五年最重要的两件事,首先是找到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事情,其次你需要验证你是否真的适合,因为这条路走下去可能是一条不归路!

3)第三个五年,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尽快建立自己的思维闭环;

到第三个五年的时候,能力、心态已经得到社会的毒打,经过了一层又一层的淬炼,完全可以担当大任(专业领域方面,不在话下;心态方面可上可下)。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技术、管理似乎也就那么回事的,但所面临的困难却比原来更大更具体以更抽象了

这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多数是无据可依,就算有相似的案例,也会因为环境不同而无法得到启示,所以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

Leader告诉你10%的想法,你得抛开Leader的影响,自己补足到40%,再与Leader拉扯到60%,最终自己论证到90%乃至100%!

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独立思考,要求我们捕风捉影,要求我们平风造雨,而这一切很费脑子!!!

294743-20220110172750383-578733114.png

所谓战略能力,就是清晰描述未来的能力,你描述的越具体,那么未来就会越清晰!
而形成想法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搞定团队接受这个想法,公司给予资源去验证这个想法,最终还要说服真实的世界接受这个想法,这类事情离不开团队。

总结

总结下来,第一个五年大半属于秀操作阶段,不断成长自身即可;第二个五年需要找到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而前期的沉淀会对你今后的选择提供莫大的帮助;再后一个五年开始步入为团队、为真实世界提供解法的阶段,对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很高。小钗现在处于第三个五年的起步阶段,正在左右横跳中!

接下来,我们每个阶段精选1、2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

 1正循环框架&工作价值观选择&努力&运气

小钗家里其实很穷,所以非常感谢这个社会,大学期间奖学金帮了很大的忙。而且大学环境很是公平,评价一个人也更加多维,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这里我们探讨《精要主义》的核心观点,关于选择:
我认为多数人是没有选择能力的;
比如小县城的高中生毕业生,选大学的时候不会考虑先选城市再选专业,他们的选择完全是因为某个“特殊的喜好”(往往莫名其妙),而他们的父母的视野多半在公务员、教师、石油类稳定的工作,所以他们的建议多数时候也无效。
以小钗为例,选择软件工程,完全是因为运气好......但人穷也会有一些好处,他们特别容易拥有努力的特质,并且很容易达到“更努力”的成就(这群人从小就能卷!)。所以从大学中期开始,我过得很滋润,靠做项目赚了不少零花钱,还拥有了女朋友这种珍贵宝物,后面也很容易找到了工作,开启了第一个五年。

携程无线,运气峰值

十分幸运,小钗的前几年经历了三个大公司:腾讯、携程、百度。腾讯所在部门是一个分公司的小团队,里面多是工作五年以上的老同事,这种分公司的小团队,发育不好容易变成“养老院”,不适合小朋友待,但作为一个跳板还是很不错的,于是从成都腾讯换到了上海携程,事后回顾,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决定,足以影响一生!

初入无线

13年的携程和竞争对手打的很厉害(抢夺移动市场),携程为扭转局势成立无线事业部去打这场仗,从福利策略、人才策略全部开绿灯,我愿称那年的无线为最强!运气非常好,团队有很多优秀、亲切的同学,十分有活力、跟之前的氛围有天壤之别,这个期间也认识了很多大佬。携程无线事实上可以作为成体系优秀团队的标杆,只不过由于视野局限性,关注点全部放在了技术本身,对于团队运转机制、关键流程设计、文化氛围打造,全无关注,但对当时的自己,也许也是好事。

建立循环框架

当时情况是每个人有一块自己的领域,所以多数人更倾向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努力是“穷人”的底色嘛,于是下班后我就跑去学习团队大哥的代码,不懂的就使劲问,也不会有人觉得烦,了不起吃个饭嘛!
也是从那个时候养成写博客的习惯,这里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正循环学习框架:
工作中出现大量问题->与同事讨论解决方案->解决这些问题->晚上(周末)写博客复盘->整理知识结构->再与大佬讨论。
毫不夸张的说,携程的一年相当于自己之前的三年,这归功于整套正循环框架的建立。

