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如何提高顿悟能力?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zhichang/499673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如何提高顿悟能力?

2021-08-06
0 评论 4891 浏览 6 收藏 30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编辑导语:你会不会有如许困扰:明明领导交代做的事情都做了,但是却还被批斗了一顿,因为做的事情驴头不对马嘴。这时候,就是我们可能缺乏了一定的顿悟力。那么该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PfLVV71kYafiiGdDyoMs.jpg

或许这是多数人遇到的问题,因为它并非是个标准产品直接能够定义。

经常听到身边朋友反馈,上级领导说“交代给你的事明明是这样但结果为什么就驴头不对马嘴了”?

说半天不明白,到底是我表达有问题还是你理解能力太差呢?不得不说认知的平行与顿悟能力任何场景都显得颇为重要。

有的人一拨三转,有的人棒打不回,这就是顿悟能力的体现,那什么是顿悟能力?又怎么提高它就成为一大迷惑行为,譬如通过搜索引擎会有很多答案:

首先在生活与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善于洞察身边的一些关键细节,没有洞察就无法挖掘事物的本质。

其次养成整体性思考的方法,先从整体再到局部,把握大的框架与核心知识进而抓住部分细节,但这些真的有用吗?其实不是的,为什么?

因为都是正确的废话难以经得起推敲,让人无法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论提升认知从而进行实践和验证,如怎么定义整体?核心知识单元又是什么等。

不得不说,人的思想层次就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越深挖越有智慧,但大部分人浮于表面很难挖出深藏部分,一辈子走不出“固有模式”。

智远把不同阶段顿悟比作成蜘蛛网的迷宫,人走出各迷宫的效率决定顿悟的能力是否突出重围,我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阐述下“顿悟背后的编码形成”及“如何重构系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表征与基础规律

很对朋友上来就喜欢追求答案,理论上说这是“惯性思维”,答案的本身价值在于“问题上”。

若想把非标产品进行标准化最好方法是“把它拆解的更细节”,以至于能够呈现颗粒状态。

那什么是顿悟?

百科定义很简单“对事物理解,分析,感悟”的能力,它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佛教术语,另一种为科学对认知神经系统的研究”。

前者使用的场景基本在哲学范围内,如道生一,一而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人们对某件事无法找到客观依据时而采用心灵寄托的方式。

但在生活中我们总不能这样解释问题,所以后者是经常所用的,那不妨思考下人在何时何景需要顿悟?智远总结认为遇到问题,因为某些事许久不能找到答案时才需要被点燃。

换言之顿悟的状态犹如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理解,好比南宋诗人夏元鼎《绝句》当中所述:“真是踏破铁鞋,得来全不费工夫”。

因此从哲学角度而言那种求而得到的感觉令人精神驰往;从社会角度看,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最符合人性,正因人类有认知自身与世界的强烈好奇本能,才驱动社会文明的长足进步与发展。

所以人的一生中记忆最深刻的大概就在“自己顿悟后不断升华的那几个时刻”。

企业家比普通人厉害在于顿悟的频率比较高,他们能够把每件事根源看明白,知而行之,普通人不能理解只能盲目行事。

实际上顿悟并不难,难在对它的界限与认知,在心理学中顿悟来自于对大脑一个刺激和情景的心理表征中元素的重组。

很多人认为是顿悟就是“脑洞大开”,其只是一方面,真正的顿悟是不断的循环递进的过程,这背后与问题的表征,重构系统和打破思维定势三者有巨大关系。

YBwKNNxuUxDkY28flbvV.jpeg

1. 什么是问题的表征

表征,并不是单纯的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它覆盖语境和根本的理解错误。

譬如:领导对我策划方案的指指点点让我内心很生气,但迫于他是我上级和我要挣工资还是忍下吧,你说出的话与表现形式就是表征特性。

为什么会遇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人都是趋于本能的高级动物,所有安全都来自内心,所以你看到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浮在表现,意义不大又影响判断。

