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二〇〇七年日记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anghai.org/articles/retrospection/diary_2007.php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二〇〇七年日记   网站首页 往昔追忆 浮光掠影 科学园地 技术广角 笑傲江湖 翻译作品 站长微博 评论选录   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星期六10二〇二一年七月 信 息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信箱

统 计 自 2020-06-21 以来本文点击数4,633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26,429,146 昨日点击数 3,975 今日点击数 864

二〇〇七年日记

- 卢昌海 -

二〇〇六年日记 | 整理说明 <<

2007.1.5 星期五

到今天为止, 陆续打开了所有海运过来的书。 现在可以回忆起一部分因邮包破裂而丢失的书了 (比如那些成套或成系列的书中缺失的部分, 或者偶然想到的某些书)。 其中有吴大猷的《相对论》、 吴望一的《流体力学》 (上)、 陈建功的《三角级数论》 (上)、 G. Polya 的《数学与猜想》 (上、 下)、 L. E. 雷克的《统计物理现代教程》等。 这其中最可惜的是吴望一的《流体力学》 (上)。 虽然流体力学始终不是我的主要兴趣所在, 这本书我也一直未曾通读, 但它的那种原理性的论述结构非常合我的胃口。

2007.1.8 星期一

不久前, 我所在的公司与总部设在英国的一家公司完成了合并 (事实上是被对方吞并)。 今天, 公司方面告诉我们 R&D 将迁往英国。 虽然公司表示欢迎我们去英国工作, 但事实上这一消息意味着我在本公司的工作行将结束。 我将重新寻找工作。 [整理注: 原日记包含了公司名称, 整理时皆通过文字微调隐去了, 以下关于面试等的日记亦是如此, 不再一一注释。]

2007.1.12 星期五

陆续记起了更多丢失的书。 比如: 戴文赛等的《太阳系演化学》 (上、 下)、 Kline 的《古今数学思想》 (四册)、 严济慈的《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王竹溪的《热力学》、 库兹涅佐夫的《爱因斯坦》、 Poincaré 的《科学的价值》、 忘了作者是谁的《论波速》等。 其中最可惜的是《太阳系演化学》, 这部书的上册是对截至当时的几十种太阳系演化学说的极好的综述。

2007.1.18 星期四

今天收到了找工作 10 天以来的第一个 offer, 速度快于以往任何一次找工作, 不过将稍等几日再答复, 以便能与过去一周内面试过的另外几家公司可能的 offer 进行比较。

回想起来, 从 2000 年找第一份工作至今 6 年以来, 我找工作的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临毕业的时侯, 那时一切都很正式, resume 需要打印在质地特别考究的纸上, 还必须写 cover letter, 参加面试时西装革履, 面试后还要写 “感谢信”。 第二阶段是上两次找工作, 由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resume 完全变成了 email, cover letter 也基本不写了 (只在 email 中写上一两句千篇一律的话), 面试仍是西装革履, 但面试后不再写 “感谢信”。 第三阶段则是这次找工作, 连西装也不穿了。 很喜欢这种 formality 上的退化。

2007.1.19 星期五

比较各个公司的 offer 似乎是一件困难甚至带点风险的事情。 主要是什么时候做决定不容易拿捏。 若早做决定, 则等于放弃晚给 offer 的公司 (如果催他们早做决定, 又容易造成用已有的 offer 向他们施压的不良印象); 若晚做决定, 则容易给先提供 offer 的公司一个太过拖延、 没有诚意的印象。

2007.1.22 星期一

今天距离公司方面告诉我们 R&D 将迁往英国的消息正好两周。 下午面试。 这是我面试的第四家公司, 也是最希望得到 offer 的公司。 今天的面试很顺利。

2007.1.31 星期三

由于接受杭州《中学生天地》的约稿写一个系列, 介绍发现太阳系疆界的故事, 这几天在看 Ellis. D. Miner 的《Uranus》 (天王星的发现将是该系列的第一个故事)。 这本书中提到 20 世纪前 20 年间三组不同的天文学家们在测定天王星自转周期时出现了彼此 “证实” 的错误 (三组测定所用的方法各异, 却都给出了 10 小时左右的自转周期, 远小于实际值)。 直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 人们才在每一组观测及分析中发现错误。 这是科学史上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事件。

