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科技巨头造车三大派:华为居右,百度居中,小米居左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mtpost.com/576582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丨谈擎说AI,作者丨郑开车

到底要不要造车?一年前,这可能是互联网科技巨头们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这是2020年12月15日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徐洁云在微博打下的文字。在这期间,华为也太多次强调了“不造车”这一结论。

然而仅仅不到一年,不管造不造车,在未来汽车的赛道上,华为和小米都在某种程度上会了面。

事到如今,对于科技巨头而言,讨论汽车“造不造”这一问题已经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当下真正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应该是“怎么造”,也正是在这一问题下,以华为、百度、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造车战略的制定中,体现出了迥然不同的造车逻辑。

本文也将围绕于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阐述。

以华为为代表的造车赋能派

对于多次强调“不造车”的华为而言,其布局造车的逻辑是做技术供应商,力图成为手机界的高通+谷歌。

其实无论是大疆还是AI四小龙里的商汤科技,再到科大讯飞甚至是地平线、黑芝麻等一众汽车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初创玩家,不难发现,很多科技型玩家当前布局汽车赛道的一致发力方向都是做赋能派,这无外乎两点原因:

用流量思维来看,赋能派们看中的正是驾驶,这个曾经一直都是孤岛的场景。对赋能派选手们而言,研发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多年,如今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让技术落地的场景。

互联网产品存在一个共性,这对于当下的汽车风口同样适用,即整条产业链上,最大的红利永远集中在流量波峰,被誉为下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驾驶场景正是这样一个波峰,也是造车赋能派所向往的温床。

再从技术思维来看,虽然如今造车是风口,但风口里真正刮起来的并不是发动机和整车的机械制造。如今颠覆传统汽车,无异于两个风口:一是能源从燃油到电能的更迭,二是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的需求出现缺口。

对于科技壁垒高筑的华为们而言,做赋能派无疑是“上车”最不容易拖泥带水的方法。

这样的布局逻辑其实与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互联网企业往往擅长“无限游戏”,即连接一切的赋能思维。但不同之处显而易见,腾讯、阿里是纯粹的互联网公司,既没有硬件基因,也没有供应链基因,这也是其不直接入局造车的主要原因。虽然账上资金雄厚,也仅仅是以梧桐车联、斑马车联等车联网方式间接布局。

风口里的黄金

在造车赋能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是华为,我们研究了头部公司的布局逻辑,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何一种技术企业选择做造车赋能派。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硬件和供应链基因都有,虽然汽车制造更加复杂,但就像小米,还是选择一搏,可为何华为选择坚决不造车呢?在谈擎说AI看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即华为所需要面对的更加高企的不确定性。

2020年上半年国内高端手机销量,华为以44.1%的份额位居第一,但随着受到美国的芯片制裁与一众西方国家封禁,华为一度跌落神坛,虽然如今仍有国内大客户采购5G设备输血,但华为不仅在个人消费市场上丧失了大量份额,国际大客户市场上也四处碰壁。

华为的主营业务已经遭受重创,倘若入局造车,相较于其他玩家不仅现阶段存在客观的不安定因素,面对未来的科技风口,即便华为在整车制造上一路高歌猛进,也没有人能够确保类似于此次芯片制裁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

与此同时,造车虽然是一件烧钱的事情,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想象力。在今年小米官宣造车后,小米集团股价一度涨超12%,而在释放想象力方面,并未上市的华为在资本市场同样存在着诸多局限性。

既然现阶段身体不佳,造车又是一片泥淖,还要不要从零开始,押注到前期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又长的汽车制造里面呢?华为想得很明白了,搭载了华为技术的汽车,又何必非要执拗于要一个华为汽车的名字呢?