因此你遇到的问题也会出现这种错觉,如日常工作中你认为做不好社群运营是技巧不够吗?不对,而是不懂人性。

你认为赚不到钱是因为不够努力吗?而是没找到客户所需;你以为我在跟你聊天?不,我在给你传递潜在信息。

再从心理学来了解认知的表面特征,你吸取的知识在大脑中存在的形式会成为固定的幻觉(我会了,我懂了)。

犹如你看到这篇文章,大脑画面映射出顿悟相关的影像(你想象的,经历过的)概念等等,换个通俗表达方式,你看到的未必是对的,只有亲身实践过的才是正确的认知。

但实践的真知就也会有偷懒行为,它会让你陷入路径依赖中,也就是说:“这次这样做是对的,下次还这样未必正确,原因在于外界是变化状态。

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方法去应付所有事情,但反过来可以从中找到基础规律。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才会有“灵光一现”的感觉,也正是如此,企业家要比普通人顿悟能力强在于角度多变。

9cY9KIvxUGYICM2RoDwU.jpeg

2. 什么是基础规律?

从社会角度而言规律是自然界与社会诸多现象之间存在的必然,稳定反复持续出现并带来自然界属性关系的定律。

如“永远跳不出的食物链”“因果关系”,宇宙中的熵增,现实中平衡态做减法才是人们所追求的。

它有四个特点,分别为:

  1. 有节奏,不杂乱
  2. 事物之间有必然联系
  3. 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4. 整齐有规则

换个维度从社会视角看公司,正因为社会有需要公司才会存在,那再缩小一个单元,公司对人的管理基础规律是什么?

我把它总结为SOP,大厂为什么岗位是机械化状态来人走人同样正常运行,这正是管理多人团队规律,通过薪酬管理与价值观管理就能统一战线。

那从个人角度如何理解基础规律?智远总结为人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掌握“筛选信息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与“解决问题的规律”。

人每天70%以上的时间都在筛选信息,前者是涉猎与处理知识(信息)的节奏如何有条不紊成为方法论。

如智商高的人是知识储备多吗?未必;能够花半年把英语精通的人一定是死记硬背吗?未必,他们只是找到每个学科学习的规则;后者是遇到问题如何快速独立思考,找人,找资料,直击本质快速处理。

对于我们而言如何找到工作中规律呢?智远总结有两个方面:

  1. 找比自己有经验的人请教

有句话是这样说:“将别人的顿悟成为你的基本功”,因此有自己瞎琢磨时间不如找有经验的人请教,为什么?原因在于前人已经走完你要走的弯路,但需要注意找到合适的人很重要。

那如何找到合适的人?

首先看自身所做事情,再者两者认知悬殊不要太大,如你做社群运营,下个阶梯是做到负责人位置,此刻你去寻求VP,创始人咨询此问题他也非常无解,如做企业年度营销BP你找谁更合适?肯定是做过的人。

所以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解决问题,无非是处理方式发生改变,找规律在于化繁为简从最根本解决根基问题。

再来说顿悟的本质是什么?智远把它总结为对问题有崭新的认知,即对冲思维,犹如用互联网思维做传统生意一样,因此重构认知很重要。

简而言之,顿悟是基于“理解基础”不变的事情上,从新的角度或不同方式看来原有问题,这也是大脑认知控制最重要的因素,我们需要改变认知形成的固有行为,进而刺激它打破定式。

二、大脑认知控制常规路径

首先我们重点说明下,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和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差别很大。

认知科学主要研究人类心智与认知的过程,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神经系统,当前最热门的是研究人类中枢神经系统。

而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建设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与记忆创造性问题解决,狭义上相对是当代信息加工。

1. 什么是自我认知控制?