2007.2.1 星期四

行星环与卫星之间的共振很可能是行星环具有细锐边界的原因。 Miner 以土星的 B 环与卫星 Mimas 的共振为例介绍了其中的原因。 土星 B 环绕土星的转动周期是 11.3 小时, 恰好是 Mimas 绕土星转动周期的一半。 这表明环上的每个粒子每绕土星两周都会在同一个角度上与 Mimas 接近。 这种周期性的接近会对环上的粒子产生类似于月球使地球自转变慢的潮汐作用, 使其运转速度略微变慢。 这种速度变化会增加环上粒子的碰撞率, 而碰撞产生的能量损耗会使粒子的轨道半径缩小, 长期的效果是使环向内收缩。 这种效果与环向外弥散的自然趋势 (Miner 似乎未对这种 “自然趋势” 的起因作足够的介绍) 相竞争, 使环的边界变得细锐。

2007.2.6 星期二

收到了 “最希望得到 offer 的公司” 的 offer letter。

我一直有一个写作计划, 打算从集合论所定义的自然数出发, 系统地介绍数域的扩展。 这两天看了一点 Emil Artin 的小册子《Galois Theory》, 觉得其中第二节所介绍的 Kronecker 的定理, 即任何一个域上的多项式必定在一个扩展域中有根, 可以作为讲述数域扩展 (比如从自然数到整数, 从实数到复数) 的线索。

2007.2.13 星期二

今天来到 Orlando 参加公司活动。 从零下六七度的纽约飞到二十几度的 Orlando, 仿佛在两个半小时内从寒冬跨入了初夏。 Orlando 机场的内外种着许多棕榈树, 一派热带景象。 今天 Orlando 下阵雨, 空气中带着冬季纽约久违的潮湿感觉。 从机场到宾馆沿途的街景非常漂亮, 大片的草坪和树丛之中点缀着池塘、 花坛和喷泉。 天上虽然阴云重重叠叠, 地上的色彩却缤纷依旧。

2007.2.14 星期三

今天 Orlando 的天气非常晴朗, 不过风很大。 这里看来是个多风的地方, 许多树木四周都架着人工支撑物, 就像 1988 年台风后的杭州。 我在 Orlando 穿着衬衣享受和煦阳光的时候, 纽约却笼罩在寒冷的冰雪之中。

2007.2.15 星期四

今天是返回纽约的日子, 却因 JFK 机场无法正常运作而被困 Orlando 机场达 10 小时之久。 其实昨晚就已听说 JFK 机场因冰雪而陷入混乱, 但当时并未在意, 因为一来今天纽约并无雨雪, 二来我乘坐的是下午的航班, 原以为到那时一切会恢复正常, 没想到混乱竟持续如此之久。

不过 10 小时的延误比起某些其他乘客的遭遇来说已算幸运。 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先生自昨天起就待在了机场, 已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正所谓: 冰雪误得游人困, 直把机场当宾馆。 与寻常晚点不同的是, 我们所要乘坐的飞机根本就不在 Orlando, 而是被困在两千公里以外的 JFK。 更糟糕的是, 一开始服务台还定期通告飞机的消息 (虽然都是坏消息), 但到后来竟连服务台也联系不上 JFK 了。 JFK 的混乱固然可想而知, 我们的等待也更显得遥遥无期了。

长时间杳无音讯的等待使一些乘客 (估计是有家可归的当地居民) 失去耐心离开了候机楼, 结果一方面是想走的乘客无机可乘, 另一方面是要走的飞机找不到乘客。 比如有一个飞往 Boston 的航班少了将近 20 位乘客, 以至于工作人员像国内中巴售票员在车站拉客那样, 四处寻找想去 Boston 的乘客——只要想去, 无论是不是该航班的乘客, 都可以直接登机。 晚上 11 点左右, 我终于在一架飞往纽约 LaGuardia 机场的航班上得到了空位——该航班的最后一个空位。

