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别被“手机充电只图快”洗脑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4274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别被“手机充电只图快”洗脑了

三百六十行,手机行业大概是最容易发生军备竞赛的行业。

最开始比拼的是处理器核心数量,从双核到四核、再到“真八核”遍地。核心数量不再具有说服力之后,厂商们又开始在摄像头上做文章——谁摄像头个数越多、像素数越大谁就越厉害。短短10年间,手机主摄像素数从百万级别翻倍到4800万、6400万,去年已经突破1亿,接下来还有2亿…

充电也不例外。最近几年,厂商们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放在充电功率上,从22.5W到44W、65W、66W、67W,再到突破百瓦的125W、160W、200W,充电功率竞赛似乎比以往任何指标的比拼都要猛烈。

然而,构成手机充电用户体验的不只有速度,还包括更底层的安全性,这直接关乎消费者的用机安全。曾经发生过的电池爆燃事故和零星出现的电池安全事件,作为前车之鉴已经在提醒全行业,不应被当下的“功率竞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充电功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足够大的安全冗余。有了这一层基础,手机行业在充电技术上的竞争才有“升维”的可能。

5G时代的快充,不能为快而快

在5G全面普及的时代,视频和游戏这两大核心场景占据了相当比重的日均手机使用时长,而5G手机的功耗也要比4G手机平均高出约20%。

手机厂商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和技术去缓解用户的电量焦虑,方法无非就那么几个:软件层更智能的省电模式,硬件更大的电池容量和更快的充电速度。但手机作为移动式便携设备,保持合适的重量和握持手感,限制了其电池容量很少能突破5000mAh的天花板。

快充功率越来越高背后的逻辑是,只要让用户更快地充满电,重度用户甚至可以一天充多次或者边玩边充,就能在电池容量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显著提升续航能力。这背后隐藏的一个用户习惯洞察是:很少有人会把手机电量用到0%或者自动关机才去充电,只要在用户开始充电后的短时间内迅速补充电力,就可以改善用户体验。

85

逻辑上成立,而且站在技术角度看,比120W、125W更高的充电功率并非不可实现。今年5月,负责行业标准制定和认证的非盈利组织USB-IF公布了最新一代USB PD充电技术,可在28V、36V、48V额定输出电压下分别实现140W、180W和240W的充电输出功率,相比之前的最高功率有成倍提升。

高功率快充竞赛的技术天花板被进一步打开。但是正如硬币都有两面,更高的充电功率需要电池承受更大电流的输入,意味着电池内部材料的电化学反应速度也会更快,出现短路或热失控等异常情况的概率也就越高。

站在消费者角度,高功率快充技术进一步应用和普及的前提一定是足够安全。用户需要的是在确保安全前提之下的快速充电,而不是盲目地为快而快。

快充标准之争,也是为了更快

功能机时代对充电速度一直没什么要求。直到2010年之前,给手机充电的功率几乎从未超过5W。这个功率标准被iPhone用了很多年,也就是常被人揶揄的“五福一安”。

2010年12月,前文提到的USB-IF组织基于USB 2.0标准正式发布了USB BC 1.2充电协议。虽然只将充电功率从5W提升到了7.5W,但在充电技术发展史上,这却是一份里程碑式的文件。它标志着英特尔、微软等科技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充电功率这一技术指标了。

85

到了2013年,高通发布了Quick Charge 1.0快充协议,让手机充电功率达到了10W(5V2A)。一年后,很快升级到了Quick Charge 2.0,支持更大的电压和电流,宣称能在30分钟内为一款电池容量为3300mAH的智能手机充入60%的电量,但前提是需要搭配兼容Quick Charge协议的充电头才能实现这个功率。

2014年的手机行业百花齐放,价格战、口水战打得好不热闹。而在充电领域大概分为两个技术流派,一是以高通Quick Charge为代表的高压方案,另一个则是以OPPO为代表的低压直充架构。

2015年5月,OPPO R7伴着那句魔性广告语“充电5分钟 通话2小时”正式发布,搭载了OPPO自研的VOOC闪充技术,最高功率可达20W(5V4A),在安全设计上拥有五层防护。

