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读书永远学不到的能力是什么?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4150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读书永远学不到的能力是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

读书永远学不到的能力是什么?

非常简单,就是行动的能力。

事实上,真正令我们得以成长,得以变得跟过去的自己不一样的,是读书和学习,还是行动呢?当然是后者。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质朴的道理,但能够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是偷懒的,它总是会倾向于走最短的路径、用最节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总是会把囤积当成消化,把“看了”当成“会了”,把读书时获得的新鲜感、刺激感、启迪感,当成自己切切实实获得成长和改变的证明。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一种“获得的幻觉”罢了。

  • 有多少课程,你学了之后就抛诸脑后,当时觉得很有用,过后却还是按照老样子去行动?

  • 有多少本书,你读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读完了也就过去了,甚至都淡忘了自己读过它?

  • 有多少道理,你觉得自己懂了,但生活还是照旧,压根没有任何变化?

很多时候,我们缺的其实不是大道理,而是按照道理去尝试和行动。哪怕只是迈出一步,也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过度地追捧读书、学习,其实也相当于是一种逃避。逃避什么呢?逃避真正有效、能够对自己带来改变的行为。

所以,我的观点一直是什么呢?行动才是核心。其他一切知识,其实无非都可以分为两种:

  • 要么,是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原理,这种属于行动的“why”,亦即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原理和框架;

  • 要么,是关于我们如何干预世界的方法,这种属于行动的“how”,亦即我们可以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指引。

如果你仔细看我的文章,你会发现,大多数的文章,我其实都是这么一个思路:

  • 首先告诉你,你要采取一个什么样的行动;

  • 然后告诉你,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行动,它符合什么样的规律;

  • 最后告诉你,如何采取这样的行动,你可以怎么做,需要注意些什么。

同样,我也希望每位读者,在读完文章之后,不要只是读了就过去了,更不要只是让大脑停留在“好厉害”“明白了”“我懂了”的状态里面 ——

而是要真的付出行动,让自己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哪怕只有0.1%的改变。

这才是我们真正得到成长、走在“变得更好”的路上的证明。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种种因素里面,对我个人影响很大的一点,是这么一个原理:“后悔的时间模型”

1994 年,心理学家 Gilovich 和 Medvec 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发现:

从短期来看,人们更容易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并会想办法去补救、纠正;

但一旦把时间拉长,不论强度上还是数量上,“没做”的后悔程度,都会远远超过“做错”。

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你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你通常会采取别的举措去进行弥补,最大限度减轻它对你的损害。因此,从长期来看,“做错”所产生的后悔和懊恼,在短期内达到高点,接着就是急剧下降。

但反过来,对于“没做”的事情,你再怎么样也无法去弥补它;反之,它可能会成为你内心中一个永远的遗憾,你会不断往上加码,不断去想着“要是我当时如何如何,就好了”。

这种心态不一定是理性、合理的,但它的确存在,会严重地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这个原理为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动力。很多时候当我面临“去行动”和“再等等”的权衡抉择时,只要两者没有显著的差异,并且我能承受最坏的结果,我都会对自己说:

那就不妨试一试吧,毕竟如果不做的话,将来可能会更后悔。

所以我常常说:像我们这些偏内向、敏感、谨慎的人,很多时候其实缺乏的是什么能力呢?“头脑一热”的能力。

很多时候,是否付诸行动,往往就是在一念之间。但是你考虑太多、顾虑太多,就越容易看到种种风险、坏处、不确定性,那么就一定会越来越倾向于不去做。

但长久困在这种模式里,就会使得我们的生活范围和圈子,变得越来越窄,从而,一直都在重复我们熟悉的、习惯的模式,慢慢地失去成长的空间。

当然,这不是说遇到问题,我们不需要去考虑后果,做就是了,而是说,很多时候,过度的权衡和思虑,其实对事情本身未必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一般会建议这么考虑问题:

(1)这件事情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发生了,我能不能承受得起?有没有补救或弥补的措施?

(2)这件事情会不会违背我一向的原则、信念和做事的准则?会不会需要我去做一些我发自内心不想去做的事情?

如果对于第一个问题,你能接受;对于第二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不会。那么其实,去行动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即使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它也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经历,让你的记忆和生命变得更加丰富。

在这几年里,我尝试过很多东西,也踩了不少坑、犯过不少错,但回过头来看,这些坑和错都没有伤筋动骨(高风险的事情,一开始就被我排除掉了),因此我并不后悔。因为正是所有一切我做过的事情,才组成了我的一生。

如果我们始终走在一条四平八稳、毫无波澜起伏的道路上,那这样的生活,岂不是也过于无趣了?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什么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呢?其实不是一条一马平川的直线,也不是大起大落,而是一条稳步上升、有波动起伏的曲线。

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既不喜欢一成不变,又存在损失厌恶,前者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平淡、无趣,后者会让我们难以忍受落差。

因此,最好的状态,就是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一方面保证始终不会偏离“主线”,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支线”来不断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生命。

什么是主线呢?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包括事业,家庭,目标,健康,等等,这些占据我们生活大比重、需要我们持续去经营、维护的东西。

而支线,就是除了这些东西之外的,可以不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满足感、成就感、愉悦感的事物,它们可以使得生活充满波澜。

用我以前提到的“幸福感公式”来体现的话,就是这样:

主观幸福感 = 对生活的满意度 + 更多的积极情绪 + 更少的消极情绪。

主线可以为我们提供生活满意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平静、稳定、安逸,而支线的作用,则是为我们打开一个个新的可能性,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积极情绪”,让我们感受到激情、喜悦、成就感。

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生命才会是丰富而充实的。

所以,在生活中,我经常使用的一个心态是“游戏感”(可以参见我在 一套令我获益颇多的生活模式 中提到的“实验心态”,基本是一个东西),也就是面对一个挑战,我会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尝试:

  • 它会不会是我接到一个“任务”、开启一条“支线”的契机?

