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shejidaren.com/shejishi-chengzhang-jingli.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1月 14, 2022 发表于: 设计杂谈. 评论

Sponsor

小编注:本文由资深设计师三鱼分享他的成长经历,以及对设计的认知,如果你在迷惘,如果你在怕内卷,不妨看看本文,设计达人精选,杜绝水货,以下是原文。

image-pending.gif

认知可以让你们前进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但是技能才是推动你前进的核心动力。

对不起干货又迟到了。本来我计划等11月份一款产品上线以后再就着案例一起来讲,但产品上线的时间一直拖到了现在。目前我手上还有大量的案例无法和大家见面,离它们完全解禁的时间只能用“遥遥无期”来形容,三鱼只能想想别的办法,看看是否能用一些别的形式把经验分享出来。

这次的内容信息量较大,但也会有一些杂乱。越往后我的观点越与主流观点相悖,但都是基于个人实践得出的结论,各位斟酌着看。

产品体验设计师的核心价值

一款产品,本质是提供服务以解决某个用户问题。因此产品体验设计师对整个业务的核心价值一定是解决用户/业务问题,其次才是带来美的感受。“产品设计师的价值取决于业务需要他贡献出多大的价值”。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你就能理解接下来的两个观点。

交互创造价值的机会大于视觉

交互在工作流程上在视觉上游,产品问题的讨论一定是先基于交互,所以在交互领域解决问题的机会远远多于视觉。因此在产品体验设计中,交互创造价值的机会往往大于视觉。所以我的建议是:体验设计师可以做纯交互,但尽可能不要做纯视觉,工作中一定要触及交互部分。

B端体验设计创造价值的机会大于C端

价值,应该是所有大厂设计师都被问到过的点。不管你的价值陈述对象是谁,本质上都是陈述给业务方,区别仅仅是由你直接陈述给业务方,还是由你的上级将大家的价值汇总打包陈述给业务方。

所以,业务方愿意买单的价值才算价值。

作为一个C端B端都待过的设计师,我说说二者的特点:

C端产品功能少+简单(面向小白)、产品体验有竞品可参考,因此体验设计难度可控。

B端产品功能复杂+庞大、竞品参考成本高 (赛道小众(无竞品)、专业门槛(跨行业)、收费门槛(企业版定制)),因此产品体验难度更大,业务只能依赖设计师所给出的体验方案。

从前文的观点“产品设计师的价值取决于业务需要他贡献多大的价值”来看,B端体验设计的难度更高,所以B端体验设计创造价值的机会应该更大。

坊间传言:tb的设计团队据说有上百人… dy的设计团队据说有数百人… wx的设计师连按钮是圆角还是方角都要展开讨论,还要做ABtest… 三鱼讲个小故事吧:

在C端的工作就好像在一艘装满水手的大船上
你在船上被分配到了负责擦拭桅杆的工作
你需要思考如何在擦桅杆的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你研究了不同擦拭工具的工作效率
研究不同温度、湿度下的桅杆油漆磨损情况
你越研究越痴迷
这份工作看似简单,但其实
有很多可以深挖的点
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甚至你的价值看起来还很好衡量
毕竟在大船上
哪怕是一根桅杆都会被天天使用
看来这真是一份有价值的工作
毕竟
体验设计就应该做到严谨且锱铢必较嘛!

可以思考一下,倘若一个领域能创造价值的机会已经很少了,那就意味着这个领域的竞争会变得残酷且事不由人。大家论证价值的成本越来越高,边际收益越来越低,俗称“内卷”…

再来看看B端,B端体验设计师往往可以负责一个完整产品(甚至多个),设计师会负责产品的框架搭建、逻辑梳理、页面设计、品牌、官网、运营等一系列设计。有趣的是,由于B端设计往往都是创新项目,产品经理其实对这个产品该是什么样的也没有清晰的认知,最终的产品形态往往是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一同讨论出来的,设计对业务的价值不言而喻。

如果还是套用那个故事,在B端工作,你所负责的可能是一艘小船,你的注意力不再是这艘小船的桅杆是否擦得够严谨科学,而是这条小船的航道、动力、扩建规划等,这些将会更有意思。

