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技术更智能了,人却变傻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yuguo.us/weblog/dont-be-stupid/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技术更智能了,人却变傻了

余果 2020-04-05 想法

我有一种恐惧:技术更智能了,人却变傻了。

「三表龙门阵」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里曾说「共享充电宝是个道德低下的发明」。

有突如其来的大姨妈,绝无不期而至的电量匮乏。手机的电量是可见的,可预估的。你一早起来,结合当天的计划,大概能知道百分之百的电量可以支撑多久。人类智慧活动的痕迹就在于量入为出、运筹帷幄这些高等思维。

如果你带着20%的电量出门,还在玩「王者荣耀」,那么可以说,你的人生是没有前途的,你的智力是下等的,你根本没有自控力。

共享充电宝必然会在商业场所催生大批带着「尾巴」(充电线)行走的废人。

电池扩容的技术难题迟迟不能攻克,它一方面证明了人类智慧存在的盲区,另一方面也客观上阻碍了人类文明的滑落。中国智慧里有一句话叫「休养生息」,通俗点说就是:歇歇再干。手机快没电了,这其实是「你该干点别的了」的指令,是叫你「把最宝贵的电量留给最重要的事」。你可以看会儿书,陪家人聊聊天,不带自拍的功利目的出去走走,你会发现,有些焦虑是你过分放大了,不刷知乎心情更好了。

三表哥对共享充电宝的预测,现在几乎成为现实。

如今,共享充电宝的柜台机几乎出现在深圳每一个商场、餐馆、亲子机构、书店。我看到越来越多「行走的废人」。有些情侣到了餐厅进门就找充电宝,然后一人一个插着电刷自己的手机。

这并不全是共享充电宝的功劳,「信息流」才是最大的「电量杀手」。

消耗时间的信息流无非包括以下几类:

「其实大部分也都是点赞之交」的个人社交信息流:朋友圈、QQ空间 「网友都在这里」的半熟人社交信息流:微博、豆瓣 「点开一个就停不下来」的奶头乐信息流:抖音、快手、B站 「以故事为主但感觉是在学知识」的伪深度信息流:公众号、知乎 「开着2倍速播放真的很省时间」的长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 「让工作可以24小时不停」的各种群:微信 「比所有的购物平台价格都香」的直播带货:淘宝

据说,在浏览器上首先发明「无限滚动加载」的设计师,看到无数人因为「内容上瘾」停不下来,曾经非常后悔自责。这说法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我想大可不必,因为这是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必然,没有你也会有其他设计师。

现在手机APP里还有很多吸引上瘾的创新,比如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推送千人千面的内容,比如看完信息流后到顶部可以重新刷一刷,比如看完一个后智能推荐相关的内容。

所有设计师都知道那个知名的关于用户的段子:「把互联网用户想象成一个智商非常低,脾气非常差,而且超级没有耐心,又非常非常小气不肯花一分钱的人就行了」。

现在可能再加上一些更新了:「把手机用户想象成一个智商非常低,脾气非常差,非常容易被吸引,但又超级没有耐心,永远不知道停下来的人就行了」。

我的职业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师,作为一个行内人,我来告诉你设计行业的基本教科书都是些啥名字:《点石成金 Don’t make me think》

《点石成金》里说:如果你让人们去思考,你就是在惹他们不开心。

《上瘾(HOOKED)》里说: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带来的好处:提高价格灵活性、提高竞争力、加快增长速度。上瘾的步骤描述: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

但是《上瘾》没说的是,对用户心智会有怎样的影响。

怎么样?作为一个每天都使用APP的人,是不是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这世界上的聪明头脑都在处心积虑想着如何让自己变成一个只会按他们设想行动的傻子?

最开始,很多上瘾理论都应用在游戏设计行业。想想王者荣耀的激励体系,除了游戏好玩,还有任务、排位、钻石、社交排名、微信周报等一系列手法拉起活跃(专业术语叫大循环和小循环)。

后来,这些理论在信息流设计领域应用得越来越好了。

周末起来,床上先刷头条半小时,抖音半小时,微信群批阅奏折半小时,朋友圈半小时,看一看半小时……点个外卖继续打开腾讯视频爱奇艺Bilibili。

但作为个人,我会问自己,我真的需要消费这么多内容吗?

有个词叫「害怕错过」或「错失恐惧症」(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担忧,即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缺席的时候,其他人可能正在获得有益的经历」。

这种社交焦虑的特征是「希望与他人的行为保持持续联系」。FOMO也被定义为对后悔的恐惧,可能会导致一种强迫性的担心,即一个人可能会错过一个社交互动的机会,一个新的体验,一个有利可图的投资,或其他令人满意的事件。

「今日头条」就是一个利用了FOMO原理的好名字,今天的头条新闻,怎么可以错过?但你打开后就会发现,哪有什么头条,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日子,都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头条新闻。

除了FOMO,我还想谈谈信息的回音壁。

我并不想引起对平台质量的讨论(比如知乎比豆瓣更有深度),也不想具体讨论某种形式的内容比另一种更高级(比如长文比短视频更高级),这是很多人会有的偏见,容易让话题讨论变成形式之争。

