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餐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应落下中小商家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intu360.com/a70178.html?s=10&o=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餐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应落下中小商家

摘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当下餐饮行业的普遍现状,“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以说是最为恰当的描述。

6e0f4b47-dc74-fc5d-bb4c-d0e9971660c7.jpg

经历了暴雨和疫情双重打击的郑州,并未出现想象中的“报复性消费”。不少餐饮企业为了加速消费者的回流,推出了现金券、代金券、堂食券、品尝券、招牌菜打折、特价菜优惠等活动,可客流只恢复到了三四成。

一家名为海伦司小酒馆的餐饮企业,刚刚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过去三年时间里门店从162家扩张到了528家,并计划到2023年开店2200家。不仅在餐饮行业的低谷期逆势增长,还成了资本眼中微醺经济的代名词。

同一时间线上出现的两种现象,向外界揭示了餐饮行业的两个极端:一边是外部大环境诱发的行业寒冬,一边是逆市场周期上演的资本盛宴。看似冲突乃至对立的一幕,或许隐藏着餐饮行业的转型方向。

01 餐饮市场的新消费狂欢

海伦司小酒馆的走红似乎并不让人意外。

泰合资本曾在《2020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中提到,餐饮赛道连续多年保持8%-10%左右的年增速,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属于极少数具备长周期持续增长能力的万亿市场。

美团也在《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中揭示,即使是在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2020年,国内餐饮企业的注册量仍不降反升,同比增幅高达25.5%。其中百胜中国新开了1165家门店,平均每8小时就开一家新店。

个中逻辑其实不难理解。中国有14亿人口,而餐饮是刚需中的刚需。按照艾媒咨询的调研报告,2021年39%的消费者月均到餐馆进餐1-5次,27.5%消费者月均到餐馆进餐6-10次,只有18.3%的消费者基本不去餐馆进餐。用户行为直接影响着市场活力,餐饮市场的增长态势几乎是一种共识。

折射到资本层面上,2021年前8个月,国内餐饮行业的融资额已经达到439亿元,距离2018年467亿元的峰值相当接近,有望打破过去十年的融资纪录。除了专注于餐饮市场的投资机构,腾讯、字节跳动、B站等手握庞大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巨头也参与其中,仅字节跳动在过去两年中就进行了7次投资,涉及茶饮、酒类、速食、咖啡等品类,累计投资金额超过8.72亿元。

即便缺少海伦司小酒馆这样的标杆级案例,餐饮新消费也不缺少话题性,一家家连锁面馆的出圈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可为何海伦司小酒馆代表的少数企业缔造了一场新消费狂欢,大多数线下餐饮企业仍在为生计焦虑?将网红酒馆和新式面馆的生意做一个对比的话,不难从中梳理总结出两条有价值的经营策略。

一是增强门店的社交属性,即满足当下年轻人对线下社交空间体验感的需求。比如许多网红小酒馆里添加了国潮风的装饰元素,不同于酒吧的嘈杂环境,制造了适合年轻人聊天的社交氛围;增长势头凶猛的和府捞面,甚至推出了“漂流瓶”的社交玩法,鼓励上一个顾客给下一桌留下一句话。

二是数字化的管理运营,从传统的粗犷经营转向精准服务。比如在C端提供微信小程序点单服务,通过公众号、短信等形式和顾客进行二次连接;在B端利用SaaS工具提升门店、生产管理、人员排班、半成品生产等环节的运营效率,通过数据分析预估营业额,以减少人力上的不必要成本。

藏在“网红”外衣下的恰恰是对市场的深度思考,一方面增加和消费者的接触机会,一方面在经营策略上降本增效。资本押注的与其说是新消费的概念,倒不如说是贴合年轻人需求的经营理念。

02 留给美团们的数字难题

只是网红式的路线并不适用于所有玩家。

以年轻人的社交空间为例,本质上还是为了占领用户心智,驱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门店消费。但装修改造的成本、顾客运营的成本、营销宣传的成本也是无法逾越的门槛,本就是资本运作的产物,并不适合夫妻式经营的中小商家,何况大多数中小餐饮门店还处于数字化的盲区。

参考美团在2021年Q2财报中披露的数据:第二季度美团外卖的交易额为1736亿元,同比增长60%;外卖订单量达到35.4亿单,同比增幅约为59%;第二季度美团的新增活跃用户数为5900万,活跃用户总数接近6.3亿,正式迈入“6亿用户俱乐部”。

美团外卖交易额和订单量的增幅,映射了这样一个事实:线下餐饮门店客流量的减少,并非是餐饮消费欲望的低迷,而是用户消费习惯的转移,越来越的堂食需求渐渐转变成了外卖消费。相比于增强门店的社交属性,外卖似乎是一种普适性更强的获客通道,也是和年轻消费者连接的主要触点。

