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ucd/524378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辑导语:从用户操作的物理成本来说,“赞”=“喜欢”=“收藏”=“推荐”,因为都是一键触发。本篇文章作者将基于点赞、喜欢、收藏、在看构建了用户轻量行为体系的设计,那到底该如何选择和使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聊一聊~

fFFoJhbXjjTvgr5RIrJ3.png

缘起:

之前在产品设计时,产生了一点争论:对于事物的认可表达,到底应该选择赞,还是喜欢?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图标的选择问题,也关乎对用户情感的理解,以及内容性质的分析。点赞、喜欢、收藏、在看构建了用户轻量行为体系的设计,那到底该如何选择和使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聊一聊~

一、喜欢 & 点赞的由来

2005年,分享创造型社区B3ta遇到一个难题:内容爆发,创始人Rob Manuel希望找到一种机制来帮助其筛选好的内容,于是,他参照2004年上线的Digg.com的[Digg]排名功能,增加了【Like】功能。

2009年,Facebook上线了标志性的大拇指Like,Like迅速变成了最受欢迎的网络社交语言,成为社交产品的标配。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like】功能诞生,对于产品生态里的三方都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对于产品平台方:这是更省心的内容推荐机制,既可以激发用户的参与度,又可以节省人工运营的成本,提升推荐精度,还可以了解用户个人偏好,推荐更精准的内容、服务和广告,打造完整的产品商业闭环生态。

对于用户消费者:这是更轻的互动方式,无需意识思考,随手一点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

对于内容生产者:这是更快的响应方式,根据曝光及点赞次数,可以更快获知内容的受欢迎程度。

虽然英文里都是【like】,但翻译成博大精深的中文之后,却分化成了【赞】和【喜欢】,主体情绪一致,但又有好些微妙的差异。

【赞】和【喜欢】的情感差异

  • 赞:是一种表达心理认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态度或认知倾向,是一种精神上对外在人/事/物的肯定和赞美。
  • 喜欢:是一种触发在内心的感觉,着重在于凸显自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赞更偏向于一种激励他人的行为,不吝惜对对方(人/观点/行为)的一份支持和赞美。喜欢则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达,更关注于人/事/物与自己情感的共鸣。

不喜欢也可以赞,君子和而不同。喜欢也不一定要赞,有些喜欢只适合埋藏在心底(所以有收藏)。当然,也有很多时候,喜欢和赞是同时激发的,因为触动自己而喜欢,因为表达喜欢而点赞。

二、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几款国民级App是怎么使用【赞】、【喜欢】和【收藏】的,这将极大的塑造大家的认知和习惯。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首先,来看看在这个问题上处理最为极致的产品——抖音。抖音的整个产品体系中只有【♡】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同时代表了【赞和喜欢】,整个产品生态从功能到交互,简单到极致。(不过我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在播放的视频中命名是【赞】(点赞数为0时,会显示图标名称【赞】),但到了个人中心里点赞视频的集合名却是【喜欢】,统一一个概念难道不好吗?)

(PS:抖音其实也是有收藏的,只不过极为隐蔽,收藏和查看都比较繁琐,所以此处先略去不细讲)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相比之下,快手就在明显的位置引入了【☆收藏】,用以区分【赞】和【收藏】。

那么,收藏是一种什么情感呢?

顾名思义,收藏就是收集保藏。一般来说,用户收藏是为了方便日后回顾,说明物品价值属性强,再利用率高,强调的是有用性,或者是更强烈的【喜欢】(不仅仅博得当前喜欢,还希望日后再回味这份喜欢)。