认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也叫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主要用于选择目标,控制自身与行动去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

你也可以理解为“目标导向行为”(goal-oriented behavior),你每天都在训练它。

人会习惯基于自身所学及价值观去判断目标,然后执行行动计划,这些行动基于经验也涉及外界变化的“边学变干”进行,当你脱离目标时认知会提醒你聚焦防止跑偏。

于是,对我们而言,认知控制就是符合而单一的心理过程,涉及到目标导向决策,工作记忆,规划,自上而下的注意力训练,依据“元认知”(监控行为是否朝着目标走)”。

譬如领导让你做份策划方案,你会依照目标进行分解,然后在某段时间内专注这件事,大量采集信息直到完成。

这种固有思维模式也是出生所接受教育的惯性思维;但是认知控制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如你喝酒,面临压力,悲伤;孤独,身体健康不佳等状态时,再去强迫自身去做某件事就会形成狂躁状态,无心投入。

根据神经科学研究认知控制它主要住在前额叶区域,也是人们常说的“理性脑中”。

通俗的表达它生活在“额头以上脑门区域”被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为:前额叶皮层(LPFC),额极(FP)、眶额叶皮层(OFC)(有时被称为腹内侧区)和内侧额叶皮层(MFC)。

可能你并不了解这四位兄弟组成的一家人,没关系,但要知道它是干什么的,按照分工来说它主要干两个事情:

  1. 面向目标的督导行为
  2. 负责监控与指导行为

先说前面两位兄弟,它由(LPFC和FP)组成,主要与大脑皮层更后端的神经元集群网络协同工作,主要形成工作记忆系统,吸收相关的任务并掌握信息,涉及到计划,启动,模拟和改变行为。

后面二位兄弟(OFC和MFC)来指导监控你每天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而控制认知的程度。

犹如电脑的监控器来平衡后台运行软件的数量以及均衡缓存,使行为和最重要的目标保持一致,避免卡机。

你的前额叶与额极(LPFC,FP)最讨厌的地方在于它比较贪婪,喜欢涉猎各种信息(如视觉,听觉)来反馈给大脑,后面两位就不得不权衡信息,奖励,内在动机来协调目标导向的行为。

jCk4a4eFy0DAMQiWitFS.jpeg

2. 那大脑如何选择目标?

要知道你日常所有行为并非漫无目的,譬如睡觉,早起,刷牙,上班都有统一节奏,这些按照属性划分共有满足“个人需求”和“满足他人”需求两个方面。

这些行为都叫做“目标导向行为”,它基于你想要的预期回报和价值评估,或对行动与回报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换句话理解,你做的任何行动都是与“预期回报奖励的评估”。

譬如:你在打游戏之前会思考“工作有无完成”;你想吃甜点时会思考“我要不要克制减肥”等。

与其相反的是有些行为形成习惯就难以被控制,如玩游戏上瘾的人,即使工作在忙也要抽出时间玩两把。

因此人的导向决策有两种类型,其一基于“奖赏价值”,就是你做决策前会比较不同的价值(Padoa-Schioppa, 2011),在几者之间博弈,其二为“安全价值”,即这件事对我有无伤害。

但奖励价值又分为两种,其一称之为一级强化物,具体表现为对生存健康有用的东西,如食物水或者性,智远把它总结为天生感性诉求(喜怒哀乐),通常固定在遗传密码中。

另外一种为二级强化物,如金钱,地位,它本身并没有内在价值,却可以通过外在强化成为奖赏。

如在大厂工作中,HRD给设定的梯度降低,晋升考核范围标准这些都是阶梯强化物,要知道设计这些并不简单,它包含两个维度:

前者的设计往往为金钱,其次是荣誉标志的自我成就,主要指导你是否愿意等待回报,有无耐心,对待风险的态度。

后者是通过付出你将得到什么,因此这一切就形成固定的路径,接受一份工作即接受其规则,当然现实中其他行为也是同样。

那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大脑前额叶对每个编码的储备也有所不同,如前面所说(LPFC和FP)两个兄弟主要负责感知与记忆,它可能储备了回报,时间等信息;后者两位兄弟它可能储备了努力程度,边界等。

包含很多年轻人所认知的去大厂工作,找份稳定事情所做,这些都是“大脑认知控制”系统被训练的结果。

三、大脑如何维持目标与制定计划

基于前者,你知道认知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与目标设定系统都是被固定设计出来的,那目标维持与计划执行也是被设计的吗?答案是:“是的”。

要知道在认知控制中心,我们需要通过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系统来维持目标。

也就是说任何工作都是短期记忆,大脑对任务相关信息进行表征化,固定在“思维的黑板上”,告诉你今天这件事重要,那件事紧急等。

那工作记忆系统如何处理信息呢?任务表征背后其实有各种碎片信息的加持,它来自于你某个瞬间的记忆,感知等,任务主要起到连接与指导方向的作用,进而实现目标的决策。

譬如:领导安排你做份有关房产方面营销的解决方案,但你一直在互联网电商领域,那此方案该如何做呢?