机会来袭

能力不错,态度又好,天天追着团队大佬叫大哥,谁又会讨厌这种小伙子呢?于是在接下来成立框架组(框架组被设计为实现携程移动框架、解决团队疑难杂症)时,我成了最好的人选。

于是,可以看见的框架更完整了,可以解决的问题也更高端了,要服务的部门也更多了,于是认识的人也渐渐多了(势能慢慢起来了)。整个视野在正循环的过程中变得逐渐开阔,个人也拿了连续10个月的优秀员工,那段岁月十分开心。

逐渐暴露的问题

每个人的视野不一样,但就算是一线员工,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团队一些问题:

1)加班后遗症;

连续加班导致的团队疲惫,让整个团队都笼罩在火药味当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同事之间会因为一点小事被点燃,但事后大家又会感到懊恼,这些都是太过劳累导致。

2)人才运营速度跟不上;

业务扩展太快所以新人扩展速度也十分迅速,可能当时大Leader也没想到竟然扩展如此之快,这很有些打乱团队节奏。新人涌入后也会有一些新老摩擦,毕竟融合需要一个过程,最主要的是新人比例过高导致的结果是培训跟不上、导师跟不上,所以其实是有大量资源在空转。

但以上问题给个小半年时间就能很好的化解,但这个时候外部环境却发生了重要变化,竞争对手被“打败了”,于是在公司角度来说,无线部门的使命结束了?于是接下来的动作是将无线事业部分拆到了公司其他团队。

老大哥协助建立价值观

从现在的视野来看,分拆是一个很好的决策,因为无线团队的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部门,无线事业部可以认为是公司打造的一个经典案例——“经济特区”,模式已经被验证的话,那么就该为公司升阶做贡献。

所以将无线团队的优秀团队分到各个部门去做关键岗位的Leader,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对于整个公司的文化融合,团队协作,机制推行,技术统一都有莫大的帮助。

但对于当时的愣头青来说,这是个难以理解的决定,散伙饭时几个小伙伴甚至直接哭了出来,而我被分到了公司的框架团队。

在这个周期里面,我会不由自主的放大一些团队问题,甚至刻意的设想团队对立,整个人表现的都很丧,在一次和老板张雪峰吃饭的时候表现的尤为明显。

于是下来后被玮叔当面教育了一顿: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你连你的同事都搞不定,还能做点其他什么事呢?我跟老大哥交流了很多,最终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处于顺境的时候,自然意气风发,那么当我们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就应该自暴自弃、消沉不已吗?

时至今日,我有点什么疑惑的地方都经常喜欢请教老大哥们,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其实在抓技术的同时,协调推动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现在很多业务都是几个部门在做,如果没有良好的推动能力的话,极有可能iOS一套东西,Android一套,前端自成一套,这种对整个公司来说是一种浪费,需要有人站出来整理整合。

第一阶段的尾声

工作的前几年最重要的是增长自己的能力,塑造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能力增长正循环能帮你快速进步;良好的工作价值观能延长你的成长周期,两者缺一不可!一旦你发现自己的正循环模型不起作用时,那可能是两个原因:

1)你的能力已经达到一个瓶颈,需要迭代循环框架以适应更高的要求;

2)你的心态出现了问题,需要调整心态;

如果以上两者皆不是,那么应该考虑换个环境,并且迅速的换个环境,这也到了我的抉择点,当时有三个选择:天猫、百度、饿了么。

雪峰之前是我们的大Leader,有过几面之缘,他在携程的势能很高,所以饿了么的初创团队有很多携程的老面孔,但当时饿了么规模太小,根本不看好他们,最终我的脸被打肿了!

