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们和艺术书创作者聊了聊,他们都是在「用爱发电」吗?|ifanrTalllk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ifanr.com/146418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我们和艺术书创作者聊了聊,他们都是在「用爱发电」吗?|ifanrTalllk

什么是艺术?

毕加索说,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

而当艺术落到具体的纸张,瓷器或物品上时,这些「真实的假想」也变成了另一种真实,只是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就是了。

每当我去到某个画展时来回踱步时,经常会觉得艺术是用户无法轻易理解的东西。看着明亮或昏暗的色彩在画布上碰撞,老实说,想直接和创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是很难得。即便「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却依然有人想要和创始者的哈姆雷特更走近些。

不过很遗憾的是,很少有展览会有这样的机会让你和创作者一对一,让你靠近创作者的「哈姆雷特」。

BIGGER 书展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它不像普通展览那样走十步才能看到一幅作品,间隔的排列中呈现高级感。BIGGER 书展的艺术创作者们坐在一个台子后面,前面就摆放着他们自己或友人创作的艺术书籍,遇到感兴趣的书想和创作者聊聊它的背景故事或是创作者本人的想法。

面对动辄过百的艺术书/作品,有的编辑「轻松」超出了预算。去的时候抱着见世面的、聊一聊的初衷,回来的时候抱着超过千元的账单,和好几本设计精美、与众不同的艺术书籍。

好在钱包虽有所损失,收获却也不小。爱范儿编辑就和不少很有想法的创作者离得更近了,我们也想将他们的创作故事,讲给你听。

WechatIMG4115.jpg!720

Feel Good 栏目主理人 方嘉文:

出发前,已经能预想到现场做产品的摊主们也大多「用爱发电」,因此,当我们听到 Te Magazine 的摊主说,他们现在已经不亏钱时是有多惊喜。

《Te》是我在展上看到的第一本让人有购买冲动的年刊杂志,也是现场为数不多能称得上「独立杂志」的作品。

这本杂志诞生于居家隔离的断裂感。

2020 年,联合策划人 Kechun Qin 从国外读书回家,遇上疫情,困于隔离,和外界断裂的感觉让她感到不适。这本杂志是一个出口,也是一个「由头」—— 和他人对谈,趁机借着采访的「借口」,去和自己之前了解过的喜欢艺术家对话。

WechatIMG2317.jpeg!720

▲《Te》

出于编辑本能,拿到一本书后我一般都会先翻版权页、目录以及作者列表。

本期杂志虽然以「食物」这个看起来普通且广泛的选题为主题,但在上面加上了「The Lost Society」这一定位,可以说是呼应了失去连接的一种情感倾向,同时也为一个普通的选题带来更「猎奇」的导向。

人类学角度下的「槟榔」、作为创作材料的「牡蛎」、消失的「食雕」、华裔苗族厨师的食谱、鄂温克人的酒文化……

这些选题每个都不落俗套,至少给我 Google 半小时想不到。

制作方面,虽然杂志封面对于热爱鲜艳颜色我没有太大吸引力,但内文排版并没有为了设计而枉顾可读性,而且用纸也很讲究。

其中,目录页部分为了呼应杂志主题,采用了混有茶叶渣的纸张 ——「这纸很贵,所以我们只能在这一两页用。」

WechatIMG2320.jpeg!720

▲ 混有茶叶渣的纸张

2020 年 12 月开始筹备,今年 10 月正式出版。印了 2000 册,定价 180 元/本,在多个国家的书店出售,现在已经接近售罄,成本已经平了(猜测应该只是印刷成本?)。

不少聊到的摊主都说自己是有正职的人,创作,真的就是因为喜欢。

但喜欢这也似乎太不是个答案了。

也可能是我个人的问题,能吸引我去看的,常常都是相对「有内容」的作品,也许是对焦虑困苦的调侃(见我司多位编辑购买的《韭菜书》),要不就是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细节。

而且,参展人中好多都是来自出了名苦命的广告公司和曾经的策展人,就算现在在靠商业插画吃饭的插画师也会明确去说「商插就是客户让我画什么我就画什么」—— 由此我决定不严谨地推理,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排解情绪和弥补未得到满足的创作欲望的替代性行为。

当然,从「实用」价值来看,这些创作成品也能成为「作品集」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意义——对自我的认可,应该是在创作过程中获得实现。

也许,对于社畜来说,躺平也许能带来身体不适的缓解,而创作,才是恢复精气神的解药。

WechatIMG2321.jpeg!720

▲《Te》内文部分也根据文章主题换了 2-3 种不同的纸品

明日生活栏目主理人 吴志奇:

我可能是公司超出预算最多的人,在这个书展上花了超过 1K,虽然 1K 也没几本书,但依然感觉难得,难得的同样还有,和 6 个探索艺术书的创作者交流,听他们的创意、想法,以及那些珍贵的故事。

余少龑艺术工作室,做了一系列自出版的艺术书。余少龑坚持制造自己的艺术家文献库,会定期系统整理每个艺术家不同年龄和阶段的内容。他提到的一个现象是——国内很少有艺术家和美术馆会做这样的事情。

不得不吐槽的是,现在很多设计师、摄影书、艺术家都开始卖一些周边产品,我还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产出的内容,能够做成手工的东西,缝一下粘一下都可以,拿来给大家看,一起相互交流。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作品来交流,而不是做成各种卖得好卖得便宜的周边产品,然后去摆摊或进入市集,这样其实违反了我们做艺术书展的初衷,它其实是一个交流的平台。

我们需要慢慢完善国内的收藏体系,而不是只认为这个书就是商品,是买了好玩的。这些艺术书都是限量的,它比较贵,而且数量少,它不是商品,不走量,过年过节不打折,它是有签名带编号的,是可以升值的物品。

33731640600080_.pic_hd.jpg!720

▲ 余少龑艺术书架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独立艺术家商量 Shang Liang。他 17 年开始做个人独立的内容,于是有了 1000 张 iPhone 自拍的项目。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创作,不过他说——

当时法国世界报记者采访我时,我就想到了一句话:当我把相机朝向这个世界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当我把相机对向自己的时候,就有可能看清这个世界。

7c393d2c-ecc9-4502-be00-74938bf17cae.jpg!720

▲ iPhone 自拍项目

他还有一个作品,叫明天会更好。商量做了三四万张跟 slogan 相关的贴纸,贴在世界各地的城市空间,它会和路人互动进行二次篡改,也会在网络上引起大量传播。

做这个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环境里,公共空间个人表达是缺失的,满大街全是商业广告或者标语,但街道是属于每个人的,我们可以有一定的空间去做个人的表达。

APPSO 主理人 刘凌歌:

姜佳鑫把胸针、冰箱贴、小册子并称为「周边经典老三样」,今年 9 月他又制作了不少年历。其实售卖日历的摊位也挺多,但我还是被一眼吸引,他本人及作品都十分引人瞩目,这种色彩鲜明的、直白的、幽默的事物太招人喜欢了。

书展人很多,我们并不想耽误摊主做生意,我和姜佳鑫的交流几乎建立在我不断侧身让位的顽强坚持下,甚至提出了「我花 50 元买你一幅画,你就送我一个故事」这样的建议,他乐呵呵地答应,于是我拿出手机录像,听他分享了一些零碎的感受。

image.jpg!720

▲ 姜佳鑫的展位

《美国连环画》记录了姜佳鑫 2013-2018 年在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故事,第一张作品完成于 2016 年秋季,在 2021 年 8 月刚画完该系列第 30 张作品,预期是共完成 50 张左右。目前姜佳鑫还在筹备《美国连环画》动画片。

其中一张画纪录了他 2014 年 12 月 31 日独自在纽约时代广场跨年的场景,属于「纽约」系列的第三张,今年才完成。这张画是他的得意之作,跨越了很多年,这张画最终的呈现也和原先不同。

左下角红帽子的是他 2014 年的形象,而一身黑的是他完成这幅画作时的装扮,女生背影他没有作太多解释。他自己说的是,想借助这两个小人来「表达我永远的爱意和一段记忆中的愧疚之情」。

image-1.jpg!720

▲《美国连环画》作品

APPSO 编辑 周宇:

我交流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NICOLE X BOOK 工作室的主理人为孟洁。和传统摄影书籍重在展示不一样,孟洁更希望观众能以更互动化的形式观看摄影作品,比如刮刮乐、类便签本等形式。

他们旗下的所有纸质作品,都是以强互动的形式的展示,这个《合订本》之所以设计成类似便签本的样式,在观众撕开一页后,下一页是一个巨大的标题,比如山边有一个人在走,这会促使人们脑中形成一个特定的视觉形象,当观众打开下一页时照片又会和之前脑中的形象形成对比,颠覆观众的想象。我也有问过他们,有没有想过电子化的形式创作或发售这些摄影术。