凌晨 1:45 (以下应该算星期五的日记了), 飞机降落在了 Laguardia 机场, 但所有登机口都已被占用, 我们只得等待地勤人员架设舷梯及安排班车。 这一等又是一个多小时, 乘客们倒还耐心, 有位孕妇肚子里的孩子却不答应了, 要提前出来, 于是乘务人员赶紧联系救护车……

一切终于搞定, 顺着舷梯走下飞机, 扑面一阵凛冽的寒风把我从 Orlando 的初夏吹回到了纽约的寒冬。

2007.2.21 星期三

前两天用一个叫做 Regseeker 的 freeware 清理 registry, 结果把桌面及 taskbar 搞得一塌糊涂, 而且系统再也无法记住桌面及 taskbar 的 configuration。 这还是第一次因为修改 registry 而造成系统损坏。 在 google 上搜索了一下, 发现因为 Regseeker 而造成类似问题的不止我一人。 无奈之下只得重装 Windows, 好在我的数据与操作系统不在同一个逻辑盘上, 不受影响。 重装之后才发现用 Dell 的系统盘重装系统居然只是简单地用新系统覆盖旧系统, 而没有先清除盘上的旧文件, 这导致部分软件无法重装。 结果只得再装一次 (这次先格式化)。 不过这些麻烦过后倒意外修复了原先无法使用的 Local Area Connection (原先以为硬件有问题, 现在看来应该是 Dell 没有装对 driver——令人难以置信的错误)。

2007.3.2 星期五

这段时间在地铁上读 Michael White 的《Isaac Asimov: A Life of the Grand Master of Science Fiction》。 我发现 Asimov 在《The Caves of Steel》《The Naked Sun》《Robots and Empire》等机器人小说中描绘的地球人害怕旷野、 怕进公共厕所或公共浴室, 太空人 (spacer) 因长寿、 生活舒适而趋于保守等虚拟背景都可以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影子。 Asimov 似乎很怕离开纽约、 很怕离开家庭, 并且很怕长途旅行, 他甚至因为怕坐飞机、 怕长途旅行而不与住在远方的父母、 女儿见面 (直到和 Janet 结婚后才总算愿意乘船旅行)。

2007.4.27 星期五

由于曾答应给《科幻世界》写一篇有关反物质的文章 (五月初交稿), 因此这两天抽出了一些时间阅读这方面的资料。 其中有一篇是 R. D. Peccei 的 “Matter-Antimatter Asymmetry in the Universe and an Arrow for Time” (hep-ph/0608226)。 Peccei 在这篇文章中提到, 早期宇宙中的 sphaleron 过程可以有效地加速零温下可以微乎其微的 B + L 不守恒过程, 尤其是在电弱相变能量 (102 GeV) 以上的能区, sphaleron 过程极其有效。 另一方面, 这种 sphaleron 过程的速率在能量低于 1012 GeV 时快于宇宙膨胀速率。 因此在 102 GeV 到 1012 GeV 的能区, sphaleron 过程处于平衡态, 它足以抹去任何此前 (即 1012 GeV 以上能区) 形成的 B + L 不对称性, 比如大统一能标上的 Baryogenesis 就会被 sphaleron 过程所抹去 (不过, 其它一些论文似乎没有提及这种抹去 B + L 不对称性的作用)。 另外, G. Fraser 在《Antimatter: The Ultimate Mirror》一书中提到大块的物质与反物质相互湮灭时可能要考虑 Leidenfrost effect。 [整理注: 所提到的有关反物质的文章即拙作 “反物质浅谈”。]

2007.5.1 星期二

今天繁星客栈上有网友转贴了一篇文章, 讲述最近发生的陈家忠事件。 在讨论过程中, 我很意外地发现陈所发表的一篇文章——“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in Brane Cosmology” (astro-ph/0512058)——在行文结构及论述逻辑上翻译抄袭了我介绍 Schmidhuber 工作的科普文章 “宇宙学常数、 超对称及膜宇宙论”。 [整理注: 关于此事的更多记叙可参阅拙作 “拨开陈家忠论文的迷雾”。]