如果当时选择天猫,可能会走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虽然当时已经有一些社会阅历,但还是因为女朋友上海的工作而选择了百度。

百度这边是一个新团队,我在这里有足够的话语权实践之前的架构思想,算是一个架构能力的验证的阶段。其他同学也很愿意配合我,所以那段时光也非常开心。

团队关系方面,跟深蓝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明月和功伟后面也发展的很不错,但初期听他们去了一家叫拼多多的不知名公司的时候,我为他们深深的叹息,最后却变成了我为自己深深的叹息!

在这个周期我在成都买了第二套房,成都一家中型公司的CTO武哥直接来上海邀请我回成都,于是没考虑太多也就回去了......

前五年的成长瓶颈往往靠自身努力就能解决,所以一定要快速成长达到这个阶段的天花板,这个阶段多一点真诚、少一些套路;多关注一点个人成长、少关注一些物质收益,将心思放到能力成长上,会对你之后产生莫大的帮助!

最后,第一个五年,也许会是程序员最快乐的时光,纯粹的工作写代码,为解决一个BUG而开心,为书写一段代码而自豪,这种满足感很容易把握也很真实。

大家不要看我现在的文章多以管理也业务为主,其实曾经我是个技术博主:
https://www.cnblogs.com/yexiaochai/在最初的5年工作里,写了200多篇技术博客,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294743-20220110172750352-710844546.png

 2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在中小型团队,只要我们不要太拉胯,话语权会比较大,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公司出来的同学容易在这种规模的公司高开低走,我总结下来有两点要注意:

1)缺少体系化的技术架构能力;

这些同学之前多半做的螺丝钉类工作,缺少全局视野,之前表现的好很大部分要归功于体系加成,出了成熟的体系、熟悉的环境后,会有段时间的无以适从,而在这个阶段容易被打上了“不行”的标签。

2)缺少协调落地能力;

也有一些高工,技术实力过硬,但管理落地能力跟不上,之前很多协调类工作有人帮他补位,在新环境中没有这个角色,而他又显得阳春白雪,自然结果就曲高和寡。

以上问题刚好在我身上全部不存在,于是我很快适应了公司节奏。

从前端很有限到技术很有限

初期做前端的时候觉得前端很Low,于是作为架构师角色把大前端体系搭了起来;而后又觉得后端问题很大,于是开始推动解决后端问题......一来二往之间,用了半年时间从前端架构师做到了技术副班长,跟之前的工作相比有两点核心变化:

1)信息量巨大;

各种信息量扑面而来,技术的、产品的;业务的、团队的;正面的、负面的,这个阶段处理的信息量是之前的3倍以上,在这个过程中,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拉升。
信息量的一个好处是每次公司重大变化总能提前知道,也会避免做出不恰当的动作;坏处也可能让你变得目标涣散。

2)跨边界大于做好自己;

心态会发生巨大变化:将技术做好->前端能做的有限,我得推动大前端建设->大前端能做的有限,我要推动技术团队升阶->貌似只关注技术团队不足以实现公司战略......

所以从思维上从做好自己变成了需要做什么以便更好的帮助公司,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说工作前几年是一个程序员的快乐时光,因为后面会因为你的能力、势能、待遇,环境会匹配这一切(主要是待遇),对你提出更多的要求,希望你能解决更大的问题。

这个五年环境变化带来的改变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所以主动或被动(更多是被动)的选择不加薪,一直在持续发生。

成为一号位

运气总是眷顾努力的年轻人,腾讯与公司合资成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子公司,而他缺一个技术负责人,那这个机会理所当然的落到了我头上啊!于是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我从一个架构师变成了一个规模50人左右的团队一号位。

一号位思维以及接触的人事物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里以一个案例做说明。

全局视野下业务推进

当时国内共享经济如火如荼,我们也想借个势,于是开始了一个共享尿检机的项目:

294743-20220110172750575-1807567439.png

我在这个项目中的角色很重:

1)第一版的详细需求产出;

2)初创团队的招聘培养;

3)技术架构的设计;

4)参与一些硬件模具的设计,提供技术侧的意见(很重);

5)甚至,在产品上线后,我开始组件前期BD团队,并协助团队拿下一些重要地标:

294743-20220110172750312-19168078.png

6)......

