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教育起落、消费泡沫、碳中和、商业航天……热门创投话题的“冷”思考 | 李丰专栏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897085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教育起落、消费泡沫、碳中和、商业航天……热门创投话题的“冷”思考 | 李丰专栏

已认证的官方帐号


v2-a7f0a1bc4dcb0398c51124174156fdd0_720w.jpg

不久前的峰瑞“e沙龙·哈佛专场”,一如既往,围绕创业和投资的相关话题,丰叔和海外知名高校的华人学生以及科技行业从业者展开了一场对谈。我们从中抽取了部分有趣的话题探讨,分享给你:

  • 强监管周期下,教育类创业的机会在哪里?
  • 碳中和政策下,哪类企业值得关注?
  • 为何破发不断,却不影响消费领域的投资热?为何部分消费类品牌会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
  • 美国富豪太空创业竞争白热化,如何看待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前景?

进入正文前,先分享主要观点:

  • 在中国,最重要的三个基础服务行业分别是金融、教育和医疗。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都经历过行业大爆发,也曾遭遇监管趋严,随后迎来长线发展机遇。教育行业是否也会如此?
  • “碳中和”的“碳”大部分来自钢铁、水泥、塑料的制造生产,而中国这三大项的产能在全球占比太高。因此在中国,合成生物学有一个非常有市场的应用方向就是替代钢铁、水泥、塑料这些传统化工材料。
  • 消费领域存在泡沫,背后有多种原因。虽然有非常多的品牌可以实现从0到1,但其中有多少新品牌能够最终孵化成足够大的品牌公司,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 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为了适应预算削减的局面,NASA开始大规模启用外包。这也正是在美国航天领域民营企业得以发展的背景。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军转民”。好处是,出于鼓励科技创新的目的,政策开始鼓励民营企业的技术探索。

希望带来不一样的思考角度。

活动预告

峰瑞e沙龙是我们定期举办的小型线上闭门会,前三期的参与者主要是海外知名高校的华人学生、科技行业从业者。在e沙龙,我们主张开门见山,畅所欲言。你关心或提出的跟创业、投资相关的话题,都可能会被讨论到。沙龙是定向邀请制,每一期我们都会预留少数席位,欢迎扫码报名参与,来与丰叔面对面。



/ 01 /

强监管周期后,教育创业的机会在于核心层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和服务

提问1:我是做教育类创业的,主要是学科类和竞赛类的在线课外辅导。最近教育行业引发了很多关注,业内也普遍有焦虑的情绪。想请问丰叔,最近相关政策的变化会影响您对教育赛道的投资布局么?当前,哪类教育企业是您会看好的?

李丰:在中国,最重要的三个基础服务行业分别是金融、教育和医疗。这三个领域目前或许处于不同的阶段,但它们多多少少走过相似的路。所以,要探讨教育的未来,我们不妨先看看金融和医疗这两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它们都经历过行业大爆发,也曾遭遇监管趋严,随后迎来长线发展机遇。教育行业是否也会如此?

我们先看互联网医疗。可以简单回顾下互联网医疗经历的政策阶段:

  • 2011-2015年:乘政策东风,蓬勃发展

随着互联网医疗开始进入移动时代,包括春雨医生、好大夫等APP陆续推出。2015年,在大力推进“互联网+”的政策东风下,互联网医疗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 2016-2017年:政策遇冷,监管趋严

2016年7月,国家结束了第三方平台医药电商的试点,之前获批的平台被关停。同年,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食药监总局拟明确规定,零售企业不得通过网络销售处方药。

  • 2018年至今:规范发展、迎来机遇

2018年起,产业相关政策开始回暖。卫健委对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服务的市场准入、执业规范、监管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政策逐渐调顺,产业形势明朗。截至2021年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600多家。

2020年的疫情防控措施加快了互联网医院政策体系完善,目前正逐渐由框架确定过渡到细节设计阶段。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有71家互联网医院在疫情期间接通医保,以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为主,但也出现了微医、平安好医生、医联等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医院。

2015年底和2016年初,峰瑞刚成立不久,我们就投资了两个跟互联网医疗相关的项目。当时投资的原因在于我们看到了医疗领域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沟壑。