工作难度决定价值,价值与职业寿命挂钩,职业寿命决定了焦虑感。那三鱼的建议也不言而喻。

动态思维是B端交互很重要的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把动效归为视觉能力。但事实上,动效背后的动态思维应该是交互尤其是B端交互必备的能力。看看下面这几个案例中设计师所解决的问题。

案例1

下图是AE的界面,当用户不选中任何图层时,点击“形状工具”,可以新建一个矢量图形,但当用户选中某个图层时,再点击“形状工具”,该功能则变成了给用户选中的图层创建蒙版。我相信用过AE的人,都见识过这个鬼畜的交互:即同一个按钮却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Adobe After Effects-“形状工具”

在我所负责的一款数据分析产品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即用户点击图表icon可以新建一个图表,用户选中某个已有图表时,再点击图表icon则是切换该图表的类型)。

因此在2.0版我们尝试将 “创建图表” 和 “切换图表类型” 两种场景区分开。可以看到下图中,图1和图2都解决了这个的问题。但图1的方式是直接将其拆分成两套功能区,虽然解决了问题,但也让导航的内容变得冗余。而图2的方式则更为巧妙,拆分功能区的同时,利用鼠标的点击和失焦,用动效的方式让用户感知到场景的切换,不影响操作的同时还节约了导航空间。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案例2

在一款数据产品中,我们上线了一款新功能,对用户有很大的学习成本,于是我们计划在承接页放一张功能全局流程图,它既可以对新功能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同时也可作为功能入口快速定位想要的模块。但问题来了,由于功能复杂,导致流程图上的信息体量太大,倘若完整展示,则会超出一屏空间,用户就很难看清完整的功能流程。最终我们通过动效手段,兼顾了“模块介绍”和“流程展示”,这种展现形式也被业内好评,还被华为云等多家云服务厂商所借鉴,现在大家在很多B端产品中都能看到我们的影子。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案例3

以上两个案例比较复杂,再举两个简单的例子:B端产品限于专业性,表单信息通常很长,所以为了表单信息能尽可能完整展现,我们在下拉框展开的瞬间,往外“借”了一部分空间,以展示更多的信息。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案例4

这是一个“逻辑表”,一个数据模型中通常有N个逻辑表,信息密度极大,因此我们要尽可能节约空间,所以我们在不影响用户使用效率的基础上,把搜索框“收”了起来。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有没有发现这几个案例解决的都是交互问题,而且是直接影响用户感知的交互细节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具备动态思维的时候,交互在面对“信息过载”这个B端绕不过去的课题时,唯一的解法只有“平铺”一招,但这招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明显不够用。而一旦具备动态思维,交互设计师就可以从“时间(出现顺序) + 空间(叠放层级)”两个维度对信息的展示进行重组,解题能力将大幅提升。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不止是前文提到的“信息过载”… 诸如“提升操作效率”、“降低认知成本”、“数据可视化”也全是B端体验中对用户体验影响极大的课题,对于交互的工作,也不仅仅只有产品框架的梳理,还有产品细节的打磨,尤其是一款产品成长到后期,一定会围绕体验细节精细化打磨,只靠“静态平铺”这一招恐怕远远不够解题,而动态思维能拓宽B端交互在细节上的解题思路,对交互而言是很重要的能力。

视觉创造价值的机会大于交互

我疯了吗?明明前面才说了“交互的机会大于视觉”。三鱼解释解释:对业务而言,交互的机会往往大于视觉,但对设计师自己而言,“交互”是一种必备的但不易被证明的能力,反之“视觉”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但容易出彩的能力。

再说详细一点:在设计师的职场博弈中,“交互能力弱”有可能会成为你的短板,但“交互能力强”却很难被塑造成你的长板,因为它的论证成本极高,尤其是在B端复杂的业务场景下。与之相比,“视觉能力弱”往往不会成为一个设计师的短板,但“视觉能力强”则可能成为一个设计师的长版,因为它的论证成本极低。不要小看论证成本,晋升答辩通常只有15-20分钟,如果不能在极短时间内论证清楚自己的能力(价值),就会很吃亏。所以短时间内把自己的能力(价值)论证清楚极为重要。