矛盾的开始

在整个过程中,我的视野变得前所未有的开阔,但写代码的时间不足原来的1/3,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与困惑:这应该算是不务正业吗?

我在这个困惑中左右横跳了大半年时间:

1)我明显感觉自己更喜欢当前在做的事情,但这块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他已经直接影响了我的技术提升;

2)我不敢放下技术,我认为这是我安身立命的东西,但又在质疑就算没有这类事件,我的技术也已经达到了瓶颈,而且就当前环境而言,我无法突破;

所以,我觉得自己技术天赋并不高,并且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节点,要再进一步很难;另一方面,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物,也认为自己似乎更适合这类工作,但我放不下吃饭的家伙,这让我很痛苦

选择的决心

如果我想在技术更进一步,那么就应该去技术要求更高的公司;如果我想做现有的工作,那么就得放下技术,到了该选择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公司与另一家公司又发生了合并动作,后续几次高管会议后,我都觉得自己能做的很少,并且在这个环境下似乎很难有所改变,而我对自己是不是要真的转管理这件事依旧十分疑惑,这里为什么迟迟原地踏步的点是:

我只是在当前环境干得好,我不能确定这是我本身的实力还是环境熟悉带来的加成,毕竟这一切没有在其他地方得到验证!

刚好这个时候,命运的女神再次眷顾,深蓝(从百度到了B站)问我要不要去B站,我心一横,决心丢掉当前公司的势能,去一个更高阶的环境,验证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当时敢下这个决定,还有个因素是第二套房贷快还清了,我总该为自己做点什么吧......
而后开始了跟CEO和之前几个好兄弟几轮的拉扯,有不理解也有不同意,最后CEO让武哥来劝我,但我还是想在外面去学习一下,了不起到时候学成再回来嘛。由此我开启了人生非常关键的两年!

体系重塑

当时B站刚上市两年,正在大量招聘高端人才,整个公司运转体系正在重构,天大的运气让我得以经历这个阶段!

从现在看来,当时并不知道团队正属于变革、进阶的特殊时期,可以解释我的疑惑;也不知道那里会有个名师,可以补足我多数的缺漏。

总而言之,运气真好!

最后一次前端红利

但最初入职就有一个问题,我过去的初衷是想验证自己是否适合做管理,其实是内心已经决定要转管理了,但仅靠管理无法拿到合适的职级,于是又只能吃前端的红利,最终也是技术分加管理分拿到了一个“技术专家”title。
我当时就下定决心,那是最后一次吃前端的红利(所以在写公众号后,索性将前面的前端技术文章全部抛弃了)。我认为我之所以能拿到不错的职级,还是因为之前写了大量的技术文章也认识了很多大哥,这些都是很好的背书和“我工作也很优秀”的依据,这比自己吹牛逼要更有说服力。但“技术专家”所带来的认知问题也在持续发酵,在实际工作中我表现出了对组织建设、业务产品、数据类问题莫大的兴趣,却对技术类不太感冒,尤其对前端类问题刻意远离!这很有些“不务正业”。

组织演进契机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团队(事业部中的技术部)的问题,当前团队是以职能线方式管理,这个架构与当时的情况已经不适应了。

团队在50人以下,技术负责人会处理多数业务问题,所以很适合按职能线划分。

但超过50人后就说明业务已经足够庞大了,这个时候要求一号位既懂业务、又懂技术、还懂管理已经很难,如果还要求他们带项目那简直是一种苛求:

1)职能线Leader或许会关注一些业务,但多数同学还是更关注技术,所以大团队和小团队的目标不统一,这可能导致大团队想业务优先,小团队在做重构精进自身能力;

2)业务产品对接人体验差,之前产品有事找一号位即可,现在有什么事要找前端leader、后端leader、终端 leader,有时候甚至还得找测试leader。没有矛盾还好,一旦出什么Case,最终闹了一圈后还得一号位出面拍板!