我们其实有尝试基于手机等电子媒介制作作品,但后面还是放弃了,举个例子,你看这个刮刮乐作品,对与刮这个动作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强迫症会刮得特别干净,有的人则只会刮一点,有的人甚至会选择用刮这个动作创作,手机等电子化的媒介无法提供如此深度的互动操作。

640.gif

▲《合订本》

爱范儿编辑 黄智健:

我在书展上遇到了国内最领先的艺术印刷厂之一(或许没有之一)的 Artron 雅昌设计师卓伟,他们印刷厂曾出版过苹果的《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作为印刷厂商,他们和很多艺术家和商业品牌都有过深度的合作。据他介绍,一些独立创作者在制作个人书册时,常常会因为缺乏印刷排版的经验,不能完全把艺术想法融入到最终的设计上,而雅昌能通过专业的设计、编辑和制作团队帮助独立创作者将这些想法落地。

designed-by-apple-in-california-iphone_full.jpg.og_.jpg!720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在他看来,艺术书整体来说是小众但充满热情的圈子。过去在北京上海会有更多书展的机会,氛围也要浓郁一些,现在像广州、深圳这些城市也开始慢慢兴起,发展还蛮快。只是大众对艺术书的认知,还是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艺术书由于制作成本和印刷成本都比普通书高,它的平均单价是要偏高的,像苹果的设计书售价就要上千元,其实它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但很多读者并不了解这些,就容易望而生惧。

整体聊下来,其实我对艺术书的设计印象最深。很多艺术书会有一些需要通过翻阅、触摸甚至破坏来传达信息的设计,这种通过真切的交互传递信息的体验是数字媒介所欠缺的,也就是你在线上看不到的。

爱范儿编辑 张成晨:

现场颠覆了我对摄影书、艺术书的很多印象。

《所过之处》的作者一树阳光和我说,「走职业道路,摄影书是被更多人了解的途径。但当他们名气不大的时候,出摄影书需要很大成本,卖 100 块一本根本不赚钱,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等到有了名气,摄影书就可以盈利了。」

他代表「彩虹系列」摄影书而来,这系列由刘铮编辑,编辑费就需要 6000 到 8000 元,再加上选片之类的成本,卖 100 块就是保底。

caihongxilie.jpg!720

▲「彩虹系列」摄影书

水石影像和我说的内容也印证了这种说法。「摄影书不盈利,赚不了多少钱。成本很高,一本 200 多,编辑、设计、装帧、印刷、纸张都讲究,其实还要再加我 3 年的时间成本。」

广东时代美术馆的《脉冲反应 1》卖到 80 一本也依旧是亏损状态,因为印刷成品都不止 80 元。好在艺术馆本就是非营利机构,他们有资助人和董事会以及社会资源,会支持艺术的公益事业。

yuzhonghuanxiang.jpg!720

▲ 水石影像

不过和我交流的两位摄影师似乎都不怎么为艺术书的亏损、盈利而焦虑,「喜欢」是支持他们做这些事的重要因素。这些书都是限量,摄影师以后出名了,可能想买也买不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摄影,一树阳光在和我交流时说的一句话感觉可以分享给大家。

摄影门槛很低,很好进,但是做好很难。单靠摄影吃饭也很难,顶尖的可能可以。

大航海家栏目主理人 梁晓憧:

大概是元宇宙的风吹得太猛,站在 @怪兽工坊 摊位看到《韭菜书》的一刻,我的心脏就被击中了。

那是一本薄薄的艺术书,仅有 10 页,画风简单直白沙雕又可爱。主角是一棵长势甚好的韭菜,在讲述自己的一生,如何被收割了一茬一茬又一茬。

WechatIMG1138.jpeg!720

▲《韭菜书》

摊位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韭菜书》的插画师本身是一名互联网员工,在一次上淘宝买亚克力植物的时候被割韭菜了。她痛定思痛,决定以自嘲的口吻把这次经历画下来。我几乎没怎么细想就付款了。

朋友,太难得了,这可是一次沉浸式被割韭菜体验啊!

虽然艺术家本人没有抵达现场,但微信提醒「支付成功」的瞬间,我跟她的共情达到了巅峰,被割韭菜的悔恨、愤怒和无奈,迅速完成人传人。拿着这本薄得离谱、3 分钟就能看完的书,我,一位普通路人,似乎也成了艺术的一部分,在这一刻变身当之无愧的地表最强菜,超级韭菜。

这一切,只需要 129 元!

WechatIMG1137.jpeg!720

▲ 超级韭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