某种程度上说,中小商家的数字化升级可以说是留给美团们的难题。外卖增加的不应只有客单量,能否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提升经营效率,能否减少需求和供给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是外卖平台的新命题。

对美团外卖等玩家近两年的动作做一个总结的话,针对费率透明化改革的同时,也在加码对中小餐饮商家的帮扶,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商家的数字化改造,逐步从最初的收银系统延伸到了数字化经营。

比如美团在6月年底上线的“外卖管家服务”,官方的说法是将投入1.5亿专项补贴,为3万中小商家免费提供3个月的线上运营服务,涵盖经营诊断、店铺装修、餐品设计、活动策划、推广营销、运营优化等等,希望在外卖费率透明化后让中小商家在外卖业务上做起“甩手掌柜”。

对照美团外卖向商家免费赠送云打印机和出餐宝,前者可以自动接收打印外卖订单,后者可以扫描外卖单号通知骑手配送,试图通过智能硬件解决外卖业务中错单、丢单、配送冲突等问题。思路都是从源头提升餐饮商家的数字化能力,进而在外卖业务上释放数字潜能。

再比如美团外卖在一些城市落地运营的外卖智能取餐柜,扮演了守护无接触配送“最后一公里”的角色,目的正是提升外卖履约环节的服务规范性,进一步提升外卖配送效率的同时,不断优化消费者的外卖进餐体验。

03 餐饮自救难在思维转变

比数字化转型更难的是商家的思维转变。

就像在海伦司小酒馆爆红后,不少餐饮企业纷纷跨界,海底捞、老乡鸡、喜家德在内的连锁餐饮均打起了酒馆的注意,试图对资本和年轻人青睐的微醺经济进行像素级模仿。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底捞,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门店里隔出了10平米的空间,放置吧台和酒柜以满足进店顾客的额外需求。

集体转型酒馆,似乎是一种无法拒绝的创收方式,却也难掩跟风的痕迹。或许贴合新生代的需求是所有餐饮经营者的夙愿,可差异化模式永远是餐饮行业的取胜之道。当酒馆生意的资本热潮褪去,差异化仍然是消费者是否买单的核心变量,比拼的还是商家的用户口碑、运营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比起同质化的模仿,需要思索的是给消费者持续的新鲜感,餐饮还是要回归产品本身。

同样的问题,在中小商家的转型中还要严重。

一个直接的例子就是对“外卖”的认知。很多中小商家都开通了外卖业务,也乐于将外卖作为店内的增收渠道,可对外卖的理解始终有局限性。外卖给门店带来的远不止是订单,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喜欢什么样的菜品,不同季节的菜品销量有着怎么样的变化,顾客对菜品的口味有着什么样的评价……这些脱敏数据的价值并不被大多数商家所重视,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也只是浮于表面。

再来思考美团代表的外卖平台给予中小商家的帮扶,亟需改变的正是中小商家数字化经营的思维和能力。

权威餐饮垂直媒体红餐网的调研显示,77%的商家考虑加大线上投入,但75%的商家没有专门的线上运营团队。线上运营能力不足、缺乏专业运营人才,一直是中小餐饮商户普遍面临的问题。其实所有的动作背后,都是为了提升商家的数字化运营水平,降低数字化的硬性门槛,找到一条适合中小商家的转型路径。毕竟连锁性餐饮企业拥有很大的容错率,但中小商家并不具备试错的资本。

确切地说,餐饮市场的广阔前景毋庸置疑,但大环境里也存在小气候,疫情对餐饮行业的不利影响还在继续,不排除还会有一些商家在寒冬中倒下。可从另一个视角上看,餐饮行业的蛰伏期也是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期,至少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市场教育,餐饮商家们正在被推着转型。

04 写在最后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可以说稳定了消费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经济。

在消费中占比较高的餐饮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关乎数千万从业者的生计。当餐饮消费的观念和行为逐渐发生变化,必须在供给侧加快科技创新的速度,数字化转型将是不可逆的趋势。

这个过程中,一些资本化的运作和连锁企业的风向,不乏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但中小商家的数字化转型同样值得关注,毕竟中国的餐饮市场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中小商家是整个市场中最主流的业态,无论是围绕费率透明化的一系列动作,还是针对数字化转型的种种举措,都在时刻影响着潮水的走向。

本文为 品途商业评论(https://www.pintu360.com)投稿作者:Alter 的原创作品,责编:lucky。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pintu360.com/a70178.html?s=10&o=0。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品途商业评论观点。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