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再给华为一次机会,你愿意吗?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geeknev.com/industry/294/294857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再给华为一次机会,你愿意吗?|皆电

再给华为一次机会,你愿意吗?

行业 发布于:2021-11-03 11:09:19

一周,1000万;一个月,3000万;两个月,5000万;四个月,1.2亿…

上次你见到如此膨胀的数字,是什么时候?

今年6月2日,华为HarmonyOS(以下称鸿蒙系统)正式版发布后,用户数激增,峰值时每天有超100万名用户升级。直至文章落笔时,鸿蒙系统的装机量已经突破1.5亿。

10月22日,华为HDC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宣布:鸿蒙系统打破纪录,成为史上装机最快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作为华为的杀手锏,鸿蒙生态将整合HarmonyOS(鸿蒙系统)、HarmonyOS Connect(鸿蒙智联)、OpenHarmony(鸿蒙开源项目)和HMS Core(移动服务核心)等核心技术,并面向1+8+N全场景设备的软硬件体系。

具体而言,未来鸿蒙系统将支持更多的原生应用、快应用、FA等多形态数字服务,并可在手机、智慧屏、PC、智能手表、平板、VR眼镜等多终端进行智慧分发和流转。这里,就包括华为下一阶段的战略核心——『鸿蒙智能座舱』。

余承东表示,鸿蒙系统将会在明年初正式“上车”,首款产品将是金康赛力斯的全新中型纯电SUV。

不造车的华为,一直想上车 

华为不会造车,这个立场已经被华为数次重申。

但不造车,并不意味着不上车。

行业地震,裂开巨大的市场缺口,里面是无法估量的利润。

想要颠覆燃油车市场,无非两大突破口:一个是能源转换,用电能替代石油,从而引入混动、纯电、氢燃料等多种动力结构;另一个是智能化,全新交互方式、自迭代算法的不断注入,为车辆赋予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车辆网联等新能力。

前一个简单,关键在于三电技术、平台化以及量产能力;后一个更难,因为要赋予汽车全新的产品属性,需要对软硬件有深度理解和整合能力。

技术壁垒高筑的华为,选择了直接对新能源车赋能,这是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目标更清晰的方式。

华为现在绝口不提造车,是因为华为的业务确实用不着亲自造车,而是想当Tier1供应商,不能把未来与车企合作的道路给堵死。

华为想开了:搭载华为技术的汽车,何必执拗一个华为的名字?

鸿蒙自立项以来,华为就在不断联合各行各业的头部公司,围绕智慧办公、运动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娱乐五大场景,试图打造一套设备无感连接、信息内容无缝流转的全场景智慧生态。

智能汽车是继电脑、手机之后的第三代智能移动终端,也是华为的望眼欲穿的载体。

华为的塞翁失马

华为是一家集通讯设备、基建业务于一身的巨型科技公司,但手机消费业务曾是它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2020年上半年,华为以44.1%的份额位居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榜首。但随着美国政府接连不断的芯片制裁以及相关科技公司的技术封锁,华为手机业务遭受重创,今年上半年份额已经跌出国内前五,国际上更是惨不忍睹。

余承东曾多次表示,近两年华为共经历四轮大制裁,这也迫使华为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被逼上梁山的华为,不得不自研操作系统,以求绕过封锁。四面楚歌之下,鸿蒙问世。

危机背后是转机,这段艰难的时期似乎也为华为打开了新的思路,为避免单一领域被掐脖子,鸿蒙的目标也从移动设备转变成超级终端。

什么是超级终端?

时至今日,智能设备不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还包括电视、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家居。但是多设备、多屏幕带来了体验上的隔阂,互联互通都做不到,更别提智能与效率了。

问题根源就在于不同设备的操作系统和交互逻辑均不相同。

多设备互联与协同,这就是鸿蒙想解决的问题——将所有设备使用统一系统进行联结,共同组成『超级终端』,其中每一个单元(设备)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切换、搭配、组合使用。

前几年,手机为华为打下了移动互联的大片江山,但随着手机业务被针对,华为需要一个更庞大的生态来融合移动互联。鸿蒙就是华为找到的新出口。

鸿蒙怎么上车?