  • 它能否为我提供“经验值”,帮助我提升某方面的技能等级?

  • 它能否为我提供奖励,帮助我更好地去挖掘和探索这个世界?

一旦攻克了这个挑战,它就会成为我生命历程里的一个小小的成就。

看着这些成就不断累积、丰富,不断解锁一些新的可能性,不断揭开地图的迷雾、让自己发现“诶,原来还有这样的可能性”“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

进一步,当积累了一定的成就之后,还可能会怎么样呢?触发“隐藏剧情”,获得意料之外的反馈和奖励。

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前两年创业开了一家公司,他的合伙人是怎么找到的呢?一起玩密室认识的。

再比如:另一位朋友,写了好几年的小说,一直不温不火,这两年剧本杀爆火,投了一下稿试试水,结果就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职业道路。

诸如此类。

量变不必然导致质变,但质变一定来自量变。在正确的方向上,你每做一件事情,每付出一次行动,无论它多么渺小,都会为最终的“质变”增加一个几率。

哪怕是1%、0.1%,日积月累起来,就能够不断为你生活的可能性添砖加瓦。

因此,对生活保持“游戏感”,在保证主线的情况下,不断地去开启支线,不断地去探索未知的任务和成就 ——

这就是让你的人生充满乐趣的,最好的办法。

有一句经典名言,叫做“懂得了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一生,本质来看,是由种种行动和选择所构成的。而当我们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克服的是什么呢?是情绪的阻力。

当我们在A跟B之间权衡的时候,你选择了A,也就相当于放弃了B,那么,你能否承受放弃B的损失厌恶?

当我们决定接受一件比较艰巨的任务的时候,就必然会想到失败之后的后果,那么,你能否承受失败的痛苦?

当我们决定去做一件未知的事情时,就必然会面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焦虑,那么,你能否应对得了这种焦虑?

所有的这种种问题,如何解决呢?靠读书和学习吗?

不行的。读书和学习,永远无法帮助你真正地“克服情绪的阻碍”,读再多的书也不行。

真正能帮到你的,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不断地直面自己的情绪,投入它,理解它,感受它,然后,试着去跟它沟通,试着去用自己的理性掌控它。

你要克服一个巨大的焦虑,背后是什么?不是道理和理论,而是10次、100次克服较小焦虑的努力。

你要克服一个巨大的恐惧,背后是什么?不是一堆书和课程,而是10次、100次你鼓起勇气往前走的经验。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投资。每个人都懂,投资要在低点买、高点卖,但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无法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市场下行时的恐惧,以及上行时的贪婪。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是投资的名言,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是靠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吗?其实不是的。是靠无数次的行动,无数次的直面情绪,以及去掌控情绪的努力与尝试。

没有任何的书籍、课程和道理,可以在你受到情绪主宰、脑海中闪过无数负面念头和担忧的时候,替代你掌控自己的大脑,作出思考和决定 —— 这件事必须你自己来做,只有你自己能做。

每一次,当你产生某种情绪的时候,如果你顺应它、逃避它,那么你相当于就告诉大脑“给情绪主导的权重加1”,久而久之,你只会越来越脆弱,无法理性地作出判断。

但反过来,每一次,你坚定地抑制情绪,作出你认为正确的事情,无论结果如何,你都相当于告诉大脑“给理性主导的权重加1”。

这才是让自己掌控情绪、掌控大脑的核心。

因此,每一次当我面临一个较小的挑战时,我经常会采取这样的心态:

我不会想着“好烦,又有麻烦事需要处理了”,而是会这样想:“又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锻炼自己的决策和判断能力了!”

这就是第三个非常有效的思维模型:经验模型。

把一切都当成锻炼自己掌控大脑、练习决策和判断的机会,那么,当真正的挑战到来时,你就不会再有恐惧。

因为你已经做足了准备。

最后,提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意识。

什么意思呢?

我们经常困在日常的生活模式中,上班,回家,走着那条走了成千上万次的路,用跟以往一模一样的方式处理工作,回到家里再用娱乐和消遣把空闲时间填满……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去,我们就这样一天天地变老。

每一天,环境不变,日程不变,我们也就常常忘记了,时间在变。

久而久之,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时间已经走了这么久,而我那些一直想做的事情,却从未开始。

于是,终究都变成了遗憾。

所以我一直提醒大家,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复盘。

你一定要养成这么一个习惯,定期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和审视。可以是每天、每周,也可以是每个月。

复盘的目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思考自己在上一个周期里,做了些什么,采取了哪些行动,有没有任何跟过去不同的地方?

如果没有的话,就要当心了:你很可能一直在重复自己的习惯模式,没有真正地去把你的生命、精力和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

你只是在活着,而不是生活。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做:你如何度过一天,就如何度过一生。

跟大家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