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一个公式竟然破解了年轻人的行为“密码”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815965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一个公式竟然破解了年轻人的行为“密码”

公众号「非著名程序员」主理人,程序员/复业者/生涯规划师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非著名程序员」,欢迎大家关注。

大家好,我是校长。

我每天都有至少读书一小时的习惯,一年我基本上能够读 60 本书左右。

当然了,每年都会读到几本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的经典书籍。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好书,这是今年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之一,它就是:《福格行为模型》

其实,我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就是:行为是可以设计的

当你因为在刷短视频感觉浪费时间而自责时;当你无法养成每天读书和写作的习惯时,不用抱怨和自责,这都不是什么缺陷,我们不必对自己养不成习惯,改变不了自己的行为而懊恼,而自责,那只是因为你没有搞明白改变行为的底层逻辑和三个要素。

福格行为模型公式是:B = MAP,行为(B) = 动机(M) + 能力(A) + 提示(P)。

当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就会发生。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能力是去做某个行为的执行能力,而提示则是提醒你做出行为的信号。

作者举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2010 年,有一次作者在健身房健身,边踩椭圆机边听珍妮・杰克逊的歌时做了一件事,这对一个每分钟心跳超过 120 次的人来说是一个奇怪的行为:他向红十字会捐了一笔钱。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收到了一条募捐短信。把他在那一瞬间做出的行为拆解开来,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行为 —— 通过红十字会的短信,向海地大地震的灾民捐了一笔钱。
动机 —— 我想帮助这场灾难的受害者。
能力 —— 通过短信来捐款很简单。
提示 —— 我收到了红十字会的短信提示。

在这个案例中,3 大要素同时出现,于是作者做出了行为:捐款。但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没有出现,那我就极有可能不会做出这个行为。

作者捐款的动机很强烈,这是因为各大媒体对地震灾情的报道铺天盖地,令人痛心。那能力呢?如果红十字会换一种方式联系作者,比如打电话邀请他捐款,并让他提供信用卡信息呢?他当时正在椭圆机上运动,钱包放在车里,所以很难去执行这个行为。提示呢?如果捐款者压根儿不用手机怎么办?如果红十字会以邮件形式发送募捐信息,结果却被作者当作垃圾邮件,连看都没看怎么办?那么,他就不会收到募捐提示。没有提示,就没有行为。还好,红十字会助推了他一把。他早就想捐款了,而红十字会让捐款变得更简单。无论组织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完美地设计出了鼓励捐款行为的 MAP 要素。捐款的并非只有我一个人。红十字会的短信募捐活动非常成功,仅在刚开始的 24 小时内就募集了 300 多万美元,一星期后更是超过了 2 100 万美元。红十字会,做得好!

是不是感觉有点意思呢?

其实,很多如今的软件设计者,在做产品的时候,都在应用福格行为模型,比如:福格的学生,Instagram 的创始人就是通过福格行为模型来做的 Instagram 。

在能力方面:它把 Instagram 发布照片动作和流程做到了极简模式,可以一键发图片,这就增加了人们发图片的难度,变相的提高了大家发图片的能力。

在动机方面:每个人都有分享欲,都喜欢通过图片炫耀并分享自己的生活,这是人人性所决定的。

在提示方面:当你看到美景时;当你在吃一顿美味大餐时,都会提醒你拍照;当你在高档酒店住宿时;其实这些场景无时无刻不在刺激你,不在提示你呢?

所以,Instagram 大获成功,很多人都喜欢,并沉迷其中。

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什么产品的例子?就比如作者举的捐款的例子吧,其实,我们朋友圈就经常看到,那就是什么疾病众筹的产品。

动机方面:在微信朋友圈内看到有人得了疾病,很可怜,很多人都有怜悯之心,所以,很多人都想帮助他人。

能力方面:由于移动支付的发展,在微信里,使用微信支付非常便捷,所以相当于就提高了大家做这件事的能力,所以,很容易让大家捐款。假如没有移动支付,还得使用网银,或者银行卡,支付手段很繁琐,这就相当于降低了人的能力,增加了事情的难度,这就会让捐款的人少很多。

