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看完《被讨厌的勇气》,我还是不敢被讨厌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826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看完《被讨厌的勇气》,我还是不敢被讨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高一然、李歪歪、毓宁、江湖边,编辑:江湖边,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许多读者都会在留言中提到一本心理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

它的核心概念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所提出的“课题分离”,主张:“这是谁的感受,就是谁的课题。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这本书制造了很多颇为流行的金句。比如:“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自由就是被讨厌”“舍弃真正的自我,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等等。

但金句的麻烦是,它制造了更多的疑惑。

拿一类最普遍的反馈举例:哎,我道理是明白了,但感性上就是做不到啊!(还是会生气、会讨好别人、攻击自己)

今天,简单心理的编辑们想一起聊聊:心理学所谓的一些“自我觉察”,是需要不断练习、实践才能提高的技能。

看完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正常,你不是一个人。

毓宁:《被讨厌的勇气》讲的是课题分离——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感受是谁的,就是谁的课题,谁就有这件事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刚学到这个理论后,我就想,一定要守护自己的边界!于是在自己的边界架上很多大炮,时刻准备向侵犯我边界的人开炮。

比如,我妈总是问我到家没有,说她担心我到家晚不安全。我运用“课题分离”理论开始分析:“安全是我的课题,焦虑是她的课题。她问得太多,是侵犯我的边界”。我就直接不回复。

但这样做会让我们的关系紧张,也会让我自己紧张。甚至看到未读消息时都会想“真烦,是不是又来问长问短了”。

咨询师对我说:“当你的内心强大了,边界感清晰了,她就影响不到你。你可以不用那么紧张,就算回复了她的问题,你也不会丧失边界感。”

后来我决定在能回复的时候就回复。理解我妈对我正常关心的那部分,同时仍然明白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她的课题。

把边界上的大炮撤掉时,我才发现自己从战备状态中走了出来。我的边界有底线,也有了流动性——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当然这花了很长的时间。

85

高一然:之前看过一本书,关系研究学者Nina W. Brown说,个人边界可以被划分成四种风格:柔软型(极其容易被他人影响操控)、僵硬型(边界清晰但封闭)、海绵型(边界模糊而常常感到矛盾),灵活型(能够自我控制边界,根据情境决定纳入什么、拒绝什么)。

Brown认为,只有“灵活型”才是健康的个人边界。

所以说在心理学上,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并不是一个坚硬的、非此即彼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东西。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强调建立个人边界这回事,可能是看过《被讨厌的勇气》之后的“反弹”(笑)。那段时间,几乎每发生一件令我不愉快的事,我就要在心里划上一道红线,这个不可以,这个不允许,那个要拒绝。

尤其是和我爸妈的相处,简直是红线密集区。

我妈是一位人民教师,虽然我已经独自在外工作多年,但她还是像管学生一样,要随时随地掌握我的动态,我什么时候下班,晚餐吃了什么,周末怎么安排,都是她必须了解的重要情报。

我无法坦然地跟她描述这种“被侵犯感”,于是我选择冷静地切割,不解释、不回复、不抱怨。

但老实说,这种切割并没有让我感到自由。她“侵犯”我生活边界的同时,我也有着和她交流生活的需要,一刀切断所有的情感流动,并不明智。

所以,从这之后我便开始意识到,边界不是“切断”或者说“建立”起来的,它是在不断地试探和阻断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但有时候“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恐怕比我们想象中要远得多。你需要让你的边界有灵活性,这是一件花时间的事。

85

李歪歪: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把学到的心理学技巧用到生活里的人。帮助肯定有,但没用对的时候,甚至会引发争吵。

去年疫情期间在家工作,正好在读《非暴力沟通》,很多点都让我有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然后,我就开始在家里实践了。在一些时候,这确实让我跟父母的交流更顺畅,更少情绪;但有时候,过分追求“非暴力沟通”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我会非常敏感地听出父母的语言里“暴力沟通”的部分,这会被我解读为“哦他又不好好说话了”,这会让我很容易对他们有情绪。

印象深刻的一次,我用“非暴力沟通”的逻辑“理性分析”我妈的一句话怎么不对,blabla一通,我妈的反应是抗拒+漠然:“我感觉我说什么都不对,你是不是不想让我说话了?”

