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2年的C端经验的我,误入B端以失败告终?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mcaff.com/discuss/2926182550164544?newwindow=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2年的C端经验的我,误入B端以失败告终? - PMCAFF产品经理社区
互联网/物联网 产品经理

有了两端的经验对你来说应该是好事,因为C端和B/G端用户群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需求不尽相同,观点也不一样,前者更注重价格,后者更注重价值。

关于文档这块我得说一下,因为B/G端的产品大多都是有个交付过程的,所以客户会很重视文档这块的质量,他们认为这是产品质量体现的一部分(举个例子,你花数万元买了一辆车,你对这台车的说明书是不是有比较高的期望,至少在车出现问题时书上能给出答案或者建议)。

我以为大家产品都是从写文档开始做起的,所以不存在讨厌写文档的产品,其实操作手册这些内容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跑一边流程,然后是通过文字而非流程图的形式体现出来。对于复盘某个地方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是有一定作用性的。而且文档这个东西,即使你以后上了管理层,也是躲不了的,就算你转行当研发也躲不了,能躲的估计就纯UI设计,交互都躲不了。

其实不管是2C还是2B,从你现在这个阶段看两边能力是不能相互复用的,是类似钳子和螺丝刀的区别,但当你能力进化到锤子了,那就逮谁都能敲个痛快了。

落魄大厂 公众号:产品复盘

1、业务知识不分B和C都需要不断学习,就像我从电商转医疗一样,虽然都是C端,但是行业知识也需要不断恶补学习

2、B和C的思维差距确实有,C端偏体验、流程以及转化,为最终的转化率负责。B端就会若一些,但是大多数的产品基础能力是共性互通的。

3、PPT是必不可少的,Word我确实很少接触,我了解到身边产品也基本不用。不过PPT这是立身本领啊,汇报工作,晋升答辩啥的都要用PPT,我见过流程图都用PPT画的大佬。PPT还是不要排斥,好好搞搞。

觉得干的不爽就撤吧,只要别把简历搞花了,这年头还怕找不到工作吗?

才华有限公司 产品实习生

为题主点赞,遇到瓶颈后懂得自我检视和思考,同时向外部寻找解答。

看似很简单的操作,事实上,很多人会当局者迷。

回到题主的状态描述,结合自己的经历(之前一直在做B/G,后来转向C&.B兼做)讲讲一些理解吧。

首先,接受不适

从题主的表述看,应该是刚转B端不久,还没满一年/半年?切换行业方向以及产品方向确实会存在阵痛,如果是产业方向与产品用户方向的双重切换,那么这种阵痛会更加强烈。其实没什么百试百灵的建议,建议能够先客观接受这种阵痛,客观承认它的存在。

然后尝试抽身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并尝试着手解决自己看到问题,产品的/自身素质的都可以。(如果你还要继续做下去的话)

其次,张开双臂

做产品这件事本身就是面对种种不确定性,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今天的换行业,还是一个行业内的新问题。总有那么一些新的问题,让你无所适从,两眼摸黑。突然感觉以前的知识体系都无效了,过去积攒的方法论也无效了。怎么办?

尝试开放性地去看吧?其实无论是C端还是B/G端,做产品本身还是有想通之处的。个人偏执得认为,产品做到一定程度,能够基本系统解决问题之后。下一个能力的跃升来自于个人格局的跃升,其中0.5版本的跃升可以被归纳为两个方向:向产业链协同与再造寻求产品生机、向行业终端用户寻求产品生机。

向产业链协同与再造寻求产品生机,似乎在B/G端很好理解,很多人会说,就是做协同內效嘛,这不是很简单吗?

实则不然,能看到你产品所在行业的基本协同性问题,个人觉得只是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的中庸能力。比如这两年火爆创业圈的CRM、OKR、灵活用工系统等,很多产品立意很好,但是本质上都还是在解决局部的协同性问题。

但是要真正建立产品的护城河,有竞争力的产品,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对产业链的关系与参与者角色的重塑。借用曾鸣在《智能商业》中所讲,基本协同其实主要体现了“联”和“互”,能够通过新的产品要素/技术让产业链参与者产生更具商业价值的互动才是“网”的体现,也是新时代下产品寻找行业壁垒的方向之一。例如,在越来越多的垂直行业中出现的行业级数据智能服务、低代码类产品等。

向行业终端用户寻求产品生机,又显得是一个得天独厚的C端命题。很多时候我们会说B端时决策链的生意,没有“人性”,离用户太远。实际并非如此,B端/G端的产品最终交付价值还是体现的一个个直接/间接的用户身上。只不过相对于C端,在产品的价值交付上,除了我们常说的用户价值外,还多了一层组织(小到一个业务单元,大到一个城市单元)价值。但是同理一下,我们做C除了会关注个体的特质之外,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在做聚类,找到一类人,做一类人的生意,不是吗?这一点上看,是不是又貌似殊途同归了。

然后,说点实操

说了上面形上而上的一些东西,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路径吧:

1、去一线

B端相对C端较好的一个点在于,你很容易根据客户找到一类用户。明天起,尝试每周是不是可以跟着你的销售,去拜访一个KA客户,去参与几个重点项目的招投标过程,其实会加速你业务基本体感的建立。

2、做生意

换个视角看事情,不要在想你做的是C还是B。把现在做的东西当成自己的独立创业,你的这摊子事儿凭什么跟VC拿钱?评审老板要支持你而不是其他人?换个经营生意的思维去看事情,会更容易帮你建立和内部团队、外部客户的共情。

3、找底层逻辑

这个方法适用于任何一次换行业。无论你切换到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尝试去基础学科中找到它的“影子”,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当然社会科学可能更适合大多数产品的场景,因为我们核心都在解决一群人的某些问题。有了精粹的底层学科支持,对于你拨开迷雾看清事情的本质至关重要。很多时候甚至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

最后,别忘了,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忘了低头(踏实)做事,抬头(带脑子)看路。人生海海,每一份经历都值得。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