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指数资本的选择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nvestorscn.com/2021/11/22/9814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指数资本的选择



2021-11-22 16:24:39   来源:投资家网  作者: 

11月20日,是指数资本7岁的生日。

2014年11月20日,指数资本成立。那一天,如今的指数人们,有的在常青藤大学里挥洒青春,有的在产业里积累经验,有的在研究所潜心学术,有的在华尔街加班加点,而其中最年轻的,还在读高中。

7年间,这些指数人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而来,与指数资本彼此吸引、相互选择、相伴成长。面对冲突、困难、压力,正是每个指数人的指数级成长,推动着伙伴们的持续增长;正是每个指数人的一个个「选择」,书写着指数资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01 在放自己一马与逼自己一把之间

我们相信,可以放手的时候,是最应该再死磕一次的时候。

2019年,资本市场情绪低迷,大量优质项目因资金断裂而夭折。车壬川服务的企业A,从年初开启融资,进展并不顺利。她记得,在驻场服务的那些日子里,晚间会议的气压越来越低,企业高管们的语气越来越轻,连平日里最有力量感的创始人,也显得有些焦虑。

融资连连碰壁,公司现金流测算的结果也不乐观,2019年已进入第四季度。作为一家FA,要不要及时止损的问题,不得不摊开讨论了。

「这家公司基本面非常好,founder能力强,销售团队很强,行业空间也很大。我们认准了,后续成长一定不是问题,一定能做大做强,我们一直相信。」

每次讨论的结果,都是试一次、再试一次。那段时间,车壬川感觉像在坐过山车,每次感觉「要成了」,又被结果摔到谷底;又像是在走隧道,互相打打气,大家赶紧投入下一场战斗,直到看见隧道尽头的光——在项目组的死磕下,终于有投资机构抛来橄榄枝,A企业的融资顺利交割。那一天,是2019年12月31日。

不久,新冠疫情来袭,线上流量的爆发,将A企业一举推入高速增长的轨道。目前,它已是业内无人不晓的明星企业,后来又连续完成多轮融资。当车壬川将一条又一条融资成功的喜讯转发至朋友圈时,评论中总少不了A企业高管的身影,「谢谢你,严谨又细致的姑娘。」

高强度工作下,「背靠背」死磕服务,是所有指数人的共同信条。李家媛还记得,今年年中,项目集中交割,加上部分机构跨国沟通的时差等问题,每个人的时间几乎都用到了极限,小组内甚至会采用「分时段睡觉」——晚上提前分配工作,每人轮流各睡2个小时——的作战方式,以保证对所有项目都有最及时的反馈。死磕不是逆境下的迫不得已,平常日子里的指数人,也是这样做选择的。

韦炜常常见到后半夜的北京,其中一个夜晚,他常常回味。那天傍晚,B企业创始人来电告诉他,有一家美元基金主动联系,表示了投资意向,并邀请企业当天过会。B企业,是一个明星项目,此前几轮融资,TS(投资意向书)都像雪片一样飞来;本轮融资,韦炜团队不到10周已完成大半工作,交易盘面非常漂亮。

这个节点上,是否多一家机构入资,对融资的影响已经不大;何况还要专门把全套中文路演材料翻译成英文。创始人也认为,这件「必要性并不强」的事,对韦炜他们来说工作量太大,「要不就算了。」

韦炜和团队有另一个想法。现阶段没有「必要性」的输出,未必不会给未来储备有价值的输入。只要有可能为企业带来价值,机会就不该被忽略或放弃。他告诉创始人,「材料我们会做好,您专心准备明早的演讲吧」。

路演时间是纽约当日下午6点——北京时间次日早7点。待项目组3个人处理完手头工作,已是当晚10点。

韦炜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出现了。在彻夜通明的会议室里,组内英文水平最高的胡亦伟,被另外二人「左右包抄」,承担了最多的翻译和校对工作;对这个「不是很必要的紧急任务」,没人提分内分外,没人问值不值得,更没人顾虑应不应该。三人聚精会神完成各自的任务,组内沟通成本为零。凌晨4点,英文材料初见雏形;天亮之前,发送到创始人手中。