2007.5.11 星期五

在利用共形变换来定义渐进平直时空时, 由于所有类空无穷远都被映射到类空共形无穷远点 (spacelike conformal infinity) i0, 而许多物理量在沿不同方向趋于类空无穷时具有不同的极限, 因此张量场在 i0 的性质要大大弱化, 比如对度规场来说, 只要求 C>0 而不是光滑 (详见 Wald《General Relativity》)。 另一方面, 对类光无穷却没有同样的问题, 因为后者是 S2 × R 而不是一个点。 不过这个区分似乎有点人为, 起码从 Wald 的叙述来看, 之所以类空无穷是一个点而类光无穷是三维的, 完全来自于对 Mindowski 时空的一种特定的共形变换。 由于类空无穷与类光无穷在物理上都是三维的, 似乎没有理由认为所有共形变换都只能将类空无穷映射为一个点而保留类光无穷的三维性。

2007.5.23 星期三

空闲时在办公室里读了一些 Asimov 自传《In Memory Yet Green》的章节, 结果发现了一些与他的机器人小说的某些情节很类似的现实经历——甚至比两个多月前所读的 White 的 Asimov 传记所介绍的经历更接近小说。 Asimov 提到他的一位朋友 Horace Gold 由于战争年代留下的心理阴影, 非常害怕旷野, 害怕与陌生人交谈, 唯一不被他排斥的交流方式是电话。 这些特点简直就是《The Caves of Steel》中的地球人与《The Naked Sun》中的太空人的混合。

2007.6.7 星期四

不久前删除 dual-boot 的 Fedora 6 时, 因为用了一个网上查得的错误方法清除 grub boot-loader (grub 竟然不能象 lilo 一样自我清除, 实在令人意外), 结果导致不得不重装 Windows XP。 但重装后却发现一个数据分区的文件格式变成了 raw, 无法读取。 幸好处理这类错误就像小时候处理旧收音机一样拍一下就好: 将该分区 convert 成 FAT32, 再 convert 回来就一切正常了。

2007.6.20 星期三

昨天收到华师大出版社一位编辑的来信, 希望我为他们的 “发现新科技” 系列丛书写一本科普。 不过他们的交稿时间太急, 11 月前就要定稿, 字数则要求 10-20 万字, 我不太可能有时间完成。 而且该丛书是条目形式的, 类似于百科全书, 我更倾向的却是专题。 另外该丛书的数学、 物理、 宇宙卷均已出版, 留给我的选题范围已经不大, 因此谢绝了。

2007.6.28 星期四

读完了 Asimov 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自传: 《I. Asimov》。 Asimov 的前两部自传是单纯的按时间叙事, 而这最后一部则是以事件、 人物及思想为主, 类似于随想录。 我特别欣赏 Asimov 谈及自己面对衰老及死亡的那些文字, 包括叙述他朋友的去世, 它们显得非常真实。 其中 “Life After Death” 一文颇有哲学境界。 他的妻子 Janet Asimov 附在书末的一篇介绍 Asimov 最后时光的 Epilogue 也写得非常感人。 Asimov 在去世前几个月给《The Magazine of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的告别文章 (由 Asimov 口述, Janet 打字) 中这样写道:

It has always been my ambition to die in harness with my head face down on a keyboard and my nose caught between two of the keys

对一位文人来说, 这几乎是一种勇士般的气概。 [整理注: 对 “Life After Death” 一文的钟爱使我数年后将之译成了中文。]

2007.8.7 星期二

这些天读了 Michael White 的《牛顿传》的中译本。 White 这部书有一个比较标新立异的观点, 就是认为牛顿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想法得益于他的炼金术研究。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起码 White 给出的理由是相当牵强的。 White 的理由是: 炼金所用的锑块 “具有辐射状的碎片, 看起来像是从星体中心向外射的箭矢”, “也可以看成向内聚敛的光线: 一颗星在中心, 光线 (也可以看做是力线) 向这个中心汇聚”; 以及: 点金术中的 “发气原理” 与超距作用的相似性。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相当牵强的。