提示方面:每个人,每天都会刷朋友圈,所以,当你看到的那一刻,你有动机,再加上移动支付的便捷,能力够了,你就会很自然的捐款。

你可能会说:有些人看到了,没捐款,其实,没捐款的人,要么是动机不强,就是本来就不想捐,要么是自己也很穷,确实没啥钱去支持,能力有问题。所以,导致了行为没有发生。

当动机很强,能力也很强,有提示出现时,你捐款的行为自然就会发生。

你看,福格行为模型的魅力不仅在于你能够帮大家养成习惯,还能应用于产品设计之中。

对于行为的改变,习惯的养成,福格行为模型除了上面的一个公式:B = MAP 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微习惯,微行为。

什么意思呢?

高效率的人不会与不利的阻力作斗争,而是像柔道冠军一样转移阻力,这不仅要依靠正确的心态,也要依靠正确的工作流程。

如果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你有意志力,而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着你离成功不远了。大多数能够让你有成就感的事情,能够支撑你走到成功的事情,一般都是不要意志力的。如果你目前在做的这件事,需要靠意志力不断的坚持,才能持续下去,大概率,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件事可能不适合你;另一个是你没有为你的这个行为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的流程当中去。

什么叫融入到合适的流程当中呢?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想吃维生素养生,但是,这个习惯就是养不成,总是忘记吃怎么办呢?

你可以这样做,比如:你每次洗完澡擦干身体后,就会走回卧室打开衣橱,这几个动作流畅得像程序编码一样,做起来毫不费力。“擦干身体” 是 “走进卧室” 的提示;“走进卧室” 是 “打开内衣抽屉” 的提示。如果在这之后,你再编入一个行动提示,如 “穿好睡衣后就吃一颗维生素”,那么洗完澡后走进卧室,穿好睡衣后吃一颗维生素,不就成了一个新习惯吗?

如果你坚持使用这个方法,一定能在已有的旧习惯的基础上,不断生发出新的好习惯。

再比如,每次刷完牙后 “把牙刷放下”,这就可以作为一个行动提示。只要这个动作一出现,马上做出下一个动作 --“用牙线清洁牙齿”。于是,“每次刷完牙后用牙线洁牙” 这个新习惯,很容易就能养成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有喝咖啡的习惯,喝下最后一口咖啡后,“放下杯子” 这个动作就可以作为一个行动提示,只要你一做出这个动作,就马上做出下一个动作 ——“做两个俯卧撑”。于是,“每次喝完咖啡就做几个俯卧撑” 这个新习惯,也很容易就能养成了。

别看这些行动提示都很微小,后面捆绑的新动作也很微小,但是长此以往形成的改变却是巨大的。就拿 “喝完咖啡就做两个俯卧撑” 这个习惯来说你可以每次增加做俯卧撑的个数,从两三个到五六个,甚至七八个。福格博士就是用类似的方法来让自己坚持做俯卧撑的,到现在,他已经坚持了 7 年。

所有行为习惯的发生于改变,都是从简单开始的,简单才能促成改变。

让改变保持微小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才能应对动机和意志力问题。微小的行为很容易做到,无须依赖不可靠的动机就能完成。

微习惯,微行为本质上就是先降低自己的期望与实现的这个行为的能力难度,让自己先做起来,以小促大,以小积大。

最重要的是:要将微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流程当中,这个流程链接的要顺,衔接要连贯,才有利于行为习惯的养成。

举个反例,比如,你想养成擦油烟机的习惯,但是,你总是养不成,你会怪自己意志力不行,原因可能是你想每次刷完牙去擦油烟机,这个行为流程在你日常生活中是反流程的,做起来是有断点,不连贯,自然你就会感觉很费力,养不成。

如果你将擦油烟机的行为放到你刷完锅的行为之后,每次在厨房刷完锅,再紧接着去擦油烟机,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养成,并坚持下去,做久了,会容易你的日常流程当中,可能并不需要你自己强迫去记忆,并不需要靠意志力,你就能一直做下去。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是否有顿悟的感觉呢?

如果你感觉受益匪浅,大家具体的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我就不过多介绍了,反正我认为这本书是我今年收获最大的一本书。

好东西,看这里: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