如果这是一个关于融资的故事,它的结尾是,B企业并未接受那家机构的投资。

但正是这样的「小事」,让韦炜团队和B企业的合作,成为讲不完的故事。在无数个相似的「平凡选择」中,指数人获得了创始人的信任,为企业带去增量价值,成为他们眼中可以并肩作战的伙伴,年复一年陪伴在他们身旁。

透过这些普普通通,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是非冲突、甚至没什么内心戏的夜晚和白天,也许你能看到指数人真正的底色:死磕服务,全力以赴。

在创始人们的印象中,死磕专业研究,是指数人们的另一面。段若畅与C企业创始人第一次交流,对方就发现,这个初次谋面的FA团队,对公司未来战略的理解,竟和前一天内部会议的讨论内容几乎一致。

段若畅和团队是带着100多页PPT前去拜访的。在这之前,C企业已在另一家FA的服务下,冲击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他们很清楚,企业不大可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更换FA。但这并不动摇他们和创始人进行一次专业碰撞的渴望与决心。这支团队用半年多的时间研究了相应赛道,对C企业面临的产业定位和市场格局有了清晰认知,也对C企业具备的稀缺产业价值高度认同。这些认知,说不定能为企业带去增量信息。

随着交流深入,创始人发现,指数资本团队给出的产业见解、对公司未来战略路径的分析,已超越融资本身的认知要求,直指企业增长这一底层命题。

颇具行业影响力的C企业创始人,开始在业内交流场合,频频向身边的企业家提起指数资本,并给出极高评价,「在这个赛道内,指数资本绝对是最专业的!」

对于段若畅和团队来说,持续学习、死磕研究、迭代认知,为创业企业带去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我们想用更长远的视角看待客户合作,只要把研究做深,得到行业的认可,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指数资本,一定有长期价值。」

结果印证了这一判断,段若畅后来在这个领域内结识的企业家,很多都是由C企业创始人引荐而来,指数资本也由此在该赛道建立起更广泛和深厚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指数资本的词典里,「死磕」是一个高频词汇,我们对服务、对研究的追求永无止境。因为我们知道,客户对我们的托付,绝不仅仅是一个案子,而是企业的愿景、未来,甚至生死存亡。对于认准的企业、认准的人,我们的支持不遗余力。

在放自己一马和逼自己一把之间,指数资本选择逼自己一把。

02 在迎合与谏言之间

我们相信,坚守专业的逆耳忠言,胜过表面和平的妥协顺从。

吴思齐至今对那通电话印象深刻。

因为一个意见的分歧,电话里沟通不是很愉快。客户的反馈语气低沉,甚至透露出对合作的动摇,吴思齐一时有点不知所措。

事情要从头讲起。吴思齐团队服务的科技企业D,是业内颇有名气的公司,创始人创业经验丰富,还有多项顶尖的技术成果在手。公司融资基本面良好,唯一的顾虑是如何确定长线发展的最优战略路径。D企业拥有业内领先的底层内核技术,以零售作为商业化载体,但在商业化路径选择上,当前阶段应该主攻B端市场,还是C端市场?应该逐个击破还是多点开花?对一个拥有宏观战略格局的创始人来说,这个选择或许并不影响当前这轮融资的结果,但他深知,这个决策对企业未来远景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极度开放的企业文化下,内部高管的观点也出现分歧,加上缺少外部视角的辅助,CEO短期很难做出决定。

指数资本团队服务过大量To B技术企业,丰富的产业认知和交易经验告诉吴思齐,D企业商业模式的本质更接近B2B2C,因此集中力量先稳固To B原点战场,再实现商业化领域的拓展和多维度变现,这样的增长逻辑更加有利。

带着这个建议,吴思齐信心十足地与公司进行了沟通,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一向兼听则明的CEO有些生气地打断他说:「你作为FA,管好融资就行了。」

吴思齐懵住了。他自问:这条建议正确吗?提建议的出发点,是为公司的增长考虑吗?作为想要成为企业CGO的指数资本,提出这个建议必要吗?