从本质上来说,【赞】和【收藏】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赞】是一种外在的公开表达,主要在于让对方或者第三方知晓自己的态度,用户侧可以不做沉淀,比如赞对方的评论。【收藏】则是带有私密性的,有些时候用户并不想公之于众,只是想自己稍后再看。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在爱奇艺中,赞和收藏合二为一,两个概念共用一个形态【♡】,但凡是赞过的视频,都会出现在收藏夹里,产品体系也相对简单。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在腾讯视频中,赞和收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赞只是即兴的一种行为,并不会被记录在自己的信息里。而收藏则是会被记录下来,沉淀在个人中心,这更符合二者的本质区分。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今日头条的做法也是区分了收藏和赞,而且收藏和赞都会被记录下来。(对于记录赞我其实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赞过的视频和新闻是有记录的,赞过的评论就没有,这难道不都是用户的行为吗?)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腾讯新闻,在点赞和收藏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推荐,推荐是一种弱化的分享,就像点赞和评论的关系一样,赞是更轻的互动,推荐是更轻的分享。不过这样产品体系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多一个概念,实现成本高一些,用户理解成本也高一些。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微信的产品体系里,有赞,有收藏,赞在不同的场景下还区分了【大拇指】和【爱心】,不同场景下的设计似乎也不那么统一。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

最后,看一下QQ,在QQ的产品体系里,也同时存在收藏和赞,赞也有【♡】和【大拇指】两种形态,收藏和赞过的视频/资讯会被保留下来,评论里的赞,也是不记录的。

小结一下各大App的功能及符号现况:

ZcGbgEEN9HzeOHvgW8CB.png

从用户操作的物理成本来说,【赞】=【喜欢】=【收藏】=【推荐】,因为都是一键触发。

从用户操作的心理成本来说,不同的产品生态,操作的心理成本是不一样的。

对于生活娱乐信息来讲,如朋友动态、短小视频等,【赞】<【喜欢】<【收藏】<【推荐】,因为友好甚至礼貌性的点赞是最容易触发的,甚至现在已经有很多习惯性的点赞人群,而真正会触发喜欢情感的,会相对少一些。不仅喜欢,而且要占为己有收藏回味的更少,不仅自己喜欢,还觉得有价值分享给周围人的就相对更少。

对于专业性文章来讲,【喜欢】<【收藏】<【赞】<【推荐】,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文章为例,如果文章能让我有所收获,就会激发我的喜欢感,如果让我感觉日后可以借鉴,我就会收藏。而只有当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都比较优质超出我个人预期时,我才可能赞和推荐。

基于上述分析,不同平台在设计【赞】【喜欢】【收藏】产品关系时,重点是不一样的,需要考虑产品内容的性质,如生活娱乐类和专业知识类。对于生活娱乐类,【赞】的心理成本低,可以对产品的三方生态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专业知识类,【赞】【在看】【喜欢】的公开表达态度的门槛就会很高,【收藏】行为更容易被触发。

对于【赞】的呈现形态,生活娱乐型信息平台,比较适合用【♡】,更容易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严肃知识型信息平台,【大拇指】相对更合适,这是故意拉开距离,表达对对方的认可甚至崇拜。不同的符号,表达了在不同的场景下,对不同的人的情感距离。

对于【赞】的记录,普遍来说赞的内容都是记录的,而赞的评论都是不记录的。对于这一点现状,我其实有些疑问的。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任何用户行为的表达,都是用户的观点和思想的体现,作为设计师,我们发愁的往往是用户互动行为太少,频率太低,而不是愁记录占用资源太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旦用户触发了某个行为,前后台都记录下来,对于平台和用户来说都是有价值的,特别是一些高价值的内容社区,评论甚至比内容更精彩,回顾这样的点赞评论,对用户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另外,如果引入收藏体系,明确区分【赞】和【收藏】这两类对外和对内的表达,把所有的【赞】都只作为对用户喜好的内在分析工具,而不记录在用户的个人体系中,也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这就需要结合产品的内容属性、社交关系和所处阶段综合去进行设计。

好了,轻量行为设计体系就介绍完毕啦,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1年度作者评选,恳请各位有爱的读者为我投个票,冲刺2021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年度Top作家,希望得到大家的点赞与支持,再次感谢大家。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最多可投3票,投票即有机会获得百万惊喜礼品&起点课堂千元豪礼哦!

投票传送门:http://996.pm/M8w63

#专栏作家#

悦有所思,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0年体验设计经验,崇尚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迭代理论,热衷于学习、解构、建构、传播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行为设计等设计相关领域知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