再看一些数据,诸如特斯拉、两田等车企的毛利率一般常年在20%左右浮动,而据英为公开数据网实时数据,Tier1企业中,恩智浦的毛利率为52%,博世为40.55%。显然做一级供应商更香。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于今年发布的极狐阿尔法S,最低售价在25.19万,而搭载华为HI的版本,通过对软件上的体验升级,最低价也需要38.89万,这在传统汽车市场里是难以想象的。

由此看来,华为看中的正是成为新汽车制造江湖中的一级供应商。

终点仍是厮杀

复盘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布局,目前除了和北汽极狐的合作之外,华为还与小康股份合作了赛力斯,与长安汽车合作了阿维塔。

在这三场合作里,华为的角色定位已然非常清晰,就比如长安阿维塔,由长安、华为以及宁德时代三方合作,长安负责整车制造与销售等一系列事宜,宁德时代负责电池,而剩下的智能化工作交由谁负责?华为在自动驾驶、激光雷达、车联网等一众领域布局多年,答案显而易见。

这样的合作模式也许会让华为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博世,但现如今的问题也摆在面前。

就比如前文提到的腾讯和阿里的车联网平台,对于丰富车联网软件生态具有竞争力,但并不算得上是智能汽车的灵魂,华为在这一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谈擎说AI认为,对于并不擅长智能化的传统车企而言,现阶段没有太多选择,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可以在短期内让自己不至于沦为下一个诺基亚,但长远来看,不单单是软件,高利润的智能化技术和三电系统全部交由其他企业来做,车企就成了打工人,无论哪个车企,似乎都不愿意接受这个对自己而言最坏的结果。

如今汽车智能化的配套产业链中,龙头尚未跑出,这对华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毕竟,不是所有整车厂都会有完全自主独立的智能化技术,但相较于供应商,整车厂永远是那个存在相对主动性的角色,能够把成百上千个供应商调用起来。

因此,在充当未来造车赋能者的道路上,华为仍需要与众多赋能派玩家经历一次次车企和市场的选择,这无疑是一场厮杀,曾经的恩智浦、博世同样成功于这样的厮杀。

在手机业务按下减速键的当下,华为的造车必要性就愈发凸显,就像在早年间做交换机面临天花板,华为最终做成了智能手机,可以说是找到了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如今这条曲线的想象力正在面临枯竭。参与造车,本质上就是在寻找更强劲的第三增长曲线。

俗话说,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也许华为走的赋能派路线,后续势能相较于造整车更为强大。

独一份的造车融合派——百度

百度自2000年创立以来,一直都在眺望一个对手与导师,那就是大洋彼岸的谷歌。对汽车领域的布局,百度同谷歌一样,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国际上相对较早的玩家。

这就给百度的造车带来了一股核心势能,即AI和自动驾驶技术。相较于华为,百度布局造车走的是亲自下场+供应商路线,持一种融合派的姿态。

缺失的制造业基因

不同于华为,百度是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在制造业和供应链基因上存在天然短板,出于这一前提,理论上走和华为一样的纯供应商路线才更能突出自身优势,事实上百度也在这样做,即Apollo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威马汽车的合作。

但用自己All in的AI技术,来做自动驾驶供应商,如今看来这并不是百度的全部意图。除此之外,百度还选择了与吉利汽车进行深度合作。

据天眼查APP,2021年3月2日,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打造全新的汽车品牌集度。百度方持股55%,吉利方持股45%。从股权方面来看,无疑是负责软件的百度占据了主导。

!1400x819&ext=.png

拥有制造业经验的华为都不下场造车,百度却真实地入局了造车,这背后其实是出于百度需求角度的两方面因素考量:

一方面,自从17年陆奇在百度提出ALL IN AI,这是继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后,一股强劲的全新想象力。直到如今,百度的自动驾驶、AI、车联网等专利技术和新成果不断落地,部分更是走向了世界前沿。

但是想象力不能永远是想象力。多年研发给百度带来的大量技术积累,需要一个平台被展示出来,平台+技术,双边都要硬,通过深度合作式的亲自造车,无疑会让平台更适用于自身。