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就应该坚持下去。

两周后,一场复盘会结束后的晚上,吴思齐又见到了CEO。会议议题是公司近期的融资进展和战略复盘,CEO针对核心议题的讨论结果,再次询问吴思齐的看法。抓住时机,吴思齐详细复述了一遍自己的观点。

这次,CEO没有打断,认真听完后,停顿了一下,缓缓开口道,「我们之前太聚焦全面商业化了,一直担心没有大规模变现就不是一家能跑得快的公司。其实,聚焦才能厚积而薄发。你们顶着压力也要提的建议,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们说得对,我们应该调整一下目前的战略方向。」

吴思齐长舒一口气。他明白,公司不是不知道何为最优解,只是对决策者来说,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决定生死,这种压力外人难以体会。这时,一个拥有专业和客观第三方视角的人,应该主动帮CEO卸下一些包袱,让他的决策更轻盈。

有了明确的方向,D公司各项战略决策日渐清晰,增长逻辑也逐渐形成闭环。这一切,不仅让融资提速,业务上一些问题也迎刃而解。CEO和吴思齐的沟通频率越来越高,双方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信任感也越来越强。

指数资本的使命是做企业的CGO(首席增长官),这意味着,我们时常要与公司共同面对一些核心挑战或艰难抉择,它甚至可能「伤筋动骨」;这也意味着免不了一些情绪的碰撞与冲突,即便是瞬间和短期的。这一切不容易,因此才更值得坚持。

专业与真诚,终会消解一切质疑,赢得信任和尊重。

在迎合和谏言之间,指数资本选择谏言。

03 在加法与减法之间

我们相信,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是容易的,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才是难的。

胡宇骐用「去包袱化」和「去情绪化」总结指数资本带给自己的蜕变。

她记得,以前自己最不喜欢开会,因为在指数资本,每个人的问题和短板都会被非常直接、赤裸地指出,且贯穿所有小组会、项目会、复盘会……加入公司初期,她甚至在某次会议上,因为对「产业图谱」搭建的观点被合伙人指出问题,当场摔桌子夺门而出。

「现在不会了,没必要。」胡宇骐说,人面对质疑,本能反应就是不爽或伤心,但这两个情绪对提升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处理情绪的时间越多,处理事情的时间就越会被挤压。

促使改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景,是指数资本内部的业务复盘会。胡宇骐渐渐发现,同事们人人都有「绝活儿」傍身:有人跨赛道商业理解能力极其敏锐;有人对战略打法和组织力建设思考极深;有人在赛道内沉淀多年,研究能力极强……她意识到,无论是自己还是团队成员,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向他人学习,而情绪带来的心理包袱,恰恰阻断了这种可能性。她长久以来将「争第一」作为目标,却在这个过程中,过于关注「比较」和「结果」,而轻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持续提升自我。

剥除「人设包袱」,去掉「情绪杂音」。做减法,带给胡宇骐和团队最大的变化是,每个人变得更加开放,团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郁,以前情绪紧绷的各种会议不再是「战场」,大家越来越不怕问出「傻问题」,包括「Timing到底有多重要」这类指向企业发展的问题,或「赛道面对的竞争有多大」这种关于行业研究的问题。

以前,胡宇骐对「傻问题」会本能地有不满情绪,认为提问题的人工作不够用心;现在,她却在帮助拆解、分析「傻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当一个团队聚焦问题本质、去除情绪杂音,每个人都会变得更勤于思考,协作也更加轻快。

「当别人感知到你卸下情绪时,他们和你的沟通就更深了。合伙人指出我的问题时越来越直接了,团队同事们也开始更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也可以互相反驳、争辩,这一切反而让你拥有更全局的视角,更多元化的思考体系,能看到和学到更多。」

她总结了自己理想状态下的精力分配方式:60%精力用于反复调优战略,40%精力用于关注过程指标,0%用于焦虑结果。「除了求真求实和快速成长之外,别的都不再重要。」

吴思齐在指数资本完成了相似的自我迭代。

「Less is more,这是我成年以后第一次真正的成长。」吴思齐的变化是他爱人先发现的:以前,他会在休息日排满行程,「报复式玩耍」,一天下来反而更疲惫;现在,他却能愉快地「发呆」,一边放松,一边将一周工作梳理得胸有成竹。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力,得益于指数资本的思维训练。吴思齐记得,刚入职时,他把时间塞得很满,汇报工作也尽力输出更多,可这种「勤奋」非但没换来表扬,反而总被合伙人们打断,要求他「用一句话讲清楚你想表达的东西」。

