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神策数据创始人&CEO 桑文锋谈:创新的窘境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sensorsdata.cn/blog/2019032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神策数据创始人&CEO 桑文锋谈:创新的窘境

神策小秘书 标签: 创新, 互联网, 神策数据, 创业 2019年03月28日

《创新者的窘境》的豆瓣评分:8.5,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书。其作者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因其在企业创新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被尊称为“创新大师”。1997 年,当《创新者的窘境》英文版出版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只是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而此书一出,就确立了他在创新技术管理领域的权威地位。

《创新者的窘境》是我很早之前看的一本书,但对我至今仍有影响。书如其名,本身具有颠覆性。与市面上大多数写创新方法、创新故事等的书大相径庭,这本书是以理论性和逻辑性非常强的学术研究为科学依据撰写而成的一本书,下面结合自身经验,分享几点我的主要感悟,如下:

一、创新者的位置是相对的

创新者的位置是相对的。在一个阶段,某个公司扮演创新者的角色,会打败一些保守者。但作为创新者的公司逐渐发展壮大之后,又会站到保守者的位置,被新的创新者所打败。尽管有些曾是创新者的大公司,精于管理、员工上进,但依旧会被新的创新者取代,这确实挺囧的。难道这就是命运?这本书中给出了极具冲击力的答案。事实上,当企业不断打磨自身的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等去适应业务场景,使其越来越匹配的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再做其他业务时被限制住。最终让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创新者成为守旧者。

二、破坏性创新

书中以磁盘驱动器的变迁为例,介绍了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创新主要是指性能指标比已有的主流产品弱,但却又能满足某类新市场的产品产生,这类产品逐渐在新市场站稳脚跟后,又会侵占掉曾经的主流市场,甚至原先主流市场的领头羊也会被挤垮。

具体来说,现在企业做产品,总希望获得更高价值的客户,更大的利润空间,为此不断生产更高端、更复杂的产品来进入高端市场,在产品升级的过程中,时间、精力、人员的投入随之增加,作为补充,企业相应的产品定价也会更高,更高的定价便会形成客户获取的门槛。但实际上,这与人们购买电脑类似,某些功能的使用率很低,用户不需要这么高的性能。这些“让出”的利润空间一旦被发现,便会有人用更低的成本做出其他足够好的产品,随之产生市场竞争或衍生出一个新的市场,如此循环往复。

为什么会这样呢?书中主要从价值网、资源、流程、价值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吴军在《浪潮之巅》中的基因决定论与其类似。一个企业越成功,它们所积累的做事方式、决策方式、流程等,越适合某类市场,固化后便很难抓住新市场。

*三、企业的窘境与突破 * 《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以科学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分析了整个商业环境中的大问题,并指出了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观察大环境,我们就会思考,为什么旧的创新者总是被新的创新者取代?或一些大企业总是被一些小的创业者颠覆?导致这个窘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我曾经认为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是基因问题。特别是大公司,因为基因问题导致创新的失败概率更高。但经过与前百度同事讨论后,修正了我的这个认知偏差。他认为其实你只看到了成功的创业者,忽略了还有 90% 多的创业失败者,如果把这些创业失败者看成一个公司,就会发现他们投入的资源更多,失败概率也很高。 因此并不是大企业的创新成功概率本身低。

仔细思考下来,其实创新本身存在局限性,任何企业掌握的资源都有限,也存在业务惯性和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做创新本身具有挑战。

那么主流企业就要坐以待毙吗?书中分析了三种方案:并购公司、改造现有公司、成立专门的子公司。具体来说,第一种并购一家新市场的小公司,如果把新公司融入到已有公司,十有八九是会失败的,虽然也有成功案例如 google 收购安卓,但这是极少的;第二种是改造现有公司的文化、流程、业务,这个难度非常大,要排优先级,且都需要一把手去掌控;第三种是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或子公司,只面向新市场,不用已有的文化、流程,独立发展。事实上,这三种很难说哪一种能成功,在保持创新上似乎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四、对互联网领域的借鉴意义

本书中的实例主要是物理设备,被一些性能指标上弱一些,但是性价比更高、便捷性更好、使用更简单之类的产品所取代。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是否也有这样的特征呢?

从国内互联网来看,这十年依次经过门户、搜索、网游、博客/微博、电子商务等,现在更像是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大家可以找到各自的位置,并没有被对方所取代,似乎不具有类似的特征。但对同一个细分行业,比如搜索,传统的目录是被技术上更胜一筹的倒排索引式的搜索所取代,博客被微博占据主流位置,这些也确实符合破坏性创新的定义。

事实上,书中提到的产品发展阶段理论,也很有借鉴意义。一个产品的竞争方式会经历功能性、可靠性、便捷性、价格四个阶段。最开始拼功能,比如搜索,用户首先会看是否能搜索到自己想找的。如果搜索体验相差不大的话,用户会再选择服务稳定的,然后再优先选择通过任何途径都能支持使用的,更便捷的,最后就剩拼价格。

五、做学问的方法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柯林斯的《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格拉德维尔的《异类》,以及克里斯滕森的这本《创新者的窘境》,这一类伟大的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使用大量详实的数据来论证一个基本的观点。读后印象深刻且深表信服。这类书大多兼备着论文的严谨性和现实的实操性。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是许多国内的作者所缺少的,国内很多的书都是主观臆想加上大段的说教,读与不读,没有太大的区别。

也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创新者的窘境》发布于 1997 年,写的东西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是否过时呢?事实上,虽然这个时代发展的很快,但大师们做学问以及思考的方式,恰恰是只有亲自感受才能理解其价值不受时空的限制。比如,达尔文 150 年前写的《物种起源》,卡梅隆 1984 年拍的《毁灭者》,Codd 在 1970 年发表的关系型数据库的论文,事隔这么多年,读者依旧能够感受到创作者的睿智。在书中,往往会有一些当时的前瞻性判断,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正好可以通过现实的情况来验证,并思考作者当初判断的对或错的原因。

回到《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总体上来说该书颠覆了创新的常规认知,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是创新?相比我之前推荐的《创新的神话》来说,《创新的神话》主要打破了对创新的一些错误认知。但《创新者的窘境》就创新本身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规律性和特征分析得更加透彻,不管是对企业家、创业者、职场工作者、甚至学生都很有启发意义。

书不厚,值得一读。

更多干货和案例,可以关注“神策数据”和“用户行为洞察研究院”公众号了解~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