那个时候,我发现我妈是有一些无力感的。她觉得她一直习惯的语言方式被否定了,新的方式暂时还没能理解,那是一种很真实的无所适从。

后来我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非暴力沟通”不好,而是那个时候,我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和运用还是比较浅层的,比如,我会把“暴力沟通”理解为“他不想跟我好好说话”,但我后来发现,很多时候“不好好说话”主要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好好说”。

当这个假设改变,“暴力沟通”对我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了。这反而能让我用更平和的心态跟别人沟通。

你可能误会了“心理学”:它不提供标准活法,也不劝你如何做人。

它谈论的是一种“选择”和“许可”,而不是“应该”和“必须”。

李歪歪:另外,我还意识到,沟通有很多方式,“非暴力沟通”是一种,也许是比较好的一种,但也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让我们在需要好好说话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做,但并不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要这么做,更不用拿它来要求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

85

高一然:我非常同意一个观点,心理学是一门“没用”的学科。换句话说,当你将心理学看成一门“有用”的学科,可能就会对它产生误解。

曾经有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她的男朋友看了几本心理学的著作,就经常把一些心理学名词挂在嘴边,每天教育她:“你应该培养一下自己的同理心”“你太脆弱了,要学学创伤后成长”。

于是她来问我,她是不是没有“同理心”?是不是不够“创伤后成长”?

我只能在尽量不说她男朋友坏话的情况下,告诉她,她的男朋友完全误会了心理学。

心理学的确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自我提升的方法和概念,但那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怎么样”才是正常的,你只要“怎么样”就能够幸福。你看到的这些对“人”的理解,其实都在传递一种可能性:接纳自我,然后找到你自己的道路和力量。

所以,我们写了:“无性恋仅仅是一种性取向”“负面情绪也有积极作用”“和爸妈不和解也没关系”“你可以表达出你的愤怒”等等。

允许一些“没用”的发生,是我最喜欢的心理学的部分。

85

“相信自我觉察之后的我们,能够无限接近想要的状态(没有完美)”——来自读者@歪歪歪终于开了个微信

“只有我改变也没用啊,对方软硬不吃。”

心理学作为一种自我察觉的工具,它首先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但人总是处于关系之中,谁知道呢,你的改变也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毓宁:心理学的技巧要应用在人身上(这个人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所以不会像解题的公式那样一套一个准。这些技巧需要坚持下来,当自己的心态改变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氛围改变了,才可能看出作用。

我一度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因此当我学习到表达情绪的技巧时,就很想练习。

这个技巧听起来简单:“表达情绪,但不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出“我很生气”,但不要瞪着眼气呼呼说出来)

但这真的很难,尤其是我在和我爸的沟通中练习这一点时,因为我爸很少给我正面的反馈。

当我努力平复心情,好好说话,向我爸暴露内心的感受后,他仍然劈头盖脸地讲我多么幼稚,问我怎么还不改掉脆弱的“老毛病”。

我不用愤怒的表达,是不想让我们的情绪升级到无法沟通的地步,可我退一步我爸却进一步,结果还是无法沟通。

但也存在这样的时刻:我爸没有进这一步。尽管不说抱歉,但他总算是停止指责我了,过段时间之后,我能察觉到他在行为上有所改变。

我想,是我的改变引发了他的改变,我营造了一个沟通的氛围,他才有可能在这个新的氛围中做出新的反应。

高一然:这就好像在我们的生命里安放了一个镜子,心理学工具让我们可以看到,“哦,原来我现在过于执著了”“哦,原来我是这个样子的”。

镜子永远没办法改变镜中人,但镜中人或许会因为看到了自己而改变自己。

85

江湖边:总之,这事有点像学做菜,不要期待一口吃成个胖子。但作为一个有限的人类,如果很辛苦地照着菜谱努力半天,次次失败,也很难继续有兴趣做下去的。

那天看一个up主教人做西葫芦饼。他说:如果觉得颠锅翻饼很难,刚开始把饼子做迷你一点就好了。虽然有点丢脸,但是“尝到甜头”也很要紧。

所以,找到你实践心理技巧中最困难的部分,把饼子做小一点。学会捕捉那些微小但重要的改变,然后奖励自己一点快乐的事。

李歪歪: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感受,有时候,我们需要给一个心理技能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心理技能也是技能,是技能就需要反复练习、思考、改进才能习得,不要因为试了几次发现问题没解决就说它“没用”,也不要想着一个技能能帮你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大家都是在跌跌撞撞的状态中一步步往前走,有天回头看,发现生活和自己,原来都有了一些值得庆祝的改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高一然、李歪歪、毓宁、江湖边,编辑:江湖边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