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翻墙看到的内容更高级,自由灯塔国的内容质量更高。君不见推特、脸书、油管等算法自动推送机制,对西方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分裂。你喜欢阴谋论,社交媒体会推送更多关于比尔盖茨病毒灭世的信息。你讨厌中国,这些媒体就会送来更多中国的负面消息。

这种看似很爽的推送机制,更容易把人培养成低智化。

它会让你越来越封闭,听不见其他人的意见。长期以往,你会建立一个封闭的「回音壁」。

那么作为独立个体,如何打破回音壁?我的经验是,你有没有对信息掌握主动权,以及消费内容之后的思辨。无论你是看公众号,还是刷朋友圈,你有没有主动去控制消费的内容?

我感觉自己脑子不太聪明,更多的时间在看书。看书的好处是你可以随时合上,然后思考。另外一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不会让你继续读下一本(kindle除外)。

我很少刷短视频,也不刷直播,知乎也看得少,但非常好的文章我会统一发送到印象笔记,然后在一个大块时间里专门去看,然后做标注,写心得。

读一篇很好的长文,跟看书没什么两样的。

读书就一定比公众号厉害吗?不一定。现在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垃圾书比好书多得多,而且很多书里凑字数的内容也不少。但我喜欢读书,因为写的好的书不会向你推送什么知识,而是告诉你作者的见解,以及给出他自己的举证责任,这样就好像在跨越时空交谈。

说完信息消费,我想最后说的是,比起消费什么,更重要的一点是,你有没有控制自己在某段时间不消费内容的能力?

这可能是散步,可能是独处放空(我在前几篇文章里写了关于「正念」的方法),可能是跟人交谈,可能是面前一张白纸,把想法画出来,也有可能就是观察(我反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学习他观察的能力)。

很多人已经不能接受20分钟没有任何信息输入,甚至一分钟也不行,一个人进入电梯,假如你在18层,这1分钟内几乎是下意识地打开手机,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新信息,打开朋友圈刷一刷。再打开富途牛牛看看股票价格在过去五分钟的涨跌。

抢时间的APP更多了,用户越来越容易被新的信息刺激和吸引,但也越来越没有耐心深度消费其中一个,更没有时间去沉思和休息。

这,是当今社会的毛病。

「技术让人变傻」这种观点在《玻璃笼子》这本书里写的很深入。

航空飞机已经进入自动驾驶时代,飞行员只需要控制起步和降落的操作,然后基本上全程都不用操作。一开始,在飞机自动驾驶的问题上,飞行员分成了两派。

一方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实现自动化」(飞行员变成监视员),另一方则认为,应该「关注飞行员的技术」(飞机是人类飞行员控制之下的动力机器)。

自动化一派取得了胜利,飞行员「技能受到侵蚀,感知能力变得迟钝,反应速度下降」——「玻璃座舱是个玻璃笼子」。玻璃似乎意味着透明和光亮,但笼子隐喻驾驶员的不自由。

也就是,自动化不是简单地取代了人类活动,而是重塑了工作和工人。

当系统频繁出错时,我们会保持高度警惕。但是当系统的可靠性提高以后,故障或错误只是偶尔出现,我们就变得懒惰了,认为系统是完美无瑕的。

因为认知上缺乏了警惕,所以降低了参与度和专注度,这导致知识和思维能力下降(因为思维生成时“需要概念推理以及更深层次的认知加工”),以及记忆下降(记忆让我们成为更高效的思考者)。Google也意识到「提高搜索引擎的响应性可能造成愚化大众的影响」。

(Google)机器越精准,我们的问题就越愚蠢。

因此,自动化可能不会增加效率,在某些情况下,自动化反而可能增加工作的复杂性。因为工人可能专业下降,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很多设计分享网站,让设计师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降,专业下降,也是这个原因。

总结一下——

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就拿起了手机,打开了抖音或者知乎,然后就看了一整晚。信息太多看不过来。

我的做法:关掉几乎所有APP的推送。退掉各种信息庞杂的群,或者设置为不再提醒。取消订阅大部分公众号(尤其是只会蹭热点的)。把绝大部分人的朋友圈设置为不看。删掉不用的APP,把所有必须的APP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只用搜索功能来使用APP。

问题:看了之后不记得看了什么。

我的做法:选择更高质量的内容主动去看。看完了之后想一想,写一篇日记(我都记在印象笔记,方便搜索和关联)。知识型的信息看完后,需要有同等的时间来消化。技能型的信息看完后,需要有9倍的时间来练习。关键是要腾出「不看信息」的时间。

问题:不看信息的时候做什么。

我的建议:只要不让信息填满你的时间,你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会填充进来。比如亲密关系,比如对自然的观察,比如对一个现象的深刻洞察,或者开始有了输出自己的信息的冲动(不一定要给别人看)。

最后还是要说清楚,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一种现象,不是针对这样做的人的评价。

希望互联网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差。

我写字的地方迁移到公众号啦~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余果专栏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