2007.8.13 星期一

读了 T. Franzén 的《Gödel's Theorem》的前两章。 Franzén 这本书对许多似是而非的论述作了漂亮的澄清,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

比如 Franzén 解释了为什么实数包含自然数, 但实数理论是完备的, 而算术理论却是不完备的:

... even though every natural number is also a real number, we cannot define the natural numbers as a subset of the real numbers using only the language of the theory of the real numbers, and therefore we cannot express arithmetic statement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theory.

至于通过 0 和 1, 以及实数加法来定义自然数, 则由于实数理论中缺乏对应于数学归纳法的公理而无法做到。

比如 Franzén 提到 Gödel 完备性定理中的 “完备” 是指:

The rules of reasoning used in predicate logic are sufficient to derive every logical consequence of a set of axioms in a first-order language.

这与不完备性定理中的 “完备” 的含义完全不同。

Franzén 在书中将不完备性定理表述为针对 “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初等算术” 的体系。 不完备性定理中提到的不可判定命题都是存在于这部分算术中的, 无法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 用不完备性定理来得出与这部分算术无关的其它领域中的不完备性。 另外, 第一不完备性定理和第二不完备性定理所要求的 “一定数量的初等算术” 是不同的, 第二不完备性定理要求该算术能表示 “S 是完备的” 这一命题 (S 是所讨论的形式体系)。

2007.8.14 星期二

前段时间将 Galilei 的《Dialogue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放在办公室, 有空时看了一部分 (主要是第一天的对话)。 Galilei 的这部名著如今读起来多少有些乏味, 他虽然采用了对话的形式, 但各人的对话多数很冗长, 有的甚至长达数页, 大大减弱了对话所应具有的生动感。 另外让我觉得有点意外的是, 早在 Copernicus 提出日心说时, 就已经是从更方便地解释观测现象的角度来论述日心说, 这是日心说的真正优越性所在。 但 Galilei 的对话却大费口舌地通过反驳 Aristotle 的 “天贵地贱” (天体完美、 永恒、 不会破损; 而地面物质不完美、 不永恒、 会破损) 来论述日心说, 这从逻辑上讲至多可以说明 Aristotle 的论述不能作为地心说的依据, 却不足以支持日心说。 在这点上, Galilei 的论述还不如 Copernicus (当然, 也许后文会有进一步的论述)。

2007.9.8 星期六

今天早上网站出现了问题, 一查之下, 发现服务商 host-stlouis 本身的网站也出了问题, 错误信息是 “This Account Has Been Suspended”, 并且该信息是另一个网站提供的。 这说明我的服务商本身被更高级别的服务商 suspend 了, 而这种 suspend 最有可能是由于欠费。 有鉴于此, 我觉得现有的服务商已不可信赖了 (他们的电话也打不通了, 不过这倒没什么意外的, 他们用的很可能是网络电话, 一旦网络不通, 电话也就不通了), 于是向 Hostmonster 申请了帐号, 将网站搬到了那里。 Hostmonster 的月费与 host-stlouis 相差无几, 提供的空间和带宽却高了两三个数量级, 对网站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其实我早就知道原先的服务商提供的空间和带宽都远比现在市场上的服务商少, 只是由于觉得转移论坛太麻烦才迟迟未更换。 这次也算逼上梁山。 转移论坛果然不是很顺利。 有十几个文件不知怎的出现了格式错误 (由 Unix 格式变成了 Dos 格式), 只能一个个用 Dos2Unix 进行处理。 另外, Hostmonster 的 FTP 慢得一塌糊涂 (他们自己提供的 file upload 倒不慢, 可是只能一个个文件 upload, 太麻烦, 只适合 upload 少数几个最大的文件), 这也给转移论坛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幸运的是, 平时我是每月 1 日做 backup 的, 这个月因为忘记了, 直到 6 日才做, 恰好减少了此次事件中的数据损失。