一方面,中国在逐步推进全民医保,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也在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核心诊疗资源相对集中于三级医疗体系,而随着“大病不出县”政策加速推进,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开始凸显。有供需差,就有创业的机会。

当时我们看到了两重机会,一个是服务层,一个是效率层。概括来讲,是如何将患者分配给对口的医生,并为患者提供一些问诊和服务功能,让一些问题即便不去医院也能被很好地解决。我们投资的两个互联网医疗的项目就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它们熬过了2016到2017这两年的政策寒冬,最终等到了2018年的政策回暖,一直到现在,项目运营得都挺不错。

为什么从2018年开始,等到的是“政策回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最初我们看到的两个问题依然有待解决:医生和患者之间数量比例的巨大落差,以及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后,需求和资源分配矛盾的进一步放大。供给和需求间的gap无法跨越,无论这个gap是分诊、导诊,还是全科咨询、非处方药配送……如果三级医院或社区诊所不能完全承载,最终还是会交还给市场,依靠市场力量来增加更多的分层分级,提高服务层级和服务能力。所以,市场开始有秩序地开放了。

总结来看,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大趋势是放开,给创新留空间,但落地需要一点一点来。

金融领域也类似。

简单回顾下互联网金融经历的政策阶段——

  • 2013-2016年:野蛮扩张,鱼龙混杂

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产品之一,P2P网贷平台于2006年、2007年开始在国内萌芽,并于2013年前后迅猛发展。援引香港财华社的报道,2013年,全国P2P网贷平台数量只有800家左右,但到2015年数量就已暴增至3844家。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至2016年,P2P行业年成交额增速均保持在100%以上。

▲ 图片来源:《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报告:由“先锋集团”事件 看 P2P 网贷行业》

  • 2016-2020年:监管周期

野蛮扩展的后果是,网贷的弊端逐渐显现,行业乱象丛生。根据零壹智库发布的《2016中国P2P网贷年度报告》,截至2016年年底,出现问题及转型的P2P平台已达3231家,占到行业累计上线平台的67%。依据亿欧的报道,2018年,580家P2P网贷平台暴雷,投资者损失惨重。

政策开始积极采取行动。一个重要事件是,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到2020年1月,央行宣布2020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P2P平台已全部清零,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

  • 2020年三季度至今:回归正向轨道

许多人以为强监管之后,民营金融行业就消失了,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实际并非如此。在美股上市的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包括360数科、宜信、信也科技(拍拍贷)等,它们虽然切割掉了P2P业务,但依然在做金融相关业务,也活得非常好。

以360数科为例,今年一季度财报净利润达13亿元,同比增长6.4倍;二季度的净利润达15.48亿元,同比增长76.6%。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生的事情和互联网医疗领域是类似的。

虽然P2P发展最高峰时,其年交易规模(3万亿元)相对银行持有的总资产量,依然是“小打小闹”,但是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既拥有场景,又有数据,还吸纳了大量的客户,算是直接触及了金融的核心系统。

虽然此后国家对互联网平台实施了严格的金融监管,但在经历了P2P、互联网金融等的市场教育,用户的需求其实培养起来了。而疫情又推动了线上需求的进一步提升,银行愈发感受到其在连接消费者的需求和服务上存在不足。

包括银行、保险在内的持牌金融机构,能够提供资金归集和集中风控等核心系统功能,但它们与消费者(包括个体、家庭消费者以及小微企业等)需求间的gap仍然存在。这些gap就带来了服务和连接的空间与效率,这也是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

这两年,金融创新在监管前提下发展是主线。尽管互金公司在业务范围上受到了严格的监管,但是他们对接消费者和市场的连接效率依然在。他们可以将这种连接效率和连接服务对接给持牌的资金归集方,成为助贷方。之前,他们自己做资金归集,要承担风控责任,如今他们不碰风控,只在资金和消费者的各类需求间做对接和服务,反而转型为轻资产公司,更受资本市场欢迎。这也是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得以重回正向轨道,且业绩斐然的原因。

