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死去十五年后,萨达姆变成了新晋网“红”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ystv.cn/p/812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死去十五年后,萨达姆变成了新晋网“红” - 游研社

肯定不会是本人自愿。

如果你不是史政方面的专业人士,在2021年听到“萨达姆·侯赛因”这个名字的频率,应该不会高过一天一次。

这位曾与山姆大叔叫板、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伊拉克前总统,在2006年接受了绞刑。2015年,他的坟墓被战火摧毁,他连尸骨都未能留存。如今,除了大学专业课、百看不厌的赵本山小品,以及郭德纲于谦的相声段子,我们再难听到他的名字。

2003年春晚小品《心病》

然而在国外,萨达姆突然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络“红人”。谷歌趋势显示,自今年6月下旬起,关键词“萨达姆”的热度便居高不下,仿佛重获新生。

只是在传播这个梗的过程中,萨达姆从来不是以正常肖像示人的。网友们只是在指着一个字面意义上的“红人”,硬要说他是萨达姆。

终结者与萨达姆

事实上,这个红色小人,还真代表过萨达姆。

许多网络梗都是从过去的要素中借尸还魂,而“红人”则出自2003年BBC的报道,一批没有留下名字的记者与编辑,为了形象生动地呈现萨达姆是如何被捕的,贴出了一张“萨达姆的藏身之处”示意图,红色小人便首次出现于此。

今日的浏览器仍兼容2003年的网页已是幸事

至于这张图如何演变为网络梗,其中的过程实在荒诞。

1

2015年1月9日,Tumblr社区的一篇帖子里,一位名叫“SHIIIIDDD!!!”的用户首次翻出了BBC的那张演示图。他把图中所有的指示信息全部移除,只留下“死”(DEAD)与“我”(ME)的字样,搞得像是自己死后躺进了坟地。

帖子没有引起太大反响,而网友们再见到这张图时已是2020年疫情期间。这段时间外网诞生了“精神上来说我在这里”(Mentally I am here)的梗,用于在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逃避现实,一般会配上一张世界各地旅游景点的图,展现一种“身未动,心已远”的意境。

结果就有人贴出了萨达姆的藏身处,暗示自己要在疫情里“像萨达姆一样躲起来”,确保足够的社交距离。

一些网友开始从这张可笑的示意图里,看到自己的可悲影子。他们用这张图,讽刺某些城市高昂的房租,以及与房租完全不匹配的糟糕居住环境。

2021年6月17日,某个美国网友就发了这么一条带有示意图的推特:“纽约1800美元月租能住的房子”。

广大网友一眼看出了这间“房子”最大的缺陷:洞里连个让人消停打游戏的空间都没有。另一位网友当即给这个洞做了装修,在洞的最深处设置了一个“游戏室”,内置台式机与电竞桌椅。

不久,借助P图与绘图技术,网上开始出现不同版本的萨达姆专属游戏室。在下面这张最为逼真的版本里,作者特地用了十多年前的显像管显示器,机箱设计也继承了那时的风格。

图源Reddit:u/jvfranco

“游戏室”的设计只是一个开端,萨达姆的梗还要向着更加无厘头的方向演变。网友们先是以各种形式对这张演示图进行重新演绎,演绎时一定要带上原图中的标志性元素:被砖块与泥土掩盖的入口,通风口,还有排风扇。

波兰球版 图源[email protected]

《我的世界》版

《东方project》版

后来,代表萨达姆的小红人,开始躺平在无数个他本不该出现的地方。一批历史照片首当其冲,照片中的萨达姆本人及相关事物都被涂上了红色。

“萨达姆”被捕

美军推倒“萨达姆”雕像

网友们的梗图显示,“萨达姆”不但喜欢钻地洞,还经常钻进北极熊与蚂蚁挖出的洞。

“萨达姆”经常客串各国坦克车组,偶尔也会前往太空与其他船员之间猜疑谁是外星叛徒。

“萨达姆”有时是强大的替身,有时却十分弱小,被困在拉环小游戏中等待你的救援。

图源Facebook@Nekonyamicon

有部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叫《燥热》(Super Hot),游戏中的敌人一律以红色小人呈现,有网友说,这部游戏的流程,就是想方设法从“萨达姆”的克隆人工厂逃出来。