2007.9.10 星期一

今天试图转移旧版繁星客栈的资料, 结果发现旧版客栈程序无法正确读取论坛、 文章及用户资料。 目前还不知道是由于 PHP 版本之间的差异, 还是文本文件的格式在存储、 压缩及传输过程中发生了变动所致。

2007.9.13 星期四

修复了旧版繁星客栈的问题, 是 PHP 版本之间的差异所致。

2007.9.27 星期四

这些天在读 Lee Smolin 的《The Trouble With Physics》。 这是一本反超弦理论的书, 作者 Smolin 是 Loop Quantum Gravity 的主要支持者。 已经读完了批评超弦理论的章节。 Smolin 这本书对弦论中大量猜测性的东西 (比如强弱对偶性、 Maldacena 猜测等) 的看法与弦论学家们截然相反。 弦论学家们几乎对一切证据都做有利于弦论的诠释, 也常常喜欢将近似或特殊情况下的结果普遍化 (我在 “追寻引力的量子理论” 中所引的 Brian Greene 的话 “在超弦领域中, 所有看上去正确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看法)——虽然他们并未放弃寻找证明的努力; 而 Smolin 则毫不留情地将弦论中不曾 (在物理意义上) 严格证明的重要结果罗列出来, 以推翻弦论学家们对弦论的乐观论调。

在 Smolin 试图推翻的乐观论调中有一条是说弦论可以推出广义相对论。 这一条我曾在 “追寻引力的量子理论” 中提到过, 我当时的表述是: “在弱场下, 超弦理论包含广义相对论, 因而它起码可以算是量子引力理论的候选者”。 按照 Smolin 的说法 (p185), 这一论调其实只是 26 维玻色弦理论的一个推论, 在超弦理论中, 超对称对背景时空有很强的约束, 人们知道得比较清楚的唯一情形是背景时空不随时间变化的情形, 这与背景时空由动力学决定的广义相对论显然很不相同。 因此——按照 Smolin 的说法——迄今为止超弦理论并不能推出广义相对论。

Smolin 与其他 Loop Quantum Gravity 的支持者, 比如 “量子引力对话录” 的作者 Carlo Rovelli 一样, 在其评论中对超弦理论有一定程度的苛求。 虽然他们的尖锐批评不无道理, 但他们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 把所有弦论学家们持乐观态度但尚未证明的东西都当成泡沫或炒作, 是不妥的。 虽然历史不无可能会证明他们的是对的 (从而超弦理论是错的), 到那时他们今天的怀疑也许会象先知言论那样熠熠生辉。 但我觉得, 他们的这种批评角度具有过度的杀伤力, 足以扼杀一切数学上足够复杂, 从而无法在短时间内趋于成熟的理论。 这种过度的杀伤力与它所针对的超弦理论占据过多资源的现象, 对物理学的健康发展同样是有一定危害的。

Smolin 的书还有一个缺点——这点也很象 Carlo Rovelli (参阅 “量子引力对话录” 的译者序), 那就是有些叙述显得重复及冗余。 另外, 他的有些叙述有偷换论题之处, 比如在反驳 “Some theorists also point to potential advances in mathematics as a reason to continue working on strings” 的时候, 实际上却是在论述对数学发展有价值的理论未必是可以描述自然的理论, 这明显是偷换了论题。

Smolin 对于人择原理的批评我也不完全认同, 他似乎对所有原则上不可观测的东西都持排斥态度, 而我的看法是如我在 “关于原则上不可观测的东西” 一文中叙述的。 这个话题比较复杂, 以后可能会写一个有关人择原理的系列文章。

2007.10.2 星期一

读了《The Trouble With Physics》的后半部分。 这部分主要介绍超弦之外的一些尝试。 在这部分中提到了不少有意思的结果, 比如:

  • 与暗物质有关的 MOND (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 理论。 这个理论我以前听说过, 但没有特别关注, 因为这无疑是一个很 ugly 的理论。 虽然这一看法并未因 Smolin 的介绍而改变 (事实上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但 Smolin 提到的一些观测数据之间的关联颇让我吃惊。 Smolin 提到暗物质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星系旋转曲线, 后者似乎只在轨道向心加速度小于 1.2×10—8 cm/s2 时才偏离 (由普通物质产生的) 牛顿引力的预言。 这个加速度大致与暗能量对应的加速度 (c2/Runiv) 相当。 不仅如此, 目前尚未得到解释的先驱者号反常 (Pioneer Anomaly) 的加速度 (约为 8×10—8 cm/s2) 也与这一加速度在同一数量级上, 这多少让人有点惊讶。
  • DSR (Doubly Special Relativity) 也是一个我认为非常 ugly (同样,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而不曾关注的理论。 Smolin 提到了这样两个结果: 一个是 DSR 有可能使 inflation 变得不必要, 因为宇宙早期光速的增加有可能起到与 inflation 同样的作用; 第二个是有物质的 2+1 维量子引力自动包含了 DSR。 后一个结果如果成立的话, 倒是很有意思。 不过 Smolin 据此认为 DSR 自洽, 却显得过于乐观, 因为一个理论的自洽与否完全可能与维数有关, 在 2+1 维时空中自洽的理论不一定在 3+1 维也自洽。
  • Renate Loll 和 Jan Ambjørn 提出的 Causal Dynamical Triangulations 似乎表明, 3+1 这一时空结构有可能通过用某些 building block 构筑时空而自然产生, 在这种构筑过程中只需用到离散性和因果性。
  • 将 Maxwell 电磁理论在最简单的非对易几何中表述, 可以自动得到 Weinberg-Salam 电弱理论。 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一结果, 颇感吃惊。
  • 最后, 最近几年 Loop Quantum Gravity 方面也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工作。 一个是有迹象表明 Loop Quantum Gravity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过渡为经典时空, 甚至可以得到两个质量之间的牛顿引力, 这曾经是 Loop Quantum Gravity 成为量子引力候选者的最大障碍。 另一个是从 Loop Quantum Gravity 中的量子几何的激发态中可以得到 preon, 从而可以通过 preon model 得到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 这使得 Loop Quantum Gravity 从一个单纯的量子引力理论候选者变成了 TOE 的候选者。 这种实质上以广义相对论包含一切的 TOE 似乎很奇怪, 不过它与弦论中实质上是世界面面积最小这样的简单原理 (当然, 加上超对称后就不那么简单了) 倒也不无可比性。

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结果, 今后或许可以写一些文章介绍其中的某些内容。 [整理注: 这两篇日记里许下的 “以后可能会写” 和 “今后或许可以写” 云云都成了 “空头支票”, 倒是关于 Smolin 这本书本身, 稍后写了一篇 “Lee Smolin 和他的《The Trouble with Physics》”。]

2007.10.16 星期二

今天我的网站被国内屏蔽了。 有几位网友来信告诉我说, 自北京时间昨晚 11 时之后就无法登陆。 “繁星客栈” 的登陆记录也显示, 北京时间昨晚 10:30 分之后, 除两人使用代理服务器外, 再没有国内网友登陆过。 网友提供的国内 google 搜索 “繁星客栈” 的结果显示 “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 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这是 Google China 显示被屏蔽内容的标准说明。 以前我一直不担心我的网站被屏蔽, 一来这不是政治网站, 多数内容是对国内学生有帮助的科学类文章或讨论, 只有少数牢骚贴与政治沾边; 二来这个网站访问数很少, 并无影响力。 看来这是过于乐观了。 现在只能看这一切是否只是 “十七大” 造成的暂时现象。

2007.10.22 星期一

今天在网上找到一个工具可以测试一个网址或 IP 是否被中国屏蔽, 结果发现我的网络服务商至少有三个 IP 被中国屏蔽, 从这一点上看屏蔽未必是针对我的网站的。

2007.10.23 星期二

向网络服务商要求更换 IP 未果, 我决定将主页换一个服务商。 新服务商在费用、 空间及带宽方面均与旧服务商相似。 为避免域名被屏蔽 (但愿没有已经被屏蔽), 打算暂时关闭 “繁星客栈”。