教育领域大概率也一样。

过去几年,在线教育发展过热,疫情以来尤甚,最近又因为强监管,直线下滑。如果我们参照医疗和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我们倾向于认为教育行业也终会走出“凛冬”。

如果我们把全日制教育视作教育领域的核心系统,在经历了严监管周期后,核心系统和消费者需求之间无法填补的gap,比如服务链接和特定的资源分配,仍然需要由市场或者创新企业来架桥。

需要注意的是,创业企业在做创新和服务这一层时,最好避免去干扰核心层。就像资金归集是金融系统的核心层,各级医院是医保相关的全民诊疗的核心层,全日制教育是教育领域的核心层。教育领域企业的创新,应围绕核心层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和服务。

其实,十多年前,新东方和学而思做的都是核心层外的补充和服务。然而,经过了20年线下培训行业的发展,10年线上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过去两三年以及疫情期间的高速膨胀,许多课外培训实际上过度地干扰了全日制阶段的学校教育。但是行业爆发与膨胀期培养起来的消费者习惯,以及需求与核心系统间的gap,并不会因为监管而突然完全消失。

所以,往前看,教育创业公司的一大机会在于不干扰核心层,把连接层做好。拆分来看是两件事:要么你把客户体验度和服务做好;要么就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效率。

比如峰瑞之前投过的教育类项目“洋葱学园”,其特点是:没有真人老师、用动画的形式拆解知识,也有一些基于AI的个性化内容组合。洋葱学园有三分之二的用户来自学校和老师推荐。因为它每节课程时间很短,内容和全日制课堂内容相匹配,可以起到预习、复习、难点自测的功能,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不影响核心层,反而做好了核心层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连接、服务。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样的项目在强监管周期过去后,反而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 图片来源:洋葱学园APP

当然,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我们难以预判这轮监管周期会持续多久,但和金融、医疗行业的故事走向大概率会一样。当拐点到来时,整个行业反而会在效率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不过,为了度过当前的难关,职业教育很可能会成为大红海。因为许多目前手上还握有大量资金,还想继续做教育的公司,可能会选择职业教育来作为过渡,以待政策转向。

/ 02 /

“碳中和”将给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带来创业机遇

提问2:我在一家跨国能源公司的战投部工作,主要关注智能物流、能源科技以及能源和金融科技结合板块。最近碳中和备受热议,想请教丰叔,碳中和的政策现状和趋势会如何影响相关领域的投资?

李丰:我们可以先看看“碳中和”的“碳”主要从哪儿来。比尔·盖茨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提到,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510亿吨温室气体。其中,生产和制造总排放量(包括钢铁、水泥、塑料制造等)占比最高,为31%。第二位是电力生产与存储,占比27%。种植和养殖、交通运输位列第三、第四,占比分别分别为19%、16%。

再看中国,目前中国的钢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6.5% ,水泥产量的占比是58.5%,石油化工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 。由于钢铁、水泥、塑料这三项中国在全球的产能占比太高,虽然短期减碳,我们可以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上发力,但长期来看,要实现碳中和,终究绕不过钢铁、水泥、塑料制造这三大项。

这个过程里就有创业的机会,比如说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简单来讲就是用菌、酶或者微生物来完成碳链的分解转移过程。在基因编辑技术出现前,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很困难,因为即便研究者能通过计算得出需要什么样的菌或者酶,你从自然界是很难获取的。但过去几年,随着合成生物学搭配基因编辑的技术的发展,使得菌、酶或者微生物的获得方面获得了很大的突破,研究者可以加速菌株的发现甚至创造需要的菌株,合成生物学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使其发展为一项平台技术。

目前在中国,合成生物学有几种用途:一是做材料替代,主要是传统化工材料替代;二是合成自然提取物;三是制作医药中间体,即一些用于药品合成工艺过程中的一些化工原料或化工产品。

结合碳中和政策,合成生物学一个非常有市场的应用方向就是传统化工材料的替代,而且在中国也有足够大的市场。

以峰瑞天使轮企业蓝晶微生物为例。蓝晶微生物是一家基于「生物技术+工业互联网」,从事分子和材料创新的公司。蓝晶微生物开发了生物可降解材料PHA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系统降低了PHA的生产成本。PHA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生物化工、微电材料、能源、医药、医用材料等领域,可以直接在土壤和海水等自然环境中自发降解。