同人画师不知从哪种角度下手绘制同人图,只好把“萨达姆”画成了洞穴中的怪物,把当年美国人对萨达姆的抓捕行动,搞得有如恐怖游戏。

“他们没有找到他,但他找到了他们” 图源推特@xerbatt

2

当然,萨达姆被捕的过程远没有同人图中展示的那么惊心动魄。

2003年3月20日,由美国与英国率领的多国部队正式入侵伊拉克,进展非常顺利,不下三个星期,美军的坦克就顺利攻入了巴格达市区。此时,伊拉克政府官员四散奔逃,萨达姆政权已然垮台,萨达姆本人也下落不明。

4月15日,美军宣布联军控制了伊拉克全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但萨达姆与一部分军官依然在暗处指挥部队,于伊拉克各地发动游击战。

为了斩草除根,美国军方给萨达姆贴上了“一号高价值目标”(HVT1)的标签,并掏出2500万美元悬赏他的项上人头。同时,他们为所有的伊拉克高官印刷了一副通缉令扑克牌,其中最显眼的黑桃A即是萨达姆。

当地时间2003年12月13日上午,美军从萨达姆前保镖口中审问出了萨达姆的藏身处:距离他的家乡提克里特城区16公里外的阿德瓦镇。傍晚18时,一支近600余人的突击队,乘直升机向任务地点移动,持续搜索了两个小时,一无所获,遂决定扩大搜索范围。

20时30分,就在美军直升机召集队员撤离时,几名队员刚好来到一个四面围墙的农家大院。这个大院十分安静,没有灯火也没有声音,与四周已经被突击队惊动的民宅相比,十分异常。

中间房屋为萨达姆藏身处

美军冲进楼内,发现院里有间泥土房,内有两个房间,一间卧室塞满了新衣服,还有一间非常简陋的厨房,自来水还能用,明显有人住在这里。

很快,他们在院子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蜘蛛洞”,“蜘蛛洞”是美军军事术语,意为伪装的坑道。这个洞的入口被“砖块和泥土”严严实实地遮住,上面还盖着一张地毯。

“蜘蛛洞”所在的农家大院

移去所有的遮盖物后,在场的队员正准备朝里面扔一枚手榴弹,阻止里面可能出现的埋伏,但一个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老头突然从洞中出现,高举双手做出投降的姿势,嘴上说着流利的英语:

“我的名字是萨达姆·侯赛因。我是伊拉克总统,我想谈判。”

“蜘蛛洞”入口

20时36分,突击队员铲开洞口,把萨达姆带出“蜘蛛洞”,萨达姆有把手枪,却识相地没有作出任何抵抗,也没有自杀,任凭突击队处置。队员们缴了他的械,把他交给现场的牙医检测牙齿,验明正身,然后将他连带着洞里的75万美元钞票与一杆AK47带回基地。

钞票被装在一个公文箱中

行动后的调查发现,“蜘蛛洞”有2米多深,内部空间足够萨达姆在里面躺平,还留有一个“通风口”与“排风扇”,一旦联军出现在附近,萨达姆就会从农舍跑进洞里。

“蜘蛛洞”内部布局

这个洞是萨达姆前司机的手笔。在这名司机、几位兄弟与家人的帮助下,萨达姆辗转于当地的多个安全屋,但最常来这个洞躲避,从夏天一直住到冬天被捕。

3

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伊拉克入侵,受到了世界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方面,美国人允许世界各国的战地记者随行军队,全程跟进报道战争,对报道内容进行管控,从而获得国内外的道义支持。另一方面,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不如今日普及,主流媒体的报道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以文字、图像,乃至现场直播的形式呈现出的战争景象,都是千里之外的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新华网的伊拉克战争专题页面