具体到如何上车?鸿蒙首先承诺,将以保证驾驶安全为前提,再将智能服务、HMS-A功能以及鸿蒙车域应用生态带入座舱。

目前,鸿蒙智能座舱已经搭载超37种车载服务场景,涵盖娱乐、游戏、亲子等超180款热门应用。通过鸿蒙,车辆的主机可以与其他智能终端连接并共享信息,硬件设备可以与人、车辆和家庭连接。

操作也很简单,在鸿蒙终端界面拉出控制中心,就能进入「超级终端」控制页,可以看到周围待协同的所有设备,如同管理本地任务一样,可以直接将主机上的后台应用“无缝流转”到其他设备上打开。

为了鼓励生态开发者,鸿蒙提供了一系列构建全场景应用的完整框架和开发工具平台,帮助应用开发者快速上手、高效适配,为鸿蒙生态提供更加丰富的功能。

与传统车企的车机系统相比,鸿蒙系统可以为车辆做专项适配,加上简洁而通用的HMI设计,能让用户减少学习成本,并且做到统一的OTA更新。另一方面,鸿蒙智能座舱的开发效率更高,可以一次开发、多次分发,大幅减少应用的适配成本,有助于快速扩大规模。

预计到今年底,华为将开放开发者全套支持工具,包括座舱开发指南、HMS-A文档、Samples代码、应用市场指南、车机模拟器等,推动鸿蒙生态的构建。

要抢到16%的合作伙伴

“软件使用量、市场占有率是操作系统能否活下来的核心因素,”华为智慧全场景业务副总裁杨海松总结,“16%的市占率则是一个生死线。”

目前,已经有不少主流车企着手开发自家的操作系统,譬如大众、特斯拉等品牌,选择基于Linux内核设计自家的封闭式车机系统;吉利、比亚迪及蔚小理等品牌,则选择基于车机版Android系统设计功能开放式车机系统;还有部分车企是基于QNX架构开发的车机系统;以及阿里与上汽打造的Ali OS等。

上述车企自研的车机系统主要还是自给自足。软件的研发与维护需要团队,长期投入的成本也不菲。无法扩大销量的话,就难以分摊软件系统开发成本,后期难以实现高频率的迭代更新。

鸿蒙则可以通过开放平台,与多家车企进行技术合作,大规模地覆盖品牌与车型,从而实现更高的市占比。当然,这只是华为的愿景。

但很遗憾,并不是所有的车企都欢迎华为。

车企:比起欢迎,更多是担心

目前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的品牌,有金康赛力斯(小康股份)、北汽极狐、江淮思皓和长安阿维塔四家,其中:

(1)金康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采用华为Drive One电驱动系统,搭载HUAWEI HiCar全场景智能互联系统以及华为Sound音频系统;同时,华为也参与到了这款车型的外观设计与质量把控;

(2)北汽ARCFOX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将搭载鸿蒙智能互联座舱(预计将于2021年四季度开始交付);

(3)思皓汽车在今年上海车展发布“MIS皓学架构”,其智能座舱也将采用麒麟990+鸿蒙的华为系统。

(4)长安蔚来今年5月更名为长安阿维塔,8月公布了与华为合作打造的首款高端智能电动中型SUV,内部代号为E11,预计年底发布。

华为的朋友圈,似乎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目前的合作伙伴不是籍籍无名的新品牌,就是传统车企中试水新能源的子品牌。

行业内真正的大佬们,却是另外一番态度。

譬如上汽董事长陈虹就表示,“不能接受与华为等第三方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合作,华为成为灵魂,上汽成为躯体,这样的结果不能接受,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明显透露出车企巨头对华为寻求合作这件事的微妙态度。

相较于燃油车,纯电车的动力系统更简单,核心部件的标准化程度更高,使得模块化供应和硬件共用成为大势所趋。这也就意味着,硬件很难再形成技术门槛与核心竞争力。

所以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新势力都把战场转向软件算法与软硬结合,包括智能车机、辅助驾驶、万物互联等等,这是一个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

软件已经成为车企与用户之间的粘着剂,也是维护车企数据主权的关键一环。

如何将这个自主权拱手让人?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基于Linux内核开发封闭式车机系统,牢牢把握了对核心数据的控制权,这是其它汽车制造商梦寐以求的。与华为合作,相当于把这个控制权让渡给华为,并不是所有车企都乐意。

更何况,软件未来将成为重要收益来源,利润空间远大于硬件。

在新能源车高研发投入、产业链高度整合的情况下,国产汽车行业一直抱怨没有利润空间,近年更是跌到了全行业利润总额的最低点。如果核心技术都是外包,车企盈利空间都将被华为掐死。