另一方面,百度的AI投入之大加上All In态度,注定了其未来造车事业致力于走上一条长期主义道路。随着如今越来越多对手技术实质性落地,为了避免起大早赶晚集,百度迫切需要加速自己的技术落地。

就比如特斯拉的影子模式,在整车销量不断刷新的当下,也会对其后续研发更加有利。如果百度不造车,其车端数据的积累将很快被对手远超。

在谈擎说AI看来,一直当供应商,囿于权限原因,资源调度无疑会更加复杂,而自己亲自造车则会体现出互联网公司制造基因的短板。也正因此,百度选择了折中的方式,即与车企合作亲自造车,既能弥补短板,也可以在权限和调度上更加自由,获得更多的道路数据和用户反馈,以反哺其AI竞争力长青。

AI仍是基本盘

从自身需求出发,百度的造车融合模式,优势便体现了出来。如今百度可以直接在吉利的SEA浩瀚平台上开发其首款车型,更多的精力便能够放在智能化和软件的开发层面上,这也是为何在小米汽车还为选厂问题发愁的时候,集度汽车的SIMU car(模拟样车)就已经出炉了。

不难发现,百度即使亲自下场造车,其战略的基本盘仍在AI,AI技术的竞争力,决定了百度要更倾向于走一条复合型的造车路线,简单来说,就是车亲自造了,但没有完全亲自,而是为了进一步释放和厚积自身AI实力。

与此同时,百度在造车上还有一个动作,即不少的投资举措。这对于躬身造车这一行为本身,也有着相应的协同性作用。

从17年开始领投蔚来和威马汽车等造车新势力,直到如今,百度的投资目光已经走入了造车这片海更深的地方。

比如18年投资了国内的激光雷达头部厂商禾赛科技,20年领投了主要从事汽车芯片、智能座舱等研发的亿咖通科技,甚至是专注于停车缴费服务的智能APP天天泊车,在几个月前百度也投资了,投资后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0%,之前股东均已退出。

总的来看,对于百度而言,重心仍放在科技而非造车上,有助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智能化和软件的开发上,从而让车与其互联网大本营有着更好地生态协同作用。

守住AI基本盘,也有利于百度在汽车以外的多元化业务扩张,整个AI生态体系可以反哺车联网,更重要的是,这对于百度的市值提升无疑具有很大意义。

总体来看,无论是华为还是百度,对于造车道路的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非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未来战略所调制的最优解。

以劳模雷军为代表的躬身入局派

相比拿着科技筹码入局的华为和百度,小米则是一家有互联网思维的制造业公司,在造车这件事上也是最执着的一个。通过完全自己造+投资布局思路,小米像是把智能汽车当作智能手机来做,与大洋彼岸的苹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做这件堪比二次创业的事情,小米无疑是跳入了泥淖。这也是为何,仅仅早宣布造车三个月的百度已经出了样车,但如今小米的汽车产品还八字没一撇。

进击的主动权

随着越来越多造车玩家成品问世,甚至跻身头部,在这场需要跟时间赛跑的游戏里,小米的动作越迟,大众的期待也就随之变得越高,为何小米要坚持选择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与其造车逻辑有着很深的联系:

一方面,与华为同样,小米有线下店,懂制造且供应链经验丰富,这无疑是先发优势。但华为需要面对更加高企的不确定性。而相较于华为,小米的负担显然要轻上许多。

与小米类似的还有家电企业,诸如创维的创始人黄宏生,早在2011年就通过增资南京金龙,成为了南京金龙的实际控制人。借助南京金龙为主的开沃汽车集团,创维于2017年正式开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而早就对造车心痒痒的董明珠,也于今年正式控股银隆新能源。