上述的萨达姆抓捕全过程,出于对打草惊蛇的担心,不可能有记者跟着直播;可一旦萨达姆被捕,各大媒体肯定要争抢头条——坏就坏在这个争抢上。

2003年12月14日,即萨达姆被捕的次日,英国BBC就发布了报道,标题为“萨达姆是怎样被捕的”,这篇报道即是萨达姆“蜘蛛洞”简图的出处。当时没人觉得有啥问题,可如今看来,这图颇有些赶工的意思,就像是用Windows的画图软件随手涂鸦创作出来的一样。

同样出自BBC,12月15日报道中的新示意图,显然要比前一张有诚意得多。

在此之前,欧美主流媒体会将萨达姆冠以“独裁者”与“巴格达野兽”的名讳,如今却用一个平躺的小红人代表伊拉克前总统,反差巨大,未免有些先重视后藐视的宣传意味。

相比另外两位山姆大叔21世纪以来的心腹大患本·拉登与卡扎菲,萨达姆亲历过的军事行动规模最为浩大,可结局却最为窝囊,没做好任何的战斗准备,也毫无像样的抵抗,被抓捕的过程反倒有些喜剧色彩。

如果把前“基地”组织头目拉登在阿富汗深山里挖出的要塞(可惜没用上),和萨达姆藏匿的这个简陋“蜘蛛洞”放在一起,就像是拿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或者“你眼中的毕业论文”与“导师眼中的毕业论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我的世界》第一夜与第一百夜”

一如我们在小品与相声中揶揄萨达姆,许多国家会对萨达姆的窝囊结局予以调侃。

有句俚语叫“像萨达姆一样躲起来”,英语写作“hide like Saddam”,土耳其语则写作“Saddam gibi saklanmak”,类似的说法近年来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较为流行。这句俚语拥有两种理解方式:一层为中性,大意类似于成语“销声匿迹”;一层为贬义,专门比喻坏人畏罪潜逃。

特朗普任美国总统期间,反对者以萨达姆作比极尽嘲讽之能事

基于这种长期的调侃传统,萨达姆已经沦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今以“红人”身份在十八年后的社交媒体上活跃,算得上有迹可循。

4

广义上的伊拉克战争,从2003年起持续了8年。萨达姆政权垮台后,伊拉克迎来权力真空,再加上联军临时权力机构管理不善,致使内战愈演愈烈,伤亡甚众,可称人祸。

然而在其他国家,不止萨达姆,就连伊拉克战争本身,都早已成为网络梗宝库。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战争,还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拿出了一小瓶“证据”,而我们仍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5年给出的回应印象深刻。

最终美国人也没在伊拉克查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便有政客给出了阴谋论,并逐渐演变为网络流行梗:美国政府与军队的一切行动,其实都是为了石油(Oil),有油的地方,就必定有美军。

“当菜谱提到往锅里倒油”

美国政界与军界的大人物擅长辟谣各种阴谋论,却很难阻止梗的病毒式传播。今年的5月11日,美国陆军的几名士兵在演习中攻进了保加利亚的某座橄榄油工厂,不知不觉间还让笑话成了真。

到了这一次的萨达姆小红人,梗与相关历史政治事件的关系愈加稀薄,严肃性也进一步淡化。这并不难理解,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青少年,可能在接触这个小红人之前,从未听说过萨达姆这个名字。

发达国家的年轻一代,生活在和平与安定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对类似的“人祸”缺少共情。他们无从切身体会“911”恐怖袭击与伊拉克战争,相关的概念亦没有写进他们的必修历史教科书。对世界的某个格局造成深远影响的地缘政治事件,经过了电子设备与他们的大脑,总是会以他们最擅长的表现手段展示在社交媒体上——网络梗。

同时,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进一步普及,使得任何的主流文化变成了普罗大众的调侃对象。无论是BBC还是CNN,主流媒体的报道都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这些媒体严肃的陈腔滥调之中,人们还是愿意说笑话,来表达对大事件的最真实情感。

从这样的意义出发,萨达姆变成网络“红人”或许也并不是什么坏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