根据我的经验,短时间内将“交互”论证到“强”的难度远大于将“视觉”论证到“强”。所以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方式应该是将交互论证到“不弱”+将视觉论证到“强”的能力组合。

但现实是几乎所有大公司的体验团队,视觉设计师往往被交互设计师“压着打”。因为“交互”是必备能力,“视觉”是锦上添花能力,“视觉能力弱”并不算短板,而“交互能力弱”却是明显的短板。在大部分设计师都谈不上具备明显长板的前提下,在职场博弈中,存在明显短板的一方一定会输,也就是说视觉一定会被交互压着打。所以如前文所讲,三鱼建议:“体验设计师的工作一定要触及交互部分”。

所以标题可以完善一下:“在交互已不是短板的前提下,视觉创造价值的机会大于交互”。

三鱼的做法

(这一段是题外话)既然讲到这里,大概能理解三鱼的做法了吧?我在站酷所发的作品,都是英文排版+动效展示,目的就是只展现视觉的“强”,因为它是一种观众只需要“看”就能感受到的、论证成本极低的能力,很适合线上场景。倘若有听过三鱼线下分享的同学就会发现,同样的作品我在线下会花很大的篇幅讲出背后的交互思考,因为要想论证清楚交互的“强”,就离不开阐述业务原理,这是需要观众付出“看+听+提问互动”的理解成本才能get到的,因此只有线下场景才比较适合展现出交互的“强”。

嗯,虽然前面说了交互的论证成本很大,但谁规定了“视觉”和“交互”必须要孤立论证。有机会我也分享一下体验设计该如何论证交互的“强”。

B端的劣势

我不喜欢很多人鼓吹的“B端是一片蓝海”,仿佛转行B端就进入职业发展的快车道一样。三鱼必须坦言,B端比起C端,同样存在着极大的劣势:开发成本大就不多讲了,B端产品往往服务于一小戳群体的工作,这些用户群体本身数量较小,而且很多还是新兴职业,所以B端产品发展初期的用户体量都很小。那么就带来一个问题,一小戳用户的收益往往短时间摊不掉研发成本,如果没有公司战略上的强投入,那么产品更新迭代将是极慢的,甚至90%的产品会因为收益不足,永远停留在1.0版,也就意味着大部分B端产品可能连体验流程都无法闭环,更别说打磨体验了。这些问题在C端不容易遇到,但在B端却很常见。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这也就导致了开发资源都优先投入到功能研发中,留给体验打磨的开发资源很有限,这会影响设计师的价值论证。我亲眼见过一些设计师负责了很多1.0的B端项目,这些产品在几个核心功能上线后,就停止更新迭代了,产品经理和研发只在意核心功能能让用户用起来,至于体验是否流畅,流程是否闭环,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因此这些设计师忙了一年,却没有一个可以论证自己价值的体验设计故事。这在B端是一个普遍现象,是B端相对于C端的劣势。那些只讲B端的好,不讲B端存在问题的言论是不负责的。

当然,哪怕存在这样的劣势,B端体验设计依托复杂业务所带来的价值优势依然是C端无法比拟的。而B端的劣势其实是可以克服掉的,也就是接下来我要分享的“干货”。

先说说上次那篇文章中,我认为通常情况下设计师要讲出有价值的好故事主要靠两点:

1. 时+运:B端产品更新迭代慢,你如果有充足的耐心陪伴它成长,且它足够好运地成长起来了,且你也足够好运没有被中途变更业务,那么恭喜你总算等来了一个讲出好故事的机会。但目前互联网早就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这种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

2. 权力:依靠你能调动的资源,以体量来堆出一个好的体验故事,比如造轮子。好处是简单粗暴,故事往降本提效上讲业务肯定是买单的,缺点是轮子不能经常造,造多了就不降本了。而且故事的效果受限于业务体量,有多大体量讲多大故事,所以这种故事更多地适合大厂的管理层去讲。但这似乎就把鸡和蛋颠倒了,倘若设计都熬到这个位子上了,又何必来等我的“干货”呢?

