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双减拐弯、普职分流,2022中国教育往何处去?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jiemodui.com/N/13041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双减拐弯、普职分流,2022中国教育往何处去?

作者:星图 发布时间: 2022-01-12 16:54

1629094968425224.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双减”,是2021年中国教育的最关键词,很多人说“双减”可谓“高速路上大拐弯”。

进入新年,我们依旧困惑:大拐弯后,家长该如何应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学校正在或将要发生什么变化?“中考分流到职业教育”的焦虑,如何消解?中国教育会在“双减”的影响又将走向何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最擅长于教育战略研究的老朋友、《得到·全球教育报告》的主理人、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沈老师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

  • 双减看似“高速路上大拐弯”,其实是促进教育的回归;《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本质是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

  • 教育目标并不是“减负”,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让孩子“学会自主”,只有让孩子自主学习,才能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

  • 像朝阳二小的事件,是多种因素的集聚,如果学校不进行改革,未来类似事件还有可能频繁发生。

  • 有人认为中高考指挥棒还在,双减能有什么用?难道取消了中高考就皆大欢喜了吗?不会!新的评价方式只会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不可能等到所有绿灯都亮起才通行。

沈老师的尖锐是有底气的。她有近30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曾为北京十一联盟学校、上海93所新优质学校共同体、深圳红岭教育集团、未来教育家项目等做过战略发展规划。作为中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她研发了校长培养系列创新课程,每年培训100多位中小学校长。

从2019年起,她每年在“得到”平台上发布年度《全球教育报告》。2021年她在北京、上海、浙江、四川、河北、深圳等省市做了学校调研,始终走在教育第一线。希望沈老师高瞻远瞩的见解,能给困惑的家长们更多的启发。

ac7f2c0c951e4becd56528c91745b064.jpg

*为方便阅读,本文以第一人称呈现。

双减是教育的回归,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自主” 

有人开玩笑说,双减是“高速路上大拐弯”,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以往越来越激烈的教育军备,已经让抢跑、内卷、鸡血变成了常态,而“大拐弯”的目的正是为了回到教育目标的轨道,也就是回到“人之为人”的本质。

换句话说,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成为人,而不是工具。

工业时代的标志就是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也给学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们把孩子也当作产品来生产,生产出的“特等品”进入北大清华,分数不太高的就进入不同等级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行业。实际上,我们在用生产工具的方式来培养人。

而知识时代来临,唤醒了“人之为人”的意识。如果继续把孩子当工具,那么他就有可能被机器所替代。而“人”的特性是,他可以适应各种变化,面对困难、挑战时,会有足够的底气、自信和能力系统去创造问题解决方案。

只有重视了“人”,才有可能不被机器淘汰,和机器合作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双减”就是一根撬动的杠杆,促进教育目标回归本来的轨道。这个目标并不是“减负”,而是让孩子“学会自主”。只有让孩子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自己,这也就是教育的本意所在。

我曾遇到过很多人,他们的成长时代都是被选择的:家人叫他去考职校、师范,他就去考;家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就选择相关专业,尽管自己一点儿不喜欢;家人觉得公务员旱涝保收,他就去做……今天孩子们的父辈,可以说至少50%以上都在被动而非自主的选择中成长,所以才会出现今年跨年演讲中罗振宇老师提到的“35岁现象”。

3f5dcd9ee300ca316a7451ad7fd7bfb1.jpg

△罗振宇35岁现象图

当一个人没有学会自主,不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时,到了35岁、40岁,依然只能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目标,那么就始终面临着危机。 

而我们只有学会把“自主”这件事交到孩子手里,才是真正帮助孩子适应未来的生活。如果再按照家长或老师的成长路径和成才标准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告诉他哪些工作稳定、哪些技能是必须的,是行不通的。请问,我们又如何能确认这些技能是否一定能让孩子立足于明天?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通过12年的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他走出高中时,有独立意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到哪里去、擅长什么、有足够的胜任力,去应对各种成年人、家长、老师都从没遇到过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才不会走入父辈一代“被选择”的局面。

而“双减”可以说是加速了这种可能性。

双减后的学校,不能简单的做减法

在这一年中,我走访了很多学校,看到有一些学校面对双减还是存有两种心态:

其一,一阵风心态。有学校觉得历年来的教育改革可能都会松一阵紧一阵,过一阵子后就回到原路了。所以不少学校告诉老师说,加油,再苦一段时间就好了。但事实上,双减后,老师的课时量和工作量都会增加,如果学校不启动系统性的组织变革,老师们内在的动力系统就会不持久。

