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总结2021:我的平凡产品路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zhichang/526272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辑导语:现在已经来到了12月中下旬,很快2021年即将过去。相信这一年肯定也发生了大大小小不少的事儿。那你的2021是怎么样的呢?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做产品的年度总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lMkwQXUPeILvqfXcMnH.jpg

2021年马上要过去了,上次在这里写年度总结还是在上次(其实是2018年),时隔三年,自己换了工作,疫情来了又走,行业兴了又衰,股票跌了又跌,为数不多增长的估计就是自己的年龄和一些想书写的话吧。

一、part A:偏向工作

股价跌了又跌让我伤心,但也有一件事的下跌让我有些开心:体重。从5月份开始到写文章的这个时间,笔者减掉约25公斤。作为一个多次减肥失败的胖子,这次为什么能有阶段性的成果?因为一个观点:减肥,是一件以年为单位的事。这种观点的改变有两个明显的效果。

5YPLCQdezLKvkdNEfI78.png

第一,无论撸铁计划还是饮食调整都会给自己更多调整余地,不会特别在意一蹴而就的短期效果,但是会关注整体趋势,比如本周聚餐三次,下周是不是可以缩减到两次;168轻断食中,减少宵夜,坚持一段时间后改为186轻断食;健身餐要加两份另外青菜,慢慢变成加一份,再变成只有健身餐。

第二,在用长期趋势替代短期效果的条件上,还需增加一个条件:起码执行一年。也就是基于一年的阶段性成果再做评估,用行动结果来修正后验概率,然后再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一年后,身体状态没有明显变化,那就可以暂停,这证明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对自己无效,寻找新方法或者改目标;

但是如果有效,比如脂肪肝没了、血糖血脂都正常了,那么要基于这个情况从新判断下一步目标是什么,是继续执行严格计划,还是说寻找维持方案。

在自己亲自尝试以上思路并取得成功后,看电影《沙丘》时又被以下情节触动,男主母亲导师的这句话:But our plans are measured in centuries.

再回到平时工作中,咱们都会定计划、做排期,哪些周期有超过一年的吗?

笔者猜测没有,一般公司的KPI考核周期要短于年,但是咱们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生活规划时,是不是可以考虑尝试考虑更大的时间尺度?

当我们从更大时间尺度考虑时,你会发现很多工作上的事情优先级也更清楚。比如这件事只是解决(你或者你周围人的)短期情绪,那么可以轻量做,但是如果这件事长期增加你能力,就需要考虑好分步稳步做;比如这件事只是解决当前客户问题,但是和公司/项目长期发展错位,那就可以轻量做,甚至可以帮助周围人明确该如何不做;

比如这个方案是为了短期解决bug,你可以比较trick的做,但如果和长期规划匹配,就需要有更加灵活多变、端元皆可配置的方案做。

环境多变,起码我们可以尝试从更大的时间跨度看自己和自己的计划。

一首歌,我们为什么会加入收藏歌单反复去听?

一本书,我们为什么会放入包内来反复阅读?

一件事,我们为什么会朝思暮想反复琢磨?

是否是因为这首歌、这本书、这件事对我们“有意义”?

意义不是价值,笔者看来价值是像功利主义所说可以计算的对象,而意义很难或者说不能计算,或者说意义更像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而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背后其实都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个人猜测);

如果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多数是被动的、基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挪出哪怕1%的时间,或者为已经在做的事情找到并行不悖的意义?(也就是万维钢 万sir的高级、士的状态)刚才的句子有点长,建议再读一次。
如何找到意义?

笔者是东北人,东北人经常怼人的一句话就是:你自找的。而对如上问题,笔者也想说:意义都是自找的。哪怕别人给你一个意义,至于你是否认可,并把他放到自己兜里,其实也是你自己找到的原因,所以意义是自己给自己的,或自己为自己选择。当然我们都可以不选择为自己做的事情赋予意义,如果那样的话,我们是否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举个例子,笔者一个朋友,移民英国后,在牛津附近的河里划船(地理文盲,也没去过,描述可能有误),我在朋友圈回复:你每天的生活我和差不多啊,都是划水。

但是说完后自己总感觉哪里不对,他划水是享受生活,我划水就是在浪费时间,这对我自己又有什么意义?我从现在的每日工作中,除了满腹牢骚、各种吐槽,还留下了什么?难道我为了参加下一届吐槽大会海选积攒素材吗?

当读者和笔者一样感觉到上面这段话的荒诞时,我猜测你和我一样,都已踏上为自己寻找意义的旅程。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说:这几年换了好几个赛道,感觉都做杂了,你说我该怎么办?我无法回答,幸好隔着屏幕,他感觉不到我的尴尬。后面再思考这个问题时,感觉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在不同行业、赛道做产品,哪些是有复利效应的沉淀?