所以在过去两者都不具备的前提下,我有一招自己的玩法。先来看一个案例:

https://www.zcool.com.cn/work/ZNTczNjg3MDg=.html

如果你把案例中的视频看完,你大概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涵盖了产品框架、角色路径、界面设计、品牌设计的还算蛮大而全的方案,虽然限于保密,对外只能看视觉,连Logo我都不敢多解释两句。所以我大致讲讲:一开始,产品经理所提过来的需求仅仅只是几个核心功能的设计需求,大概4-5页原型图,这时大部分设计师可能会按照原型图把交互和视觉完善,然后产出设计稿的标注和切图,交付开发。

但三鱼了解完业务之后,发现这个1.0的需求用户的路径并没有闭环,于是我继续深入理解业务,为产品定义了三种不同的使用角色,并根据每一种角色的诉求推导出场景和体验路径,从而重新梳理了整个产品框架,补全了缺失场景。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然后将产品能力集成并可视化展现出来,最终交付了一套流程闭环、交互创新、视觉感知强烈的体验方案。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这套产出令业务很惊喜,也认可了整套方案并愿意为之投入开发资源。但三鱼实话告诉你,目前大半年过去了,我所提交的方案被开发上线的只有60%,因为目前的用户体量实在支撑不起更多开发人力投入了,所以哪怕那40%的功能是对的,也需要很久以后才能开发上线。

但没有关系,对我而言,我已经得到了一个流程闭环、交互创新、视觉感知强烈、能充分反映设计价值的故事了。

这便是三鱼的思路,概括下来就一句话:把1.0的需求按3.0的质量产出。毕竟当现实条件无法支撑你展示自己的价值,那就自己创造机会去展示。靠这个思路,当别人还在耐心且不确定地等待业务慢慢成长时,三鱼已经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优质故事,这也让我的职场博弈占了优势。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我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业务方当下买单的价值,似乎与前面我所说的观点有出入。

这里我要再讲一个观点:设计对业务的价值不一定以设计师对当前业务的价值为转移。通俗来说,所有业务方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是功能完善、流程闭环、体验舒适的,这个诉求可能会因为当下开发成本的短缺而被抑制,但却是可预见的只要条件成熟业务就一定会产生的诉求。因此设计师主动往前走一步的做法一定是业务方所认可的,哪怕最后没有开发人力落地这些设计,业务方也清楚是现阶段的业务水平所导致的,而不是去否定设计的价值。而对于设计师而言,只要你提供的设计方案是超预期的,总有一天会有优质的业务场景愿意为之买单 (意会) … 总之,“把1.0的需求按3.0的标准交付”是一条经过三鱼验证过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以上输出的都是认知,认知的提升会带来成长的幻觉。但事实上,哪怕你知道了动画对交互的提升巨大,但不具备动画能力也是空谈;哪怕你知道视觉创造价值的机会更大,视觉能力不够成为你的长板也是空谈;哪怕你知道把1.0的需求按3.0来产出收益巨大,你不具备3.0的视野也是空谈… 认知更像是临门一脚的点破,手上功夫才是你的基本盘。

手上功夫的成长

最后聊聊成长,三鱼的经历可能会给你一些参照吧。先附上我的培训班作品,这就是三鱼最初的水平,那时我已是工作了两年转行的状态,年龄和经验都很吃亏。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培训班作品-《爱情小管家》

但三鱼运气还算好,赶在互联网的末班车进了大厂。这保证了我的成长环境至少是不错的,也更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好的产品、优秀的设计师,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说真的,当初能进大厂,也许有能力的加持,但更多的要归功于时代的运气)。

但进了大厂也未必就踏上了快车道,大厂的竞争很激烈,好的项目机会从来都是抢手货。从培训班出来的我,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被分配去做广告图优化,三鱼先解释一下这个工作:就是客户在我们的产品中投放广告,有些客户投放的广告点击率并不理想,为了确保客户的推广费花得值 (不然人家不投了),于是我们会对一些不理想的广告图进行设计优化。对设计师来说,这些广告图的质量参差不齐,且没有源文件,优化工作是一件繁琐且低价值的事。这种事,很适合我这个刚转行的菜鸟来干。下图是一些我优化过的广告图,这就是三鱼在大厂一开始的主要工作。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广告图优化