你的惯性思维会将任务表象化在“黑板上”,然后通过认知控制进行拆解各环节,通过某个关键节点再去调取记忆碎片,进而向目标去聚焦。

dQvTD09IcbRPqg6XUO0b.jpeg

对于这种编码特征在智远看来所有人并非相同,有些人小时候经过灵活应变,换位思考等训练那后期相对灵活。

而对固定性思考的人来说,往往表现为“线性思考”,不会采用其他模块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但一旦形成它就成为固定“线路”,犹如北京开往郑州的高铁,与人唯一不同在于高铁是固定状态,人的神经元集群可以经过刻意练习迭代认知,可认知事物的模式改变直接与“信息接受息息相关”。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为:

你吸收认知外信息,大脑就会建立新的认知神经元集群从而迭代旧“线路”,吸取认知内则匹配“旧线路”,持续强化。

进而我们再来说大脑传统思维是如何制定行动计划的,要知道为实现某个目标,人通常会制定策略,在计划中优先按照规则进行,根据观察通常显性标准有三个必不可少要求:

  1. 必须确认目标,并制定子目标
  2. 选择子目标时,必须预期结果
  3. 必须确定实现子目标的需求

那我们依次进行拆解,如你准备考试时通常会制定考试计划,完成多少教材阅读,刷题,整理知识点,做真题。

在选择子目标时到底是死记硬背还是密集攻击,哪个结果好?在进行子目标时,哪些是辅助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安静环境?

所以我们通常为实现一个复杂目标,需要计划和组织多层次的行为,而大脑的前额叶会拆分多种层次化的行动计划。

而这种现象在核磁共振(fMRI)的研究中是随着任务的复杂性增加,更多前额叶(PFC)前部区域会被招募,也就是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背后形成的方式。

因此大脑前额叶四个部位外侧前额皮层(LPFC),额极(FP),眶额叶皮层(OFC)内侧额叶皮层(MFC)依次行动指令就像黄金圈法则一样,形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逻辑。

这种现象也称之为层次梯度假说(hierarchical gradient hypothesis)(O ‘Reilly, 2010)。

说这么多你可能会有疑问,这和提高顿悟能力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提高的本质是了解自身大脑编码习惯,然后进行重构和打破思维定式,唯有了解,才有顿悟,唯有顿悟,才有渐悟,开悟和彻悟迭代的过程。

四、重构与打破思维定式

有人将记忆比作成录音或录像带,可以真实存储所有内容以后进行复述,显然这些比喻是有误导性的。

要知道在长期记忆中很多就信息都是有偏见的,正是这些偏见造就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

如很多人工作5年依然在原岗位,较少人两年能升一个台阶,这并不是努力的原因,而在于“顿悟的效率”。

也就是背后大脑记忆的存储与认知路径固化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三者没有被重构。

那什么是重构?智远把它定义为“刷新”,好比电脑CPU需要定期删除不用软件,清理缓冲一个道理;从个人角度刷新基于“改变认知系统,打破固定思维,建立周围关系”三个阶段。

Uk52jCAArEhbhjjV7ViA.jpeg

1. 如何改变自身认知系统?

我经常说改变的本质在于迭代,想要改变大脑的内在结构,最好的形式便是让它从“旧场景”中走出来,不断适应新场景。

好比健身,你不可能上来能练就八块腹肌拥有完美身材,怎么办?先做开放化。

你必须先给大脑注射一针镇定剂,即现在开始所接受的任何信息都不带有“喜怒哀乐”,只让它思考对我是否有帮助;介于趋易避难是大脑的天性,因此你要刻意训练它。

不难发现在工作场景中,只要是困难的事情它都急于逃避甚至躲不过去时才会去做,这种习惯要有意识的去做转机,尝试着思考你的每次行动本质都在给未来的人生答卷,让它去接受。

怕什么就要做什么,这是在年轻时打破舒适圈唯一的动力源;可是问题来了,道理我都知道,为什么行动不下去?那是因为没有构建完美的闭环。

犹如:坚持读书两个月后还是放弃了,为什么呢?