▲ 粒装PHA原料及其产品。图片来源:蓝晶微生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在于,全球货币超发带来了全球性通胀,进而引发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石油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石化产品价格水涨船高。原本合成生物学制造出来的石化产品替代品的价格是要高于石化产品的,而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绿色溢价”会相对降低,甚至出现“绿色平价”。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合成生物学接下来会迎来一个更加特殊且巨大的市场机遇。

/ 03 /

消费赛道的泡沫:从0到1更容易,从1到规模化更难

提问3:想问丰叔关于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问题。很多项目在一级市场备受追捧,可一上市就立马破发。然而即便是有众多前车之鉴,目前消费领域依然投资火爆,甚至有的品牌一个门店就能估值一亿。丰叔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丰:确实消费领域的泡沫肯定存在,背后有多种原因。

首先,受疫情影响,许多线下门店因为经营困难不得不退店。大量空置店铺面临重新招租。这时候进场的,往往是刚开始做连锁,或者拿到了融资想拓店的人。因为供应量大增,租金降低,许多品牌迎来了较好的扩张机遇。

其次,从投资角度来看。疫情之前,经过了好几轮的“风口”洗礼,大家普遍觉得互联网行业已经没什么可投的了,很多人开始回头投资消费赛道。(欢迎点击蓝色链接,回看《李丰:2021年消费投资会继续火热吗?| 峰瑞研究所》)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前段时间,仅仅两个月间,就有七八家连锁面馆拿到了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光是兰州拉面就有好几个品牌成功融资。

第三,消费赛道的火爆也和线上新品牌的崛起有关。2019年以来,从抖音开始,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开始从搜索转为推荐。这带来的结果是,用户标签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也导致商品或者品牌为适应新的流量分配机制而变得愈发窄众,你的商品越贴近用户标签,你越容易精准触达有效用户。

但对于品牌来说,这种变化有利有弊。利在于品牌从0到1会比较容易,弊在于从1往后继续实现规模化难度要大了许多。如果要做到规模化,就需要品类扩圈,用户人群扩圈,品牌的宣传、推广等都要扩圈,面临的挑战更大,且非常烧钱。

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下子有很多小而美的品牌涌现出来,吸引了资本的关注。然而,虽然有非常多的品牌可以实现从0到1,其中有多少新品牌能够最终孵化成足够大的品牌公司,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当然我们一直讲,往长期看,中国会诞生许多代表中国的世界级品牌,需要思考的是,哪些品牌能最后跑出来。从我们目前的投资观察看,那些持续上升的新消费品牌,都用好了中国的供应链特色与优势,都抓住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依托供应链做出快速反应,也都能唤起用户更高的情感价值。

/ 04 /

商业航天:中美商业航天发展背景完全不同

提问4:前段时间布兰森和贝佐斯先后体验了亚轨道飞行,美国富豪太空创业竞争白热化,丰叔如何看待太空旅行以及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前景?

李丰:商业航天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方向。不过相较而言,中国的商业航天跟美国的商业航天发展背景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下美国的商业航空的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开启“太空竞赛”。为了应对苏联的太空计划,美国加大了在太空相关技术的投入,美国宇航局(NASA)于1958年成立后迅速发展。然而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40多年的美、苏军备竞赛结束。NASA得到的财政拨款随之下降。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为了适应预算削减的局面,NASA开始大规模启用外包。这也正是在美国航天领域民营企业得以发展的背景。

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军转民”。好处是,出于鼓励科技创新的目的,政策开始鼓励民营企业的技术探索。峰瑞天使轮企业九州云箭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始创业的。

▲ 图片来源:九州云箭官网

九州云箭专注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发、装配测试、配套飞行全流程服务。从团队构成上看,他们大多拥有“国家队”从业背景及全流程研制经验,曾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许多奖项。从客户构成来看,包括航天军工科研院所、高校及机械化工央企等都是其发动机及其零部组件的重要客户。

v2-10a61361622cae80d9fc191a48f0ab6e_720w.jp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