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毕竟能创造价值、能挺过试用期三鱼就谢天谢地了。于是我很认真地完成手上的工作,还沉淀了一套广告图优化“方法论”,比如把广告图分为电商、工具、游戏、社交等,每一种类别有特定的优化方式,还附带最后的数据验证… 嗯,这是我第一次接触 “大厂套路”。

看我广告图优化得还不错,于是主管给我新增了一项任务:我们团队每天都要在Facebook上发一条动态,每条动态都会附一张配图,所以每周我需要画5张运营配图。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日常运营支持

日常运营配图所要求的质量并不高,倘若只是按可交差的水准来产出设计,这5张图其实费不了多少功夫,于是三鱼决定利用富余的时间去锤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具体来说:每周一业务方会告知本周需要绘制的5个主题,我会用一天的时间把其中4个主题快速地画完交差,然后留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去设计平台上学习新的风格,并结合主题去创作。比如下图的产品矩阵纪念日:https://www.zcool.com.cn/work/ZMTQ4MTQyMDg=.html。就是花了心思去做的。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产品矩阵纪念日

再比如美食节活动:https://www.zcool.com.cn/work/ZMTUwNDk4NzY=.html。我不仅尝试了新的风格,还给它加入了爱情故事。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还有一些名人名著的纪念日闪屏:https://www.zcool.com.cn/work/ZMTY3MTkzMjg=.html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于是我就一直用这种刻意练习的方式,把自己的手上功夫越练越扎实了。而对于业务方来说,本来预期就不高,偶尔还能收到三鱼超预期的设计交付,自然是很欣喜的,于是对我的评价也很高。

随着我的交付质量不断提升,业务方的预期也越来越高。一次在别的设计师的运营事故中,业务方指名要三鱼来设计。于是我站出来救了场,这次事件过后,大家突然意识到我不是一个初入行的菜鸟了。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地球一小时

但三鱼的目标还是想往产品体验方向发展,但产品设计的机会是很稀缺的。但三鱼随即等来了一个机会:我们的核心产品要进行一次体验升级,这种级别的项目只有最资深的设计师才能参与的。所以我们的主管选了三位资深设计师来比稿定方案。

三鱼很积极地表示自己也想参与比稿,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保证参与比稿不会耽误手上的工作。由于我之前的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不错的口碑,主管同意了我的请求。

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于是一口气出了两套方案 (都在站酷中)。

但现实很残酷,大家并不认可我作为一个设计新人的实力,我的方案在一开始的内部评审中就被提前“毙掉”了 (其实这很正常,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新入行的设计师的实力)。不过主管考虑到我认真的态度,虽然让我失去了上台提案资格,但还是把我的两套方案作为“更多风格探索”放在PPT的最后了…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三鱼的两套方案

但戏剧性的一幕又来了,提案的过程很不顺利。可能是因为那时流行扁平风,但过于千篇一律导致几个大领导看腻了,反而认为我这种带质感的方案让人耳目一新。结果我的陪跑方案居然奇迹般地被采纳了…

这可把三鱼牛逼坏了,当晚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小白,小白叮嘱我:“这个时候很尴尬,这么重要的项目不可能完全交给你这个新人来负责,你现在最好的做法是一定要低调,明天去了公司别吭声,等你的主管来找你聊,听安排就是了,切记切记,我看你已经飘得不行了”!

于是第二天三鱼全程装蒜,默默地等待着。果然!主管来找我了,希望我能加入到产品改版的项目中来,她会安排一位资深设计师带着我一起做,至于我手上目前的工作,就交接给其他设计师吧。于是三鱼开开心心地服从了安排。

噢对,由于原来业务方对我实在太满意了,这次的业务调整,那些业务方纷纷跑去请求我的主管“让三鱼再为我们画最后一张吧…” 我也被主管戏称为设计团队的“头牌”。

写到这里,三鱼算不算靠努力与运气就走上快车道了?事实上还早… 目前为止我的手上功夫还仅限于PS用得不错罢了,其它能力为0。而能力的欠缺很快就让我遇到了难题。

那就是:动效设计师不干了。

以前的一些大厂会设置专门的动效设计岗,由一位擅长动画软件的同学来帮其他设计师实现动画上的创意演示,但这种“只能替别人实现创意”的工作模式,对动效设计师的职业成长不利,于是越来越多动效设计师转行去做产品体验。