综上,团队大了后需要一号位作为大的业务专家,也需要几个小的业务专家,这个原因很简单:都不知道业务在做撒,也不能展开真正的对话,那你要做什么技术架构?

也有同学觉得仅仅一号位了解业务就够了,但一号位也是人,他如何去了解的那么细,并且他的见解总得跟一个带技术视野的人讨论吧?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度和情况的把握,如果阶段的核心就是技术重构,那么按职能线划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虚线项目组leader拥有合适的权责利机制,否则技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就是天生的仇人。

294743-20220110172750476-156998485.png

演进的困难

基于上述原因,我核心参与了这次组织变革推进,并一度深陷泥淖。

因为后端的leader不同意,他认为单元化闭环的演进方向是个很好的动作,但当前团队所处环境不适合做这种大动作:后端有很重的历史包袱,至少需要重构一些关键业务再谈单元化。

所以后端leader是认为方向或许可行,但时间需要往后移,至于需要等多久,这个需要看实际情况。

至此,就单元化这个事情产生了两个观点:

1)马上单元化,以我为首的激进派;

2)延迟单元化,以后端leader为首的稳妥派;

这里小鬼都表达了观点了,那么leader的观点是什么呢?

leader事实上是希望单元化的,因为如上述场景,他有实际的痛点有动力去推进这一切,业务需要组织演进,不然迟早得玩崩;

但他同时也有一个矛盾点:业务需要稳定、团队也需要稳定,在没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强推容易离心离德出现事故,这个是他不能接受的。

所以leader单元化迫切度大概是6.5:3.5,他会持续推动这个事情发生,但他同样不能说服自己去冒险,而且这个风险已经被明确的提出来了。

后端leader在团队多年,风险意识极强,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他单元化的概率可能不足20%,而从角色需要考虑的点来说,也没有任何问题。

对我来说首先十分愿意见证这个历史时刻,这会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历;其次初来乍到,我也有点想更快的证明自己,而且之前工作经历里面一把梭的赌博行为太多,而且更多是尝到了甜头,所以对风险是比较漠视的。

在这种拉扯下,单元化的事情就只做了一半:由我这边成立一个闭环的单元组,负责一块重要的业务,但后端资源需要自己想办法,这为我后面的一次大逆风埋下了伏笔。

补位的得失

上述事件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一些团队摩擦,对于一向“与人为善”的我有些措手不及,加之以前是一号位从没有出现过资源问题,这次相当于拿着5分的资源要做难度6分的事。由于整个团队都缺人,就算有HC也未必能到我这里,这个过程中小孙吃了很多苦头,背了很多压力(也获得了很大的成长),迫于眼前压力,我这边不得不降低标准招人,这里也埋下了其他隐患。

在那年最重要项目,团队另一个兄弟(一直在核心栽培的人)出了一点问题,考虑再三,我不得不自己下场带项目,虽然最终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一些低级别同学眼里甚至会认为小钗真棒,但我心里一点都开心不起来!这是因为,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些常规操作,换了团队中的其他leader,大概率也能处理,并且我算是收割了自己一直在培养的leader,最终我吃了我不该吃的经验包,代价是下面的leader甚至掉了势能,这得不偿失!

在接下来的人才盘点中,毫无疑问我的团队问题最大,leader和HR给出了相对一致的评价:小钗行,但小钗的团队不行!虽然认为这个情况可预期并且可以理解,因为我这边面临的挑战和拥有的资源本就不匹配,再加上有一堆历史坑要填,这就是Hard模式。下来后,我自己有了一个初步判断,单元化这个事情被验证了,但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做更大的尝试,有点难。

也是在此时,我拿到了来B站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也算是比较中肯的评价:是个人才,但不足以超神。

所以,我自认为是转型成功的,要去做管理这个事情得到了验证。

事实上,后面我拿着6分的资源做难度7分的事情时候,之前积压的问题逐渐暴露了,我在关键岗位上投入的人,都在出各种状况:

1)下面核心leader想搞技术,不想搞业务;

2)其他同学其他团队摩擦严重,不想当孙子,不看情况想当爹;

3)或者有同事八卦时候没把握好分寸,引起团队摩擦,这也直接引起了我leader的不满;

4)一些老员工因为历史待遇问题而离职;

5)......