最近成为热点的朝阳二小的事件,其实这是多种因素的集聚,是学校真正进入内涵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这个阶段要靠重塑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角色特性来焕发教育的力量,而要改变这样的状态,需要学校进行系统的组织变革,如果不变革,未来这类事件还有可能频繁发生。

其二,简单做加减法的心态。“双减”看起来很轻松,作业没了,补课也不见了,但只是在物理层面的增减,或者小学管小学减,初中管初中减,这样到高中就只能加了。不思考双减的真正目标到底是什么,只是简单地减“量”、降“标准”,那么损失的依然会是孩子。

这两种做法都是没有把孩子的成长放在中心,只是为了应付时局或为了学校管理方便。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之为人”,而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不是一夜形成的,而要通过12年的能力培养的序列来梯度培养。

我很欣喜地看到有不少走在前面的学校,已经围绕双减开启了组织变革,或者至少从课程出发进行改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呈现出丰富可选的课程,支持学生学会自主。

比如这张来自重庆一所小学的课表显示课时长度开始发生变化,有15-20分钟的微课,也有30-35分钟的短课,还有50-60分钟的长课,长短课时的搭配既符合小学生的专注规律,也保证了孩子动手做实验和小组互动的时间。

52d1351bf10bc9b81b76c521b06ccf47.jpg

而下面这张来自上海宝山区的一所实验学校的课表显示,主题综合课程占到了很大比例,意味着学校从分科教学转变为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在接受挑战中,自定义学习路径,实现自主规划的目标。

ab47da36d078986ec8e635c1e1185977.jpg

还有一张来自北京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课表,这所学校已经完全告别了分科教学,完全通过学习任务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此外还设置了大量的自选课和社团活动。

7d3793085b46a9b373355578ca8e37c6.jpg

这么做的好处是,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懂得投入什么放弃什么;发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找到自己愿意不断花时间去琢磨的事情;引导孩子知道“我为什么要学”、“学这些对我有什么用”,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孩子就会产生内生的动力。

学校的新趋势

学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共同培养

与此同时,学校也开始把学生的素养特别是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摆上日程。

如果孩子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只知道自己的语数外成绩,而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或者不清楚自己肯定不适合什么职业,这样的基础教育是不完整的。

只有把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术能力的发展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让孩子从小去体验、探索,未来他的职业选择才会是热爱。

我看到不少K12的学校,职业教育已经发生在小学,每一个学习任务、PBL都融合了职业素养。

比如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是给家庭做一周均衡营养的餐食搭配。学生的角色是营养师,要去和家人沟通、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社会性情感的培养),要找到营养均衡的饮食(生物、科学学科),还要多样化表达呈现出你的方案(语文学科),并且配合一些体育运动(体育学科)。

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有真实的专业营养师贯穿在学习任务中,给学生讲解平时他们是怎样工作、怎样思考问题的,让学生也代入营养师的思维方式来做项目。

这样小学、初中在学习任务中认识职业,到了高中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职业体验、实习,12年的培养下来,才能让学生真正知道自己未来可以走的方向。

“中考分流到职业教育”,则是家长很大的一个焦虑,我个人觉得未来的中考会逐渐淡化,有三个原因。

其一,从成长规律来看,每个孩子只有到了18岁,才会在动力系统和制动系统(通俗地说踩油门和踩刹车)发育成熟,这才是心智成熟的人,他们可以走上社会,因此经历完整的K12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其二,从教育规律上来说,“能贯不断”,对于K12教育,一贯制可能是一个走向,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体系遵循着人的12年成长而设计。事实上,现在北京、深圳、青岛等城市已经出现了不少K12一贯制学校,今后3-5年,还会越来越多;

其三,多样化的高中类型和形态会进一步生长。比如综合高中有望在中国出现,在我国出台的“职教22条”中,有一句话是“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说明在中国出现职业能力和学术能力融合的综合高中指日可待。

这三江并流,包括世界教育基本走向,都告诉我们未来有可能会出现新的方案,来解决中考分流的问题,这也将大大缓解家长对于中考的焦虑。

评价体系已经在改变

你永远不可能等到所有绿灯都亮起 

有家长可能会问,虽然学校可能已经在行动,但中高考评估标准没变,“双减”能有什么用呢?还有家长担心孩子中考被分流到职业教育,上不了普通高中。焦虑根本上是担心在筛选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中,孩子被筛出去了怎么办?