2007.10.24 星期三

今天一早收到国内网友来信, 告知新主页可以直接访问 (即域名及新 IP 都没有被屏蔽), 服务商提供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有来自国内的访客。

2007.10.30 星期二

关闭了 “繁星客栈”, 明天将关闭向旧服务商租用的网站空间。

2007.11.15 星期四

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很大的中文旧书网, 叫做 “孔夫子旧书网”, 汇集了全国各地数以百计的旧书店。 没想到一时衰落的旧书店以这种方式得到了重生。 我让国内亲友替我购买了《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虽无特殊需要, 但我有第二、 三两卷, 补全也是一件美事), 《太阳系演化学》上册 (此书我原本上下册都有, 可惜在海运时遗失了), 以及戈革的《史情室文帚》 (这位老先生是《尼耳斯·玻尔集》等许多科学史著作的译者)。

2007.11.17 星期六

附近的一个小图书馆里居然有一套科学出版社的 “数学小丛书”, 收录了 18 本科普小册子, 多数是华罗庚等国内知名数学家的作品。 其中虞言林和虞琪的《祖冲之算 π 之谜》对祖冲之当年计算 π 的方法提出了有趣的猜测 (该丛书中与刘徽、 祖冲之等割圆求 π 有关的作品竟有三本之多, 可见这一话题在国内数学科普中颇为流行)。 他之所以进行猜测, 是因为用普通割圆术计算祖冲之的 3.1415926 所需的计算量似乎过大。 如果用 Sn 表示单位圆的内接 n 边形的面积, 则普通的割圆术是利用 S2n < π < 2S2n — Sn 来逼近 π。 要想用这种逼近方式得到祖冲之的结果, 需计算到 S24576, 即割圆为 24576 边形, 这是非常大的计算量。 虞言林等提出祖冲之可能采用了一个更好逼近方式 (他们甚至将这一不等式称为祖冲之不等式): (4/3)S2n — (1/3)Sn < π < (8/3)S2n — 2Sn + (1/3)Sn/2。 这一逼近方式的证明虽远比普通割圆术复杂, 但仍是祖冲之时代有可能做到的。 如果祖冲之采用这一逼近方式, 则只需计算到 S192 就能得到他的 π 值。 在该书的最后部分, 虞言林等提出了更有效的逼近方式, 只需计算到 S48 便可得到同一精度的结果。 当然, 这一更有效的方法不太可能为祖冲之所知。 寻找有效逼近方式与计算量犹如一个跷跷板, 计算量越是少, 寻找逼近方式就越是不易。

2007.11.30 星期五

早上参加路试并取得了驾照。

2007.12.6 星期四

与一位多年未联系的老师有了联系, 他建议我重返物理, 并问我倘若学校 offer 我正教授的职位, 我是否愿意回去。 这样的机会若出现在几年前也许我会接受, 那时我甚至主动给某校物理系发 email 询问回国工作的可能性 (但未收到回复), 不过现在却已太迟。 我回信表示:

过去这些年 (尤其是工作后的最初几年) 里, 我曾不止一次考虑过何去何从的问题。 不过随着离开学术界的时间越来越久, 我感到自己无论从能力还是兴趣上讲, 都已越来越不适合从事科研了。 在学生时代, 我喜欢从研究的角度来看问题, 也期待能从事研究性的工作, 但现在我的兴趣已明显转到了旁观者的角度, 转为了单纯的欣赏物理。 而且过去七年我虽不算彻底远离物理, 花在物理上的时间毕竟远少于学生时代, 现在重返物理即使在能力上也已不会再有当年的优势了, 还不如像目前这样在闲暇时欣赏物理, 不定期地写点东西, 既符合自己现在的心境, 也比从事教学来得自由。

>> 整理说明

【往昔日记到此结束】

2020 年  6 月 17 日整理
2020 年  6 月 21 日发布
https://www.changhai.org/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