上述问题看似很恼火,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事,这里真正的问题是我之前下场了!这里直接证明了梯队有问题。后续状况频出也是因为我的副班长出了问题,这导致了我需要不断的补位,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

大公司的中层干部怎么做?

上述Case是大公司中层管理大概率要遇到的情况,所以我们做一个复盘,再来一次会怎样?客观点说,现在自己比之前提升不止一个层次,但换到当时的场景大概率会做同样的选择,事当时的处理虽然有所缺漏,也算是不得已的最优配置,所以该出的问题还是会以其他形式发生,能力更强反而因为看得清做得更激进,这里有两个思考点:

1)收缩战略意图,不去做一些事情;

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定,之前已经探讨过,你的责任会因为你的能力与待遇而有所不同,大家如果空降到某个公司做中高层干部,一段时间都不折腾点东西出来,你试试?

所以事情还是得做,并且很难皆大欢喜,一个团队的势能总值是固定的,你多一点他就要少一点,除非内卷完了还得有强大的外卷能力。

2)外卷;

外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产品、业务也是我今年想核心提升的能力,显然这也是我现在不具备的能力。

所以就算是现在的自己过去做同样的事情,也只能是一个大号的小钗,会做的好点、柔和点,可能小胜,但想超神,不可能!

回到中层干部如何做这个问题本身,我这里有一套自己的答案大家可以探讨:

技术管理进阶——Leader的模型、手段及思维

大leader解决问题的思路只能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想办法:

2 梯队建设;

3 资源协调;

4 核心辅导;

5 机制匹配;

从要求的点来说,已经排除了leader下场干项目的可能性了!

一、选题

这里的选题,就是把自己的疑惑,将业务中碰到的问题,全部整理成一些课题,将这些课题指派给团队的“专家组”进行研讨,尽量找到答案,形成方案;

选题是战略切割,大了资源不足,小了没有效果;

思考选题要卷入足够的资源足够的意见,但不要被轻易带偏,要有自己的坚持自己的主见;选题能力就是战略能力;

二、梯队建设

这个容易理解,就是人才储备,招人开人;

选题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人才是解决谁来做的问题,缺一不可。

三、资源协调

大leader最大的优势其实是势能,也是我们所谓的影响力,因为影响力,很多你拿不到的资源我拿得到,你做不了的跨部门协作我能做。

找到合适的选题和合适的人,还得帮他们把相应的执行环境准备好;

团队做事会有很多卡点,这个时候你是否知道这个卡点所需要的资源是什么,是否能获得这个资源。

四、核心指导

在下面同学干活的时候,要协助其做大框架设计,粗粒度的梳理,防止他们走偏,给予合适的信息输入;

获得资源后,告诉团队如何使用资源;甚至告诉团队如何自己获取资源;

五、机制匹配

团队的问题是否得到系统性的解决,是否每次都依赖个人英雄?

总结—从选择到确认

经过第二个五年,我找到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验证了自己确实适合这个。

B站这段经历对我非常重要,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我在B站拿到了最初想要的东西:

1)我找到了自己在行业中相对真实的定位;

这让我更加自信,不会认为自己的成功只是偶然、只是运气好,总还是有一些实力在里面嘛!

2)体系化的组织建设知识;

在B站我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包括OKR、项目制、人才运营、闭环组织演进注意点,也看了很多书,如《经济学原理》:

294743-20220110172750447-537358559.png

这一切是我最需要的,之前的管理过于野路子,全部都是靠感觉,喜欢秀操作,但这种队伍只能是团伙,打不了上规模的战役。

而这次经历带给了我系统性的提升,相当于从一个乡村企业家变成了小型企业家,这种转变很重要。但这里有个点要注意:

事实上你做决定做战略的时候依旧是依靠之前的野路子,那个是你思考的结果,是你战略能力的底色,由最底层的逻辑驱动。

方法论的价值在于验证你的想法,甚至是包装一下以便说服更多的人,毕竟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新的开始

之前已经准备认怂,实打实的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这个时候第二次收到了之前CEO的邀请,武哥也在说最近公司势头不错,新招了几个P9、P10,问我要不要上车,晚了收益可能要降低,考虑再三于是准备回去了,结果大家都知道B站股票涨的飞起......