过去,一辆汽车的价值巅峰锁定于提车之日,如今,软件定义下的汽车带来更大的盈利想象空间。考虑到智能汽车生态在“掘金”用户长尾价值,以及随之而来的数据产生的收入,正是车企不断地在软硬结合上积极探索的原因。

对于金康赛力斯、长安阿维塔来说,从不见经传到家喻户晓,可能就差华为这一个标签,合作目的是为了获取知名度、补齐技术、让产品尽快投入市场;

北汽则希望借助华为来推动自己的子品牌,相互利用。其ARCFOX极狐阿尔法S普通版车型还是采用博世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全部押注华为;

思皓就更不用说了,一直在濒死状态,就是想搏一搏,借华为的名声咸鱼翻身。

乍一看,与华为合作,这单生意好像挺划算。华为赚得软件部分的钱,得到更多数据反哺研发;车企赚到硬件部分的钱,还能凭借高端子品牌成功转型。

但是以华为的技术专利、品牌声量、市场号召力来看,无论是谁与华为合作都可能变成弱势方。

而弱势方,就意味着没有话语权。

北汽蓝谷董事长刘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为不仅为极狐阿尔法S提供了自动驾驶技术支持,还参与到了阿尔法S的定价过程。

华为汽车业务目前最高程度的合作是Huawei Inside(HI)模式,它包括智能汽车数字化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联网、智能电动、智能车云以及30多个智能化部件,几乎包含了所有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

华为HI模式下的合作,更像是一个“交钥匙”工程,留给车企自己的只有底盘、车身。说严重点,就是车企沦为代工厂,给华为做嫁衣了。

一旦合作越来越深入,就越来越难再对华为说不。

车企们都在警惕下一个博世

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华为将各个板块可商业化落地的产品搬上了展台,包括自动驾驶、激光雷达、4D成像毫米波雷达、高精度地图、VDC整车控制平台、MDC智能驾驶平台、CDC智能座舱平台、T-BOX 5G通讯模块、5G-V2X等等,引得众人惊呼“华为除了没造车,几乎布局了汽车的所有领域”。

按照这个节奏,华为虽然不造车,但是会成为新能源车的智能化Tier1供应商,如有机会,甚至会形成垄断。

这不免让车企们想到另一家公司——博世。

博世诞生自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技术上有无可撼动的地位,平均每天可申请19项专利,我们熟知的磁电点火、燃油喷射、ABS、ESP、燃油共轨等核心技术都来自博世。

博世同样不生产汽车,但却控制着汽车行业的关键产业链。燃油车时代有句调侃:整车厂在给发动机厂打工,发动机厂在给博世打工。

伺候过博世的车企,都明白其中不易,它可能是比甲方更加强势的乙方。如果主机厂不能满足博世的条件,很容易就会失去合作机会。因此,为了第一时间获得供应支持,主机厂往往要签署一些不平等的条约。

主机厂苦博世已久,好不容易迎来行业变革,车企们都想自己掌握话语权,而不是让华为成为智能时代的博世。

华为的故事由鸿蒙继续书写?

华为手机打下的江山,是华为如今的基本盘。

随着手机业务被封锁,华为需要新的技术出口,万物互联就是关键布局。

鸿蒙拥有改变终端连接方式的梦想,试图打破设备之间的互联壁垒,让多台设备整合成一个超级终端。但要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关键在于前期要有物可联。

华为再强,凭借一己之力也不可能撑起整个智能汽车生态,鸿蒙需要合作伙伴,包括硬件制造商(车企)、应用开发者以及使用者等等。

因此,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其实很微妙,华为赋能的同时也会夺取对方的收益和成长空间,车企可以利用华为的知名度与技术,却无法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跟难走的钢丝,就是华为上车的阻碍。

华为手机业务被迫关门,鸿蒙的必要性就愈发凸显。就像早年交换机面临瓶颈,华为转向了智能手机,找到了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如今这条曲线的想象力同样面临枯竭,鸿蒙,就是华为在寻找第三增长曲线。

这个时代的大风,吹出了很多泡沫。被资本选中的企业,很大一部分价值存在于叙事之中,里面有梦想、故事、信念、精神,个体命运和集体命运的交汇与碰撞,连共情都成了资本的燃料。

当代企业的竞争力包括叙事能力,能够随波逐流又不合于污乱的叙事能力。如果要让一家公司伟大,就要从建立它的叙事入手;如果要让一家公司坍塌,就要从摧毁它的叙事入手。

而华为,就是这样一家“伟大过”也“坍塌过”的企业。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