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股與樓的10年挑戰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pleung826.com/2021/08/1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股與樓的10年挑戰

記得2019年初寫這篇文章,來個股樓回報比對。當時引起一些討論(或批評),例如指物業租金回報超過這些數字,股價以金融海嘯後低位作起始點有謬誤之類。股樓各有支持者,無論如何,文章只想帶出一個feel。隨後兩年多發生了很多事情,現在回看,更有feel。

近年Facebook興玩10 Years Challenge(十年挑戰),這10年來樓價升到癲,金融海嘯之後,投資物業遠遠跑贏投資股票,看來已是個共識吧。不如來個股與樓的10 Years Challenge,對比一下結果如何,大約計算出一個感覺。

先看股票,用代表恒指的盈富基金(02800)方便計算。2009年盈富基金約12.5元,到2019年升至約28元,其間不斷派股息,10年來共收到股息7.45元。計及股息,總回報約為2.8倍,年回報約11厘。到投資物業(私人住宅市場),用中原城市指數(CCI)作計算。2009年CCI約60點,2019年升至約170點。回報同樣約2.8倍,年回報約11厘。

當然,若股樓都是投資項目,計算物業回報時應加入租金回報。到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網頁上看資料,用A至E類物業租金回報率計出平均值。2009年平均租金回報率約3.22厘,2017年約2.4厘(還未有2018年數字)。因此隨樓價上升,租金回報率一路下跌,為方便計算,這10年來就取個平均值,約為2.8厘。由於租金收入未必完整,需要扣掉成本,如經紀佣、空租期、維修、差餉、管理費等,業主亦有機會視乎個人收入而被納稅,所以計2厘。加上租金回報,10年來投資物業年回報約為13厘。結論是這10年來投資物業跑贏,但股票只跑輸個馬鼻。

或可雙軌並行

有人或會質疑,買磚頭優勝之處是可以運用槓桿,上面的比較並沒有考慮這點。其實這是財務操作考慮,若計入其中,會把事情更加複雜化。首先,現時政府針對樓市出了很多「辣招」,磚頭的槓桿比例都被壓下去,效果不再明顯。第二,磚頭有槓桿,低息的,其實股票也有,沒有私銀戶口也可以用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利息可能比磚頭所借到的還要低。第三,按揭所用的槓桿,利息與年期及業主的個人供款能力有關,把業主的個人賺錢能力計入其中,令比較有所偏差。

第四,若考慮更多財務操作,股票於持股期間可不斷以股代息,或以股息再投資,甚至以月供來製造出平均成本法,可以進一步推高回報率。由於磚頭金額大,普通打工仔只能買入一間物業作投資,期間收租都不能再加碼,只能把按揭還掉,或找其他金額需求較少的投資配合。第五,同樣因為「辣招」因素,物業投資買賣不靈活,當遇跌市,相對高的買賣成本令投資者動彈不得。因此以實質投資回報計算,這更公平反映事實。或會有人質疑,比較時所取的10年前數字正值金融海嘯,股票相對低位,若於2007年32000點時買入,結果可能是投資股票至今12年來得出負回報。

然而,股樓都從金融海嘯後開始起步。若問筆者為何不拿2007年高位來計算,筆者同樣沒有拿2018年股市高位33000點來計算,也沒有拿1997年CCI100點來計算(這會計出整體物業回報於過去22年來只升八成)。若選擇性地拿騰訊(00700)、平保(02318),甚至美國NASDAQ指數或FAANG來比,結果不會「輸個馬鼻」吧。上網按個鍵,世界各地的股票都買到,其實比投資物業彈性大得多。

這篇文章不是撑股票,而是借10 Years Challenge分析數據,認識不同投資工具的威力。選擇熟悉的,有好機會的投資,或者雙軌並行亦可,兩者沒有相互抵觸,條條大路通羅馬。

文章連結:imoney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