 3独立思考

再次回到公司时,公司变化很大!首先有件事情对我冲击很大!
几个高级别同事(技术)年龄都在40岁以上,而他们都对生活抱有相当的热情,这就很有点颠覆认知了,说好的35岁危机呢?
所以先终结传言,只要有良好的正循环框架以及心态,35岁危机是不存在的,但这里还有个大前提,35岁身体危机一定会存在,所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为长期战斗做准备,希望你们不要分叉!
关于第三个阶段,因为小钗正在经历,后续的章节会持续更新,这里就简单说几点感悟。

大Leader需要有深度的独立思考

你的leader是第一层战略输入口,但你不能期待他为你勾勒出所有细节!

如果你在坚决执行老板对世界的理解,这是最大的优点,但可能也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你的工作变成了【对老板输入的解读】,这就导致你汇报的内容全部圈定在了老板的思维里。

一般来说,老板(你的leader)声音会大一些,所以你的想法很容易被他左右,这其中的度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因为团伙和团队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有分工。

太过唯上,这个不是健康的状态,我们需要在细分领域跳出框架,上下佐证才能形成真正的创新。创新的底色是足够的阅读量,如果要跳出老板的认知,在通篇阅读量方面超过老板不容易,那么就要在细分领域下足够的功夫,我这里的一个思考是:

老板给予20%左右的思想输入,然后就要在某一层面、某一阶段的拒绝老板思想的影响,自己独立把这20%的论点,演化论证到60%左右,拿着多出的这40%跟老板对比拉扯,毕竟老板时间有限,虽然想的广,但未必在细分领域验证的有我们深,老板想的广,我们论证深,这也许就是一个差异化补足和配合的方式。

至于这额外40%的延伸对不对、好不好可以讨论、可以拉扯,但是我们已经是站在60%的场景下讨论问题了,这多出来40%的研究,就是我们跟老板叫板的底气

如何从60%去到100%,里面的占比是多少,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起测试、一起斟酌,而这一切全部建立在独立思考这个能力之下。

大Leader需要有跨界思维

这里并不是说你要去将财务、HR的工作做了,不同的工种有他的专业度在里面,但大Leader需要不停的外卷!

技术的价值在于场景应用,但多数技术对业务思考较少,对所谓业务场景化创新是完全没想法。走出代码世界,更多的参与真实世界,多见一见业务的发展和困难,是技术第一梯队最需要做的事情。

一切能够被代码化和算法实现的,我们都应该去关注,任何能被技术解决的问题都应该优先考虑技术,比如这里的案例:【开源】数字化转型实操——从《一分钟日报》开始

《CEO驾驶舱》是一套效能解决方案,是公司数字化转型、精细化运营的开始。

他对公司的帮助是:有一个工具能提供【依据】以【验证】哪个地方【效能有问题】,并且提供一定【手段】去【降低】这些【损耗】产生的概率。

......

 4结语

到第三阶段后,不再会认为技术是核心生产力也不会认为管理有多么的牛逼,他们会更多的关注真实世界的难题,比如:

1)跨部门协作如何解决;

2)中后台的效能如何评估;

3)项目ROI如何判断;

4)如何有效去掉中间商;

5)......

所有的这一切听上去跟玄学差不多,可谓捕风捉影,凭风造雨,其难度可想而知!!!后续有更多的内容,我们再一并讨论吧。

至此,小钗的2021年总结结束,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这里的公众号也求关注

也可以加群交流:

294743-20220111161425441-1746983270.pn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