这可苦了那些不会做动效的设计师 (包括三鱼),工具类的产品,对动效的要求比较高,倘若没人替自己实现脑海里的动画创意,工作对接就很吃力了。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所以只好去学。三鱼觉得动效比3D还难学,它难在几乎找不到针对性的动画教程,那时我能从网上找到的动画教程全是教“影视后期”的。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学,不然我的创意就不得不妥协于手上功夫了。于是三鱼一路东拼西凑,艰难地把动效学会了。

下图是我做的第一个动效,一开始我只会简单的位移旋转,动画虽然生硬,但好在PS画的素材质量本身不错。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这是一年以后的水平,那时我已经能3D+动效结合着玩了。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说到3D能力,也是在这期间,我和小白一起报名了第一期的白无常C4D课程培训班 (三鱼喜欢抱团学,可以互相监督,一个人学很容易半途而废),我还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了实际工作案例中。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当我把这两张图发给白无常老师看的时候,老师很诧异:“我没有教角色建模呀”?其实图里的熊是PS画的,说明那时我的PS水平已经比较强了。

说到PS绘画,这种风格受李舜影响比较大。在李舜的风格刚出现的时候,我觉得很惊艳,就去学习了她的画法 (她写过一篇教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她的站酷找找)。下图的IP算比较出名的了,因为这套作品时不时被我发现放在了某些淘宝店里挂羊卖狗…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帮到多少设计师,一名设计小白的成长经历

那段时间是我过得最快乐的时候,我同时负责产品体验和品牌设计,包容的大厂环境也给了我学习和应用新技能的空间,一年的时间我的手上功夫突飞猛进。

再后来去了福厂,那是三鱼最痛苦、但也是成长最大的经历:

我遇到了一个很糟糕的主管,在福场的三年多时间里,三鱼一方面依托平台加速成长,一方面对抗来自主管的PUA,并最终完成了反杀。细节不多讲了,说说最后的结果吧:这三年里,我的绩效全是最优(凭借着无法否定的能力和成果,三鱼逼着主管给自己打了好绩效),反观这位主管,三年里有两年拿了最差绩效,最后被迫转岗…

我在福厂的成长不仅是手上功夫,更多的成长是“认知”,而后者对我的职业突破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这段经历很痛苦,如果说在百度的成长是技能上的成长,它是一个逐渐变好的过程,是愉快的,那么在福厂的经历更像是把人打碎以后的重塑,因为认知的成长一定是伴随着否定、怀疑、焦虑的,三鱼在其中艰难地探索出了一条可能是对的的路,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分享吧。

回想起来,三鱼算幸运的,我赶上了互联网的末班车,在狼厂宽容的环境下锻炼了能力,在福场如日中天的阶段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但三鱼也是不容易的,我的成长经历并没有大家臆想的那么一帆风顺。大厂的竞争非常惨烈,被打碎以后是一蹶不振还是再重塑?这么多大厂设计师,能出头的有几个?玩明白的又有几个?

这篇文章真长,如果你能耐心读完… 嗯,算你厉害。我最后再总结一下吧:

前半部分讲了认知,是三鱼基于自身环境所形成的认知,但这些认知希望大家斟酌着看:第一,它是基于三鱼的成长路径和自身条件所得出的,未必适合所有人;第二,行业是不断发展的,认知也不会一成不变,也许一年以后这套认知就失效了。

后半部分讲了成长,当然主要集中在专业上的成长,这也是目前大部分设计师更需要的,也是比较适合在站酷分享给大家的。

认知可以让你们前进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但是技能才是推动你前进的核心动力。三鱼能讲的东西还有很多,后续再慢慢聊吧。

设计达人精选,杜绝水货,喜欢请来个三连击吧(点赞/在看/分享)

作者 | 三鱼先生
来源 | 站酷(feizai.zcool.com.cn)

推荐:查看最受欢迎的 301 个设计网站 → http://hao.shejidaren.com
交流:为设计新人提供的设计交流群,请加入UI设计交流群,分享经验、接单、求职、聊设计。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分享到你的微博、QQ群,并关注我们的微博,谢谢支持。
版权: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否则禁止转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