不难发现,自己完全亲自下场造车的巨头里,大部分都是是有制造业基因且懂供应链的厂商。在谈擎说AI看来,虽然整车制造不是汽车迭代风口下的重头戏,但相较于供应商,对于企业宏观战略的制定,仍存在着更优的主动性和协同性。

就像特斯拉坚持在中国建立超级工厂,这与其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全栈自研的态度一脉相承,在造车这件事上,尽可能地把握绝对控制权。

另一方面,在企业基因上,小米虽从事制造业,但有着非常清晰的互联网思维。众所周知,小米产品有着全家桶属性,物联网方面在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且具备强劲的竞争力。

小米的产品线覆盖手机、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智能配件、智能小家电、智能大家电等一系列领域,通过米家生态可以将产品互通互联。

因此,小米完全自主造车,不仅与其制造业基因吻合,用更大的主动性抓住新风口,有利于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与此同时,这也是对其智能硬件生态版图的进一步扩张。

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今天全民造车的浪潮下,如果说百度和华为在过去几年里皆有失意之处,前者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者主营业务受阻,小米则在近年来一直都是风头最盛的那一个。

不仅是账上有充足余粮,在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层面,雷军经历过一次巨大成功,做成了汽车,缔造一个全新的小米不为过。无论怎么看,小米都更像是以一种进攻姿态入局造车。

但凡事皆有两面,出于种种因素,互联网科技公司造车想要从0到1,华为抑或百度,都是扬长避短,通过或多或少的赋能思维在进行,将自己的储备迅速输出,而小米显然要考虑得更多。

不仅是制造上需要从手机到汽车的维度突破,相较于早就布局自动驾驶的华为和百度而言,小米在汽车智能技术方面的短板同样明显,也正因此,小米其实一直在默默跟时间赛跑。

一场突击战

无论是百度华为还是特斯拉,在汽车智能化的探索与发展上都已经攀爬数年,小米想要赶上对手,需要一场突击,其打法正是通过投资补足,以下是小米短短近几个月的投资动作:

2021年6月3日,小米投资ADAS技术供应商纵目科技,涉入自动驾驶领域。

2021年6月8日,小米投资激光雷达提供商禾赛科技,专注激光雷达传感器的研发。

2021年7月6日,小米顺为资本投资海之博电子,涉及智能制动产品。

2021年7月30日,小米投资蜂巢能源,涉入动力电池制造领域。

2021年8月1日,小米投资智能车供应链公司上海几何伙伴,共研自动驾驶。

2021年8月2日,小米投资动力电池材料企业赣锋锂业。

2021年8月4日,小米投资聚芯微电子,合作涉及3D光学和只能音频。

2021年8月23日,小米投资智慧停车方案提供商爱泊车。

2021年8月25日,小米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

2021年8月底,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国内车规级MCU公司云途半导体。

2021年9月16日,小米投资孔辉汽车,涉及汽车电控悬架系统开发、集成、匹配、销售等。

2021年9月22日,小米旗下长江产业基金领投黑芝麻智能,涉及芯片领域。

在智能化方面快速补课的同时,整车制造方面,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小米造车,将采用收购或至少控股的模式进行代工,工厂的消息也已经传来一些端倪。

总地来看,目前小米造车已经蓄势待发,在汽车制造与智能化技术上都有阶段性突破,且投入颇大。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与时间赛跑,不仅需要尽快让成果落地,以避免带着全身家当却错过末班车的情况发生。

更重要的是,雷军的个人魅力与情怀是小米造车的加分项,但这并不是基础项,小米的第一辆车能否符合市场的期待,这是小米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互联网科技巨头的造车现状,网友曾给出过一个形象比喻:

汽车布局里,不造车的,是想成为手机行业的高通(产业链)+谷歌(系统);造车的,是想成为手机行业里的苹果。

尽管如今的汽车赛道上各路玩家基因不同,姿势各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新玩家想错过近几年来最大的风口,也没有任何老玩家想成为时代里的诺基亚,胜负如何,我们且走且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