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设计史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uisdc.com/5-step-to-learn-design-history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写出阅读量百万的设计史科普,我来教你5步学好设计史! 收藏

3天前 推荐: Reman刘斌点赞 7 评论区 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大家一看这个标题就知道不是我的风格,因为最近身边有些朋友看不过眼,说史太浓的内容不错,能真正帮助到一些有需要的朋友。就是流量增长太慢,他们认为是标题问题,于是他们想了想就有了这个标题。不管如何,史太浓的立场还是扎实做好自己,做好内容。

这是个番外篇,属于制作「世界现代设计史」系列写下的开篇,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认识史太浓的朋友一般以三个群体为主,其一是设计师,其二是艺术设计类的学生或者设计爱好者,其三则是设计考研的朋友。考研的朋友们因为需要应试,所以比较关心结果,但学习文史类知识如果重心放在分数,过程通常不太愉快,有过考试经验的朋友都会同意这句话。而对设计师、或者设计艺术爱好者而言,了解设计史的期望比较有弹性,更多出自一种提升内在修为,拓宽视野的需求。

但如今生活节奏紧凑,当我们花时间了解一门知识都会希望高效并且学以致用,所以跟大家聊点学习心得,希望有参考作用。

在了解学习心得之前,还是简单谈一点学习设计史的好处。

设计史比较像一种内功修习,跟绘画、软件技法分享不一样,这些类型的分享其实史太浓也有在做,而且流量还不错,原因主要是可以马上学以致用,眼前效益高。

但我为何一直坚持做设计史分享,简单说来是认为读史确实能明智,艺术设计发展的规律都是循环的,跟时尚潮流一样有迹可循,设计史可以让从业者内外兼修,达到一种更加完整的状态。

学习设计史起初看不到什么成效,可能就是比较能侃,因为你会了解到很多标杆人物、设计风格跟设计思潮相关的故事。而一但这些知识积累到某个质点,你就会发现自己比同行似乎在认识上高了一些层次,眼界更加开阔。

设计与艺术创作拼到一定阶段并非技法上的争夺,而是认识、眼界、审美跟开创性,这些养分能从设计艺术史当中找到的。比如我如今做项目,能比较快速在历史风格中找到一些恰当形式结合,我称作“历史寻宝”。而且提案时候还可以将这些典故融入到内容,让甲方感觉这个设计是具有文化底蕴的,过稿率因此也提高。

我们来谈一下考研的朋友,考试必然存在需要背诵的内容,而背诵的基础是理解,所以很多考研朋友跟我交流也在于这个方面,认为教材里挺多内容不好理解,导致无法很好的记下来。这个情况跟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一样,必须内化,比如英文,很多句子没理解清楚意思及逻辑关系,当句式稍微变化就懵了,而理解一种知识除了看自身,也看教材内容,比如有否做到深入浅出,易读性强。

所以史太浓一直坚持的“品牌使命”就是“看故事,学设计”,没有人会抗拒故事,我们从小就是在故事中学习知识的。而我也一直坚信,做学问的人,假设无法浅出,一定就是没有深入。

方法与心得

好的分享者应该首先是一名好的学习者,如同好的老板首先该是一名好的员工。

史太浓在学习设计史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方法论,掌握方法比了解答案更加重要,因为答案只解决特定问题,但方法可以让大家解决相关问题。比方你刚好也同时在学习西方音乐史或者政治史,那么我相信这些方法能够触类旁通。

总的来说大致有五个部分。

1. 重点梳理,构建专属框架

在了解一个系统知识的时候,建议大家先从大纲入手,比方大家在看史太浓的公众号时候可以先了解整个框架具体有多少模块,获取一个整体印象,根据自己的需要捕捉一些重点,因为我的分享会优先考虑完整性,但受众的需求则各有不同。

大家将“公众号”三个字切换为“书籍”,“视频课程”道理也是一样的。比方设计史里谈到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国际主义运动等几个大主题,可以分轻急缓重来规划。

从记忆习惯来讲,肯定应该以时间为轴按顺序全部看,但可以区分哪些了解为主,哪些要重点细看甚至做笔记,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专属框架梳理知识。

2. 贪多嚼不烂,少吃多餐

学习知识跟吃饭一样,不可能一天里将三餐合并吃完,这样必然会消化不良或者食欲倒退,是不健康的。

所以我的文章分享一般以 3500 字以内为标准(大致 15 分钟看完),视频分享以 15-20 分钟以内为标准,这样的篇幅让人感觉比较舒服的,太短讲不完一个主题,或者形成不了记忆点,太长则考验人的专注力。当我们自己去看书籍或者视频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做,可按 15-20 分钟为一个单位(可配合番茄计时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如果学习任务重,一天可多安排几个单位,但中间需要通过休息或者切换注意力来分隔,效率更高。

这一点学习任何知识都适用,因为符合人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但有些朋友可能注意力单位更长,那就根据自身感受调整即可。

3. 课外拓展,丰富记忆点

课外拓展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史太浓本身在分享时候就喜欢做知识拓展,可能谈某些话题会延展一下,跟当代情况结合一下,让内容不至于太枯燥,而且可能收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冷知识。

另一个层面的意思是除了看我们的分享内容,也应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延展相关资讯,因为“设计史就是社会发展史”,这句话很正确,设计史的话题绝对不仅仅是设计本身,会涉及艺术、地理、人文、地缘政治、时尚、世界史等。很多周边话题可以多多拓展,这样有效巩固知识,就像拼图一样,模块跟模块相互有支持力。

比方某次做《设计大师启示录》时候我谈到路易十三这个酒,我很感兴趣看了半天相关资讯,其乐无穷,而且关键是因此我对这期内容印象特别深刻。这个方式可以丰富记忆点,让内容更好内化。

4. 跟他人分享,能说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史太浓强烈建议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多与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形式可以很多样。

比如喜欢写作可以总结一些学习心得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facebook、微博等社交平台,假设你写得很专业那么可以直接分享到相关平台(比如知乎)或者公众号。

如果你喜欢拍视频那么则可以讲故事的小视频分享到抖音、小红书一类平台。如果都不喜欢,那么只喜欢聊天也可以,像我就经常跟同事分享设计史里的故事或者人物,这些有助于大家温故知新。而且记住一句话——“能说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5. 学无止境,不断成长

所谓学海无涯,但我相信一种良性循环,就是:因为兴趣去学习,然后因为学习产生了成绩,再因为成绩从而更加感兴趣,再进行更多的学习。学习过程中你会不断成长,还会因为这个良性循环解锁很多惊喜,史太浓也算个例子,比如有机会出版自己的书籍,跟不同平台进行了合作等。

相信学习设计史会让你在设计行业中获得更多赋能,变得成熟与全面。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点赞 7
收藏 3

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优设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