85

接下来的市场反应证明,提升充电功率解决续航问题确实有效。OPPO R系列的火爆引得其它国产厂商开始投入到有线和无线快充技术的研发中来。手机行业正式进入各厂商私有快充协议混战的时代,相互间不兼容,争相比拼谁的充电功率更高。

直到今天,国内各厂商的快充协议仍然互不相认、各自为战。这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是,用户有可能在购买手机时支付了快充的价格,却没能时刻享受到快充带来的好处。

快充领域的低效、内耗型竞争亟待升维。

快充升维,安全冗余是基石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手机快充近十年来的技术进步主要由USB IF主导的公有协议和厂商的私有协议共同推动。

两条技术路线相互交织、各显神通,却也带来了两大行业问题:一是在营销上将消费者的注意力几乎全部聚焦于充电功率,鲜少关注高功率快充背后潜藏的安全风险;另一个则是兼容性差,消费者除非主动学习和了解快充技术,否则难以知道自己有没有在用标称功率的快充。

这就引发出快充功率竞赛之上的两重“升维”——重新聚焦安全,同步推动行业标准建立。

作为快充技术的带头大哥,OPPO最近对外公布的“夹心式安全电池”技术就比较符合第一重境界。简单来讲,“夹心式安全电池”从底层结构出发,解决了传统手机锂电池在遭受重击、穿刺、变形甚至内部短路时出现的起火爆燃问题。根据发布会上的演示,新型电池结构能够确保在经受针刺、重击时电池本体不起火不冒烟,从而降低对人体的潜在威胁。

除了电池结构创新,OPPO还研发了一颗电池安全检测芯片,它在手机里充当侦探的角色,当检测到电池状态异常时立即向用户发出提醒。有了这两项技术,无论是外力还是内因导致的电池或充电故障,一方面可以通过电池结构创新进行规避,另一方面则可以及时检测和发现,修复故障。

快充升维的第二重境界是出台统一标准,打破私有协议“六亲不认”的局面,让消费者能够轻松、无负担地享受到快充体验。但这对于任何一家手机厂商来说,都非易事。

早在2014年6月,中国泰尔实验室就联合OPPO、华为、高通、联发科等标准起草单位,  共同拟定了YDB  195-2018《移动通信终端快速充电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标准,并落地了五种快充协议,其中OPPO VOOC闪充协议——E快充协议也是标准之一。但这一行业标准并未改变私有快充协议群雄割据的局面。

今年5月,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发布了首个融合快充标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简称UFCS快充规范)希望改变各种充电协议互不兼容的局面,成为真正的通用快充标准。

85

目前,这一标准已经得到了华为、OPPO、vivo、小米、荣耀、矽力杰、瑞芯微、立辉科技、昂宝电子、电酷网络等终端厂商和供应链企业的支持,但尚无实际产品落地。

或许是提前预判了行业发展趋势,OPPO早在2018年11月就对外披露了VOOC闪充技术手段、标准测试和认证计划的具体方案。截至目前,加入VOOC闪充生态的厂商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已经有40多家。

放眼行业,通过快充技术构建自有生态的并非只有OPPO一家。所谓快充生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玩法:一种是公牛、紫米、安克等公司的多快充协议布局,通过丰富的SKU来满足不同手机品牌用户的快充需求;另外一种就是OPPO,作为直充架构的发明者,OPPO通过体系化的专利授权、测试和认证计划,与合作伙伴一起为消费者构建一个更包容的快充矩阵。

这也是在行业通用标准迟迟难以建立的情况下,提升广大消费者快充体验的最有效方法。

站在2021年中这个时间点,回顾快充技术发展史,用户所能感知到的安全和快,不应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当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和升维。OPPO敢于率先聚焦到快充的安全冗余问题上,在今年的闪充开放日活动上带来若干充电安全相关技术,应该也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

面对万物互融的未来趋势,只有安全冗余做得足够好,手机厂商的快充技术才能更快,才能更加聚焦于碎片化场景的即时充电、多个IoT设备的协同充电等前沿技术的研发。

对于消费者而言,当下要关注的并非只有充电功率,而是要把安全作为所有新技术应用的大前提,适当了解快充技术的兼容情况,才能让快充更好地让科技为生活服务。

而对于行业和友商,大干快上飚功率的时代很可能已经结束了,快充领域的升维之战将会以安全为基石,推动手机行业向智能化、场景化充电的方向持续演进。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