我想说,尽管中高考这两根指挥棒的筛选本质并没有改变,但考试命题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要假以时日必然会带来更大的调适和变革。但就指挥棒这件事的认识,我希望从两个视角来加以思考:

一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在探索多元评价体系。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走进一所学校,从校长到老师的嘴里都会非常专业地说出一些以前并没有听到过的名词,如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基于能力的评价等等。这说明学校都有非常明确的意识——学校教育既要让每一个学生适应得了未来,也要能够赢得了今天。要走好这条特别理想、非常现实的道路,就要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与表现中,沉淀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终结性评价中学会体察命题者的用意,能够成为具有自我评估能力的人。

说实话,说考试指挥棒不变那是不客观的,这些年来考试命题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每套试题的最后部分,都体现了综合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需要能力和素养导向。

这是第一个视角,也就是从评价方式本身来思考。

再来换一个视角,难道我们真的以为中高考取消了,一切都皆大欢喜了么?不会的。评价方式只会越来越回归能力与素养,而如何评估出能力和素养,那就意味着评价方式只会越来越体现挑战性,体现在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体现在处理一个个不良结构问题时的迁移能力。

其实,我们成年人是有经验的,我们所处的职场从来都不是条件完备、资源富足的,我们需要调用自己的经验,或者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去解决一个个不良结构但又非常真实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挑战性越大,我们的能力和经验值也就越高。

那么,孩子不也是同样道理吗?我们不能再期待今天学校里的学习身处真空之中,也不可能再用我们小时侯非常熟悉的“验证性”实验的方法来学习了,也就是按照教科书上的完备条件按部就班地做一遍。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在条件不够成熟,资源不够完备的环境下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

任何一个成长阶段,不管是学生时期还是未来工作,请记住,永远不可能等到所有绿灯都亮起才通行。

因此,家长在日常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能看到孩子平时的成长过程,丰富他的生活经历,培养孩子的素养,又要学会和学校联手,理性地分析学业成就背后孩子的进步和薄弱在哪里,而不仅是简单地看一个分数指标就去下判断。

你看,有了这两个视角,我们就不能轻易地说既然评价体系没有变,所以我这不能做,那不能做。而在这种情况下,才更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自我评估和调节学习节奏的能力等。学会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才是对孩子真正有营养的教育。

进入依法带娃时代,必须思考家庭的价值观和战略

面对双减以及未来教育趋势的变化,家长可以做什么?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法律规定:“父母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这意味着,中国家庭正式步入依法带娃的时代。

有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家庭教育还需要有法律支持?“依法带娃”时代的家庭教育和之前会有什么差别?法律颁布+双减之后,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我的看法是,《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本质是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知道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有着不可取代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既不能急功近利地把孩子“外包”给机构就不管,也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更不能随波逐流。

家长要进行这样的“大拐弯”非常不容易,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有大量的路径依赖,比如只看分数、只追求名校等。我们需要去思考家庭如何以孩子的成长为中心,确立哪些是家庭一定不会做的,哪些是家庭一定会去做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家庭需要确立的基本价值观。

02f886e4b5251e305a5d9863c2a93bac.jpg

△截图自央视网官微

家长一定不做什么?我建议有两点:

其一,一定不要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一味追求简单的分数符号;

其二,一定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这样会遮蔽自己孩子的优秀。

每个家庭可以思考符合自家孩子特点的“不做”,但这上面的两点是我认为比较共性的底线。

关于家长一定要做什么,我认为:家长一定要和学校错位培养孩子。

比如,学校会关心孩子的学业成就、综合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家庭则应该担负起培养孩子习惯,为孩子创造丰富的生活经历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两件事都得由家长承担起来。

我们都知道任何的学习都是调用已有经验去学习新知,然后创造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孩子的生活经历越丰富,他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可以被调用的经验就越多,这也是为什么“双减”之后,我提议家长要多给孩子增加户外学习和亲子共享时光,而不是把学科补习换成舞蹈、拉琴、跆拳道等发生在一个个封闭盒子里的学习。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家庭行为是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情感能力,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地决策五个方面。

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比如家务分担规则、家庭阅读规则、家庭消费规则等等。规则不要多,半年确立四五条,贴在家里醒目的位置上,所有成员都要遵守。 

这些事只有家庭能做。背后需要家长强大的一致性——只有家长自己首先做到,孩子才有可能做到。如果家长宅在家里,是不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多生活经历的;家长生活习惯不好,也不要指望孩子会有多好的习惯。

同时,还需要家长有长线思考的能力。有的家长同样有一阵风的心态,认为校外学科补习去不了了,那就一对一请家教,还是回到了双减前的老路。

正如我去年接受“爸爸真棒”采访时所说的,对于家庭来说,现在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迫切需要设计家庭战略,借助双减的契机,家长们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做一些长期的战略规划,定下更长远的目标,才不会被一些纷纷扰扰所干扰,培养出一个完整的孩子。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作者星图。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爸爸真棒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爸爸真棒
芥末堆商务合作:010-5726 9867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