因为不在于坚持本身,而在于“意义”的设定,做这件事目的背后的驱动力很重要,我要改变认知系统,改变是行动指令,改变的意义驱动着行动指令。

更进一步说你要为每件事情寻找意义,并且提前认知到此事遇到阻力时,我该怎么办。

放弃还是坚持;放弃就回到原来系统中,坚持就是迭代;然后不断给自身加码,我把它总结为像一套正向的PDCA,刻意练习。

过程中也要及时清理“认知的残渣”,那它是什么?

智远总结为有色眼镜形成的偏见,如河南人一定不是好人吗?湖北人一定不宜深交吗?这些偏见会让自身社交形成阻力,你的顿悟也不可能有所提升。

若把开放化系统比作技术的基础设施,那思维模式就是上面的APP,如手机上的各种软件,电脑上的各种应用,因此也需要打破固定思维。

WVNimul3Vco2N5iB2Kc6.jpeg

2. 如何打破固定思维?

上述中对于学习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规律;自我认知执行系统(cognitive control)的规律;

大脑如何制定目标以及目标决策导向的被设计,维持目标和制定计划的编码已进行详细拆解,那改变固有思维本质就是“打破重组”。

可是问题来了,怎么打破固定思维?当你有意识在内心提出此问题时,已经开始在改变的路上,除先天性因素外,通过有意识的控制方向也能逐渐调整到理想的状态。

智远经常使用的有“每天观察自身思维方式,用动态循环眼光去看待事物,注意表达与言辞,行动谨慎,控制冲动,直面诱惑并调解多巴胺,冥想这7个方面”。

人进化的魅力在于有两个我,原始的我受本能的影响,进化的我有意识监视自身。

正因为进化机制,我们才能每时每刻监控自身思维,即“我知道自己知道”,所以对于外界任何事物触发自身,你不妨停下思考下它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

尝试着记录并调解它,这能让你看清楚思维模式,从而消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持续迭代;你不妨设定个期限,譬如10天,15天,观察一个周期后用动态眼光去看待它。

当然在思维与行动间保留间隔也很重要,系统是循环,但循环的速度可以减慢,当你在处理问题时有消极想法出现试着深呼吸,不要立刻行动而是想想怎么做才能改善此极端局面。

言辞和行动是认知决策的折射,在说话表达前试着停顿一下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积极面,然后问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有什么意义?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你所选择的思维模式都应当助于你成为理想的自己。

当然也要尝试抵制那些不同情况的诱惑,譬如抽烟酗酒的毛病,间歇性的努力。

到这个阶段你也许就从原有模式中逃出,此刻你的认知系统与思维模式并行迭代,你对处理问题旧编码的记忆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再者改善周边关系也很重要,找到比自身优秀的人学习的核心在于“拉高认知”,你要明白今年这样,是去年造就的;明天怎么样,是今天决定的。

因此你要有我今天做什么?接触那些人,才能为我未来累积;对了,这些方法持续循环,刻意练习才是关键。

总结一下:

困扰你很久的问题突然想通了,并不是问题太难。

而是以前自己可能就没直击面对过,只不过忽然在某个契机与机缘下,因某个冲突得到结论,令你感到从未有过的体会和意境而已,实则它只是换了一个角度。

所谓的顿悟不仅是灵光乍现,而是不断迭代的过程。

顿悟的升级伴随境界也不同,早期顿悟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成长效率,随之发展开始关注自我成长与工作的意义。

我们都是在迷宫中闯关的智者,闯到最外围一层也就开始研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祝你茅塞顿开,如梦初醒。

关键部分专业理论参考文献:

  1. 《认知神经科学》(第五版)

#专栏作家#

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