吴思齐逐渐意识到,「简单」并不容易,反而更难。「同一个场景,理解最浅的人能总结出10个三级观点;认知更深一点,能总结出两三个二级观点;最牛的人才能直逼核心,提出最底层的一个洞察。」要提高对企业、赛道、产业的认知,靠的不是「埋头苦干」,而是日复一日的主动思考,这也是对每一名指数人的基本要求。

在加法和减法之间,指数资本选择减法。

04 在走得快与走得远之间

我们相信,要见到繁花似锦的远方,少不了在荆棘遍布的路上独行。

王逸非从未把FA列入自己的职业选项中,直到合伙人田东升在他眼前打开了「指数通」。

「你看,这是我们IT部门开发的系统『指数通』,我们在用科技的方法,重新定义投行这件事。这套系统里,有一级市场的资金端图谱,有高度细分的资产端产业图谱,从底层数据出发,层层构建了业务场景模型,帮助我们俯瞰新经济领域的每条赛道,把握重要标的。我们打的都是阵地战。」

如此「书生气」的投行创始人,王逸非是头一回见。那一瞬间,他知道自己找到组织了:目标远大的人,才舍得为自己做长线投资;目标高远的企业,才会在创业早期即投入巨大成本,搭建一套短期看不到收益的技术系统。

辛林远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IBM等有过近十年半导体研究、研发、投资经验,回国前后,他拿到了很多重量级Offer,其中不乏产业巨头、顶尖外企、央企、著名研究院所等。然而,他坚定地选择了年轻的指数资本。

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被「俘获」的?辛林远记得很清楚。首先,HR致电他时,对指数资本的情况进行了非常系统的介绍,「HR都可以做到这么专业,公司的组织体系和专业渗透一定非常完善。」他主动与合伙人王建华见了面,又接受了田东升的视频面试。说是面试,不如说是两次畅谈。

「第一次都是东升在聊,他深入讲了对投融资的认知、以科技驱动投行的战略,具体到如何拿案子、服务好客户,再到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等。我很受触动,这是一个极重视方法论、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的企业,一定能把事做好、做大。」第二次又聊了1个小时,话题已经深入到如何将辛林远的产业资源、专业经验与指数资本的体系结合起来。「当时我跟东升说,我的口袋里有充足的枪和弹药,但不知道怎么打,有了指数资本的方法论体系,价值可以最大化。」

辛林远说,在当时所有Offer中,他觉得指数资本是最可能帮助他实现「个人的指数级增长」的企业。现在看来,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如果说传统FA靠信息不对称赚取差价,指数资本则恰恰相反,我们致力于构筑体系、搭建共识,让资本市场的信息变得简单、透明和对称,帮助企业看清市场定位,帮助机构有序投放资源,加速优胜劣汰,让市场循环更加积极和健康。

在走得快和走得远之间,指数资本选择走得远。

这,是指数资本成立2557天以来,百余位指数人、无数个瞬间中截取的几个小小片段。如果你认识任何一位指数人,你一定会切身感受到,不同的故事、相似的选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在指数资本,有人每个月飞行1万公里,一周在7座城市醒来;有人出了月子中心,裹着围巾、背着奶瓶直奔客户企业驻场,老板拦都拦不住;有人在巨大的项目压力下,连续一个月每晚躲在卫生间哭一个小时,却一次也没有想过放弃……

但这都不是最难的事。最难的,是逆着人性,在每一个细小的选择上,选那条正确而难走的路,是在可以放手的时候更进一步,是在权威的压力下坚守专业,是在认识到短板时,敢于把自己打碎、重建。

值此7岁生日之际,愿我们保持初心,坚守长期价值,在一点一滴中,践行指数价值观:客户第一、追求卓越、自我驱动、分享开放、简单正直。

这是指数资本的选择。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