如果用AI来类比,AI能力 = 算力*算法*数据,而算力基本可以认为是硬件,我们的大脑,而算法就是思维模式、产品方法论,而数据就是行业知识。所以当我们跨行业做产品的时候,要首先去提高、优化自己的算法,其次才是数据(行业经验)。

通过如上公式思考这个问题,不同的行业的积累或者说磨炼其实都是集中在基本素质和产品思维上。比如我是做车联网产品,和电商产品聊如何提高GMV,那我肯定很多问题说不到点子上,但是做电商的产品如果和我聊车内座舱系统设计、语音交互这些,那肯定也相对缺少优势,而这主要的差别是行业知识。

再看产品能力=基本素质*产品思维(方法论)*行业知识(行业背景、行业黑话等)。

而基于这个思路再看行业方向选择时,我们最好选择产品思维和行业知识双匹配,比如在京东和淘宝间选择,或者在优爱腾间流动;

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那么我们就要结合自己的倾向与行业发展做判断,比如从传统车企去新能源车企,行业知识变化小,而产品思维变化大;比如从平台电商去直播电商,估计产品思维变化小,行业知识变化大(猜测);

所以此时要看我们更加在意精进自己的产品思维,还是选择更多行业知识,如果是笔者选择的话,我会选择更多行业知识,也就是数据。这也是特斯拉股价高的核心原因之一

所以当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如上行业或者方向变化时,都可以从新评估下自己接下来最应该积累的是算法(产品思维),还是数据(行业知识),有没有可能两者构成正向循环增长。

以上论述有一个基线逻辑:产品的底层算法的大体一致性。

如果水流速度是10m/s,而你划船的速度是5m/s,目的地是河流上游的某个地方,你会逆流而上吗?

我想大家都不会,此时国家级抬杠运动员可能说我的目标在那里,我就要划上去,但是我想说,第一题干中没说非得划船,第二,那个目的地是我预设在条件中。

但是如果目标在下游哪?而自己步行的速度是6m/s哪?选择是否显而易见?我理解这个场景就是雷布斯说的”顺势而为“,如果可以顺势而为,为什么要逆势而上?

如果用这个思路看产品、市场、用户、机会哪?什么是顺势?就是用户有这个需求,把outside的需求带到in(团队、公司)里面来;而不是把inside的东西逆势塞给out的用户。

以顺势眼光看市场机会,也是告诉咱们都不要做”百分之二百五的努力“(来自冯唐的《成事心法》)。

什么叫做百分之二百五的努力呢?比如把V8的发动机安装到三蹦子上,期望其可以时速120km的跑高速;在追求短期价值的环境中,在一线的大头兵试图改变环境文化基因;在高度竞争、日新月异的赛道里,追求无实物表演的躺平。

part A中为啥说这四个点?时间相对好理解,而意义≈作用点,行业≈方向,速度≈大小,他们构成向量V,由大小、方向、作用点和时间来决定的向量V。在时间里,通过V来向我们自己的目标靠近。

V(大小、方向、作用点)*T时间=实际进展 → 目标

二、part B:偏向工作外

1. 年龄和焦虑

猜测读文章的你还很年轻,猜测读文章的你有些许焦虑,猜测对文章的你也会为了在互联网行业里长一岁而焦虑。

对笔者来说也一样,甚至可以说笔者已经到了互联网眼中的“老年”。不焦虑不可能,而笔者现在面试的90后就像股市里的散户一样,一茬接一茬,而他们的能力却像极了股市里的庄家,怎么可能不焦虑哪?

所以,如果这个情绪问题是大家共有的问题,那还是问题吗?

基于年龄的焦虑,高概率和收入是强相关,笔者又搜索了下全国收入情况。

xBjizTWTUEyJInB4Ngjf.png

当我看完以上图示后,从第一眼看最上面的直线,到思考我自己应该在下面四条线的哪条里,再到从这个维度看,我是不是还挺正常的,或者说normal、普通,那么问题来了,我为什么要为自己的正常而焦虑哪?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已经说明“正常”就是高概率。

所以,不要为自己的正常而焦虑。

曾经我和一个朋友讲我又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发了文章,很开心,他说:“哪个领导层没事写这些?”作为不是领导层的我一时语塞,其实到现在也无法回答。

为什么要书写?书写的内容真的帮助过谁吗?仅仅通过阅读量不能确认这个事情,哪为了什么哪?如果说非要给一个能自我认可的理由,可能和锻炼身体差不多:写作就是头脑的撸铁,思维的长跑。

建议读者们也一起加入“锻炼“。

#专栏作家#

代成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智能硬件创业公司产品狗,从视频巨头公司到玩智能硬件的公司,继续产品设计工作。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